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聰明一些,可是,家長應該並不了解孩子聰不聰明到底是什麼決定的吧。對於這個問題,北大教授魏坤琳在一次慶典中說出了他的觀點,。
在很多家長眼中,注重孩子腦開發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在這一點上,魏坤琳教授並沒有否定。但是,他坦言,其實他根本不懂得什麼是腦開發。
他這個回答讓很多人出乎意料,很多家長表示,自己非常注重孩子的腦開發,對此也付出了不少時間和金錢。而魏坤琳教授則表示,市面上的那些所謂的腦開發不過是打著科學的幌子,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作用。
那對於孩子腦開發就真的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了嗎?當然不是,在魏坤琳教授看來,讀書、學習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的「開發」著孩子的大腦。
其實,影響孩子聰明的因素有很多,魏坤琳教授教授的觀點中就有答案。
聰明的孩子一般具備這些能力
1、有著很強的記憶力
當孩子在背課文或者背數學公式的時候,很多孩子花費一點時間就能背下來,其實這就是一種聰明的表現。他們不是在死記硬背,而是在邊背邊理解。換句話來講,孩子背下來就說明他理解了。
2、做事情專注
專注力是孩子這個年齡極其缺失的一種能力,研究發現,普通成人對一件事情專注的時間也就二十到三十分鐘。專注力強的時候,做事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聰明的孩子一般都有著很強的專注力。
3、有豐富的想像力
有的孩子的思維是十分開放的,家長稱孩子的這種現象為腦洞大。其實,這也是孩子聰明的表現。他們的大腦是活躍的,一件事情能聯想出許多件事情。而且這樣的孩子還會把自己的想法與別人分享,從而也能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
魏坤琳教授之所以這麼了解孩子,是因為他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而憑藉自己幽默的氣質,深受女兒的好評。一次,有人讓他的女兒用一句話形容一下爸爸,她女兒說:「是一位好爸爸。」
這是一句簡單又肯定的話,的確,好爸爸說起來容易,但是確實是很不容易做的。用魏坤琳教授的話來說就是:「做父母是沒有捷徑的,是需要花很多時間來陪孩子,還要多花心思觀察和了解孩子。」
家長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想要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不妨也借鑑一下魏坤琳教授的方法,在育兒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1,讓孩子多做運動
在魏坤琳教授看來運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只有在運動的過程中才能放飛自我,從而更好的開發智力。
魏坤琳教授分享了這樣一件事情,一次,他帶女兒在海邊玩水,突然一個大浪將女兒卷到了五米多遠的地方。他趕緊過去將女兒抱起來,確定女兒沒事兒後,又將女兒放在大海裡繼續玩。
其實,運動不僅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還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
家長要多帶孩子到戶外運動,讓孩子自由玩耍。可以帶孩子去爬山,領略大自然的風光,開闊自己的眼界,從而讓思維也更加開闊。還可以帶孩子練習幾項體育項目,例如,籃球、足球等。提升孩子的團隊精神,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2、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魏坤琳教授說:「孩子經常哭鬧、耍脾氣,通常是大腦前額葉沒有發育好。」
家長要想讓孩子控制好情緒,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當和孩子出現矛盾的時候,不要出現情緒,要學著和孩子講道理。即使孩子發脾氣了,也不能「以暴制暴」,而是要理解孩子有這種情緒,等孩子心情平復再教導。
3、給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讀書習慣
聰明的孩子其實是知識儲備量大,通常,他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就是看書。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和孩子一起養成看書的好習慣。回家後和孩子相互分享從書裡學到的知識,孩子講的時候要虛心的聽,不能敷衍。
想讓孩子聰明,父母首先要聰明起來。而父母聰明的表現就是學著用科學的手段開發孩子的大腦,給孩子多一些陪伴,才能讓孩子變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