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鷸》:在孩子成才的路上,聰明的父母很「絕情」

2021-01-08 爬爬蟲吖

《鷸》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和迪士尼聯合出品,這部電影6分鐘的動畫短片不僅斬獲第89屆奧斯卡金像最佳動畫獎,還拿到了代表動畫領域的最高榮譽獎安妮獎。

豆瓣評分9.3,有人說這應該是目前世界動畫的最高水平。

畫質精美,用寫實的手法,纖毫畢現,鷸的羽毛隨風浮動清晰可見,抖落的沙子,被水浸泡後的凌亂無比真實,堪比紀錄片。

影片主要講述一隻鷸寶寶在媽媽的鼓勵下,逐步從依賴走向獨立,克服對海浪的恐懼,學會覓食走向鷸生巔峰的故事。

我從三部分剖析:父母的嚴厲教育、個人學習、打破慣性思維,分析對這部奧斯卡短片的理解。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鷸媽媽對寶寶的教育很有意思,也正是鷸媽媽有點「絕情」的教育讓孩子不斷進步,主要分為三段:

走出溫暖的巢穴鷸寶寶小時候天真調皮,毫無壓力,在溫暖的巢裡看潮起潮落,看其他鷸驚慌捕食,只需要等著媽媽回來,張大嘴媽媽會把蚌肉塞進來,真正的飯來張口。

為了讓寶寶有生存能力,第一步便是走出溫暖的巢穴。推了孩子一把孩子仍然不願意出來,鷸媽媽便在沙灘上找了一塊肥美的蚌,鷸寶寶的第一反應不是去找媽媽而是張大了嘴,媽媽不理會繼續用食物引誘寶寶出來。

果然為了美味的食物鷸寶寶走出了巢穴,一路朝著媽媽歡奔而去,穿過層層捕食的鷸走到媽媽身邊撒嬌賣萌張開嘴,結果媽媽直接自己吃了食物,並推了寶寶一把,讓他自己覓食。

生氣的寶寶學著鷸群,在有氣泡的地方用力啄,果然找到一個蚌,引用力過猛狠狠摔了一跤,但學會了覓食也是很大的收穫。

走出去學會覓食,是生存的第一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鷸媽媽深諳之道。

學會面對暴風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覓食的過程危機四伏,既要學會躲避天敵,又要提防自然環境,鷸群學會掌握時間,在潮漲潮落間隙覓食,潮水湧來必須拼命奔跑。

可憐的鷸寶寶,第一次出來,剛剛捕到食物的興奮勁還沒過,潮水湧來,看著鷸群往回奔跑,沒反應過來還很懵,媽媽調頭對它說趕緊跑,它卻被水泡吸引,錯過了逃跑時間被海浪打到炸毛,恐懼將它淹沒。

逃生的路上有很多誘惑,錯過最佳時間便會有危險。

經過這次挫折,鷸寶寶再也不願意出來,躲在巢裡瑟瑟發抖,媽媽想把它推出來,直接逃跑,或是將自己埋在沙子裡,也為後面埋下伏筆。

照舊幹起了老本行,在媽媽面前張大嘴巴,媽媽呼喚它出去不願意,媽媽走了留它在家,不再管它,浪升起時,它下意識躲起來,開始對海浪有了免疫。但媽媽一直不見回來,肚子開始咕咕作響,心一橫還是得出海。

學會對孩子放手其實真正的愛孩子,是讓孩子成為自己。因為孩子應是自己獨立的劇本,而不是父母的延續。

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使命。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媽媽不管孩子,鷸寶寶只能小心翼翼出海,判斷周圍的環境,跑到礁石上看鷸群的位置,學會了審時度勢不再橫衝直撞。

看見蚌吐了泡泡,趕緊跑過去,這時海浪衝了上來,他毫不猶豫往回跑,絲毫沒有留戀食物,保命要緊,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裡它已經學會判斷海浪了。

躲在礁石旁邊,腳下不小心踩到了一隻小的寄居蟹,寄居蟹和鷸寶寶簡單打過招呼後和自己爸媽出海覓食了。

好奇的鷸寶寶跟著寄居蟹來到海邊,看寄居蟹挖掘蚌,看得出神海浪觸不及防地來了,已經來不起跑,便學習寄居蟹一家直接在沙子裡挖坑把自己躲避起來。

海水中死死閉著眼睛,寄居蟹用鉗子不停敲擊鷸寶寶提醒它睜開眼,水下漂亮極了,還有數不清的蚌冒出頭來,海水很快褪去,蚌隨即縮進沙子。

鷸寶寶興奮極了,它現在既學會了躲避海浪,還知道蚌都分布在哪些地方。一技在手天下我有的氣勢,正巧媽媽躲避完海浪看見寶寶本就很開心,對孩子說真棒,鷸寶寶更是開心。

開始在媽媽面前撒嬌邀功,並且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了肥美的蚌,獻給媽媽和鷸群,甚至拖來了一個最大的蚌。

估計整個鷸群都沒捕獲過,在鷸群躲避海浪的期間,鷸寶寶又扎進沙灘裡捕獲不少食物。這份勇敢與這份技能,讓它有了不一樣的鳥生。

少年英雄有志不在年高,從需要媽媽餵養的寶寶,變成了鷸群中最會捕食的鳥,從此不愁吃喝,一定意義上實現了階級的跨越。

鷸媽媽的愛,有張有弛,循序漸進,讓鷸寶寶完成了蛻變,這樣的愛值得學習。

保持一顆學習的心

從父母那裡接受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教育父母拼盡全力愛我們,但終究不能一輩子陪著我們,坎坷與迷途都只能自己去走。

至親心頭,平安最重要。

所以鷸媽媽教會寶寶在潮漲和潮落間去覓食,謹防被海浪捲走,這也是鷸群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經驗,將所有經驗都傳給了孩子。

朋友、師長、同事等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也許經驗就不夠用了,就像鷸寶寶來不及躲避的海浪,這時候就需要學習寄居蟹。

生活是變化的,時代日新月異,父母那一輩的方法有時可能會失靈,未來終究是屬於年輕人。

保持一顆學習的心,是破解的唯一方法,知識與技能武裝大腦,才能走得更遠。

向誰學習?向萬物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

不光掌握好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向別人學習別人的技能,關鍵的時候能救命。

打破慣性思維

打破慣性思維,才有質的飛躍影片中寄居蟹這個意象很有意思,鷸寶寶是從寄居蟹身上學會在沙子裡躲避海浪,這一技能既減少了每次躲避海浪的時間,又準確定位了蚌的位置,鷸寶寶捕食效率成指數倍增長,這樣的技能讓鷸寶寶走向鳥生巔峰,突破階層可能會成為鷸群中最受歡迎的的鷸。

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龐大的鷸群沒有學會這一技能,它們的生活經驗比鷸寶寶要豐富,並且影片一開始就出現很多寄居蟹成群結隊覓食,說明寄居蟹是司空見慣的生物,不足以引起鷸群的好奇心,鷸群固守自己的覓食方式,在潮漲潮落之間奔波,而不會去學習寄居蟹。

鷸寶寶向寄居蟹學習,一是思維沒有固化,二是還有一顆好奇心。用最有效的方式和世界博弈,才走出一條絕妙的路。

慣性思維是舒適安全的,只有打破慣性思維才能得到質的飛躍。

最大的敵人,是慣性思維不僅小巧的鳥有這種慣性思維,巨型動物也同樣受困於慣性思維。

在泰國訓象人到處可見,但是遊客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千斤重的大象,居然會被一根細小的鐵鏈拴住,為什麼大象不掙脫。

原來馴獸人在象幼年的時候,就長期用鐵鏈拴著小象,小象多次掙扎,都無法掙脫,久而久之小象習慣了被鐵鏈拴住,即使小象長成大象,也不再去試著掙脫。

真正拴住大象的不是那根細小的鐵鏈,而是大象的思維,它困於自己的慣性思維。

慣性思維悄悄隱匿在日常慣性思維不僅僅在動物中流行,智商極高的人也受困於慣性思維。

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經講過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阿西莫夫從小聰慧,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左右,屬於「天賦極高」的一類人。

有次他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是他老熟人。修理工說「博士,我來看看你的智力,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最快的速度回答。」

阿西莫點頭同意,修理工開始講題:

「有一位既聾又啞的人,想買幾根釘子,來到五金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櫃檯上,右手拳頭狀做出敲擊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了他一把錘子,聾啞人搖頭,並指了指立著的兩根手指。於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樣做?阿西莫夫順口答到:「盲人肯定會這樣。」說著,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修理工一聽哈哈大笑:你錯了,盲人想買剪刀可以直接開口說話,沒必要做手勢。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個「笨蛋」

受的教育越多,知識和經驗會在頭腦中形成較多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會束縛人的思維,使思維按照固有的路徑展開。

小結:

走出第一步,不斷學習,打破慣性思維這三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且缺一不可。

孩子的第一步是由父母帶出來,開始觸摸這個世界,父母交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之道,聰明的父母都會對孩子很「絕情」。

孩子逐漸長大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需要不斷學習,並且學習對象也越來越多。

在不斷學習中舉一反三,打破知識的壁壘,拆掉思維的牆,才不受困於慣性思維,獲得質的飛躍。

沒有學會第一步,從父母身邊獨立,大概率孩子長大後是巨嬰;沒有學會第二步,不保持學習的心態,大概率孩子庸碌一生;沒學會第三步,打破思維慣性,孩子企及不了最高處。

所以教育的起點在父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讓孩子見識生活的凌厲是父母的必修課。

相關焦點

  • 豆瓣高分動畫《鷸》:父母愛孩子,要讓他吃苦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名為《鷸》的動畫短片,這是一部感人的溫情片,也是一部有關家庭教育、育兒成長的動畫片。講述了一個鷸寶寶在經歷風浪後獨立成長的故事,它的豆瓣評分高達9.3分。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評價,離不開可愛俏皮的動畫形象,對於這一萌新設定,觀眾的喜愛度和接受度都很高,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再加上調配的聲樂,使人心情愉悅,更滿足了聽覺享受。
  • 豆瓣9.3分動畫短片《鷸》:孩子的成長因跨出「舒適區」而出彩
    鷸媽媽讓自己的孩子獨立生存,引導孩子如何在面對現實的困境的情況下,通過自我獨立的解決方法從而變得成長,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食物的故事。在這個動畫短片當中,許多觀眾看到,的成長是感到十分欣慰的,在這個動畫短片雖然沒有任何的一句臺詞,只有簡單的沙灘上的音樂背景以及畫面,但是這樣的作品卻像是濃縮了孩子成長的,告訴了我們一個新興生命對這個世界的好奇以及探索之心。
  • 《Piper(鷸)》:父母放手的背後是愛的表達與生命的延續
    《Piper(鷸)》是由美國皮克斯新一代的動畫人艾倫·巴利羅拉導演為皮克斯2016年動畫長片《海底總動員2》的前貼片。短片從創意籌備到製作大約花了三年多的時間。該片於2007年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第44屆動畫安妮獎中最佳動畫短片,同時是第3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評分最高的短片。
  • 《鷸》:父母要有放手的勇氣,孩子才有獨立的能力
    《鷸》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於2016年,由艾倫·巴利拉羅指導出品的動畫短片,時長僅有6分鐘。這部短片斬獲了第89屆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還榮獲了第44屆安妮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在豆瓣,它的評分高達9.3。對於這部動畫短片,就像是摻入了故事的一部紀錄片,畫面感逼真,讓人能夠融入其中,更真切的感受短片的魅力。
  • 六分鐘動畫短片《鷸》,豆瓣評分9.3,寶媽教育孩子的首選
    《鷸》是皮克斯出品的動畫短片,雖然只有六分鐘的劇情,但是卻能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相信大家對皮克斯動畫比較熟悉,很多動畫長篇都是由皮克斯參與製作的,比如大家熟悉的《汽車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玩具總動員》《料理鼠王》等等。
  • 短片《鷸》給我們的啟示:獨立成長的背後,是敢於「放手」的母愛
    《鷸》是是豆瓣評分9.3的一部動畫短片,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於2016年出品,由艾倫·巴利拉羅(Alan Barillaro)執導。講述了一隻飢餓的小海鳥,努力克服恐水症,到水上覓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隻剛出生不久,在鷸媽媽的引領下即將迎來她鳥生中第一次只身前往海岸線捕食的經歷的幼兒鷸,以及一位懂得放手,鼓勵孩子勇於嘗試的鷸媽媽。
  • 奧斯卡最佳動畫《鷸》:父母教育和培養的目的是讓孩子走向獨立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畫面精緻而又溫馨,暖暖的背景,一段6分鐘的動畫,一隻萌化了的小鷸寶寶,講述出了父母養育孩子時許許多多的感悟。故事講述了一隻飢餓的小鷸,為了尋找食物,幾次被海浪拍打回沙灘,最後克服心理的恐懼以及種種困難,奔向更深的大海。
  • 幾點鐘出生的孩子,以後必定成才,成大器,無論男女都有大出息
    作為長輩,自己一輩子享福也好,受罪也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輩子可以有大出息,賺大把的錢財,過上富貴的生活,自己也就不用操那麼多心了,當然,要想孩子如自己所想的那樣,孩子就必須有足夠好的運勢才行,那麼,哪個時辰出生的孩子,天生富貴命,以後必定能成才,大有作為呢?
  • 豆瓣9.3分BBC紀錄片:父母不學會放手,孩子永遠學不會「抗挫」
    這部片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3分,因為它真實地體現了企鵝寶寶的成長之路。 你可能想不到,在帝企鵝寶寶出生五個月之後,它們的父母就會離開他們。 在這之前,它們會輪流將寶寶放在自己舒適溫暖的育兒袋裡,預防南冰洋零下30-60度的寒冷的侵襲,同時也抵禦天敵的攻擊。
  • 父母3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成功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其實啊,這一切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缺乏自信,而自信的培養就來源於我們的家庭教育理念,我們家長的不正確的教育理念就是抹殺孩子自信心的罪魁禍首。父母常見的3種錯誤教育方式,成為孩子成功路上的最大的攔路虎不自信的孩子心理裝滿了自卑,怯懦,恐懼,逃避,而發生在家庭當中最常見的幾種錯誤教育方式有以下幾種:第一,沒有及時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 豆瓣9.1分紀錄片《高考》:每個孩子都應該明白的真相
    雖然詼諧幽默但也是最真實的寫照,而2015年也有了一部紀錄片《高考》,豆瓣評分一路飆升到9.1分。短短的6集,描述了6個家庭背景不同的孩子的高考之路。1、堅持,再堅持學習這條路上是沒有捷徑可言的,所以想要出人頭地,在學習的路上,你就必須堅持再堅持。無論你面臨著多麼艱難的前路,你唯一的辦法就是走過去再堅持一下。
  • 一個聰明的孩子必然心智成熟,心智如何培養父母這樣做
    語言幫助孩子完成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才能產生心智誇一個孩子,我們可以說聰明、機靈、活潑、懂事、成熟等等,這些都是「心智」的表現,孩子的「心智」是怎樣煉成的?從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開始,然後體現到孩子的行為,這些思維能力的總和就是「心智」。
  • 孩子生於幾點鐘,天生聰明過人,孝順父母,長大後前程似錦
    但是有些孩子出生在兇時兇日,而這輩子也會比較多磨難。今天就跟大家來分享一下,哪個時辰出生的孩子,長大後十分有出息呢?辰時出生(上午7點到9點):活潑開朗辰時是指上午7點到9點之間的時間,這個時間出生的孩子性格活潑開朗,天生聰明過人,思維非常的活躍,一身的正能量,從小就受大家的歡迎。他們天生就是富貴命,不管是小時候的學習成績還是長大以後的才華都特別的出眾。
  • 聰明的父母,都會讓孩子玩這三種遊戲,開發大腦讓孩子更聰明
    如果有人誇自己的孩子聰明,那麼作為父母肯定是十分開心的,往往家長會接上一句:「這孩子隨我」不過真的是這樣嗎?其實許多例子證明,孩子的智力方面,往往都是後天所決定的。這就是為什麼愛因斯坦能夠聞名於全世界?而他的父母卻沒有什麼巨大成就的原因了。
  • 擁有這五種能力的孩子,情商一定很高!聰明的父母早已收藏!
    情商高的孩子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調節自己,抗挫折力也會更強,同時情商高的孩子更受歡迎,能得到更多的擁護和支持,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人脈的重要性,良好的人脈往往能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所以父母除了重視孩子的學習外,還要注重對孩子的情商教育。
  • 北大教授直言: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很多家長看完後陷入深思,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這樣呢?小時候老人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就是說,孩子小時候吃苦、遇到困難時好事,如果家長害怕孩子吃苦,就等於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一位北大退休老教授直言:「熊孩子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慣子如殺子,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 聰明父母給孩子收藏最好的學習英語方法,孩子在不知不覺記牢單詞
    聰明父母給孩子收藏最好的學習英語方法,孩子在不知不覺記牢單詞 2020-11-18
  • 豆瓣9.2,關於常見鳥類的部分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最近看了一本名叫《實用自然圖鑑》的書,作者是日本人,豆瓣評分高達9.2。(第1篇:豆瓣9.2,關於常見昆蟲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1、分類嘴部很長的鳥類代表非鷸莫屬,鷸能夠將長嘴插入泥沙的洞穴中,靈巧地將貝殼、螃蟹和沙蠶等藏著的生物叼出來。嘴部鋒利且彎曲成鉤狀的鳥類大多是肉食性,如鷹。鳥的足部一般有4趾,有些鳥的4趾都在前方,有些是3前1後,有些則是2前2後。
  • 奧斯卡最佳動畫《鷸》解讀成長教育:放手,是給孩子的最後一堂課
    3、如何協助孩子在"單飛"上成長。正文奧斯卡動畫《鷸》:在海邊,成千上萬的動物生活著,其中磯鷸也是一個種群。小磯鷸的媽媽有一天突然不管自己的孩子了,她自顧自地把扇貝吃掉,不給小磯鷸一口,目的就是為了讓他獨立。沒有辦法,小磯鷸只好自己去海邊覓食,但是獨立的生活並不容易,他將怎麼活下去呢?
  • 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聰明的父母都掌握了兩個關鍵詞
    文|雅雅媽媽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作為父母,誰不希望孩子成才、做出一番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