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和迪士尼聯合出品,這部電影6分鐘的動畫短片不僅斬獲第89屆奧斯卡金像最佳動畫獎,還拿到了代表動畫領域的最高榮譽獎安妮獎。
豆瓣評分9.3,有人說這應該是目前世界動畫的最高水平。
畫質精美,用寫實的手法,纖毫畢現,鷸的羽毛隨風浮動清晰可見,抖落的沙子,被水浸泡後的凌亂無比真實,堪比紀錄片。
影片主要講述一隻鷸寶寶在媽媽的鼓勵下,逐步從依賴走向獨立,克服對海浪的恐懼,學會覓食走向鷸生巔峰的故事。
我從三部分剖析:父母的嚴厲教育、個人學習、打破慣性思維,分析對這部奧斯卡短片的理解。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鷸媽媽對寶寶的教育很有意思,也正是鷸媽媽有點「絕情」的教育讓孩子不斷進步,主要分為三段:
走出溫暖的巢穴鷸寶寶小時候天真調皮,毫無壓力,在溫暖的巢裡看潮起潮落,看其他鷸驚慌捕食,只需要等著媽媽回來,張大嘴媽媽會把蚌肉塞進來,真正的飯來張口。
為了讓寶寶有生存能力,第一步便是走出溫暖的巢穴。推了孩子一把孩子仍然不願意出來,鷸媽媽便在沙灘上找了一塊肥美的蚌,鷸寶寶的第一反應不是去找媽媽而是張大了嘴,媽媽不理會繼續用食物引誘寶寶出來。
果然為了美味的食物鷸寶寶走出了巢穴,一路朝著媽媽歡奔而去,穿過層層捕食的鷸走到媽媽身邊撒嬌賣萌張開嘴,結果媽媽直接自己吃了食物,並推了寶寶一把,讓他自己覓食。
生氣的寶寶學著鷸群,在有氣泡的地方用力啄,果然找到一個蚌,引用力過猛狠狠摔了一跤,但學會了覓食也是很大的收穫。
走出去學會覓食,是生存的第一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鷸媽媽深諳之道。
學會面對暴風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覓食的過程危機四伏,既要學會躲避天敵,又要提防自然環境,鷸群學會掌握時間,在潮漲潮落間隙覓食,潮水湧來必須拼命奔跑。
可憐的鷸寶寶,第一次出來,剛剛捕到食物的興奮勁還沒過,潮水湧來,看著鷸群往回奔跑,沒反應過來還很懵,媽媽調頭對它說趕緊跑,它卻被水泡吸引,錯過了逃跑時間被海浪打到炸毛,恐懼將它淹沒。
逃生的路上有很多誘惑,錯過最佳時間便會有危險。
經過這次挫折,鷸寶寶再也不願意出來,躲在巢裡瑟瑟發抖,媽媽想把它推出來,直接逃跑,或是將自己埋在沙子裡,也為後面埋下伏筆。
照舊幹起了老本行,在媽媽面前張大嘴巴,媽媽呼喚它出去不願意,媽媽走了留它在家,不再管它,浪升起時,它下意識躲起來,開始對海浪有了免疫。但媽媽一直不見回來,肚子開始咕咕作響,心一橫還是得出海。
學會對孩子放手其實真正的愛孩子,是讓孩子成為自己。因為孩子應是自己獨立的劇本,而不是父母的延續。
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使命。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媽媽不管孩子,鷸寶寶只能小心翼翼出海,判斷周圍的環境,跑到礁石上看鷸群的位置,學會了審時度勢不再橫衝直撞。
看見蚌吐了泡泡,趕緊跑過去,這時海浪衝了上來,他毫不猶豫往回跑,絲毫沒有留戀食物,保命要緊,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裡它已經學會判斷海浪了。
躲在礁石旁邊,腳下不小心踩到了一隻小的寄居蟹,寄居蟹和鷸寶寶簡單打過招呼後和自己爸媽出海覓食了。
好奇的鷸寶寶跟著寄居蟹來到海邊,看寄居蟹挖掘蚌,看得出神海浪觸不及防地來了,已經來不起跑,便學習寄居蟹一家直接在沙子裡挖坑把自己躲避起來。
海水中死死閉著眼睛,寄居蟹用鉗子不停敲擊鷸寶寶提醒它睜開眼,水下漂亮極了,還有數不清的蚌冒出頭來,海水很快褪去,蚌隨即縮進沙子。
鷸寶寶興奮極了,它現在既學會了躲避海浪,還知道蚌都分布在哪些地方。一技在手天下我有的氣勢,正巧媽媽躲避完海浪看見寶寶本就很開心,對孩子說真棒,鷸寶寶更是開心。
開始在媽媽面前撒嬌邀功,並且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了肥美的蚌,獻給媽媽和鷸群,甚至拖來了一個最大的蚌。
估計整個鷸群都沒捕獲過,在鷸群躲避海浪的期間,鷸寶寶又扎進沙灘裡捕獲不少食物。這份勇敢與這份技能,讓它有了不一樣的鳥生。
少年英雄有志不在年高,從需要媽媽餵養的寶寶,變成了鷸群中最會捕食的鳥,從此不愁吃喝,一定意義上實現了階級的跨越。
鷸媽媽的愛,有張有弛,循序漸進,讓鷸寶寶完成了蛻變,這樣的愛值得學習。
保持一顆學習的心
從父母那裡接受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教育父母拼盡全力愛我們,但終究不能一輩子陪著我們,坎坷與迷途都只能自己去走。
至親心頭,平安最重要。
所以鷸媽媽教會寶寶在潮漲和潮落間去覓食,謹防被海浪捲走,這也是鷸群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經驗,將所有經驗都傳給了孩子。
朋友、師長、同事等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也許經驗就不夠用了,就像鷸寶寶來不及躲避的海浪,這時候就需要學習寄居蟹。
生活是變化的,時代日新月異,父母那一輩的方法有時可能會失靈,未來終究是屬於年輕人。
保持一顆學習的心,是破解的唯一方法,知識與技能武裝大腦,才能走得更遠。
向誰學習?向萬物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
不光掌握好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向別人學習別人的技能,關鍵的時候能救命。
打破慣性思維
打破慣性思維,才有質的飛躍影片中寄居蟹這個意象很有意思,鷸寶寶是從寄居蟹身上學會在沙子裡躲避海浪,這一技能既減少了每次躲避海浪的時間,又準確定位了蚌的位置,鷸寶寶捕食效率成指數倍增長,這樣的技能讓鷸寶寶走向鳥生巔峰,突破階層可能會成為鷸群中最受歡迎的的鷸。
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龐大的鷸群沒有學會這一技能,它們的生活經驗比鷸寶寶要豐富,並且影片一開始就出現很多寄居蟹成群結隊覓食,說明寄居蟹是司空見慣的生物,不足以引起鷸群的好奇心,鷸群固守自己的覓食方式,在潮漲潮落之間奔波,而不會去學習寄居蟹。
鷸寶寶向寄居蟹學習,一是思維沒有固化,二是還有一顆好奇心。用最有效的方式和世界博弈,才走出一條絕妙的路。
慣性思維是舒適安全的,只有打破慣性思維才能得到質的飛躍。
最大的敵人,是慣性思維不僅小巧的鳥有這種慣性思維,巨型動物也同樣受困於慣性思維。
在泰國訓象人到處可見,但是遊客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千斤重的大象,居然會被一根細小的鐵鏈拴住,為什麼大象不掙脫。
原來馴獸人在象幼年的時候,就長期用鐵鏈拴著小象,小象多次掙扎,都無法掙脫,久而久之小象習慣了被鐵鏈拴住,即使小象長成大象,也不再去試著掙脫。
真正拴住大象的不是那根細小的鐵鏈,而是大象的思維,它困於自己的慣性思維。
慣性思維悄悄隱匿在日常慣性思維不僅僅在動物中流行,智商極高的人也受困於慣性思維。
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經講過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阿西莫夫從小聰慧,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左右,屬於「天賦極高」的一類人。
有次他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是他老熟人。修理工說「博士,我來看看你的智力,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最快的速度回答。」
阿西莫點頭同意,修理工開始講題:
「有一位既聾又啞的人,想買幾根釘子,來到五金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櫃檯上,右手拳頭狀做出敲擊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了他一把錘子,聾啞人搖頭,並指了指立著的兩根手指。於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樣做?阿西莫夫順口答到:「盲人肯定會這樣。」說著,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修理工一聽哈哈大笑:你錯了,盲人想買剪刀可以直接開口說話,沒必要做手勢。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個「笨蛋」
受的教育越多,知識和經驗會在頭腦中形成較多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會束縛人的思維,使思維按照固有的路徑展開。
小結:
走出第一步,不斷學習,打破慣性思維這三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且缺一不可。
孩子的第一步是由父母帶出來,開始觸摸這個世界,父母交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之道,聰明的父母都會對孩子很「絕情」。
孩子逐漸長大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需要不斷學習,並且學習對象也越來越多。
在不斷學習中舉一反三,打破知識的壁壘,拆掉思維的牆,才不受困於慣性思維,獲得質的飛躍。
沒有學會第一步,從父母身邊獨立,大概率孩子長大後是巨嬰;沒有學會第二步,不保持學習的心態,大概率孩子庸碌一生;沒學會第三步,打破思維慣性,孩子企及不了最高處。
所以教育的起點在父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讓孩子見識生活的凌厲是父母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