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費米-狄拉克統計」:狄拉克獎章

2021-01-13 騰訊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返撲》微信公眾號

2018年8月8日,義大利的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宣布將2018年狄拉克獎授予3位物理學家,他們分別是哈佛大學Subir Sachdev教授、芝加哥大學Dam Thanh Son教授,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文小剛教授。(《返樸》將另刊文介紹三位獲獎者)

2019年3月28日,頒獎典禮在義大利小城Trieste(的裡雅斯特)舉行。受獎之際,文小剛教授回顧了往屆部分獲獎者之間的學術傳承。

2018年狄拉克獎頒獎典禮上,ITCP主任 Fernando Quevedo介紹文小剛教授的師承、工作,並為之頒獎。(視頻來源:ICTP)

撰文 |文小剛(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格林講席教授)

這幾天來到義大利的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參加狄拉克獎章(Dirac Medal)頒獎儀式。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坐落在小城Trieste邊上,靠著海邊漁港,風景秀麗,在酒店陽臺就可以欣賞日落。沿街海產鮮嫩美味,晚餐不愁沒著落。物理中心靠著一個城堡(Castello di Miramare),它建於奧地利帝國時期(1856年-1860年),為奧地利大公Ferdinand Maximilian和他的妻子比利時的夏洛特而建。莊園內海景、林蔭、花園、雕塑齊備,是個散步的好地方。

國際理論物理中心是著名的巴基斯坦物理學家薩拉姆(Salam)創建的。它致力於第三世界的理論物理學的發展,時常邀請發展中國家的物理學生及研究人員參加高水平的培訓學校或國際會議,在國際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

狄拉克獎章是國際理論物理中心於1985年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而設置的年度性獎項,授予對理論物理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不包括前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和沃爾夫獎獲得者)。獲獎名單在每年8月8日狄拉克生日這天宣布。

這一獎項是國際理論物理中心的創始主任薩拉姆發起的,他本人研究理論物理,當時在英國的狄拉克給過他很大的影響和幫助。薩拉姆因其在基本粒子標準模型的工作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薩拉姆的標準模型描寫了兩種基本粒子:一種是傳播力的粒子,它們有玻色-愛因斯坦統計。一種是組成物質的粒子,它們有費米-狄拉克統計。這裡我要進行另一種「費米-狄拉克統計」。

第一屆狄拉克獎章授予兩位理論物理學家,其中之一是威滕(Witten),獲獎理由是他在量子場論中的前瞻性貢獻,特別是他對量子場論中新型反常現象的研究。那時超弦理論剛開始第一次大爆發,威滕如日中天,是超弦理論的領頭人之一。

我當時是威滕的博士生,對他的獲獎工作比較熟悉。但當時沒有網際網路,也許報紙上沒有報導,所以我並不知道他獲獎這件事。當時威滕很忙。每次見他要打電話預約。第一次見面只有5分鐘,不過第二次見面就加到10分鐘,第三次20分鐘,進展還是很不錯的。之後我們就經常討論,每次都一個多小時。

三年後,威滕的博士導師格羅斯(Gross)也獲得了狄拉克獎章,理由是他在理解核粒子相互作用和在超弦理論中所做的基礎性貢獻,特別是他與一些物理學家在非阿貝爾規範場中所發現的漸近自由現象。這一工作,奠定了強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動力學理論(是一種楊振寧-米爾斯理論)。

我在普林斯頓讀物理博士學位時,量子場論就是從格羅斯那裡學的。他講了很多深刻的物理理念和有趣兒的歷史故事。不過我當時英文太差了,故事的笑點是聽不出來的。

1994年,格羅斯的另外一個博士生維爾切克(Wilczek)也獲得了狄拉克獎章,原因是他對理論物理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特別是非阿貝爾規範場中所發現的漸近自由現象和二維中出現的分數統計現象。維爾切克的興趣非常廣泛,他在基本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宇宙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原創貢獻。基本粒子物理中的「軸粒子」和凝聚態物理中的「任意子」,都是他起的名字。

我在博士後期間和維爾切克、徐一鴻(A.Zee)研究高溫超導,提出了一個電子的手徵自旋液體的理論。當時我們還是沿用朗道對稱破缺理論的思路,強調手徵自旋液體,是一個沒有破壞自旋轉動對稱性,但破壞了時間反演對稱性的自旋液體。可那時我們也發現了有好幾種手徵自旋液體,它們有完全相同的對稱破缺。維爾切克有一次問我,如何具體刻畫這些不同的手徵自旋液體?我雖然不知道答案,但這個問題一直在我腦中揮之不去。一年之後,我發現,如果把手徵自旋液體放到球面上和環面上等等不同的拓撲空間中,自旋液體會有不同數目的相同能量的基態。我們可以用基態的數目來刻畫不同的手徵自旋液體。這一全新的刻畫方法意味著手徵自旋液體有一個全新的內部結構,其超越了朗道對稱性破缺理論。我把這一全新的內部結構稱之為「拓撲序」。三十年之後,我也因這一方面的工作獲得了2018年狄拉克獎章。

文小剛(左)於2019年3月28日接受狄拉克獎章

威滕的另外一個博士生,我的師兄瓦法(Vafa)獲得了2008年狄拉克獎章,因他對超弦理論做出了基礎性貢獻。他是一個物理直覺很強的人,同時數學也非常強,發展了很多漂亮的數學物理理論。他的成名工作之一是使用超弦理論精確計算一個黑洞到底有多少量子態。

我在普林斯頓讀博士的時候,經常問教授們各種物理問題。可一開始,我問的問題常常不得要領,別人根本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無法開展交流。可威滕總是能準確地理解我在問什麼,而且馬上告訴我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如何想等等。可我們還是無法交流,因為我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知道我在問什麼,不知道他跟我講的是不是我問的問題的答案。但我可以記住他給我講的很多關鍵詞,下來我就問瓦法這些詞是什麼意思,瓦法就非常耐心地給我解釋相關的物理,介紹各種參考文獻供我學習。這時我才發現威滕真的是聽懂了我的問題,而且他的回答也正是針對我的問題的答案。所以我和我導師一開始還是有很有效的交流,只不過時間滯後了一個星期。

格羅斯是Geoffrey Chew的博士生。格羅斯有個師兄弟施瓦茨(Schwarz),在格羅斯得獎後的一年也得了狄拉克獎章,獎勵他對超弦理論所作出的最初貢獻。正是施瓦茨的工作發起了超弦這一大領域。

Geoffrey Chew是費米(Fermi)的博士生。費米還有很多知名的博士生:Chamberlain, Dresselhaus, 李政道, Friedman, Goldberger, Segre等等。下一代除了上面提到的格羅斯,還有知名華人吳健雄、葉乃裳。再下一代是維爾切克、威滕。上面的名單中就有六個諾貝爾獎得主,可見費米這一學術家族真是人才濟濟,桃李滿天下。

費米和狄拉克還有另一層關係:費米子,這一描寫物質型基本粒子的名詞,就是狄拉克為了紀念費米而起的。

相關焦點

  • 碳矽烯狄拉克錐成因獲解
    二維單原子碳層-石墨烯(Graphene)具有奇特的電子結構特徵,其能帶在費米能級處呈現上下對頂的圓錐形,形成所謂的狄拉克錐(Dirac Cone)。近日,上海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劉軼教授及其科研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首次發現,兩種新型結構的碳矽烯也具有狄拉克錐特徵的電子結構,這為研發和設計新型納米電子器件材料提供了理論基礎。
  • 聲學三維狄拉克點及其向外爾點的轉變
    三維狄拉克半金屬是另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拓撲半金屬,其根據形成機制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基於能帶反轉機制;第二類則受對稱性的保護。最近,武漢大學劉正猷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陸凌研究組分別提出了第二類聲學三維狄拉克點半金屬,其狄拉克點穩定地分布在布裡淵區的離散高對稱點上,並且在表面上有四重螺旋拓撲表面態。
  • 華人科學家摘得狄拉克獎章 系理論物理界最高殊榮
    環球網綜合報導 當地時間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在其官網宣布將2018年狄拉克獎章(Dirac Medal)頒發給三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哈佛大學的Subir Sachdev、芝加哥大學的Dam Thanh Son,以及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華人科學家文小剛
  • 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獲得理論物理最高獎項:「狄拉克獎」
    IT之家8月9日消息 據外媒的報導,華人科學家文小剛在8月8日獲得了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頒發的2018年的「狄拉克獎」,這是理論物理的最高獎項。同時獲獎的還有哈佛大學的Subir Sachdev、芝加哥大學的Dam Thanh Son。
  • 量子力學英雄譜|玻爾茲曼|量子力學|費米-狄拉克|粒子|愛因斯坦
    進一步地,他又想根據玻爾茲曼的那套經典統計的把戲,即計算N個球放到P個盒子裡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放法,同樣推導出這個公式。這樣,他就必須假設某個頻率的輻射對應的內能,,必須是他此前引入的具有能量量綱的量,,的整數倍。這就是說,是頻率為的輻射的基本能量單位。此一假設被看作是量子力學的開端, 而普朗克常數h也成了量子力學的標誌。普朗克被譽為「把一生獻給熱力學的人」。
  • 3位「40後」獲狄拉克獎
    近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公布2020年狄拉克獎得主。3位弦論物理學家——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的安德烈·內沃、義大利佛羅裡達大學的皮埃爾·拉蒙以及義大利羅馬第一大學的米格爾·維拉宿獲得這一大獎。3人均為「40後」,年齡最大的是1940年出生於阿根廷的米格爾·維拉宿。
  • 狄拉克方程:「反物質」的先知,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的調停者
    這個時候,狄拉克出現了解決了這些問題,狄拉克想既然量子力學、海森堡矩陣力學、薛丁格波動方程都沒有方法說明這個情況,那我就把三者融為一體,由此誕生了狄拉克方程。狄拉克方程不僅能夠計算氫原子光譜的精細結構,還可以自動產生電子的自旋量子數,並且狄拉克方程為了解釋負能態,還提出了狄拉克之海。
  • 2020年狄拉克獎揭曉,三位得主均為「40」後物理家
    8 月 8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科技組織——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ICTP)公布 2020 年狄拉克獎得主。
  • 2020年狄拉克獎揭曉,三位得主均為「40」後物理家
    8 月 8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科技組織——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ICTP)公布 2020 年狄拉克獎得主。
  • 奇人狄拉克和他的怪數學
    狄拉克寡言少語,被譽為是最奇怪的人。狄拉克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為我們留下了狄拉克方程和狄拉克函數。狄拉克方程解釋了電子的自旋、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而狄拉克函數則不僅可用於表示點源,它還讓傅立葉分析和格林函數方法迸發了新的活力。1955年,東西方冷戰正酣的時候,一位英國教授訪問了莫斯科大學。
  • 牛頓與狄拉克奇蹟般的數學能力從何而來?艾斯伯格症候群是原因?
    毋庸置疑,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與狄拉克的狄拉克方程是科學史上的兩大革命性成果,這兩個人的成就為當代物理學奠定了基礎和發展方向。但很奇怪、很有意思的一點是,牛頓與狄拉克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是數學大師,當他們在劍橋大學完成自己的對世界影響重大的成果時都是20多歲。不僅如此,兩人還都具有另一個奇怪而又顯而易見的特徵:完全缺乏社交能力,甚至達到了病態的地步。比如說,這兩個人都因為無法加入小型對話和不具備基本的社交風度而遭到別人的詬病,一度甚至影響到了自己的聲譽。
  • 「芯」基建-9:費米能級:世界是平的?
    如圖1如圖1所示。圖1圖1 用費米-狄拉克分布:在絕對零度時,EF以上能級電子佔據概率為零,EF以下所有能級均被電子佔據。而隨著溫度的升高,處於EF下的電子被激發到EF上。我覺得費米能級和引言所述現象稍有異曲同工之妙。
  • 2020年狄拉克獎公布
    狄拉克>的安德烈·內沃(André Neveu),佛羅裡達大學的皮埃爾·拉蒙(Pierre Ramond),以及羅馬第一大學的米格爾·維拉宿(Miguel Virasoro),以表彰他們「對弦理論的創立和形式化表述所作的先驅性貢獻,將新的玻色和費米對稱性引入物理學」。
  • 2020年狄拉克獎公布
    狄拉克獎是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將新的玻色和費米對稱性引入物理學」。
  • 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原標題: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IT之家8月9日消息 據外媒的報導,華人科學家文小剛在8月8日獲得了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頒發的2018年的「狄拉克獎」,這是理論物理的最高獎項。同時獲獎的還有哈佛大學的Subir Sachdev、芝加哥大學的Dam Thanh Son。
  • 量子力學大師狄拉克的卓越人生:物理追求美就足夠了
    1919年, 正值狄拉克步入布列斯託爾大學的第二年, 光線在引力場中的偏折已被實驗所論證, 這使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狄拉克因此也立即捲入相對論熱之中。並於1928年1月, 成功地創立了相對論性電子理論, 提出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其重大意義在於:狄克拉為上個世紀20年代量子物理學中原有各自獨立的主要實驗事實, 包括電子的康普頓散射、塞曼效應、電子自旋、磁矩和索末菲精細結構公式等等, 提供了一種統一的具有相對論不變性的理論框架, 為氫原子的描述提供了一種理想的模型。
  • 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狄拉克獎是物理領域的最高榮譽
    8月9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稱,華人科學家文小剛在8月8日獲得了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頒發的2018年的「狄拉克獎」,這是理論物理的最高獎項。8月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宣布了2018年狄拉克獎章(Dirac Medal)的獲得者,分別是哈佛大學的Subir Sachdev、芝加哥大學的Dam Thanh Son和麻省理工學院的華人學者文小剛。官方表示他們獲獎的理由是在研究量子力學如何影響多體系統方面做出了獨立貢獻,引入了原創的交叉學科技術。
  • 弦理論三先驅獲2020年狄拉克獎
    狄拉克獎是國際理論物理中心蒙彼利埃大學的安德烈·內沃(André Neveu),佛羅裡達大學的皮埃爾·拉蒙(Pierre Ramond),以及羅馬第一大學的米格爾·維拉宿(Miguel Virasoro),以表彰他們 「對弦理論的創立和形式化表述所作的先驅性貢獻,將新的玻色和費米對稱性引入物理學
  • 弦理論三先驅獲2020年狄拉克獎
    狄拉克獎是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ICTP)為紀念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而在1985(André Neveu),佛羅裡達大學的皮埃爾·拉蒙(Pierre Ramond),以及羅馬第一大學的米格爾·維拉宿(Miguel Virasoro),以表彰他們 「對弦理論的創立和形式化表述所作的先驅性貢獻,將新的玻色和費米對稱性引入物理學」。
  • 2018狄拉克獎:多體系統領域的探索者
    博科園-科學科普-物理學類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將2018年的狄拉克獎圖片:Johan Jarnesta今年的狄拉克獎獲得者為理解這些新物相以及「相變」(當外界參數,比如說溫度、壓強緩慢變化的時候,從一種物相進入另一種物相的過程)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物相的改變意味著材料的性質會發生劇烈的變化。另外,三位獲獎者幫助闡明了電子糾纏的模式是如何引起這些性質的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