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魏坤琳分享育兒乾貨:家長如何用科學方法培養聰明孩子

2021-01-09 騰訊網

家長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聰明一些,可是,家長應該並不了解孩子聰不聰明到底是什麼決定的吧。對於這個問題,北大教授魏坤琳在一次慶典中說出了他的觀點,。

在很多家長眼中,注重孩子腦開發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在這一點上,魏坤琳教授並沒有否定。但是,他坦言,其實他根本不懂得什麼是腦開發。

他這個回答讓很多人出乎意料,很多家長表示,自己非常注重孩子的腦開發,對此也付出了不少時間和金錢。而魏坤琳教授則表示,市面上的那些所謂的腦開發不過是打著科學的幌子,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作用。

那對於孩子腦開發就真的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了嗎?當然不是,在魏坤琳教授看來,讀書、學習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的「開發」著孩子的大腦。

其實,影響孩子聰明的因素有很多,魏坤琳教授教授的觀點中就有答案。

聰明的孩子一般具備這些能力

1、有著很強的記憶力

當孩子在背課文或者背數學公式的時候,很多孩子花費一點時間就能背下來,其實這就是一種聰明的表現。他們不是在死記硬背,而是在邊背邊理解。換句話來講,孩子背下來就說明他理解了。

2、做事情專注

專注力是孩子這個年齡極其缺失的一種能力,研究發現,普通成人對一件事情專注的時間也就二十到三十分鐘。專注力強的時候,做事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聰明的孩子一般都有著很強的專注力。

3、有豐富的想像力

有的孩子的思維是十分開放的,家長稱孩子的這種現象為腦洞大。其實,這也是孩子聰明的表現。他們的大腦是活躍的,一件事情能聯想出許多件事情。而且這樣的孩子還會把自己的想法與別人分享,從而也能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

魏坤琳教授之所以這麼了解孩子,是因為他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而憑藉自己幽默的氣質,深受女兒的好評。一次,有人讓他的女兒用一句話形容一下爸爸,她女兒說:「是一位好爸爸。」

這是一句簡單又肯定的話,的確,好爸爸說起來容易,但是確實是很不容易做的。用魏坤琳教授的話來說就是:「做父母是沒有捷徑的,是需要花很多時間來陪孩子,還要多花心思觀察和了解孩子。」

家長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想要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不妨也借鑑一下魏坤琳教授的方法,在育兒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1,讓孩子多做運動

在魏坤琳教授看來運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只有在運動的過程中才能放飛自我,從而更好的開發智力。

魏坤琳教授分享了這樣一件事情,一次,他帶女兒在海邊玩水,突然一個大浪將女兒卷到了五米多遠的地方。他趕緊過去將女兒抱起來,確定女兒沒事兒後,又將女兒放在大海裡繼續玩。

其實,運動不僅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還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

家長要多帶孩子到戶外運動,讓孩子自由玩耍。可以帶孩子去爬山,領略大自然的風光,開闊自己的眼界,從而讓思維也更加開闊。還可以帶孩子練習幾項體育項目,例如,籃球、足球等。提升孩子的團隊精神,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2、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魏坤琳教授說:「孩子經常哭鬧、耍脾氣,通常是大腦前額葉沒有發育好。」

家長要想讓孩子控制好情緒,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當和孩子出現矛盾的時候,不要出現情緒,要學著和孩子講道理。即使孩子發脾氣了,也不能「以暴制暴」,而是要理解孩子有這種情緒,等孩子心情平復再教導。

3、給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讀書習慣

聰明的孩子其實是知識儲備量大,通常,他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就是看書。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和孩子一起養成看書的好習慣。回家後和孩子相互分享從書裡學到的知識,孩子講的時候要虛心的聽,不能敷衍。

想讓孩子聰明,父母首先要聰明起來。而父母聰明的表現就是學著用科學的手段開發孩子的大腦,給孩子多一些陪伴,才能讓孩子變更聰明!

相關焦點

  • 《最強大腦》「科學判官」魏坤琳教你用最新腦科學知識育兒
    確實,父母們都想將孩子往「精英路上」培養,在孩子身上的投資也毫不吝嗇。市面上,關於家庭教育、早教機構、育兒書籍等教育類的產品不在少數。然而面對琳琅滿目的選擇,什麼樣的教育產品適合孩子、上萬塊的課程,又值不值得呢?
  • 魏坤琳:變聰明這件事 努力比智商分數更重要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愛貝睿兒童實驗室主任魏坤琳想對家長說,關於智力這件事,你要讓孩子相信,努力最重要,智商分數不重要。孩子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會改變他大腦的樣子。   在他近日出版的新書《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中,Dr.魏從腦科學入手,教你根據孩子大腦的發育規律,發展孩子相應的能力。如果家長多了解些相關知識,也許能早點調整早教策略。
  • 如何開發孩子的大腦?北大教授魏坤琳的回答出人意料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在慶典上作了題為「教育就是改變大腦的過程」的主題演講。在他看來,教育是縱貫一生的過程,是人們不斷認識自己的大腦、改變自己的大腦的過程。上了某「大腦」電視節目以後,魏坤琳經常被人問到這樣的問題:「你能不能教我開發一下我孩子的大腦,讓他變得更聰明一點?」
  • 北大教授魏坤琳回答:專業重要還是學校重要?給你更想要的回答!
    2020年的全國高考已經過去數日之久,再過幾天各個省份的成績相繼公布,當成績下發之後,小夥伴們就要陷入報志願的困境之中,小編今天就要和大家分享北大教授魏坤琳對專業和學校的看法。首先,我們先簡單的了解一下魏坤琳教授。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快手講育兒經 五招教你培養高情商寶寶
    4月2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ID:1822749334)在快手舉辦了一場直播,邀請育兒博士陳學鋒針對家長關心的兒童情緒、心理變化在成長中的關鍵作用等問題進行在線解答,為快手上的寶爸寶媽支招,幫助他們培養高情商寶寶。陳學鋒博士表示:「我們的心願只有一個,就是希望通過快手直播及日常推送,幫助到各個年齡段的兒童和他們的家庭。
  • 心理學教授: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情商,而非智商!
    這種能力在近幾年被得到高度的重視,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他的著作《情商》-書中寫道: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情商而非智商,這一觀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也就是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而大多數父母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孩子的智商發展。忽略了娃的情商培養。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
    李玫瑾教授在育兒領域一直都有一定的地位,她的很多育兒觀點對於培養孩子都很有效果,在向家長普及育兒方法時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比較聰明」。這一觀點說完家長們都很不理解,李玫瑾教授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如何開發孩子智力?家長們別錯過這4種方法
    在很多家長眼裡,開發孩子智力是育兒專家才會做的事情,什麼左腦開發、右腦開發、鍛鍊記憶力等等。但實際上,絕大多數聰明的孩子,除了遺傳因素外,和家長後天的教育也密切相關。只要家長在孩子智力發育關鍵期,把握住機會,對他智力開發有很大的幫助,效果堪比育兒專家。
  • 麻省理工教授:培養孩子「科學思維」,實踐比理論重要
    一提到科學,普遍都會想到科研工作、科學發明等。看似高深,其實科學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而且科學思維是想要培養好孩子的一項必備思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麻省理工博士教大家培養孩子科學思維。科學思維是什麼?為什麼如此重要科學思維,就是用科學性的思想,來面對物質的根本。
  • Dr.魏:天生會當爸媽的人,都用這種方法育兒
    魏的科學育兒法!2014年,因為《最強大腦》這檔風靡全國的電視節目,科學界出了一位新男神——魏坤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不過他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Dr.魏」,也有人親切地叫他「叨叨魏」。Dr.魏在《最強大腦》擔任「科學判官」2011年、2016年,兩個寶寶的相繼降生,讓Dr.魏開始瘋狂接觸各種育兒方法,而他也意外地發現,市面上竟流傳著很多育兒偽科學,錯誤信息多到難以想像,也因此發起了愛貝睿的「未來腦計劃」。
  • 擔心孩子不夠聰明?家長了解大腦的奧秘,幫助孩子做好記憶力開發
    文 | 崛朗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還記得大家都崇拜的右腦速算嗎?此前,因為右腦速算方式的出現,許多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教孩子如何用右腦速算來解決一個算術問題,可惜不久後就有家長和老師提出,這樣的計算方法並不建議普及,並且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
  • 12歲的「最強大腦」,孫奕東媽媽自曝育兒經,普通家長都可複製
    除了感慨之外,更多家長表現的是羨慕和焦慮:這樣的孩子到底是怎麼培養的呀?為什麼我家孩子就不能這樣?他們是天生的嗎?其實不一定,他們最大的不同是思維,智商再高,培養不好也只能是傷仲永。這麼優秀的孩子是如何培養的?
  •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家庭,作為兒童人生最初認知能力的出發點。父母家長作為孩子教育的啟蒙老師,肩負著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形成不同的影響。前段時間,朋友老婆出差開走他們家剛買的新車,於是就蹭我的車帶著他4歲的孩子一起回家過端午。
  • 讓孩子變聰明的18個方法,很多孩子從中受益,家長趕緊收藏起來
    在本專欄的上一篇文章中,我跟大家分享了哈佛大學的研究成果,哈佛大學行為學家理察教授經過深入的研究發現,孩子一生中變聰明的時機很短暫:最重要的是3歲前,其次是3-6歲,最後是6-10歲。今天這篇文章,我會從更細化的角度去分享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
  • 北大教授:孩子這三種特徵,是智商高的表現,別埋沒了孩子的才華
    其實當孩子有一些特定表現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展現出了自己的智商究竟有多高。父母在平時的一些觀察是非常重要的,要看到孩子們所擁有的一些特點,從而及時對其進行了解和維護。北大教授在之前的一些講話中,就明確提出孩子們的一些行為會暗示他們的智商很高,這些行為也是非常明顯的,但也很容易被大人忽略。所以在平時一定要針對以下這三種行為進行觀察。
  • 闢謠:右腦開發可以激發孩子創造力?家長來聽最新腦科學研究結果
    最近豆媽在讀《最強大腦》科學判官Dr.魏(魏坤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的新書《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發現自己原來存在一個關於左右腦的誤區,就是「開發右腦能夠激發孩子創造力」這個說法到底是不是靠譜。通過學習,我發現自己雖然是教育學專業,又是心理諮詢師,但是對於左右腦之間關係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
  • 孩子理解能力差,是思維能力沒有培養好,在關鍵期用對方法很重要
    「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相信這句話是很多家長的育兒信條,為了能夠讓孩子有個好的教育環境,各種求爺爺告奶奶的把孩子弄到好學校去,結果孩子卻聽不進課,學不懂,最後考得越來越差。其實面對家長的催促,孩子也會有很大的壓力,家長和老師的雙重壓力會導致孩子越來越沉默,甚至會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恐懼,還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有看過《地球上的星星》的人應該都知道,沒有掌握好的指導方法,就算有天賦的孩子最終也會被埋沒。
  • 孩子的「求知慾」能培養嗎?這5種方式家長可以試一試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處於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他對未知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想要去了解探索更多未知領域,求知慾非常強烈。有責任心的家長就會通過各種方法培養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能夠成長得更優秀。
  • 愛貝睿發布「未來腦計劃」,要用兒童腦科學打造新的養育方式
    ,推出「未來腦計劃」家庭版,旨在為家庭、幼兒園及託管機構提供基於腦認知科學的個性化育兒系統及教學體系。該產品由愛貝睿聯合創始人、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魏坤琳領銜研發,全球數十位兒童腦科學、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學專家參與設計。愛貝睿成立於 2015 年,致力於用創新的方式傳播基於腦科學的前沿科學養育知識。目前,愛貝睿已經擁有十萬付費訂閱用戶,產品輻射百萬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