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界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現在很多的家長自己每天省吃儉用,但給孩子花錢卻大手大腳的,眼睛都不眨一下。
家長過度寵溺,孩子就會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導致性格變得自私自利。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你有多溺愛孩子,長大就多令人心寒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篇新聞:
一位單親媽媽辛辛苦苦地將兒子帶大,眼看著兒子即將大學畢業步入社會了,按理來說媽媽是很高興的,但是,每次找工作後兒子都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抱怨工作太辛苦、太累。
時間過去兩年了,兒子每天都懶散的躺在家中,不是打遊戲就是睡覺,對於媽媽的指責,兒子卻說道:「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很多家長看完後陷入深思,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這樣呢?
小時候老人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就是說,孩子小時候吃苦、遇到困難時好事,如果家長害怕孩子吃苦,就等於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一位北大退休老教授直言:「熊孩子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慣子如殺子,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1、吃缺錢的苦
當今社會,不僅大人好面子,就連小孩也是如此,很多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自己平時省吃儉用,但卻給孩子買名牌,花錢上好的大學,生怕孩子因為窮而低人一等,但是你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他們是根本不會理解父母的辛苦,反而會變得更加的奢侈浪費。
因為孩子已經習慣的這種生活,認為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所以,只有讓孩子吃缺錢的苦,他們才會知道賺錢是有多麼的不容易,知道金錢都是靠著自己的付出而獲得的回報。
平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家務,完成得好的話給予零花錢,不好的話就沒有零花錢,長期下去,孩子就會逐漸明白錢財是來之不易的,這樣他們才會去珍惜當下的生活。
2、吃失敗的苦
為了讓孩子未來容易成才,很多家長都開始了「挫折教育」,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挫折教育可以讓孩子知道如何勇敢去面對失敗,去化解失敗。
比如,當孩子第一次嘗試走路,他們肯定會經常摔倒,而孩子的委屈和痛苦都被我們看在眼中,難道父母不心疼嗎?當然很心疼,但如果你不放手讓孩子吃失敗的苦,他們什麼時候能獨立站起來?
孩子只有嘗試失敗的苦,才能夠從中獲取經驗,更好的成長,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生是由患難與歡樂所組成的。」孩子親自去經歷,總比摔倒之後爬不起來要強得多。
家長培養孩子挫折能力,除了生活上的引導,我們還可以利用故事或者繪本教育孩子,比如這套《歪歪兔情商管理》就很適合孩子,到了至今銷量都超過5000多萬套了,值得給孩子看一看。
這套情商繪本共分為8冊,共有24個不同主題的故事,分別能教會孩子社會交往、性格教育、行為習慣、情緒管理、品格培養、逆商教育、財商教育和性教育。
「歪歪兔」是一個中國的早教品牌,書中以「歪歪兔」、「威威龍」和「乖乖羊」作為主角,通過24個故事的陪伴,孩子很容易將它們認為是自己的「好朋友」,從而在它們的影響下產生改變。
3、吃培養專注力的苦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事半功倍、高效並快樂,但是現實生活中很打臉。
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專注力差、坐不住、三分鐘熱度的情況,更令人感到煩惱的事,家長們越著急催促孩子,他們就越南集中注意力,這似乎成為了每個家庭存在的問題。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到:天才,首先是專注力。」由此可見,專注力對一個人的學習、工作、甚至生活都有著密切關係。
李玫瑾教授也曾經表明: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不是智力,而是專注力,同一個班級和老師,之所以有學霸和學渣之分,就是因為專注力存在很大差距,所以,讓孩子吃培養專注力的苦,孩子未來成才的機會會更大。
其實,想培養孩子專注力很簡單,完全不需要家長多費心,只需要利用「遊戲」就可以進行有效訓練了,通過不同的專注力訓練,可以更好的開發孩子的大腦思維,而這套套好奇狗系列的《專注力訓練》就很不錯。
這套專注力訓練書書籍是德國專業的教育團隊設計,適合3-6歲的孩子,利用常見的走迷宮、找不同等遊戲,還將數學、英語、常識方面的知識融入到思維遊戲中。
這一套書共有7冊,包含7大類的思維遊戲、400道遊戲題,還贈送了200張貼紙。
我對比了一些平時給孩子玩的專注力書籍,這套書的設計確實是更加細緻、更有趣、同時也更容易吸引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