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2021-01-19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庭,作為兒童人生最初認知能力的出發點。父母家長作為孩子教育的啟蒙老師,肩負著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形成不同的影響。

前段時間,朋友老婆出差開走他們家剛買的新車,於是就蹭我的車帶著他4歲的孩子一起回家過端午。朋友的孩子非常懂事,一路上很乖也很安靜。我們到了服務區後,稍作休整吃了一頓不算難吃的午飯,這時朋友和孩子說道:「我們離家只剩下50多公裡了」,不料孩子接著說:「那中午吃得有點飽,到家奶奶可是會讓我再吃一點東西,真難辦」,我驚訝的看著他那童真中帶著憂愁的小臉,因為他說得沒錯,一般長輩看到孩子歸來都會再喊孩子吃點東西,就怕孩子餓著。我驚訝4歲的他居然能把事情的因果關係想得這麼明白。

聯想到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寫道在家庭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投入的時間越多,方法得當,孩子收穫會更多。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父親對於其初步認知的教育越全面,孩子在認知發展上得分更高,對環境更有控制力,也表現出更強的共情能力。

而對孩子認知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根據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適當的調整不同的教育方式。

那麼,什麼是認知能力?認知能力又分為哪幾種?

現代心理學之父奈瑟在《認知心理學》中指出,「認知指的是感覺輸入的轉換、簡化、儲存、恢復和運用的所有過程」。

兒童的認知能力中包括了感知覺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

所謂「認知」,就是人們對知識的獲取、信息的加工,以及自身對外界的感知,轉換為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心理過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是源於他們認知能力的不同,沒有將外界的變化,轉換成自己的想法。

01

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規律

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是循序漸進的,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嬰幼兒(0-2歲)在此階段還沒有思維,主要靠觸覺和動作去探索這個陌生的大世界,逐漸形成對物體的概念。

前運算,也相當於學前期。學齡前(2-7歲)的孩子,此時的孩子,還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無法去認識自己的思維過程,要以自己為參照物才能感知到其他人的存在。在即將步入小學的時候,是他們由前運算向思維運算過度。

具體運算階段。此時,孩子步入小學,具有真正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有了物體守恆的概念,說明此時的孩子懂得可逆性,能夠解決守恆的問題,如加減法。但這種運算又有其局限性,沒有在孩子腦海中形成完整的邏輯系統,只能具體事物具體分析,相對於零散。

形式運算階段。約在孩子12歲左右,即將上初中的時候。這時候孩子已經不再簡單靠事物來運算,已經能對抽象的事物及表徵現象來進行邏輯推算。能夠擺脫實際,在不受命題限制的情況下對一些事物進行簡單的推理假設,從而得出結論。

當然,在孩子處於某些階段的認知能力。還需要家長配合進行引導,為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添磚加瓦。每個人都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認識自己,越早地認識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以及需要做什麼,就能夠少走許多彎路。

02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一、我們要發現孩子的興趣點。而不能照本宣科,根據書本上的知識去教育孩子。比如,在孩子的認知水平還未達到的時候,迫不及待去教孩子識文斷字。

當然,孩子能夠從小識文斷字,知書達理固然另家長感到欣慰。但並不是每個小朋友的認知能力都能夠達到的,家長也應當對孩子的認知能力適當地進行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孩子從小對音樂比較敏感,那麼我們可以從音樂著手,讓孩子多接觸不同風格的音樂或者樂器。有些孩子則對繪本插畫感興趣,這時候,家長可以適當做些引導,讓孩子開始接觸鮮豔的色彩開始。

二、加強生活技能的培養。要知道,孩子遲早都要進行獨立。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在我們看來孩子可能做不到,但是孩子往往會出乎我們的意料。適當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能夠讓孩子潛意識裡對認知有更深的理解。

三、在培養認知的過程中,家長不可操之過急。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應該適當改變教育方法。如果對於認知能力還未達到的孩子,家長不應該急著讓孩子去學習,容易在孩子潛意識裡產生挫敗感。

四、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孩子的成長,少不了父母的陪伴。在與孩子的溝通,不僅使親子關係更加融洽,而且可以從親子關係方面出發,促進孩子認知水平的提升。

人只有在認知上滿足與自我滿足時,才會是快樂的。每個人認知的世界都不一樣,因為我們真正留下的足跡不定相同。

是的,每個人的認知大都不相同。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不用擔心過早提高寶寶的認知能力,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式的,針對孩子的階段,做出適當的變化。

伴隨著寶寶生長過程中,他們對人、事物的認知能力越強,主動意識就越強,進而他們的表達能力、交流方面都會比同齡人出現得比較早。那麼,對於嬰兒期的寶寶,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寶寶提高認知能力呢?

當孩子勇於承擔時,是自我的一種成長,也是自我的一種突破。在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讓孩子懂得責任,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和過錯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嬰兒時期的寶寶是沒有任何認知的。我們可以通過器官的感覺來幫助寶寶認識這個世界。

1.視覺訓練。

嬰兒的視覺發育在三個月以後就能夠逐漸完善。而這時候,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非常好奇。家長們就可以通過一些親子遊戲來鍛鍊寶寶,提升寶寶自然感知能力。比如一些色彩鮮豔的玩偶,可以放在距離寶寶眼睛20釐米處,來增強寶寶的視覺觀察能力。

2.聽覺訓練。

許多媽媽在備孕期間會聽些音樂來放鬆心情,利於胎教。在寶寶出生後,也不例外。我們可以通過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來幫助寶寶感受所處的世界。

3.觸覺訓練。

觸覺有兩種基本形式:口腔感觸、手的感覺。在寶寶1歲以後,手的觸覺逐漸成為主要的探索活動。此時,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孩子玩些小玩具,讓他們更好的去接觸其他實物。

4.語言交流。

不管寶寶是否能夠清晰的發出自己想要表達的語言,父母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讓寶寶了解自己周圍的一切。一些與寶寶的對話,日常詢問寶寶等,可以通過口型、聲音來加深寶寶的記憶。

總之,寶寶在每個階段,對認知的程度都不一樣。家長應適當調整與寶寶的溝通,針對不同的階段幫助寶寶提升自我的認知能力。

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家長的教育和引導非常重要。父母真正的關愛是懂得適當放手,給予孩子一定的成長空間,家長的袒護反而是孩子成長的阻礙。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不僅可以約束孩子的行為,更加會讓孩子有擔當。

朗朗育兒課堂提醒大家,寶寶的認知能力培養不嫌早。但是要有針對性的去引導寶寶,形成自己的認知。大家對於寶寶的認知能力培養是否還有其他的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內參與互動討論。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多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想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家長要抓住4-11歲的兩個關鍵期
    培養邏輯思維要抓住4-11歲的兩個關鍵期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過一套認知理論,他通過研究認為:每個孩子的認知發展都要經過4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7)、前運算階段(2-7)、具體運算階段(7-11)、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
  • 孩子是「路痴」?家長可培養他的空間認知能力,別用批評解決問題
    而且似乎跟遺傳一樣,自家的孩子方向感也很差,一起逛商場的時候,朋友總是得把孩子看得牢牢,就怕這娃走遠了,待會找不到家長。有些家長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能準確地分清東南西北,平時也總是不認識路。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並不是比別人笨,而是因為這些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發育不夠完善,進而使得孩子沒有方向感。
  • 3招提升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娃
    反之,情商高的人,會有很好的自我認知,積極探索,從探索中建立自信心,對自我情緒的控制,抗挫折能力,喜歡與人交往,願意分享、合作,為日後成功做準備。什麼是「情商」?3招提升孩子「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幫助我們的孩子發展更高的情商。在「情商五維」中,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是情緒智力(即情商)的基石。所以,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就要從提升孩子「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開始。
  • 孩子理解能力差,是思維能力沒有培養好,在關鍵期用對方法很重要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成績差,理解能力差時都會認為是孩子不肯學,或者天生笨,其實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錯的,大部分孩子的智力都差不多,至於為何後天表現差距這麼大,其實這都是因為父母沒有培養好孩子的思維能力,導致孩子對很多事情的理解能力都有偏差。
  • 家長必讀: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乾康基因的金博士最近後臺收到一位家長的留言:我兒子是一個人見人愛的4歲男生,但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在家裡想吃什麼、想做什麼,重要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家人就會懂。但是在幼兒園,他與老師、小朋友交流時,總是表達不清楚自己的意思。比如,他想與小朋友一起遊戲,同齡的小朋友會直接說:"請問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
  • 情商高的孩子容易成功?如何培養孩子情商,家長需要知道
    如今很多家長都希望小朋友可以擁有一個好的成績,這樣長大之後才會更加有出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這樣的想法成為了普遍。難道大家都沒有了解過,走出社會後,一個人所擁有的情商是更加重要。一、情商低的人現在的社會,出於對智商的重視,情商沒有得到培養,情商低的人是越來越多。
  • 幼升小邏輯思維題,難倒眾多家長,孩子邏輯思維能力該如何培養?
    在歐美國家的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視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國家天才兒童協會》的評判標準中,邏輯思維更是佔比最高的那一項。 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題後懵在那裡,一時給不出理由和答案,從這道幼升小的題目,就可以看出邏輯思維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 心理學:培養孩子的「讀心術」能力,有必要分析「兒童心理理論」
    他們在社會生存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具有心裡理論能力就能較好的進行控制和操作心理狀態,並且能夠準確的分析出他人與自己的世界模型存在的怎樣的區別?並且在兩者之間能夠進行更好的協調。 對於兒童的發展而言,擁有良好的心理理論,能夠幫助兒童更好的探索社會,逐漸形成自己對社會的認知,這些能力在兒童現在與未來的發展當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
  • 如何培養孩子英語溝通能力呢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表現來源於生活中的引導和互動。家長教孩子表達和行為,都是要做到位的;而且還通過提問和互動等形式,來驗證並增強孩子的能力。實踐中表現得多了,自然也就模仿了;但家長總是會耐心地去教孩子模仿到位,恐怕孩子學不好。
  • 心理學家: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說明你在培養一個高智商的孩子
    身為孩子家長,我們一想到孩子聰明就會想到「智商高」,那麼智商究竟是什麼呢?智商即「智力商數」。智商數越高智商越高,就是一個人智力檢測與同齡人相對比的一個指數。是由德國心理學家施恩特在1914年提出的,後來被斯坦福教授推孟完善,現在被廣泛運用於智力檢測。此圖是著名的斯坦福-比奈量智商分布圖,愛因斯坦的智商高達160以上,是當今智商檢測的重要依據。
  •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前不久有家長問我,最近聽過一個最近很熱的詞——「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以分析獲取的信息為基礎,對事物和問題進行推敲、分析、評測,最後形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小時候,父母經常教育我們要誠實守信。
  •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學會這3種方法,孩子會更受歡迎
    「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情商能力的高低,而不是智商能力」。現在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智商,而忽視情商教育,這是不可取的。據研究,在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幸福、人際關係等方面,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是能力,需要父母培養,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呢?
  • 如何培養孩子道德觀?巧用2種心理學道德理論,提升孩子認知水平
    一個孩子若是沒有道德觀念,那麼在他的人生中,他又該如何自處?同事家的寶寶妮妮,十分聰明可愛。但是同事從來就不太看重妮妮的道德教育,只是一味的強調"要學習好"。隨著妮妮的長大,同事發現她學習不錯,但是道德品質方面卻被學校老師提醒了很多次。一開始她還不相信,後來看到女兒變得越來越自私、沒有公德心,同事才意識到問題所在,追悔莫及。
  • 哈佛學霸帶您漲「姿勢」:如何幫助孩子抓住提升思維能力的關鍵期
    其實4個問題中的前兩個問題本質在於: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而後兩個則側重於孩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好。這些都是孩子思維能力的一個體現。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抓住提升思維能力的關鍵期呢?鍛鍊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小學階段其實是孩子們鍛鍊思維能力很好的一個階段。從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認知能力的發展來看,孩子的大腦在這個階段的是快速成長的,很多思維能力也在這個階段慢慢發展起來了。
  • 孩子理解能力差,聽不懂家長的話,家長應該提成孩子的認知層面
    哥哥和嫂子趕緊跳下去救人,好在從池塘裡的水並不深,而且是夏天,小侄女並沒有發生什麼危險,回家的路上,嫂子一邊抱著小侄女一邊大聲的訓斥著「都說了那邊很危險不要過去,你看看,還是摔倒了吧。」小侄女被媽媽訓斥的不敢出聲,只敢小聲的抽泣著。
  • 打算送孩子出國的家長應該看看專家如何培養「種子選手」
    經過太空育種改良的青椒又大又好吃這期節目的內容,非常有啟發性,尤其適合那些打算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的家長們看看,看看專家們如何培養「種子選手」。(同樣道理,孩子出國後,變好?還是變差?這真的說不準,有時孩子本身不利的特質,遇到國外的環境,反而被強化了,要做好預防。)3、經過太空誘變後的種子,回到地球後,經過4-6年的培養後,才能真正篩選出什麼是優秀的種子,這其中的過程,要經過地理位置上的多點試驗,經過病蟲害試驗的考驗,經過不同類型的測試後,有穩定表現的,才是真正的良種。
  • 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被罵慘: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心理學家認為,共情力是社會交往的基礎,也是道德感的源頭,調節人際關係、協同合作都少不了它。共情力強的孩子擁有感受愛、付出愛、接受愛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更能夠理解別人,信任別人,親近別人,更富有同情心。孩子在未來的婚戀、工作等人際關係中將會獲得更多的友誼和信任,擁有更多的快樂。 因此,做家長的要從小鼓勵孩子考慮別人的感受,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為孩子人生的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礎。
  • 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教你5種方法,幫孩子學透數學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家長對數學啟蒙有這樣的誤區,認為數學啟蒙就是認識數字、學習算數。其實,真正的數學啟蒙重點應該在於培養數學思維。只有有了數學思維的孩子,在面對稍微複雜一點的數學問題時才不容易落入圈套。
  • 如何訓練孩子的假想能力?
    假想能力是指孩子通過模仿、想像、思考進而通過玩具或者其他的物品進行一系列的動作或遊戲的能力。這種能力在自閉症小朋友的社交能力的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我們應該怎樣培養自閉症兒童的假想能力呢?跟著小月月一起來看看吧。(圖片來源於網絡)假想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假想能力比命名、指物,都要複雜得多,困難得多。
  • 教育專家:數學成績好的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特徵,家長要好好培養
    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最令家長頭疼的往往就是數學,在小學的學科中,數學可以說是最難的一個科目,因此在幼升小的過程中,面對難度迅速提升的數學,家長和孩子都非常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