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不等於放任,自主意識對孩子很重要,父母該正確引導

2021-01-11 萌娃很熊

文丨熊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總結起來的話,大抵有以下幾種,一種是控制型的教育,對待孩子極其的嚴格,不允許孩子的人生道路出現一絲的偏差,什麼都要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走。還有一種是溺愛型的教育,對孩子百般的討好,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嬌奢的壞習慣。最後還有一種就是放任型的教育,不管孩子,任由其發展。

這幾種教育中,放任型的教育是最容易讓人誤會和掉以輕心的,因為很多的父母崇尚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行成長,卻不知道自己的這種教育就是放任型的教育。

案例

小美從小就是在控制型的家庭中長大的,長期以來她都遭受著家庭的壓迫,心裡非常的壓抑,後來結了婚。

小美逃離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她感覺就像是重獲新生般,感受到了自由的氣息。為了不重蹈覆轍,小美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她就是對孩子放任不管,任由他發展。小美覺得這樣是對孩子好,想到自己的童年經歷,她不希望孩子也是在這樣受到壓迫與控制的家庭中成長。

只是,小美忽略了一點,在孩子沒有形成規則感的時候,是需要家長的把控。她對於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選擇了放任,她覺得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能夠平衡好自己的生活。後來,小孩在沒有父母的引導下,他開始變得沒有主見,只要是新鮮刺激的事情,他都想要去嘗試,不懂得這件事情是否應該做。

放手不等於放任,有的父母以為給孩子自由就是不管孩子,任由其發展,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變得沒有自主意識。

孩子沒有自主意識有什麼危害?

1、孩子會變得消極

學習新知註定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人們在學習的時候,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孩子的意志力本來就薄弱,剛坐下來三分鐘,可能思想就已經飄到外面去了。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一旦父母不加以引導,孩子的玩心這麼大,他是很難自主的去學習,整日都會沉迷於玩樂之中,最後就是變得非常的消極,任何的學習都提不起他的興趣,腦海裡想的就只有玩。

2、孩子容易變得沒有主見

沒有主見的孩子是很可怕的,他們的內心沒有原則可言,什麼事情他們都有可能會去做。這就是因為父母沒有去把控孩子,告訴孩子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是萬萬不能去觸碰的。

孩子在外面玩耍的時候,當別人提出一些比較過分的想法時,沒有主見的孩子就很有可能會答應別人的想法。這是非常危險的。

自主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

1、能夠幫助孩子獨立思考事情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品,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同時他們也要面臨著自己一個人的人生。擁有自主意識能夠幫助孩子獨立的去思考事情,處理事情。

2、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

擁有獨立意識的孩子,他能夠更好的處理事情,遇到困難也不會隨便就打退堂鼓。在困難面前,是非常考驗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他是很難獨自思考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會習慣性的求助其他人。

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培養自主意識?

1、與孩子多溝通

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是要多放手,但不是放任,所以這就需要父母多與孩子溝通。在孩子犯了錯的時候,父母不要直接指責孩子,而是用通過溝通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

在引導孩子認識錯誤的時候,有一個工具叫做BIC反饋工具,它的意思就是先和孩子說事實,然後告訴孩子他做的這件事會帶來什麼影響,最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當孩子知道事件的嚴重性後,他就知道之後不能再去犯這樣的錯誤。

2、引導孩子學會去分辨是非,解決問題

在問題的時候,有幾種方式,一種是封閉式的提問,就是孩子只能回答是或否,一種是開放式的提問,可以引發孩子去思考。

父母既不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也不是放任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要引導孩子解決問題。通過開放式的提問,可以很好的引導孩子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和小夥伴吵架了,不知道怎麼去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父母可以用開放式的提問,先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心情如何?有沒有想過怎麼去解決?一步一步的引導孩子找到解決的方法。

3、多陪伴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是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他們對於陌生的世界是害怕的,這個時候父母的陪伴尤為重要,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和安全感。

養育孩子是要放手,但不是放任,家長們記得不要讓孩子獨自去面對這個世界,要幫助他一起來成長。

育兒難題找熊媽,家庭教育從小做起,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萌娃很熊,幫你解決育兒大難題。

相關焦點

  • 《Piper(鷸)》:父母放手的背後是愛的表達與生命的延續
    B、第二次放手:跌倒爬起的勇氣。第一次捕食失敗的憂魚,被海水衝倒,瑟瑟發抖躲回窩,說什麼都不願意再出來。母親耐心的再次引導幼鷸二次捕食,跌倒過再次爬起的幼鷸對海浪有了心理陰影,最終在母親耐心的引導下二次出發。C、第三次放手:學會在困境中成長。再次逃回沙灘的幼鷸遇到了寄居蟹,在寄居蟹的引導下,幼鷸第三次出發捕食。
  • 父母該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1.孩子變得過於依賴 愛孩子,固然是不錯的,然而如果父母只懂得去愛孩子,卻不懂得在該放手的時候放手,就會讓孩子養成嚴重的依賴習慣。這樣的孩子,以後就很難脫離父母獨立出去,自然也就很難實現人生的成功了。 2.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父母不懂得放手,不知道給孩子自由,就會無形之中限制了孩子對外界的探索,從而無法滿足他們心中的好奇。
  • 想讓孩子有好的想像力,父母正確的引導很關鍵!
    幼兒時期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是出生後的頭三年,更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想像作為一種思維活動,是創造力的基礎。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因此,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十分重要。孩子認知水平較低,語言水平有限,想像力水平也自然比較低了。
  • 父母對孩子過度掌控?了解「刺蝟效應」,讓親子關係保持親疏得當
    翻看日記、聽孩子打電話的行為實屬正常,也不願意孩子離家半步,想讓孩子時刻留在自己的身邊,限制孩子的一舉一動。但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對孩子掌控過度。曾經有一則這樣的新聞報導:一個未滿十歲的孩子突然離家出走,急壞了父母。後來找到孩子,詢問孩子為何離家出走,孩子說,自己沒有一點自由,所有的事情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就像無時無刻有兩雙眼睛盯著自己,都快要喘不過氣了。
  • 奧斯卡最佳動畫《鷸》解讀成長教育:放手,是給孩子的最後一堂課
    小磯鷸的媽媽有一天突然不管自己的孩子了,她自顧自地把扇貝吃掉,不給小磯鷸一口,目的就是為了讓他獨立。沒有辦法,小磯鷸只好自己去海邊覓食,但是獨立的生活並不容易,他將怎麼活下去呢?一、 放手,對孩子意味著什麼1、 意味著"失去支援"首先,任何被父母"放手"的孩子,都會在第一時間感到無力感,茫然感,迷失感,還有無助感。
  • 《鷸》:父母要有放手的勇氣,孩子才有獨立的能力
    這也恰恰是短片要傳達給觀眾的教育觀念:愛孩子,就要捨得,就要狠心,放手讓他自己拼搏。想想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待孩子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裡怕摔了」。孩子玩泥巴,父母阻止,怕弄髒了孩子;孩子做飯笨手笨腳,又連忙接過孩子手上的活,自己親自上陣,就怕孩子會受到傷害,保護得密不透風。有多少父母能夠像短片中的母鷸一樣,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蕩?
  • 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構建親子信任關係
    嘉佳的媽媽最近最苦惱的一件事就是孩子的吃飯問題,每當孩子吃正餐的時候,大人都要跟在孩子的身後追著餵飯,因為只要家長不喂,孩子就不吃。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如果不吃飯就會缺乏營養,缺乏營養的話就會長不大。即使知道追著孩子餵飯的行為不正確,還是會做。2、孩子總要黏著家長才可以玩。桓桓的家長總是抱怨孩子都不自己玩,天天就跟在家長身後。
  • 培養自我保護意識,不只是一句空話,詳細內容多著呢,學起來
    所以,我們發現,自我保護意識,首先就是意識,然後才是一些具體的技能和方法。原來我們僅僅把自我保護意識當成是一種方法論的東西,這種觀點實際上是錯誤的。孩子自我保護意識有多重要?在明白了自我保護意識的含義之後,我們就來看一下自我保護意識對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今天為何開始如此重視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 他是1984高考狀元,女兒斯坦福博士在讀,教育心得:學會放手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實際上,現在越來越多的聲音都在傳遞一個信號,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漢代許慎對「教育」一詞進行過解讀,現在讀來仍然富有啟迪,令人深思。他說,「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養子使作善也。」
  • 怎么正確把握對孩子的期望?父母做好5點降低期望值,欲速則不達
    一項調查得出結論,在我國北上廣的上海市,父母有57.8%會要求孩子每個領域都能拿到第一。因此,存一個普遍現象,父母均對孩子期望比較高。我們在此並不否認,父母這樣做是出於父母之愛,對孩子有這樣的期望也人之常情。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有一定標準,不可脫離社會的需要和孩子自己身心發展的規律,不要讓孩子感覺到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否則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性格進展。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可是這看似面面俱到,但是對孩子來講其實就是一種禁錮,因為太強勢的控制,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權利而走向反面。就如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項研究所說,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幹涉隱私的人,會造成終生的傷害,長大後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無論在哪個階段,幸福指數都更低。
  • 「絕不能讓孩子碰遊戲」:父母的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只有傷害
    而90%的父母都意識不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他們習慣性地甩鍋給遊戲,認定是遊戲禍害了孩子。 首先,遊戲對於孩子的成長甚為必要,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是洪水猛獸;其次,家長對孩子玩遊戲要科學引導。 1.引導孩子正確認識電子遊戲 任何事物的流行都有它存在的價值,電子遊戲亦是如此。承認它的價值,但同時讓孩子正確認識電子遊戲。
  • 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每個家長的提示: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無比重要!
    那麼在這種高壓力的環境下,對孩子來講是不允許出現半點閃失的,時間越久就越容易產生一些孤僻的性格特點:自卑、孤僻、冷漠、富有敵意、神經質。所以,專制型父母是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的一項重要原因。二.放任型父母與專制型父母完全相反的便是放任型父母,這種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心理性格:適應能力差、富有攻擊性
  • 社交圈對孩子影響有多大?「汙水定律」告訴你,乾淨社交的重要性
    在不良的社交環境下,孩子很難辨別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更有可能為了融入集體誤入歧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孩子如果長時間與不良少年相處,多少都會受到不好的影響,但也不是為了避免受影響就完全不讓孩子與人交往,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依然是對孩子成長非常關鍵的一步。培養孩子健康的社交能力家長應該怎麼做?
  • 「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從心理學來看,父母對待孩子的反應分為情緒消除型和情緒引導型兩種,很顯然朵朵媽媽採取的是第一種方式。這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情緒消除型家長分為三類,分別是壓抑型、放任型和縮小轉換型。
  • 科學研究:要看父母的培養「走不走心」
    孩子是父母相愛後的結晶,同樣也是父母血脈的延續,所以父母都把希望給予給了孩子,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人中龍鳳,能夠爬得更高,走得更遠。給孩子報很多的補習班希望孩子能夠達到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武漢第三寄宿中學,校長吳曉紅分享她讀《學習的本質》一書的心得,指出:教並不等於學,當教學被當作一種傳遞知識的工具時,不但不能幫助孩子成為學習的助力,反而阻止孩子前進的腳。
  • 「26度穿衣公式」折射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26度穿衣公式」折射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時間:2019-11-25 10:49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26度穿衣公式折射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最近,26度穿衣公式火爆網絡,不少家長也以這公式為依據給孩子穿衣服。
  • 孩子太在意他人想法,陷入「鏡中我效應」,父母該幫娃打破困局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人,關於父母的想法孩子更是比較在意的,但是當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注時,孩子就會把重心轉移出去,從而想做到更好來引起父母的關注。2、勝負心每個人都是有著一定的勝負欲望的,當孩子的勝負心被激發,就會習慣性地和別人進行比較。
  • 智力PASS模型理論:不在智商而在「認知力」
    我當時就在想:"孩子在幼兒園上課也是這種狀態吧,自己玩自己的,也肯定學不了什麼東西,自控力那麼差。"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孩子特別頑皮不聽的時候,那可以怪是這些孩子不聰明嗎?又或者是這些孩子不聽話嗎?還是懷疑父母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呢?其實,孩子種種的不聽話是由於孩子還小,認知力尚不完善,因此,孩子的自控力和約束力就顯得比較低了。
  •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有時候放手,並非意味著不愛,是為了還他自由
    愛與不愛,深愛或淺愛,是自己的事兒。珍不珍惜,放不放手,取決於愛到對方何種成度。有時候放手,並非意味著不愛,反而是深愛的一種表現。就如歌裡唱的這樣:如果你對天空嚮往,渴望一雙翅膀,放手讓你飛翔,你的羽翼不該伴隨玫瑰,聽從凋謝的時光。浪漫如果變成了牽絆,我願為你選擇回到孤單。纏綿如果變成了鎖鏈,拋開諾言……這種憂傷與愛戀交織的放手,是為了還對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