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家長最難得就是和孩子溝通了,剛剛出生的時候自己說的話他聽不懂,牙牙學語的時候又成了父母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好不容易雙方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了,偏偏兩個人的腦迴路還不在一個層面上,每天都在過著「雞同鴨講」的生活。
前幾天和嫂子帶著小侄女去公園玩耍,回家的時候,小姑娘非要從獨木橋上走,嫂子看到孩子堅持的樣子,說出這樣幾句話「走在那會掉進池塘裡」、「如果掉下去我才不會管你呢」、「你自己要小心。」結果小侄女還是不小心掉進了水裡。
哥哥和嫂子趕緊跳下去救人,好在從池塘裡的水並不深,而且是夏天,小侄女並沒有發生什麼危險,回家的路上,嫂子一邊抱著小侄女一邊大聲的訓斥著「都說了那邊很危險不要過去,你看看,還是摔倒了吧。」小侄女被媽媽訓斥的不敢出聲,只敢小聲的抽泣著。
晚上睡覺之前,小侄女來找我:「我都掉進水裡了,為什麼媽媽還要罵我?」
「他不是想要罵你,只不過你掉進了水裡,她很擔心你。」
「可是我也不是故意的呀。」
「但是媽媽已經提醒你了,你還是要去,所以媽媽認為你是不聽話。」
「可是我走獨木橋的時候媽媽沒有阻止我呀?」
「媽媽怎麼沒阻止你呢?她說了橋上很危險,你會掉下去。」
「他沒有說『不許去』。」
侄女的這句話讓我陷入了沉思。身為成人,我們總會抱怨孩子不聽話,對父母的勸誡不問不顧,卻從來沒想過,也許他們根本「聽不懂」父母的話,只能選擇忽略。因為年齡不同,家長和孩子的認知層面不同,所以同樣的一件事情我們會出現不一樣的看法,而同樣的一句話我們也能聽出不同的意思。
就像嫂子說的那幾句話,我們成人可以明顯地聽出話語中的拒絕和威脅,可是對於小侄女來說:媽媽只讓自己注意安全。這就是認知不夠出現的差別,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做來提高孩子的認知層面呢?
擴充知識面
想要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識,家長就要為他們提供了解的空間。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到不同的地方了解不同的風土人情,或是讓他們真正地感受這件事情。比如,想要孩子知道地震的危害,就可以帶他們到「地震屋」感受地震時的場景和情況。
沒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通過繪本、動畫、紀錄片等方式讓孩子對事物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比如知道在公眾場合應該注意什麼,為什麼不能去危險的地方等等。
引導孩子主動思考?
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是充滿好奇的,家長要做的不是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思考。比如:「爸爸,你喜歡蘋果嗎?」
「你覺得我喜歡嗎?」
「我覺得你會喜歡。」
「為什麼你會這樣認為?」
「因為蘋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而且它香香甜甜的非常好吃。」
「那你最喜歡什麼水果?」
這樣回答比單純的喜歡或是不喜歡更有意義,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不斷的探索、思考,從而更深刻地記在腦海中。
睡前復盤
家長在睡覺之前可以帶領孩子進行復盤,今天做了什麼?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還需要改進?適當的提出建議,同時讓孩子把學到的知識點融會貫通,提升知識層面,提升理解能力。
孩子是單純的,家長眼中的不聽話、調皮也許並不是他們故意表現出來的,所以身為父母不要因為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發展就訓斥孩子。要了解他們不聽話的原因,要先了解孩子的認知層面,並幫助孩子提高。其實,提高孩子的過程也是在人提高家長自己,佳航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所領會,所以,身為父母請和孩子一起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