碳矽烯狄拉克錐成因獲解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二維單原子碳層-石墨烯(Graphene)具有奇特的電子結構特徵,其能帶在費米能級處呈現上下對頂的圓錐形,形成所謂的狄拉克錐(Dirac Cone)。近日,上海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劉軼教授及其科研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首次發現,兩種新型結構的碳矽烯也具有狄拉克錐特徵的電子結構,這為研發和設計新型納米電子器件材料提供了理論基礎。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化學領域著名學術期刊《物理化學快報》上。 

  2010年石墨烯的發現被授予諾貝爾獎,除了因為它是第一個穩定存在的單層二維材料,從而打破了傳統二維材料不穩定的常識之外,還因為石墨烯存在奇異的狄拉克錐電子結構,電子在費米能附近以近光速傳播,被認為是未來電腦晶片的理想材料。為此,人們對基於石墨烯的新興電子材料寄予厚望。

  然而,目前的電子工業還是建立在矽材料基礎上。雖然矽版的石墨烯—矽烯也具有狄拉克錐,但是矽烯的原子結構非平面,矽烯穩定性相對石墨烯低很多,這使劉軼對碳矽混合的二維體系——碳矽烯產生了興趣。劉軼團隊發現的新型碳矽烯的共同結構特點是由C-C和Si-Si原子對混合而成,呈現狄拉克錐電子結構特徵;同時他們還提出了「原子對耦合」機制以及判斷狄拉克錐是否形成的定量判據。基於對簡單體系的計算,該判據還被成功用於預測其他二元二維體系是否具有狄拉克錐。

  劉軼介紹,新發現證明,可以通過改變碳矽烯的成分配比和原子排列等方式對電學性質進行調控,這是單純的石墨烯或矽烯不能實現的,因此碳矽烯比石墨烯有更好的工業相容性和性質多樣性,為開發未來納米電子器件材料提供了更廣闊的材料選擇。

  二維單原子碳層-石墨烯(Graphene)具有奇特的電子結構特徵,其能帶在費米能級處呈現上下對頂的圓錐形,形成所謂的狄拉克錐(Dirac Cone)。近日,上海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劉軼教授及其科研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首次發現,兩種新型結構的碳矽烯也具有狄拉克錐特徵的電子結構,這為研發和設計新型納米電子器件材料提供了理論基礎。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化學領域著名學術期刊《物理化學快報》上。 
  2010年石墨烯的發現被授予諾貝爾獎,除了因為它是第一個穩定存在的單層二維材料,從而打破了傳統二維材料不穩定的常識之外,還因為石墨烯存在奇異的狄拉克錐電子結構,電子在費米能附近以近光速傳播,被認為是未來電腦晶片的理想材料。為此,人們對基於石墨烯的新興電子材料寄予厚望。
  然而,目前的電子工業還是建立在矽材料基礎上。雖然矽版的石墨烯—矽烯也具有狄拉克錐,但是矽烯的原子結構非平面,矽烯穩定性相對石墨烯低很多,這使劉軼對碳矽混合的二維體系——碳矽烯產生了興趣。劉軼團隊發現的新型碳矽烯的共同結構特點是由C-C和Si-Si原子對混合而成,呈現狄拉克錐電子結構特徵;同時他們還提出了「原子對耦合」機制以及判斷狄拉克錐是否形成的定量判據。基於對簡單體系的計算,該判據還被成功用於預測其他二元二維體系是否具有狄拉克錐。
  劉軼介紹,新發現證明,可以通過改變碳矽烯的成分配比和原子排列等方式對電學性質進行調控,這是單純的石墨烯或矽烯不能實現的,因此碳矽烯比石墨烯有更好的工業相容性和性質多樣性,為開發未來納米電子器件材料提供了更廣闊的材料選擇。

相關焦點

  • 聲學三維狄拉克點及其向外爾點的轉變
    最近,武漢大學劉正猷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陸凌研究組分別提出了第二類聲學三維狄拉克點半金屬,其狄拉克點穩定地分布在布裡淵區的離散高對稱點上,並且在表面上有四重螺旋拓撲表面態。與第二類狄拉克點不同,第一類狄拉克點由於受到的對稱性保護較少,可以形成強烈的各向異性。
  • 在光學拓撲超晶格結構實現拓撲荷大小為2的三維狄拉克點
    其中被稱為charge-2狄拉克點(CDPs)的四重能帶簡併點近來在某些凝聚態物質系統中被發現。由於傳統的三維狄拉克點是由一對手性相反的外爾點重疊而成,其淨拓撲荷數為零,因而不能引起拓撲保護的表面態。然而,與傳統的三維狄拉克點不同,CDPs具有非零淨拓撲電荷的特徵(拓撲荷數為±2 ),可以導致全新的拓撲表面態。
  • 另一種「費米-狄拉克統計」:狄拉克獎章
    狄拉克獎章是國際理論物理中心於1985年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而設置的年度性獎項,授予對理論物理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不包括前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和沃爾夫獎獲得者)。獲獎名單在每年8月8日狄拉克生日這天宣布。這一獎項是國際理論物理中心的創始主任薩拉姆發起的,他本人研究理論物理,當時在英國的狄拉克給過他很大的影響和幫助。
  • 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獲得理論物理最高獎項:「狄拉克獎」
    狄拉克獎章是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在1985年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而設置的年度性獎項。它是理論和數學物理領域的最高榮譽,不授於前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和沃爾夫獎獲得者。
  • 牛頓與狄拉克奇蹟般的數學能力從何而來?艾斯伯格症候群是原因?
    毋庸置疑,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與狄拉克的狄拉克方程是科學史上的兩大革命性成果,這兩個人的成就為當代物理學奠定了基礎和發展方向。如果柯洪的推想是正確的,那麼牛頓與狄拉克奇蹟般的數學能力,或許是以社交上孤立於其他人為代價而獲得的。但不論如何,這兩個人在科學史上的崇高地位都不會受其影響。
  • 黑磷高壓調控的三維狄拉克半金屬研究獲進展
    電子結構隨壓強的演化如圖1所示,結果表明,在臨界壓強Pc~1.23 GPa,在布裡淵區Z點發生了導帶和價帶的接觸現象,並且在該點出現一個四重簡併的狄拉克錐,說明黑磷發生了從半導體到三維狄拉克半金屬的轉變,此時黑磷演變成三維狄拉克半金屬。
  • 洛倫茲因子(相對論因子)在光速條件下的有限解——推導過程
    我們將試著找出這個系統的一個有限解。求有限解代替二項式近似,如果我們引入一個重正化參數——稱之為j。重正化是量子場理論中用來處理從計算量中產生的無限大的一種技術,否則將導致無意義的(無限的)結果。Eq.9同時,狄拉克精確能量方程用以下方法預測了氫原子的相對論量子力學性質:其中Zα是一個小的非整數的數,而狄拉克方程的原理量子數
  • 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原標題: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IT之家8月9日消息 據外媒的報導,華人科學家文小剛在8月8日獲得了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頒發的2018年的「狄拉克獎」,這是理論物理的最高獎項。同時獲獎的還有哈佛大學的Subir Sachdev、芝加哥大學的Dam Thanh Son。
  • 3位「40後」獲狄拉克獎
    狄拉克獎被譽為理論和數學物理界的最高榮譽該獎項不授予諾貝爾獎、菲爾茨獎與沃爾夫獎得主,但在狄拉克獎獲得者中,有多人在日後摘得了上述獎項。華人物理學家李雅達、張首晟、文小剛曾獲得狄拉克獎。
  • 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三位獲獎者均來自發展中國家
    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三位獲獎者均來自發展中國家  Emma Chou • 2018-08-09 15:38:30 來源:前瞻網
  • 弦理論三先驅獲2020年狄拉克獎
    狄拉克獎是國際理論物理中心近日,ICTP 在義大利 Trieste 宣布了2020年狄拉克獎,三位對弦理論的建立作出先驅性貢獻的物理學家獲此殊榮。華人物理學家李雅達、張首晟、文小剛曾獲得狄拉克獎。今年,一個非常傑出的評選委員會將獎項頒發給弦理論領域的三位先驅,他們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狄拉克思考和做物理的方式。」 獲獎者介紹 André Neveu,出生於法國巴黎,理論物理學家,研究領域包括弦理論和量子場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