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父母要有放手的勇氣,孩子才有獨立的能力

2021-01-08 天宇說情感

愛是什麼?是時刻的呵護,還是密不透風的保護?不是,愛是捨得、是放手,讓你在天地間能夠自由地翱翔,不畏風霜。

《鷸》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於2016年,由艾倫·巴利拉羅指導出品的動畫短片,時長僅有6分鐘。這部短片斬獲了第89屆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還榮獲了第44屆安妮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在豆瓣,它的評分高達9.3。

對於這部動畫短片,就像是摻入了故事的一部紀錄片,畫面感逼真,讓人能夠融入其中,更真切的感受短片的魅力。

最讓人動容的是,這部短片前後花了大概三年的時間,製作周期長,劇組反覆測試,尋找創作靈感。最後出來的成品就是這6分鐘的動畫影片。雖然只有幾分鐘,但給觀眾呈現出來的視覺感受是強烈的真實感,還有短片所要表達出來的家庭教育觀念,是這部影片的靈魂。

據導演介紹,當初這短片是為了測試皮克斯最新研發的軟體而製作的,但經導演安德魯·斯坦頓的力薦,才有了《鷸》的誕生。

《鷸》是一部有關教育、成長的啟迪短片,導演意在用動畫短片的影視效果展現出父母對子女的愛和成長中所要克服的困難。

短片描述了一隻雛鷸,在母鷸的引導下,努力克服海浪,到水上覓食,一步步擺脫依賴,蛻變成長的故事。

《鷸》是一部成功的短片,觀眾的高評價就是對它最好的定義。那麼這篇文章就從動畫形象、動畫技術和動畫故事三個方面來分析影片的魅力。

一、動畫形象

草叢旁的沙灘中,小雛鷸窩在母鷸懷裡,不願離開。母鷸挪開腳步,示意小雛鷸起身覓食,小雛鷸不願意,又鑽回母鷸懷裡,要溫暖懷抱。母鷸偏不依小雛鷸,把它推向海的那一面,引導它前去尋找食物。小雛鷸一屁股坐在地上,還是不肯挪動腳步,於是母鷸狠心飛離小雛鷸,自己去覓食。

來到海岸邊的母鷸,嘴裡叼了一個扇貝,微偏著頭,示意小雛鷸過來享用,而小雛鷸則還留在原地,它昂起小腦袋,嘴巴一張一合等待母鷸叼來食物給它餵到嘴裡。嘗試了幾次,母鷸都沒有如它的意,眼見有食物而吃不上,小雛鷸才迫不及待地奔向母鷸,開始它的覓食之旅。

最初看到這部短片,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短片中的動畫形象,以及動物的神態、表情,像極了還在母親懷裡撒嬌的小寶寶。

小雛鷸窩在母鷸懷裡不肯挪動,母鷸就自己挪開,而小傢伙也跟著鑽到母鷸懷裡,還有任性坐在地上、嘴巴索要食物的模樣,實在讓人忍俊不禁,短片中的小雛鷸形象,憨態可掬、靈動俏皮,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看到這裡,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任性又愛嬌的小寶寶,小寶寶想一直依賴著母親,不想離開舒適的環境和溫暖的懷抱。影片的可愛俏皮的動畫形象是這部育兒動畫片的一個加分項,也是一個大亮點,帶著點幽默的描述風格,使得短片更耐人尋味,這就是其魅力所在。

二、動畫擬真技術

《鷸》的成功,除了給人深刻的動畫形象外,還有就是模擬真實的動畫效果,給人的視覺感受更像是一部紀錄片,更貼合現實,使人身臨其境。

這部短片沿襲了皮克斯以往作品的風格,在動畫的處理上更注重細節。短片的開端是浪潮拍打在岸邊的動畫景象,海浪翻湧的水泡清晰可見,浪潮一波又一波,微暗的天色,黃昏暈染,鷸鳥們隨浪啄食,每當浪水湧來時總能輕盈躲開。

看到這一畫面,誰又能想到會是一部動畫片?隨故事發展是母鷸和小雛鷸的出現,擬人的動作神態才有了點動畫片的即視感。雖然這是一部動畫片,但細節的處理在短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鷸鳥的鳴叫是真實自然的,就連鳴叫時的肚腹起伏也能清晰可見,溼漉漉的沙灘上扇貝吐的氣泡,鷸鳥們蹦跳飛翔時羽毛的抖動,這些都是導演在細節上的精心處理。

這些動畫影像的處理讓觀影人對動畫形象,和動畫畫面的觀感更立體飽滿,使人身臨其境,這就是視覺上的享受。

《鷸》在動畫的技術處理上,不僅表現在細節的精心雕琢,還有畫面遠近虛實的處理。

從第一個畫面開始,導演就採用了這種虛實景拍攝效果的技術,一直到短片的結束。一隻大鷸在海灘上啄食,此時鏡頭下的大鷸,畫面是實的,而周圍的海灘,遠處的山峰,畫面是虛的、模糊的。隨後幾隻寄居蟹和小鷸出現,鏡頭的虛實感改變,寄居蟹和小鷸們成為了實景,而那隻大鷸則變成了虛景,這樣的技術處理,使得人們的視線跟隨鏡頭實景,就是寄居蟹和小鷸們,它們成為了觀眾此刻的焦點。

動畫的技術處理就像有人拿著攝影機在這景色前拍攝,給人的感覺是先是看到了大鷸,然後是寄居蟹和小鷸們,視線因此轉移。這就好比我們日常生活中眼睛看景象一樣,當我們專注於某個人或某個物品時,就會出現這種遠近虛實的感覺,我們會清晰的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而那些不被我們關注的人和事,便會主動被忽略成虛景。

在這部短片中,這樣的遠近虛實鏡頭一直都有,這種接近真實攝影的視覺感受,正是迎合了人們的視線規律,能給人帶來更真實的感受。可以說每一個動畫的形象、畫面都是導演精心策劃,讓人不得不佩服。

《鷸》的這兩個動畫擬真技術,是這部短片的一大成功之處,本來是動畫的虛擬,硬是製作出了紀錄片的視覺衝擊,虛實結合的層次感,就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動畫精品。

三、動畫故事

看了這部短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部育兒成長的溫情動畫片,講述了一個小雛鷸在歷經風浪之後獨立成長的故事。

故事開端是母鷸把小雛鷸引導到海灘上尋找食物,小雛鷸不諳世事,極其依賴舒適的環境和母親的懷抱,不肯探向未知的世界。即便如此,母鷸還是鼓勵小雛鷸向海灘探險,小雛鷸沒有了母鷸投餵食物,只好奔向海灘,邁出了第一步,這只是開始。

小雛鷸顯然還不知道母鷸的用意,飛奔到母鷸身邊,還期待地昂頭張嘴,等待母親愛的投喂,結果卻是母鷸把它推向食物面前,讓它自己啄食。好奇的小雛鷸,看著一個個扇貝冒出的氣泡,使出了渾身的勁,才叼出了第一個扇貝。

就在這個時候,海浪來襲,鷸鳥們紛紛退離,母鷸也示意小雛鷸跟隨離開,然而此時的小傢伙還狼狽地坐在海灘上,背對著洶湧襲來的海浪茫然不知。看著母鷸遠去,這才起來跟著離開,但小傢伙好奇心重,停停走走間就被狂狼給淹沒。

這是小雛鷸第一次獨自覓食,就這樣給了小雛鷸一個深刻的教訓,事後,小雛鷸瑟瑟發抖地窩在草叢堆的沙灘上,樣子既可憐又無助。

看到這裡,不禁會想,母鷸是不是太心狠了些,孩子還那麼小,就讓它面對這些風雨,何必呢。這也恰恰是短片要傳達給觀眾的教育觀念:愛孩子,就要捨得,就要狠心,放手讓他自己拼搏。

想想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待孩子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裡怕摔了」。孩子玩泥巴,父母阻止,怕弄髒了孩子;孩子做飯笨手笨腳,又連忙接過孩子手上的活,自己親自上陣,就怕孩子會受到傷害,保護得密不透風。有多少父母能夠像短片中的母鷸一樣,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蕩?

為了給孩子鋪就一條康莊大道,即使有再多的困難,父母也都自己扛。但生命有限,父母總有老的一天,等到他們百年後,沒人能替自己的孩子遮風擋雨,還不如趁早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天下父母疼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狠心的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給了孩子一個親身體驗世間風險的機會,讓孩子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不至於在往後的日子裡徒留後悔。

回到短片故事中,母鷸並沒有因為小雛鷸受挫就放任自流,而是再次引導它出去覓食,小雛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肯再出去。就這樣,母鷸又飛離了雛鷸身邊,等待小雛鷸的是自力更生,想要填飽肚子就要自己去尋找食物。

小雛鷸沒有辦法,肚子餓的咕咕叫,只得再次奔向海灘的扇貝,剛到海灘上就看見海浪再次向它拍來,小雛鷸嚇得落荒而逃,藏到了角落裡,這是上一次磨難給它的教訓,也是一次成長。

之後,是小雛鷸與寄居蟹的相遇和互動,小小的寄居蟹和父母去海灘覓食,一個海浪就把寄居蟹們給衝沒了。小雛鷸驚得跑去看,發現寄居蟹沒事,還找到了吃的,這讓小雛鷸充滿了好奇,但沒一會兒,小寄居蟹要埋到土裡,這讓雛鷸察覺到了不對,抬頭一看,一個大海浪翻湧而來,小雛鷸也學著寄居蟹把自己埋到了土裡。

海浪拍來的水下,小雛鷸睜眼看到了許多被海水衝出來的扇貝,讓它驚奇不已,這一幕,仿佛給小雛鷸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浪潮退去後,它興奮地蹦跳到母鷸身邊,圍著母鷸雀躍地打著轉,就連小小的寄居蟹也跟著高興、歡跳。

海浪拍來的水下世界讓小雛鷸知道了扇貝的藏身之處,它也不再害怕海浪,尋找食物變得輕而易舉,它可以為自己和母鷸還有同伴們找到食物。小雛鷸興奮得蹦跳在海灘邊,迎著浪潮覓食,直到天色黃昏還能看到它忙碌的小身影。

這是小雛鷸經歷的第二次成長蛻變,先是獨自去海灘,遇到了寄居蟹,在寄居蟹身上學到了對抗海浪的能力,還知道了如何覓食。這個時候的小雛鷸向母鷸、向所有的同伴展示學到的技能,它是欣喜且驕傲的。

短片片尾,黃昏中的母鷸,看向海灘上忙碌覓食的小雛鷸,悅耳的鳴叫,是欣慰的呼喚,也是對孩子在成長中獲得進步的自豪。

小雛鷸的這一段成長故事,是走向獨立的一大步。就像生活中的我們,有智慧的父母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自己去玩、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有所收穫,也許就像短片中的小雛鷸一樣會學到某一項技能,又或許會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收穫這一切的同時也收穫了喜悅,這是最難能可貴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苦,最後都會得到的回饋,捨棄了安逸,得到了獨立於世,無畏風雨的生存之道。

短短6分鐘的動畫片,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愛的動畫形象、逼真的動畫畫面,層次感分明,讓觀影者回味無窮。再加上發人深省的故事,令人反思: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時刻保護,還是放手使其直面困難?這就是這部動畫片的魅力。

世間風險,只要勇敢直面,努力克服,終會迎來春暖花開。最後,願每個父母有放手的勇氣,每個孩子有獨立的能力。

相關焦點

  • 《Piper(鷸)》:父母放手的背後是愛的表達與生命的延續
    所以才有了一次次衝出「桎梏」的勇氣,去改變自己。就算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母親強大的臂彎,一直為它敞開。母親一次又一次的放手,幼鷸一次又一次的鼓起勇氣勇往直前,終於在遇到意外之友寄居蟹的幫助下,成功學會捕食。學會捕食技能的幼鷸就像贏得了全世界,高興的圍繞海灘飛奔,之後回到了母鷸身邊。給人一種「遊子歸來」的既視感,特別動人。影片運用全知視角,向觀眾傳遞出結果導向。
  • 奧斯卡最佳動畫《鷸》:父母教育和培養的目的是讓孩子走向獨立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畫面精緻而又溫馨,暖暖的背景,一段6分鐘的動畫,一隻萌化了的小鷸寶寶,講述出了父母養育孩子時許許多多的感悟。故事講述了一隻飢餓的小鷸,為了尋找食物,幾次被海浪拍打回沙灘,最後克服心理的恐懼以及種種困難,奔向更深的大海。
  • 短片《鷸》給我們的啟示:獨立成長的背後,是敢於「放手」的母愛
    其實,這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因為,動物也明白,爸爸媽媽不可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早晚要自己在社會上生存的。母愛固然是偉大無私的,但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做到像鷸媽媽那樣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大多數孩子都是在爸爸媽媽的過度保護下成長起來,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也導致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離開了家人的保護,就不能自己照顧自己。
  • 豆瓣高分動畫《鷸》:父母愛孩子,要讓他吃苦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名為《鷸》的動畫短片,這是一部感人的溫情片,也是一部有關家庭教育、育兒成長的動畫片。講述了一個鷸寶寶在經歷風浪後獨立成長的故事,它的豆瓣評分高達9.3分。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評價,離不開可愛俏皮的動畫形象,對於這一萌新設定,觀眾的喜愛度和接受度都很高,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再加上調配的聲樂,使人心情愉悅,更滿足了聽覺享受。
  • 奧斯卡最佳動畫《鷸》解讀成長教育:放手,是給孩子的最後一堂課
    小磯鷸的媽媽有一天突然不管自己的孩子了,她自顧自地把扇貝吃掉,不給小磯鷸一口,目的就是為了讓他獨立。沒有辦法,小磯鷸只好自己去海邊覓食,但是獨立的生活並不容易,他將怎麼活下去呢?一、 放手,對孩子意味著什麼1、 意味著"失去支援"首先,任何被父母"放手"的孩子,都會在第一時間感到無力感,茫然感,迷失感,還有無助感。
  • 豆瓣9.3《鷸》:在孩子成才的路上,聰明的父母很「絕情」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鷸媽媽對寶寶的教育很有意思,也正是鷸媽媽有點「絕情」的教育讓孩子不斷進步,主要分為三段:走出溫暖的巢穴鷸寶寶小時候天真調皮,毫無壓力,在溫暖的巢裡看潮起潮落,看其他鷸驚慌捕食,只需要等著媽媽回來,張大嘴媽媽會把蚌肉塞進來,真正的飯來張口。為了讓寶寶有生存能力,第一步便是走出溫暖的巢穴。
  • 豆瓣9.3分BBC紀錄片:父母不學會放手,孩子永遠學不會「抗挫」
    所有的父母都應該明白,適時的放手和離開才能讓孩子獨立面對和戰勝困難和挫折,才能讓孩子真正自立起來。2.相信自己又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時有勇氣面對挫折。 這表明,即使孩子擁有足夠的力量和能力,他們更要有相信自己能夠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這樣才有贏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抵抗挫折,需要培養能力去抵抗和處理它,同時要有心裡的勇氣去面對它,兩者缺一不可。 |孩子的"抗挫力"可以培養!
  • 豆瓣9.3分動畫短片《鷸》:孩子的成長因跨出「舒適區」而出彩
    《鷸》這部動畫短片告訴了我們,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跨出自己的舒適圈,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將來面對挑戰或挫折的時候會更有信心。一、豆瓣9.3分動畫短片《鷸》:關於小鷸走出"舒適圈"的成長故事當小鷸剛剛出生不久的時候,對於保護問題總覺得一張開口就會有媽媽將食物送上嘴來了。他總是向著天空張開自己,小嘴巴期待媽媽將食物送到自己的嘴中,但是隨著自己的漸漸長大。
  • 總是擔心孩子自理能力差?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構建親子信任關係
    生活中常見的家長不信任孩子的現象:1、孩子的吃飯問題。嘉佳的媽媽最近最苦惱的一件事就是孩子的吃飯問題,每當孩子吃正餐的時候,大人都要跟在孩子的身後追著餵飯,因為只要家長不喂,孩子就不吃。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如果不吃飯就會缺乏營養,缺乏營養的話就會長不大。即使知道追著孩子餵飯的行為不正確,還是會做。2、孩子總要黏著家長才可以玩。
  • 溫室裡養不出參天大樹,想讓孩子有出息,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
    家長如果一直把孩子當成娃娃看待,讓孩子在「溫室」裡成長,不讓孩子經歷風雨,其實會害了孩子,如果想讓孩子將來能夠有出息,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三、家長要適當放手,做到尊重孩子家長要明白一個道理,家庭對於孩子來說雖然是避風港,但孩子早晚都要獨立生活,如果不提前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那麼等到孩子離開家庭的時候,會感到手足無措,孩子小時候沒有受過的苦,將來都會補回來。
  • 連雲港一家四口同日死亡:先有好父母,後有好孩子
    多少父母總以為孩子是自己生出來的,就天然地擁有孩子的生殺大權?其實不是的,父母決定把孩子生出來,並沒有徵求孩子的意見啊! 如果孩子有選擇權,知道自己將來會面對如此不負責任的父母,相信他們一定不會選擇出生,這才是所有為人父母的我們應該警醒自己的一點!
  • 學會放手,小鷹才真正地學會了飛翔
    經歷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痛苦折磨和死亡考驗後,小鷹才真正地學會了飛翔。鷹爸爸、鷹媽媽如此殘忍地百般折磨它們的孩子,難道是不愛孩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鷹爸爸、鷹媽媽知道,小鷹只有經歷過這種近乎殘忍的磨練,才能學會飛翔,才能擁有更堅實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才能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對小鷹一生的發展來講,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愛。
  • 孩子總是缺乏獨立能力,這和家長的養育方式有關,別再無知坑娃了
    家長多次讓她去找工作,可是她對自己的個人能力完全沒有自信,也沒有勇氣離開家長去工作,所以30多歲的她,也只能在家裡啃老。她的家長這時候才醒悟:原來他們錯誤的養育方式,導致了小孩無法獨立自主。很多家長都希望小孩長大後能夠獨立自主,這樣家長也能為孩子少操點心,孩子也能夠盡到贍養家長的責任。
  • 六分鐘動畫短片《鷸》,豆瓣評分9.3,寶媽教育孩子的首選
    《鷸》是皮克斯出品的動畫短片,雖然只有六分鐘的劇情,但是卻能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相信大家對皮克斯動畫比較熟悉,很多動畫長篇都是由皮克斯參與製作的,比如大家熟悉的《汽車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玩具總動員》《料理鼠王》等等。
  • 放手不等於放任,自主意識對孩子很重要,父母該正確引導
    後來,小孩在沒有父母的引導下,他開始變得沒有主見,只要是新鮮刺激的事情,他都想要去嘗試,不懂得這件事情是否應該做。放手不等於放任,有的父母以為給孩子自由就是不管孩子,任由其發展,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變得沒有自主意識。孩子沒有自主意識有什麼危害?
  • 強勢父母有多恐怖?孩子30歲還在被「早教」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望子成龍也是真切,但教育方式的不同,導致了孩子的千差萬別。 曾經看過一個報導,一名男子用假駕照被罰款,行政拘留15天。他的父母一路陪著他接受調查,得知處罰結果後,男子父母情緒激動地斥責交警:「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
  • 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太依賴別人
    父母有什麼秘訣讓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減少對父母的依靠和別人的依賴1、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適當提供一份幫助當孩子處於求助狀態的時候,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只是在對自己開戰,並非孩子不會處理,只是想用手段讓家長折服然後幫忙
  • 女兒睡懶覺,爸爸直接掀被子: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有多可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當孩子已經有了個人意識的時候,就不要再隨意的進出他的房間,而是選擇敲門來徵求他的同意。其次就是尊重孩子的個人選擇。尤其是在決定孩子自己的事情時,更要和孩子好好溝通,最大限度地達到雙方同意的意見。尊重孩子選擇,在他朋友和外人面前維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就是界限感的體現。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一定要多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鼓勵,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生活和學習當中,積極上進,樂觀開朗,內心獨立自主,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自信心的培養需要從小進行,家長一定要做好這三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讓孩子變得自信開朗。
  • 父母該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愛孩子,固然是不錯的,然而如果父母只懂得去愛孩子,卻不懂得在該放手的時候放手,就會讓孩子養成嚴重的依賴習慣。這樣的孩子,以後就很難脫離父母獨立出去,自然也就很難實現人生的成功了。 2.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父母不懂得放手,不知道給孩子自由,就會無形之中限制了孩子對外界的探索,從而無法滿足他們心中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