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英雄譜|玻爾茲曼|量子力學|費米-狄拉克|粒子|愛因斯坦

2020-11-25 騰訊網

曹則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量子力學也是自然科學史上被實驗證明最精確的一個理論,但是量子的觀念,沒有人能夠理解。我說的沒有人能夠理解,絕不是指像我們這個層次的人,而是說連量子力學的創始人都不能理解。

玻爾茲曼

Ludwig Boltzmann,1844-1906,奧地利人

早在1877年,玻爾茲曼就假設原子的能量可取某個單位值的整數倍,則在粒子數和總能量一定的條件下,最可幾分布是每個能量Ei對應的粒子數的分布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玻爾茲曼分布。存在分立能級的思想對建立量子力學具有啟發性的意義。玻爾茲曼被譽為「篤信原子存在的人」。

巴爾莫

Johann Balmer,1825–1898,瑞士人

1885年,巴爾莫猜出氫原子在可見光部分的四條譜線的波長滿足公式, 這是量子力學發展的第一步。

普朗克

Max Planck,1858-1947,德國人

1900年,普朗克用自己靈光一閃構造的內能-熵的關係,推導出了能描述黑體輻射的能量密度對輻射波長(頻率)依賴關係的公式。進一步地,他又想根據玻爾茲曼的那套經典統計的把戲,即計算N個球放到P個盒子裡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放法,同樣推導出這個公式。這樣,他就必須假設某個頻率的輻射對應的內能,,必須是他此前引入的具有能量量綱的量,,的整數倍。這就是說,是頻率為的輻射的基本能量單位。此一假設被看作是量子力學的開端, 而普朗克常數h也成了量子力學的標誌。普朗克被譽為「把一生獻給熱力學的人」。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德國人

1905年,愛因斯坦利用是頻率為的輻射的基本能量單位的假說,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還包括引入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引入諧振子零點能的概念,對量子力學完備性的討論,以及建立固體量子論等。

盧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紐西蘭裔英國人

1911年,盧瑟福用粒子轟擊金箔,基於這個散射實驗的結果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1917年他通過分裂原子的實驗發現了質子。

玻爾

Niels Bohr,1885-1962,丹麥人

玻爾基於巴爾莫和裡茲的光譜公式指出原子發光是電子在不同能級上躍遷造成的。1913年玻爾提出了氫原子的模型,首次給出了電子軌道的量子化條件。玻爾在哥本哈根建立的研究所後來成了量子力學開創者們的聚集地。

索末菲

Arnold Sommerfeld,1868-1951,德國人

索末菲是舊量子論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描述氫原子中電子行為的第一和第三量子數。他為理論物理的時代培養了大批的學生,是學生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導師。

維格納

Eugene Wigner, 1902–1995,匈牙利裔美國人

維格納在其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到分子激發態有能量展寬,它同平均壽命通過關係式相聯繫。相關工作始於1922年,發表於1925年. 維格納發現簡併態的存在同量子系統對稱性的不可約表示有關,他是將群論應用於量子力學的重要推動者。

康普頓

Arthur Holly Compton,1892-1962,美國人

1923年,康普頓用光具有粒子性的假設解釋了X-射線被電子散射後波長隨散射角度的變化。康普頓效應是光具有粒子性的有力證據。

玻色

Satyendra Nath Bose,1894 –1974,印度人

1924年,玻色在假設光量子的能級有子能級(sublevel)的前提下得出了黑體輻射公式。玻色的論文是愛因斯坦給翻譯成德語發表的。愛因斯坦接著玻色的工作發展起了玻色-愛因斯坦統計。自旋為整數的粒子都滿足玻色-愛因斯坦統計,被稱為玻色子。

泡利

Wolfgang Pauli,1900-1958,奧地利人

1924年,泡利推斷電子還存在一個二值的自由度,並提出了「不相容原理」。泡利矩陣是描寫自旋角動量的數學工具,它是狄拉克相對量子力學中的狄拉克矩陣的前驅。粒子自旋同不同量子統計之間的對應也是泡利證明的。1930年,泡利預言了中微子的存在。

費米

Enrico Fermi,1901–1954,義大利人

1925年,費米提出了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的統計規律,即費米-狄拉克統計。自旋為半整數的粒子被稱為費米子,滿足費米-狄拉克統計。

德布羅意

Luis de Broglie,1892-1987,法國人

受光可能是粒子概念的啟發,德布羅意1924年提出了物質粒子,如電子,也是波的想法。這就是物質波的概念。德布羅意後來致力於量子力學的因果論詮釋。

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1901-1976,德國人

1925年,海森堡為了解釋原子譜線的強度去構造新的量子力學,即矩陣力學。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

約當

Ernst Pascual Jordan,1902 – 1980,德國人

約當參與了矩陣力學的建立,從得出表達式,這是經典力學方程算符化的基礎。約當還導出了費米子的反對易關係式。約當對量子力學的貢獻未得到應有的肯定。

玻恩

Max Born, 1882-1970, 德國人

1921年,玻恩建立了晶體的晶格理論;1925年他和約當協助建立了矩陣力學;1926年他給出了波函數的機率幅詮釋。玻恩是一位數學、物理功底都非常深厚的大學者。

薛丁格

Erwin Schr?dinger,1887-1961,奧地利人

1926年,薛丁格為給德布羅意的物質波找到一個波動方程,提出了著名的薛丁格方程。更重要的是,他深刻地指出量子力學是本徵值問題。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之一。他1935年提出了後來被命名為「薛丁格的貓」的思想性實驗,本意只是說也許能建立起(宏觀)貓的死、活狀態與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或未衰變(微觀)狀態之間的對應,從而有宏觀觀測量可以作為微觀量子狀態的指示,類似x作為指數與指數函數ex之間的對應。關於「薛丁格的貓」的很多說法都是後來者的演繹。他的小冊子《什麼是生命》對生物學(生命存在信息載體)和材料科學(準周期結構)都有深刻的影響。薛丁格還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化學者。

古德斯密特

烏倫貝克

Samuel Abraham Goudsmit,1902-1978,荷蘭人

George Eugene Uhlenbeck,1900-1988,荷蘭人(右起)

1926年,他們用電子自旋的概念解釋塞曼效應和氫原子光譜的精細結構。自旋是描述原子中電子狀態的第四個量子數。

狄拉克

P.A.M. Dirac,1902-1984, 英國人

1926年,狄拉克敏銳地注意到了矩陣力學中的對易關係和經典力學中的泊松括號之間的類比關係。1928年,狄拉克得出了滿足相對論的量子力學方程,即狄拉克方程。從這個方程出發,可以理解電子的自旋是一種內稟性質,存在反粒子,等等。他還研究了全同粒子的性質,得到了著名的費米-狄拉克統計。狄拉克1930年出版的《量子力學原理》是量子力學史上的裡程碑。

馮·諾依曼

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匈牙利裔美國人

馮·諾依曼是一位多面手型的天才,在數學、物理、計算機甚至經濟學領域都有傑出的貢獻。1926年,馮·諾依曼指出,算符的本徵態張成一個矢量空間併名之為希爾伯特空間,量子態可以看成希爾伯特空間中的一個矢量。進一步地,馮·諾依曼認為測量一個力學量得到的值應該是該力學量的某個本徵值;測量後的狀態坍縮到對應的本徵態上。馮·諾依曼1932年撰寫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是量子力學測量理論的基礎,雖然未必正確。

希爾伯特

David Hilbert,1862-1943,德國人

希爾伯特是不世出的天才數學家,他1900年關於數學問題的報告為後來一百多年的數學研究指明了方向。希爾伯特後來對物理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參與了廣義相對論的研究。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爾伯特空間是量子力學的關鍵概念。量子力學中談論的系統的狀態可以看作是希爾伯特空間中的一個矢量。

外爾

Hermann Weyl,1885-1955,德國人

外爾是著名的數學物理學家,對物理的許多領域都有貢獻,其中規範理論的概念就是他引入的,群論也是他引入物理學的。群論是深入研究量子力學的基礎。

費曼

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1988,美國人

費曼1948年給出了量子力學的第三種表述—路徑積分表述。他因為對建立量子電動力學的貢獻而於1965年獲得諾爾貝物理學獎。

貝爾

John Bell,1928-1990,愛爾蘭人

1964年,貝爾提出了著名的貝爾不等式,從而開啟了量子力學研究的新時代。貝爾不等式基於經典概率,而量子力學測量顯示結果的關聯是違反貝爾不等式的。貝爾不等式把關於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爭論從字面詮釋導引到實際的測量問題上去。

來源:賽先生,轉載旨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大師狄拉克的卓越人生:物理追求美就足夠了
    1919年, 正值狄拉克步入布列斯託爾大學的第二年, 光線在引力場中的偏折已被實驗所論證, 這使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狄拉克因此也立即捲入相對論熱之中。從此, 愛因斯坦也就成了少年狄拉克心目中的偶像。因為正是相對論使狄拉克進一步深刻領悟到:「所有的自然規律都只是近似的, ……是表現我們現有知識狀態的近似」, 並為他日後創立相對論性量子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迅速步入前沿領域而榮登諾貝爾獎壇真可謂是時勢造英雄。
  • 狄拉克方程:「反物質」的先知,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的調停者
    在現代物理學裡,狄拉克方程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因為它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叫相對論性量子力學,是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的第一次融合,狄拉克方程還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促進了粒子物理、高能物理的發展,並且為電磁理論發展到量子電動力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還為建立量子場論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是物理學中無法忽視的一個公式。
  • 曹則賢跨年演講:什麼是量子力學?
    本報告系統地解釋了什麼是量子(quantum)、什麼是力學(mechanics), 在對量子力學創建過程的回顧中講述構成量子力學的具體內容,然後介紹幾例量子力學帶來的新技術,最後還會談談如何學習量子力學的問題。量子力學從來都不是什麼革命,它只是經典物理學自然的、邏輯的延續。量子力學一如物理學的其它分支,都是人類思想智慧的結晶。
  • 什麼是量子力學?| 曹則賢
    本文將系統地解釋什麼是量子(quantum)、什麼是力學(mechanics),在對量子力學創建過程的回顧中講述構成量子力學的具體內容,然後會介紹幾例量子力學帶來的新技術。量子力學從來都不是什麼革命,它只是經典物理學自然的、邏輯的延續。量子力學一如物理學的其它分支,都是人類思想智慧的結晶。量子力學,還有相對論,這些百多年前的頭腦風暴,今天應該成為受教育者的知識標配。
  • 看起來沒什麼用的量子力學,我們為什麼非學不可?-虎嗅網
    在回顧量子力學創立過程中涉及的人物包括黎曼、玻爾茲曼、巴爾末、普朗克、愛因斯坦、索末菲、裡茲、玻爾、海森堡、約當、玻恩、德布羅意、康普頓、德拜、薛丁格、泡利、狄拉克、馮諾依曼、維格納、外耳、玻色,等等。許多人會說量子力學很難學,可我要說的是首先量子力學不難學;其次,再難學也要學。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此刻我站在這裡講,世界的很多角落裡有人在拿手機看直播。
  • 為什麼有人說愛因斯坦不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不同,它是由一大波牛人共同建立起來。在人們認識微觀世界和原子結構的過程中,新的思想和理論不斷產生,量子力學就是在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海森堡,薛丁格,波恩,泡利,狄拉克這些物理學家們共同建立起來的。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劍橋的狄拉克也很快將經典力學方程替換成矩陣或「q-數」的類似方程。玻恩意識到海森堡的位置與動量的兩個表示之間的非對易關係對應於矩陣運算,狄拉克則將經典泊松括號與之對應。微觀粒子在不同條件下分別表現出波動或粒子的性質,稱為波粒二象性。這是微觀粒子量子行為的基本屬性之一。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 鄭偉謀
    劍橋的狄拉克也很快將經典力學方程替換成矩陣或「q-數」的類似方程。玻恩意識到海森堡的位置與動量的兩個表示之間的非對易關係對應於矩陣運算,狄拉克則將經典泊松括號與之對應。微觀粒子在不同條件下分別表現出波動或粒子的性質,稱為波粒二象性。
  •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
    量子力學是在20世紀初由馬克斯·普朗克、尼爾斯·玻爾、沃納·海森堡、埃爾溫·薛丁格、沃爾夫岡·泡利、路易·德布羅意、馬克斯·玻恩、恩裡科·費米、保羅·狄拉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康普頓等一大批物理學家共同創立的
  • 奇人狄拉克和他的怪數學
    。由此,量子力學裡的力學量有了可通過泊松括號建立的對易關係,量子力學的構造得以蓬勃開展起來。狄拉克是怎麼想到要計算兩對函數的泊松括號的?科學史沒有相關材料,我們無從得知。可是,筆者再次強調,這個看似隨意揮灑的一筆卻是量子力學構造的關鍵一步。可惜的是,一般的量子力學和量子力學歷史教程,連這件事都不提。狄拉克最偉大的成就是給出了相對論量子力學方程,即狄拉克方程。
  • 在量子力學中,量子形式的波會在更高維空間裡傳播
    1950年代,電子管誕生,固體物理也緊接著誕生,同時哥白尼和奧本海默的x射線(希格斯粒子)理論進一步成熟,量子理論進入了經典理論的推斷階段。1950年,法國物理學家laguerre在倫敦召開了人類歷史上最盛大的量子理論學術論壇,成千上萬的物理學家以及數千名可愛的學生聚集在一起,討論電子在雷射中的不確定性關係和量子力學在當時極其不成熟的應用;德國量子場論的提出則標誌著量子力學從經典物理邁向了量子物理。公認經典物理發展歷史最為悠久的數學理論是洛克-卡森不等式,1925年由安德烈·洛克提出。
  • 量子力學
    早期將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結合起來的嘗試包括用協變方程(如克萊因-戈爾登方程方程或狄拉克方程)代替薛丁格方程方程。雖然這些理論成功地解釋了許多實驗結果,但由於忽略了相對論允許粒子的產生和湮滅,因此它們具有某些不令人滿意的性質。一個完全相對論性的量子理論需要量子場論的發展,量子場論將量子化應用於一個場(而不是一組固定的粒子)。
  •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坍塌」是由於人的意識導致的嗎?
    這是一個神神叨叨的話題,說這種話的人連量子物理一根毛都不知道,卻硬要不懂裝懂大言不慚憑空臆斷,把自己那一套神鬼玄說往裡套,因此純屬扯淡。「意識」導致波函數坍塌這是誰說的?量子力學大師們波爾、狄拉克、海森堡、泡利說過嗎?沒有。曾經與上述幾位大師為代表的哥本哈根派對著幹的愛因斯坦、薛丁格說過嗎?也沒有。那麼是誰說過呢?
  • 楊振寧對量子力學有什麼貢獻嗎?
    尤其是楊-米爾斯理論這一工作,鮑爾獎稱其「排在了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楊振寧也被譽為「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物理學界出類拔萃的設計師」。楊振寧的理論比較高深,在大學物理學的本科階段很少有涉及,並且他的理論也很難像相對論、宇宙學那樣用科普的方式形象地展示給公眾。故很多人對他的工作並不了解。
  • 楊振寧對量子力學有什麼貢獻嗎?
    楊振寧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在粒子物理與場論、凝聚態物理、統計物理等領域都取得了眾多輝煌的成就。1957年因發現宇稱不守恆和李政道一起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除此之外,楊-米爾斯理論及楊-巴克斯特方程都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楊-米爾斯理論這一工作,鮑爾獎稱其「排在了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楊振寧也被譽為「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物理學界出類拔萃的設計師」。
  • 愛因斯坦攻擊量子力學所憑何據?
    .但在EPR的論文中,愛因斯坦已經不懷疑這一點,而是評點了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從此之後,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就一直了採取一種超然態度:我不帶你們玩兒! 四,愛因斯坦如何俯視量子力學?在第二次試驗之後,粒子2位置動量不確定關係依然保持,是什麼原因呢? 愛因斯坦形而上地猜想如下:儘管沒有明確的信息傳遞,也有某種不明確的信息傳遞.正是這些不明確的信息傳遞使得粒子2的自在實在受到了影響,而對於這種自在實在,應該有些元素反映在理論中,量子力學不可能給這些實在元素提供完備的描述.
  • 量子力學簡史
    為解決黑體輻射問題,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衝破經典物理機械論的束縛,提出了量子論,標誌著人類對量子認識的開始。這一天也就成為了量子力學的誕辰。        接著1905年,愛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化的思想啟發,引進光量子(光子)的概念,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
  • 另一種「費米-狄拉克統計」:狄拉克獎章
    薩拉姆因其在基本粒子標準模型的工作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薩拉姆的標準模型描寫了兩種基本粒子:一種是傳播力的粒子,它們有玻色-愛因斯坦統計。一種是組成物質的粒子,它們有費米-狄拉克統計。這裡我要進行另一種「費米-狄拉克統計」。
  • 如果不是愛因斯坦,可能這位年輕人就被埋沒了!
    所謂獨立定域粒子體系指的是這樣一個體系:粒子間相互沒有任何作用,互不影響,並且各個不同的粒子之間都是可以互相區別的,在量子力學背景下只有定域分布粒子體系中的粒子是可以相互區分的,因此這種體系被稱為獨立定域粒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