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直言: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2021-01-09 小風兒童心理學

在教育界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現在很多的家長自己每天省吃儉用,但給孩子花錢卻大手大腳的,眼睛都不眨一下。

家長過度寵溺,孩子就會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導致性格變得自私自利。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你有多溺愛孩子,長大就多令人心寒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篇新聞:

一位單親媽媽辛辛苦苦地將兒子帶大,眼看著兒子即將大學畢業步入社會了,按理來說媽媽是很高興的,但是,每次找工作後兒子都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抱怨工作太辛苦、太累。

時間過去兩年了,兒子每天都懶散的躺在家中,不是打遊戲就是睡覺,對於媽媽的指責,兒子卻說道:「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很多家長看完後陷入深思,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這樣呢?

小時候老人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就是說,孩子小時候吃苦、遇到困難時好事,如果家長害怕孩子吃苦,就等於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一位北大退休老教授直言:「熊孩子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慣子如殺子,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1、吃缺錢的苦

當今社會,不僅大人好面子,就連小孩也是如此,很多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自己平時省吃儉用,但卻給孩子買名牌,花錢上好的大學,生怕孩子因為窮而低人一等,但是你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他們是根本不會理解父母的辛苦,反而會變得更加的奢侈浪費。

因為孩子已經習慣的這種生活,認為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所以,只有讓孩子吃缺錢的苦,他們才會知道賺錢是有多麼的不容易,知道金錢都是靠著自己的付出而獲得的回報。

平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家務,完成得好的話給予零花錢,不好的話就沒有零花錢,長期下去,孩子就會逐漸明白錢財是來之不易的,這樣他們才會去珍惜當下的生活。

2、吃失敗的苦

為了讓孩子未來容易成才,很多家長都開始了「挫折教育」,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挫折教育可以讓孩子知道如何勇敢去面對失敗,去化解失敗。

比如,當孩子第一次嘗試走路,他們肯定會經常摔倒,而孩子的委屈和痛苦都被我們看在眼中,難道父母不心疼嗎?當然很心疼,但如果你不放手讓孩子吃失敗的苦,他們什麼時候能獨立站起來?

孩子只有嘗試失敗的苦,才能夠從中獲取經驗,更好的成長,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生是由患難與歡樂所組成的。」孩子親自去經歷,總比摔倒之後爬不起來要強得多。

家長培養孩子挫折能力,除了生活上的引導,我們還可以利用故事或者繪本教育孩子,比如這套《歪歪兔情商管理》就很適合孩子,到了至今銷量都超過5000多萬套了,值得給孩子看一看。

這套情商繪本共分為8冊,共有24個不同主題的故事,分別能教會孩子社會交往、性格教育、行為習慣、情緒管理、品格培養、逆商教育、財商教育和性教育。

「歪歪兔」是一個中國的早教品牌,書中以「歪歪兔」、「威威龍」和「乖乖羊」作為主角,通過24個故事的陪伴,孩子很容易將它們認為是自己的「好朋友」,從而在它們的影響下產生改變。

3、吃培養專注力的苦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事半功倍、高效並快樂,但是現實生活中很打臉。

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專注力差、坐不住、三分鐘熱度的情況,更令人感到煩惱的事,家長們越著急催促孩子,他們就越南集中注意力,這似乎成為了每個家庭存在的問題。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到:天才,首先是專注力。」由此可見,專注力對一個人的學習、工作、甚至生活都有著密切關係。

李玫瑾教授也曾經表明: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不是智力,而是專注力,同一個班級和老師,之所以有學霸和學渣之分,就是因為專注力存在很大差距,所以,讓孩子吃培養專注力的苦,孩子未來成才的機會會更大。

其實,想培養孩子專注力很簡單,完全不需要家長多費心,只需要利用「遊戲」就可以進行有效訓練了,通過不同的專注力訓練,可以更好的開發孩子的大腦思維,而這套套好奇狗系列的《專注力訓練》就很不錯。

這套專注力訓練書書籍是德國專業的教育團隊設計,適合3-6歲的孩子,利用常見的走迷宮、找不同等遊戲,還將數學、英語、常識方面的知識融入到思維遊戲中。

這一套書共有7冊,包含7大類的思維遊戲、400道遊戲題,還贈送了200張貼紙。

我對比了一些平時給孩子玩的專注力書籍,這套書的設計確實是更加細緻、更有趣、同時也更容易吸引眼球。

相關焦點

  • 語文學不好的孩子,將來會吃虧?聽聽北大教授陳平原怎麼說
    當時我就把北大教授陳平原的觀點回復給他:陳平原認為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可能連審完全部的習題都困難。陳平原教授的說法相對委婉一些,北大學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就直言,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題,因為高考就是篩選人才的考試,閱讀速度的考量也在其中。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學好語文,已經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 北大教授一針見血:有出息的孩子,一般有4個特徵,佔1個也不錯
    老話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因為孩子小時候的行為,往往預示著未來的發展。家長不要覺得這句話沒有依據,事實上那些長大後容易有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就有跡可循。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有出息,那麼從什麼地方能看出孩子有出息呢?在北大教授看來,長大有出息的孩子,不一定學習有多好,而是他們身上大多都具備這4個特質。
  • 李玫瑾教授:越是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教育女孩子也是一樣,只有正確地教育孩子,他們將來才能有出息,成大事。我們出去吃飯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很多「熊孩子」,在餐廳大聲喧譁、到處亂跑,亦或是在吃飯的時候絲毫沒有規矩。這正是因為家長平時的教育方法不正確導致的。所以,在平常家長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因為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能夠體現家庭的教養和孩子的情商。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多半有這3種表現,不妨自查一下
    細節決定成敗,孩子將來能不能出人頭地,有出息,其實從餐桌上的吃飯狀態就能看出來。李玫瑾直言: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在餐桌上就能見分曉!這些行為都是非常不雅的,如果孩子在飯桌上會有這些行為的話,也會讓別人去排斥他,這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
  • 北大教授道出殘酷真相:教育是為了讓社會分層,這一代家長很失敗
    2020年末,相信很多家長都被清華教授的「毒雞湯」洗滌過心靈,認為:與其讓孩子負重前行,不如放下包袱,讓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這個清華教授叫劉瑜,在歲末年尾之際,她做了一篇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在這次演講中,她以自己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名普通人」為例,給家長們傳遞一個「如果一個人選擇放棄成功,也未必是壞事」的價值觀。
  • 不狠心做到這5點,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比登天還難
    孩子是人,不是學習機器,作為父母,如果能明白以下5個道理,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孩子吃完飯,碗一推,就去上課了,留下媽媽收拾廚房。 馬雲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把每個孩子培養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否則他們未來無法和機器去競爭。 孩子是人,不是學習機器,作為父母,如果能明白以下5個道理,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
    在這當中有一些家長為了輕鬆一些,就會控制孩子愛玩的心把孩子管得老老實實的,但是家長這樣做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如果強行讓孩子乖一點,不光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還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比較聰明」。這一觀點說完家長們都很不理解,李玫瑾教授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北大教授:「北大學子弒母案」4個謎團不難解開
    北大教授:「北大學子弒母案」4個謎團不難解開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從發案至今已經近4年時間了,從今年4月21日抓獲吳謝宇至今,已經20餘天了。如今該案依然是社會上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人們之所以以超乎尋常的心態關注北大學子弒母案,是因為籠罩在該案上的謎團太多了,犯罪嫌疑人吳謝宇身上的光環太多了,標籤太多了。吳謝宇從初中到中學到大學不僅是一位學霸,在中學還擔任班長,待人接物,彬彬有禮,不怕吃虧,善於團結同學,同時也是一位陽光健康快樂的孩子。
  • 他兩次被北大清華勸退,第四次又考上清華,教授:這孩子我沒法教
    四川考霸「張非,1次考上復旦,1次考上北大,2次考上清華,他本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但當他第4次考上清華時,教授卻直言教不了,這是什麼回事呢。不過,在家長的讚揚聲中長大的張非卻沒有養成一個好習慣,他恃寵而驕地經常幹出一些出格的事來。因為天賦異稟,父母沒少在別人面前誇他,這就使得他有些飄飄然,還有點自視甚高。上學之後,他總是不認真聽課,在課堂上想玩啥就玩啥,下午還呼呼大睡,造成了一個不好的影響。另外,生性跳脫的他也沒少參與打架鬥毆,雖說是幾個孩子之間的矛盾,但終究不是個事,對方父母也曾多次找上門來。
  • 浙大鄭強教授:凡是家長不擁有的,都想讓孩子擁有,大家怎麼看
    而現在的孩子承擔著更多的各種學習任務,在中小學階段國家進行減負,而家長卻衝了上來,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慢慢的,這其中也有很多客觀原因,但主觀居多,我們來簡單談談吧。看看孩子現在所擁有的是真正應該做的嗎。在這裡說一下,我認為小學重在引導孩子學習,重在培養習慣,成績其次,學習不應該公布學生的各科成績,家長不應該只注重成績而片面去硬性提高孩子的成績,這都不利於愉悅學習的目的,沒有這個態度,可能對初中或者高中的學習就產生不了興趣,成績自然就會下滑。那麼,我們不能改變學校,但是你可以改變自己跟孩子。這個時期的成績差不意味著永遠差,只要會一些基礎知識就不怕落下。
  • 哈佛教授:低情商孩子的父母有這3種特徵,孩子沒出息怨不了別人
    因此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成才,就需要給孩子培養出優秀的情商。  三種家長的孩子情商低  一、情緒不穩定,亂發脾氣的父母  所謂情商全稱就是情緒商數,因此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情緒的管理和感知能力。而如果家長情緒不穩定、時常亂發脾氣,那麼孩子對於情緒的認知就會因此受到影響。
  • 北大教授:有出息的孩子,往往都有共同特徵,與智商無關
    爸爸媽媽都希望孩子未來會有出息,希望孩子可以在將來過上好的生活。每個家長的理想都是很豐滿的,但是現實卻是很骨感的。很多的孩子最後都沒辦法去達到父母的理想狀態,有的甚至連自己的理想狀態都沒達到。如果大家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一位北大教授的話給了我們一些答案。
  • 吃一次等於吃3個塑膠袋,有些家長經常給孩子吃,醫生:荒唐
    我家隔壁住著一戶南方人,夫妻兩個20出頭的樣子,生了個男孩子,名字叫浩浩,孩子很可愛,也特別的懂事,見了人都喜歡叫,大家都比較喜歡它,這個孩子今年6歲的樣子人,但是個子真的很矮小,而且抵抗力不是很好,三天兩天的感冒發燒,經常性地跑醫院,就在前幾天,浩浩又發燒了,進了醫院才發現是脾虛衰竭,據了解,孩子積很嚴重,也正是這個原因,才讓孩子不長個
  •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都有這3種表現,家長別再輕視了
    孩子的教育是家長最關心的主題,所有父母都盼望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但是現在社會因為各種原因,越來越多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出現。很多父母過於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洋洋今年7歲了,媽媽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暑假給洋洋報了鋼琴班、繪畫班、英語輔導班、小主持人班、遊泳班等課程,單單是一個暑假,課程學費就要交2萬元。媽媽覺得,小時候洋洋多學一點東西,吃點苦頭,這長大了才會出人頭地。其實,洋洋並不喜歡上這麼多課程,但是沒辦法,被媽媽逼著也只能硬著頭皮去上課。
  • 溫室裡養不出參天大樹,想讓孩子有出息,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家長的心頭肉、掌中寶,每一位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受到傷害,恨不得能夠永遠保護孩子。但是孩子終究會長大,將來會步入社會,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並且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家長如果一直把孩子當成娃娃看待,讓孩子在「溫室」裡成長,不讓孩子經歷風雨,其實會害了孩子,如果想讓孩子將來能夠有出息,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
  • 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6歲前培養還不晚
    最近在網上看到李玫瑾的一段教育視頻,內容是關於孩子情商的問題,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一般都有這3種特徵。 孩子「情商低」的3種表現 1、孩子總愛抱怨 我們遇到煩心的事情,避免不了會向別人抱怨幾句
  • 寶寶智商高不高看手就知道,有這3種表現的,以後想不聰明都難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越來越聰明,雖然並不是希望自家寶寶都能夠成為天才,但是如果有個聰明伶俐小腦袋瓜,將來生活和工作會更加順利。比如寶寶智商高不高,首先看手就能夠知道,如果有下面這三種表現的,以後想不聰明都難,各位家長,快來看看你家孩子在不在其中吧!
  • 北大教授魏坤琳分享育兒乾貨:家長如何用科學方法培養聰明孩子
    家長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聰明一些,可是,家長應該並不了解孩子聰不聰明到底是什麼決定的吧。對於這個問題,北大教授魏坤琳在一次慶典中說出了他的觀點,。
  • 大膽直言的北大教授:國內大學培養了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甚至讓前北大的教授錢理群在公眾場合大膽直言訓斥!能夠讓一位地位超然的北大教授,在公開演講中直言點出國內教育的弊端,甚至連北京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都「不放過」,足以見得錢理群教授的氣憤。而錢理群教授對國內教育的失望,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來自他實際是教學經歷。
  • 李玫瑾教授坦言:沒必要給孩子報的3種興趣班,浪費錢還沒意義
    孩子,是我們奮鬥的動力,孩子的未來是我們關注的重中之重,相信每個家長都是如此想。隨著收入增高,家長們對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越來越高,報各種各樣的學習班、興趣班等等,看似為孩子好,但你是否想過這樣的興趣班真的對孩子有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