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倫茲因子(相對論因子)在光速條件下的有限解——推導過程

2020-11-28 老胡說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介紹

洛倫茲

在理論物理學中,洛倫茲因子又稱相對論因子。它是以1902年諾貝爾獎得主、荷蘭物理學家亨德裡克·安託·洛倫茲的名字命名的。洛倫茲和彼得·澤曼一起發現並從理論上解釋了澤曼效應。洛倫茲還推導出了最終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1905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變換方程。這篇文章是關於後者的成就。

洛倫茲因子又稱伽馬因子,其數學定義如下:

Eq.1

問題定義

狹義相對論中洛倫茲因子的存在,在估計相對論的質量、能量、動量和時間膨脹時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因為速度趨向於真空中的光速。尤其是,隨著平方速比v/c趨向於1時,數學上的奇點變得不可避免。當所研究的物體的速度v與真空中的光的速度相比太低時,這也成為一個挑戰。結果,物理學家總是通過採用以下形式的二項式近似來解決它:

Eq.2

從式(1)可以看出,在(真空中)光速(v)恆定的情況下,c的計算結果是無窮大。這使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操作(關於洛倫茲因子),例如長度收縮、質量、能量、動量和時間膨脹,都有很大的問題。這也是保羅·狄拉克提出相對論量子力學時的一個原則。然而,需要考慮的最明顯的例子是相對論的質量-能量-動量方程,它支撐著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其表述如下:

Eq.3

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是,當v =c時(3)到底會發生什麼?也許從下邊界v=0開始更有意義。物體不是在運動,因此相對質量等於靜止質量,動能和動量都等於零。然而,當物體獲得速度時,這三個量就會隨著位置和時間的變化而分布,從靜止到經典極限,直到量子特性開始發揮作用。我們將試著找出這個系統的一個有限解。

求有限解

代替二項式近似,如果我們引入一個重正化參數——稱之為j。重正化是量子場理論中用來處理從計算量中產生的無限大的一種技術,否則將導致無意義的(無限的)結果。因此,我們將平方速比作為這個j的函數,這樣:

Eq.4

我們將闡述更多j是什麼,但現在它只是足以知道j值為3,比率v/ c= 1,這就是最大的價值。公式(4)中的定理對該範圍內的所有值都成立,只要我們記住理論極限,即真空中的光速c,就有意義。快速測試可以在-8、-15、-24、-35等等處執行。

重整化的物理含義

假設Eq.(4)的數學問題已經解決,我們假設重正化參數j的物理含義是什麼?結果是特定的,也就是說,它取決於粒子所在的區域和速度。例如,我們可以將氫原子中的電子j定義為:

式中:n為電子層數,或能級,也稱主量子數。參數α1/137.06稱為精細結構常數,是在處理基本粒子時經常出現的無量綱數。這個假設可以用n=1來測試,對於氫原子的基態電子,你會發現一個對應的j值,最重要的是,在那個電子層中電子的確切速度大約是v = 2187308.1716 m/s。

重正化參數也可以表示為速度本身的函數,這意味著對於任何(非靜止)物體:

Eq.6

為了檢驗Eq.(6)的有效性,你還需要代入速度v的任何已知值,並估計j,然後用它來計算氫原子中電子的能級。從前面解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當v = c時,j必須減小到最小值-3。

與狄拉克方程比較

狄拉克

為了成功地應用派生的重正化,需要注意的是,式(4)的分母同時取負值和正值。也就是說,我們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採用前者,使得速度總是由以下函數返回:

Eq.7

將Eq.(7)代回Eq.(3)中的任何質量-能量-動量項,有效地消除了奇異點。以能量方程為例,得到如下形式:

Eq.8

這裡的理論含義是,在真空中的光速下,粒子的能量必須減少到以下形式:

Eq.9

同時,狄拉克精確能量方程用以下方法預測了氫原子的相對論量子力學性質:

其中Zα是一個小的非整數的數,而狄拉克方程的原理量子數Eq.(10)所描述的線性關係n = n+κ。其中n是指定半徑處的量子數r,並且κ是一個非零整數,由以下關係式給出:

註:Eq.(9-10)中的符號j與Eq.(4-9)中的符號不同。因此,這是嚴格特定於狄拉克的公式。

注意式(9)和式(10)之間的相似性,特別是RHS分母平方根下的第二項。基於這一觀察,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

我們推導了洛倫茲因子的一個簡化有限解。這裡的關鍵要點是,平方速度比通常在處理洛倫茲變換方程時會面臨挑戰(出現奇點),具有有限的解,可以利用它來執行相對論量子力學計算,例如:時間膨脹,長度收縮,質量,能量,並估算粒子動量。不管狄拉克方程是什麼,它仍然為氫原子提供了一種精確的方法。因此,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狄拉克方程的完全替代,而是一種補充,因為即使精確地預測速度,它也不能預測其他估計,例如量子「自旋」效應。

相關焦點

  • 相對論的洛倫茲變換推導有失根
    如果說經典物理是相對論在低速運動狀態下的特例,其精確含義是「當參考系的相對速度u遠小於光速c」,含混的說法是「當事件運動速度遠小於光速c」,其結果是「γ趨近於1」。多說這麼幾句,只是想說明「γ=1」確實應該是相對論的特解,下面把它找出來(粗體部分可查百度詞條「洛倫茲變換」):洛倫茲變換可以由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
  • 論洛倫茲變換中的同時相對性解析相對論中洛倫茲因子災難(20)
    非慣性力或者慣性力,為了確認相對狀態下物體的時間引力參考系,而產生確認的想像虛擬力!非慣性系或者慣性系,為了確認相對狀態下物體的時間引力參考系,而產生確認的想像虛擬系!通過洛倫茲變換推導出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公式。
  • 狹義相對論之洛倫茲速度變換
    ,我們只推導從S慣性參考系變換到S』慣性參考系的情況。Vz這裡註明一下V是兩慣性參考系S與S』之間的相對速度,小v是事件P的運動速度我們假設V』x=c或V』x=a<c則有:Vx=(c+v)/(1+vc/c)=cVx=(a+v)/(1+va/c)≠c真空中的光速在洛倫茲變換下保持不變
  • 狹義相對論基礎與洛倫茲變換
    >事件P在過程A中,坐標在慣性參考系S』中的坐標變化為P』(x』,y』,z』,t』1)事件P在過程A中,慣性坐標系S相對於慣性參考系S』的變換為{x=Y(x』+ut』1)①,y=y』,z=z』,t≠t1≠t`1}在這裡引入了Y,Y為洛倫茲變換因子事件P在過程A中,慣性參考系S』相對於慣性參考系S的坐標變換為{x』=Y(x-ut1
  • 神奇的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公式推導
    相對論的產生歷程愛因斯坦思考了十年之久才創立狹義相對論,中間的思考過程非常複雜又極其精彩。
  • 以太的否定,洛倫茲與龐加萊的困惑,狹義相對論誕生的前夜
    這樣就既解釋了麥可遜-莫雷實驗的零結果,又保留了「光速不變原理」,可謂一舉兩得!也就是說,通過「洛倫茲變換」,在保留「以太」的前提下還可以調和由「麥克斯韋方程組」推導出來的「光速不變原理」和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之間的牴觸性!
  • 洛倫茲變換因子與什麼有關,洛倫茲變換最終又會解決什麼問題?
    物體運動速度與洛倫茲因子的關係物體空間位置的變化與物體自身的什麼性質有直接的關係,很顯然是速度(為何不是質量呢?就是個速度對空間位置變化影響多少的變化因子(這表示變換因子Y中一定含有質點P的速度v)。相反的變換是對應於圖1就是質點P的速度v對質點P在過程A中,慣性坐標系S'相對於慣性參考系S的變換影響程度。在伽利略變換中沒有考慮圖1中質點速度v對兩個慣性參考系S與S'相互變換的時空影響。
  • 洛倫茲推導出了洛倫茲變換,為什麼卻沒發展出相對論?
    相信很多人剛開始學習狹義相對論的時候都有這樣一個疑問,愛因斯坦從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出發,根據同時性的定義推出的公式為什麼要叫做「洛倫茲變換」呢?事實上,在1989年,洛倫茲在他關於物質結構理論的「電子論」就已經推出了洛倫茲變換的數學形式,比愛因斯坦早了10多年。
  • 在光速列車裡光速奔跑,為什麼無法超光速?不就是1+1=2的問題?
    1895年洛倫茲發現麥克斯韋方程組中體現的光速不變與伽利略變換的衝突,推導出了洛倫茲變換,而洛倫茲變換就是基於光速不變原理,因此速度不再是小明的速度加上小紅的速度那麼簡單了。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最終打破了舊的框架,告訴大家不要再尋找以太了,光速就是不變的,提出了狹義相對論,而狹義相對論中變換公式則為洛倫茲變換。
  • 小孩在光速列車上跑,不能超光速?初中水平就能懂,讓你懷疑人生
    如果是平常馬路上你追我趕,或者你在飛機上跑都可以這麼算,但是當運動速度達到百分之一的光速時,愛因斯坦會說:「牛頓經典力學下的伽利略變換已經不適用了,會產生誤差,高速運動是狹義相對論的領域。何況列車運動速度是光速。」
  • 相對論+超光速→量子力學?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相對論不僅自己是恪守律令的模範,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維護者的角色。那些不具備確定因果屬性的理論,幾乎都無法進入相對論時空這個堡壘。量子場論雖然藉助狄拉克方程提供的洛倫茲協變性,把大半個身子都已塞進相對論時空中,但那非因果概率的支撐腳,似乎始終都無法跨越相對論時空的門檻。
  • 量子糾纏和宇宙暴脹都遠超光速,為什麼不違背相對論?
    洛倫茲把光速不變作為出發點,把慣性系中的伽利略變換升級成洛倫茲變換,並推導出來了洛倫茲因子。狹義相對論的出發點也是以真空中光速不變作為基本公設,愛因斯坦並且直接引用了洛倫茲因子作為時間膨脹、尺縮效應和質速關係的基本因子。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狹義相對論中的洛倫茲因子為1/(1-v/c),這就要求分母項(1-v/c)不為零。
  • 洛倫茲變換實質是什麼?那這又是怎麼推導出來的呢?
    通過洛倫茲變換,實驗中發現的「真空中光速不變」與相對性原理的表面矛盾消失掉了。由洛倫茲變換所描述的相對性原理稱為狹義相對性原理,這是包容光速不變原理的相對性原理。牛頓力學的相對性原理是由伽利略變換所表述的,不能包容光速不變原理。
  • 相對論+超光速→量子力學? - 返樸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相對論不僅自己是恪守律令的模範,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維護者的角色。那些不具備確定因果屬性的理論,幾乎都無法進入相對論時空這個堡壘。量子場論雖然藉助狄拉克方程提供的洛倫茲協變性,把大半個身子都已塞進相對論時空中,但那非因果概率的支撐腳,似乎始終都無法跨越相對論時空的門檻。
  • 為什麼會有人反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完整的相對論的建立,是有著非常深厚等數學背景的,是在一定假設條件下,有著嚴格的數學推導的。 那些民科,很多連連微積分都沒學過,更別提微分幾何了。相對論的公式擺在他們面前都看不懂,還否定相對論,否定個毛啊。 民科的一個特點是臉皮厚,怎麼批都無所謂。 另外一個特點是偏執,自說自話,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你說的再多,再正確,他都聽不進去的。說得不好聽一點,這是病,得治。
  • 想深刻了解廣義相對論的推導和相關解,請讀這篇文章
    · G是引力常數,c是真空中光速。整個方程式的意義是:空間物質的能量-動量(T_uv)分布=空間的彎曲狀況(R_uv)。我們知道愛氏廣義相對論的模型建立的核心內容是愛因斯坦場方程的解。在愛因斯坦場方程和一個附加描述物質屬性的方程(類似於麥克斯韋方程組)同時已知的前提下,愛因斯坦場方程的解包含有一個確定的半黎曼流形,以及一個在這個流形上定義好的物質場。
  • 四維時空:時間與空間的不變性,以及光速不變原理
    然後,會介紹光速不變原理的形成過程——它是相對論的基礎假設,也是鍾慢尺縮效應的底層邏輯。那麼對應到現實,我們看到物質(衰變)輻射出光子的過程,就會在物質內部存在「空間速度從0到光速」且「時間速度從光速到0」的變化。
  • 如果沒有龐加萊,洛倫茲和馬赫,相對論的出現,至少要晚5年!
    現在我們該了解相對論產生的歷史背景了,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對以太風觀測的零結果表明,或者所有有關以太的理論需要修改,例如像洛倫茲那樣引入長度收縮因子,這樣會帶來一系列的修補工作;或者認為以太存在的理論根本就不成立。
  • 相對論:光速不可超越,宇宙膨脹又可超光速,愛因斯坦自己打臉?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中提出了狹義相對論,而狹義相對論的前提就是兩條基本假設:光速不變原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一個常數,與光源的運動狀態無關。狹義相對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系中均有效狹義相對論中所有推導出來的結果都是以這兩條最基本的假設為前提的,當然光速無法超越也是,因為狹義相對論中推導出來的質增效應會讓存在靜止質量的物體在接近光速時質量無限增加,進而讓速度在無法前進一步,因為推動物體前進的能量是有限的,它最終會停留在某個接近光速的位置。
  • 相對論:光速不可超越,宇宙膨脹又可超光速,愛因斯坦自己打臉?
    狹義相對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系中均有效狹義相對論中所有推導出來的結果都是以這兩條最基本的假設為前提的,當然光速無法超越也是,因為狹義相對論中推導出來的質增效應會讓存在靜止質量的物體在接近光速時質量無限增加,進而讓速度在無法前進一步,因為推動物體前進的能量是有限的,它最終會停留在某個接近光速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