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庭,作為兒童人生最初認知能力的出發點。父母家長作為孩子教育的啟蒙老師,肩負著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形成不同的影響。
前段時間,朋友老婆出差開走他們家剛買的新車,於是就蹭我的車帶著他4歲的孩子一起回家過端午。朋友的孩子非常懂事,一路上很乖也很安靜。我們到了服務區後,稍作休整吃了一頓不算難吃的午飯,這時朋友和孩子說道:「我們離家只剩下50多公裡了」,不料孩子接著說:「那中午吃得有點飽,到家奶奶可是會讓我再吃一點東西,真難辦」,我驚訝的看著他那童真中帶著憂愁的小臉,因為他說得沒錯,一般長輩看到孩子歸來都會再喊孩子吃點東西,就怕孩子餓著。我驚訝4歲的他居然能把事情的因果關係想得這麼明白。
聯想到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寫道在家庭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投入的時間越多,方法得當,孩子收穫會更多。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父親對於其初步認知的教育越全面,孩子在認知發展上得分更高,對環境更有控制力,也表現出更強的共情能力。
而對孩子認知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根據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適當的調整不同的教育方式。
那麼,什麼是認知能力?認知能力又分為哪幾種?
現代心理學之父奈瑟在《認知心理學》中指出,「認知指的是感覺輸入的轉換、簡化、儲存、恢復和運用的所有過程」。
兒童的認知能力中包括了感知覺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
所謂「認知」,就是人們對知識的獲取、信息的加工,以及自身對外界的感知,轉換為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心理過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是源於他們認知能力的不同,沒有將外界的變化,轉換成自己的想法。
01
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規律
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是循序漸進的,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嬰幼兒(0-2歲)在此階段還沒有思維,主要靠觸覺和動作去探索這個陌生的大世界,逐漸形成對物體的概念。
前運算,也相當於學前期。學齡前(2-7歲)的孩子,此時的孩子,還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無法去認識自己的思維過程,要以自己為參照物才能感知到其他人的存在。在即將步入小學的時候,是他們由前運算向思維運算過度。
具體運算階段。此時,孩子步入小學,具有真正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有了物體守恆的概念,說明此時的孩子懂得可逆性,能夠解決守恆的問題,如加減法。但這種運算又有其局限性,沒有在孩子腦海中形成完整的邏輯系統,只能具體事物具體分析,相對於零散。
形式運算階段。約在孩子12歲左右,即將上初中的時候。這時候孩子已經不再簡單靠事物來運算,已經能對抽象的事物及表徵現象來進行邏輯推算。能夠擺脫實際,在不受命題限制的情況下對一些事物進行簡單的推理假設,從而得出結論。
當然,在孩子處於某些階段的認知能力。還需要家長配合進行引導,為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添磚加瓦。每個人都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認識自己,越早地認識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以及需要做什麼,就能夠少走許多彎路。
02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一、我們要發現孩子的興趣點。而不能照本宣科,根據書本上的知識去教育孩子。比如,在孩子的認知水平還未達到的時候,迫不及待去教孩子識文斷字。
當然,孩子能夠從小識文斷字,知書達理固然另家長感到欣慰。但並不是每個小朋友的認知能力都能夠達到的,家長也應當對孩子的認知能力適當地進行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孩子從小對音樂比較敏感,那麼我們可以從音樂著手,讓孩子多接觸不同風格的音樂或者樂器。有些孩子則對繪本插畫感興趣,這時候,家長可以適當做些引導,讓孩子開始接觸鮮豔的色彩開始。
二、加強生活技能的培養。要知道,孩子遲早都要進行獨立。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在我們看來孩子可能做不到,但是孩子往往會出乎我們的意料。適當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能夠讓孩子潛意識裡對認知有更深的理解。
三、在培養認知的過程中,家長不可操之過急。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應該適當改變教育方法。如果對於認知能力還未達到的孩子,家長不應該急著讓孩子去學習,容易在孩子潛意識裡產生挫敗感。
四、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孩子的成長,少不了父母的陪伴。在與孩子的溝通,不僅使親子關係更加融洽,而且可以從親子關係方面出發,促進孩子認知水平的提升。
人只有在認知上滿足與自我滿足時,才會是快樂的。每個人認知的世界都不一樣,因為我們真正留下的足跡不定相同。
是的,每個人的認知大都不相同。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不用擔心過早提高寶寶的認知能力,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式的,針對孩子的階段,做出適當的變化。
伴隨著寶寶生長過程中,他們對人、事物的認知能力越強,主動意識就越強,進而他們的表達能力、交流方面都會比同齡人出現得比較早。那麼,對於嬰兒期的寶寶,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寶寶提高認知能力呢?
當孩子勇於承擔時,是自我的一種成長,也是自我的一種突破。在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讓孩子懂得責任,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和過錯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嬰兒時期的寶寶是沒有任何認知的。我們可以通過器官的感覺來幫助寶寶認識這個世界。
1.視覺訓練。
嬰兒的視覺發育在三個月以後就能夠逐漸完善。而這時候,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非常好奇。家長們就可以通過一些親子遊戲來鍛鍊寶寶,提升寶寶自然感知能力。比如一些色彩鮮豔的玩偶,可以放在距離寶寶眼睛20釐米處,來增強寶寶的視覺觀察能力。
2.聽覺訓練。
許多媽媽在備孕期間會聽些音樂來放鬆心情,利於胎教。在寶寶出生後,也不例外。我們可以通過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來幫助寶寶感受所處的世界。
3.觸覺訓練。
觸覺有兩種基本形式:口腔感觸、手的感覺。在寶寶1歲以後,手的觸覺逐漸成為主要的探索活動。此時,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孩子玩些小玩具,讓他們更好的去接觸其他實物。
4.語言交流。
不管寶寶是否能夠清晰的發出自己想要表達的語言,父母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讓寶寶了解自己周圍的一切。一些與寶寶的對話,日常詢問寶寶等,可以通過口型、聲音來加深寶寶的記憶。
總之,寶寶在每個階段,對認知的程度都不一樣。家長應適當調整與寶寶的溝通,針對不同的階段幫助寶寶提升自我的認知能力。
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家長的教育和引導非常重要。父母真正的關愛是懂得適當放手,給予孩子一定的成長空間,家長的袒護反而是孩子成長的阻礙。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不僅可以約束孩子的行為,更加會讓孩子有擔當。
朗朗育兒課堂提醒大家,寶寶的認知能力培養不嫌早。但是要有針對性的去引導寶寶,形成自己的認知。大家對於寶寶的認知能力培養是否還有其他的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內參與互動討論。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多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