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畫面精緻而又溫馨,暖暖的背景,一段6分鐘的動畫,一隻萌化了的小鷸寶寶,講述出了父母養育孩子時許許多多的感悟。
故事講述了一隻飢餓的小鷸,為了尋找食物,幾次被海浪拍打回沙灘,最後克服心理的恐懼以及種種困難,奔向更深的大海。故事從鳥的視角出發,告訴了我們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只有讓孩子自己勇敢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孩子才會擺脫依賴,學會成長。
媽媽找到了食物,小鷸張開嘴,以為媽媽還會像往常一樣餵到它嘴裡,但媽媽無情地把他推走,讓小鷸自己去覓食。
當小鷸邁出人生第一步的時候,卻遭遇了大風浪,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就被浪潮淹沒了。
等到風浪過去,那受到傷害後的無辜小眼神,一定疼壞了做父母的心。但是,心疼歸心疼,該面對的困難依舊要面對,父母還需要鼓勵孩子繼續前行。
小小的心靈被嚇壞了,見到風浪立刻躲得遠遠的。可是,終究敵不過內心對世界的新奇,又開始一點點前進,一點點探索。不斷地探索中,交到了朋友—寄居蟹。
在好朋友的陪伴下,他看到了水中美麗的景觀,收穫了豐盛的食物,學會了抵抗風浪的辦法。
經歷了第一次風浪的拍打,小鷸不僅擁有了再次面對風浪的勇氣,卻已經能從容不迫了。
媽媽讓小鷸自己子去嘗試、去挑戰,完美的詮釋了母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儘管有著被海浪衝飛的經歷,但他從好朋友小寄居蟹的勇氣中獲取力量,克服了內心的恐懼,勇敢地面對來勢洶洶的海浪。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孩子的成長必定要經歷磨難,只有敢於去面對挑戰,才能讓自己羽翼豐滿,在挑戰面前進退自如。
作為父母,一方面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接受磨練;另一方面,不要為孩子一時的退縮,逃避而焦慮,也許,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孩子就會用自己的方式成長,蛻變,經歷,讓人成長體驗,讓人勇敢。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該斷奶時、蹣跚學步時、分房睡時,狠狠心,孩子始終要學會獨立。
報特長班時、考大學選擇專業時,放放手,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愛好去安排孩子。
在這裡再分享一下很喜歡的北大才女趙婕曾寫過的一段文字: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
經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為了什麼?傳宗接代還是養兒防老?終於聽到一個令人感動的答案:為了付出與欣賞。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爭臉,更不用幫我養老。
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走一遍,讓父母有機會與他/她同行一段……「
科威特著名女作家穆尼爾·納素夫在《家庭》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獨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礎。」
我們教育和培養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走向獨立。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該放手時且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