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路痴」?家長可培養他的空間認知能力,別用批評解決問題

2020-11-25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前幾天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朋友去停車場找自己停在那的車,可是找了半個多小時都沒有找到,朋友自己也很無奈,說是自己的方向感太差了。

而且似乎跟遺傳一樣,自家的孩子方向感也很差,一起逛商場的時候,朋友總是得把孩子看得牢牢,就怕這娃走遠了,待會找不到家長。

有些家長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能準確地分清東南西北,平時也總是不認識路。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並不是比別人笨,而是因為這些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發育不夠完善,進而使得孩子沒有方向感。

方向感差又叫做「空間認知能力」失衡,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方向感薄弱的人,其中不乏有很多孩子。

那麼如果家長發現自己孩子的方向感差的話,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呢?

首先,要理解「空間認知能力」指的是什麼?

空間認知能力就是認知人或物的距離、方向和位置的能力。就像在踢足球的時候,根據對方選手的移動軌跡和球門位置來改變自己的踢球方向和速度。

其次,它在孩子身上的具體體現有哪些?

孩子如果有較強的空間認知能力,那麼他以後會比別人更容易在建築、科學等方面取得成就。

孩子小時候在玩的時候把積木立起來、弄倒下的過程,就是在鍛鍊空間感的一種形式。

孩子平時辨別方向、尋找去往目的地的路都需要空間認知能力。

提高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的方法

1、日常對話中空間方面詞語的提及

在和孩子出門的時候,家長可以問一問孩子記不記得在要去的地方在哪裡等等。或者是在陪孩子玩的時候通過左右、裡外這些詞語來給孩子敘述,讓孩子對這些詞語更加敏感。

經實驗研究發現,聽到空間方面詞彙越多的孩子對空間的理解更深入。這種訓練是在生活中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並不需要家長花費很多的心思,也不會讓孩子感到任何的不耐。

2、拼裝類玩具

像樂高一類的拼裝玩具就可以幫助孩子提高空間感,如果覺得樂高有些貴的話,橡皮泥、積木同樣可以起到效果。這些玩具可以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對立體物體產生了解,對空間感的構建很有幫助。

不要覺得孩子玩玩具是浪費時間,其實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也能學到很多。所以家長們不要過於約束孩子,給孩子自由玩鬧的時間。

3、利用地圖

地圖是一個人們離不開的東西,家長通過教孩子看地圖可以讓孩子更清楚地辨別方向。而且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畫地圖,就像尋寶遊戲一樣,通過地圖來描述物品的位置。

同時家長也可以畫出一幅地圖來讓孩子找到玩具,通過尋找的過程來訓練孩子的空間感,當孩子通過自己的能力找到玩具的時候會有一種成就感。在外出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看著手機裡的導航地圖,導航地圖可以讓孩子更好的認知方向和距離。

4、多做一些戶外運動

家長可以在周末帶著孩子到公園裡打籃球、踢足球等,這些運動同樣對提高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有幫助。而且這種一起運動的體驗不僅有助於親子關係的陪伴,同時也能提高孩子的體能,是非常有益於孩子的。

所以家長只要對孩子多上心,願意去為了孩子的成長去付出,那麼孩子一定可以變得更好。每個孩子都不可能天生就各種能力都十分優秀,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去培養的,所以家長萬萬不可忽視。

5、迷宮遊戲

走迷宮這個遊戲可以很好地鍛鍊孩子的空間感,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去玩遊樂園裡的真實迷宮遊戲,在迷宮裡讓孩子依靠自己去尋找出口。孩子根據自己的判斷去走的過程中就是對空間感的鍛鍊,不僅給孩子帶來了快樂又有助於孩子個人能力的提升,可以說是非常好的一種方式了。

不僅是真實的迷宮,繪本形式的迷宮也可以讓孩子去看,繪本裡往往有各式各樣的迷宮,從簡單到難一步步的考驗孩子的能力。

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年齡來給孩子挑選適合他的迷宮繪本,在一開始孩子不懂得怎麼走的時候可以幫助孩子,和孩子一起去看,等孩子學會了之後就不需要家長一直陪著了。

總結

空間認知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會成長得更加優秀,所以說父母一定要注重對孩子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不要覺得孩子方向感差、空間感差是不重要的事情。(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別再說孩子從小是「路痴」?培養方向感,可以巧用「地圖學習法」
    你是路痴嗎?培養孩子方向感,這裡有研究辨別方向是寶寶的一種基本的生活能力,方向感是自覺空間智能的一個方面,在想像力、創造力和數學能力方面,方向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方向感強的孩子在自我安全感方面也比一般孩子好很多。說到此,百度上是這麼定義方向感的呢?什麼是方向感?
  •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現代心理學之父奈瑟在《認知心理學》中指出,「認知指的是感覺輸入的轉換、簡化、儲存、恢復和運用的所有過程」。兒童的認知能力中包括了感知覺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所謂「認知」,就是人們對知識的獲取、信息的加工,以及自身對外界的感知,轉換為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心理過程。
  • 李玟瑾: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太重要!和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
    問孩子「為什麼」,不僅是為了激發孩子的思維能力,也是為了快速判斷孩子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強的孩子思維嚴謹全面,不碎片化,善於用充分的理由和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善於利用前因後果在表達過程中呈現清晰的思路。
  • 孩子理解能力差,是思維能力沒有培養好,在關鍵期用對方法很重要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成績差,理解能力差時都會認為是孩子不肯學,或者天生笨,其實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錯的,大部分孩子的智力都差不多,至於為何後天表現差距這麼大,其實這都是因為父母沒有培養好孩子的思維能力,導致孩子對很多事情的理解能力都有偏差。
  • 想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家長要抓住4-11歲的兩個關鍵期
    培養邏輯思維要抓住4-11歲的兩個關鍵期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過一套認知理論,他通過研究認為:每個孩子的認知發展都要經過4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7)、前運算階段(2-7)、具體運算階段(7-11)、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
  • 3招提升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娃
    結合我國兒童情商教育現狀和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情商的五個維度又被細化為9個方面,即:情緒管理能力、自律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同理心、責任心、挫折抵抗能力、獨立性、人際交往能力和自信心,並將之稱為「情商九項」。
  • 孩子的問題在家長身上,培養優秀的孩子從下面的方法入手
    身為家長當然可以不同意乃至反對,但在否決孩子意見的同時,你完全可以同時表達出你對他的理解,雖然家長不能接受,但是家長懂得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受。4、請讓你的孩子知道界限的原則。因為他們在許多問題上還不具備獨立承擔和處理問題的資格,家長在某些事情上實施"絕對權利"是合理的。應當讓孩子知道這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在哪裡,不可違反的原則是什麼。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其實也不是他們不想做,這些孩子由於什麼事情都沒有獨自去做過,既沒有經驗,思想上也沒辦法突破自己的枷鎖。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在這裡要給各位家長先講一個效應,它就是「青蛙效應」。什麼是「青蛙效應」?當一隻青蛙它長期浸泡在溫水當中時,逐漸地它就習慣了這樣的溫度,如果你慢慢的加熱,青蛙很容易就會被滾燙的熱水燒死,可如果你突然加熱,青蛙會條件反射般地跳出熱水。
  • 孩子理解能力差,聽不懂家長的話,家長應該提成孩子的認知層面
    「他沒有說『不許去』。」侄女的這句話讓我陷入了沉思。身為成人,我們總會抱怨孩子不聽話,對父母的勸誡不問不顧,卻從來沒想過,也許他們根本「聽不懂」父母的話,只能選擇忽略。因為年齡不同,家長和孩子的認知層面不同,所以同樣的一件事情我們會出現不一樣的看法,而同樣的一句話我們也能聽出不同的意思。
  • 為什麼很多女生都是「路痴」| 男女的空間認知有什麼差異
    路痴,這個詞會在很多女生口中出現。女生大多對路線不敏感,甚至很弱智。從前,不相信有人真的是路痴,也不相信有人會連簡單的方位都搞不清楚。如果有女生說自己是路痴,我會覺得她大概是自謙或者說著玩的吧,也許為了讓男生顯示出自己的價值而已。但是後來我逐漸注意到這個問題,很多女生真的都是路痴。她們極容易迷路。
  • 情商高的孩子容易成功?如何培養孩子情商,家長需要知道
    比如說,一個博士生在自己的專業上有很大的成就,然而回到家後,連自己的基本生存問題都不能解決。從名校畢業後進入一家公司,然而卻不能很好地與其他人相處,在公司是感覺到了孤獨。還有一種是太自傲,甚至不尊重自己的老闆。雖然擁有很不錯的才能,但是卻不能得到領導的重用。從上面所說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一生,所擁有的情商對之後的事業以及生活是有很大的影響。那麼怎麼樣才可以提高情商呢?
  •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心理學規律」助力孩子更成功
    孩子情商的高低並不是天生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管理導師,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孩子的高情商。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高情商?什麼是情商?「情商之父」戈爾曼認為:「擁有認知自身感受及他人感受的能力,從而促進個體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感,並且維繫與他人的良好關係。」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很多家長把「延遲滿足」單純地理解為孩子不能馬上做這件事,孩子不能立刻擁有這個玩具,事實上這些被外界橫加幹預的「延遲滿足」,根本就培養不出孩子的自控能力。80、90後的父母們還記得在那個物質條件並不豐富的年代,我們的父母用「連哄帶騙」的方式「延遲滿足」我們的需求嗎?結果往往是父母在場時我們特別乖,父母一旦上班不在家時,我們就拼命的吃零食、玩遊戲機。 不要認為晚一點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殊不知,這關係到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
  • 孩子理解能力差,這是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的表現,家長別忽視
    3、分類歸納演繹等能力較差孩子對事物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東西不能很好的分類和歸納,對他們來說是件困難的事。當孩子思維邏輯能力很強的時候,孩子會舉一反三,會從另個角度思考問題,孩子的想像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等都會有所提升。家長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這些表現,家長不要總埋怨孩子怎麼樣,要找根本原因,對於這些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的孩子,家長要重視起來。
  • 家有磨蹭的孩子,家長需要了解這些真相,別只知道催促
    好像每個孩子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磨蹭的時候,像我家淘淘就是出門的時候很磨嘰,我們大人都準備好了,他還在一邊玩。你越催他趕緊穿衣服,他越是不理你,該幹嘛幹嘛。其實很多家長也都發現了,你越催,孩子越慢。那在孩子磨蹭的時候,家長到底怎麼做才正確呢?其實孩子磨蹭的原因也有很多,家長想要解決孩子磨蹭的這個問題,最好是能找到背後的原因,這樣才會對症下藥。
  • 幼升小邏輯思維題,難倒眾多家長,孩子邏輯思維能力該如何培養?
    在歐美國家的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視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國家天才兒童協會》的評判標準中,邏輯思維更是佔比最高的那一項。 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題後懵在那裡,一時給不出理由和答案,從這道幼升小的題目,就可以看出邏輯思維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前不久有家長問我,最近聽過一個最近很熱的詞——「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以分析獲取的信息為基礎,對事物和問題進行推敲、分析、評測,最後形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小時候,父母經常教育我們要誠實守信。
  • 女人比男人更易路痴?雄性動物具有更好的空間能力
    而也有些男士則表示方向感好不好得看情況,宋先生表示,不論是男女,只要不是開車的司機,一般都不會刻意去記路線,如果不記路線的話,大多數的人都不會那麼有方向感,所以他認為方向感本身並沒有男女之別。方向感也稱為方位認知,是人體對物體所處方向的感覺,如對東西南北、前後左右上下等方向的感覺。除了先天因素外,後天的鍛鍊也可以增強自己的方向感。實際上,空間能力需要持續而長期地鍛鍊和學習,一個人的空間能力會隨著他的教育和生活能力的變化而變化:他可能因為不斷地訓練和學習獲得發展,也可能因為長期遠離這方面的複雜任務而使自己的空間能力荒廢。
  • 孩子張口就說謊:孩子有問題家長吃藥,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媽媽心裡直犯嘀咕,這麼小的孩子就會撒謊,長大了還了得。我們會告訴孩子不能撒謊,撒謊的孩子便會成匹諾曹,會跟《狼來了》裡的小孩一樣沒人相信。但孩子依然說謊,教育懲罰獎勵都不管用。解決孩子說謊的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用辯證的思維看問題,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孩子說謊其實是道德認知層面的問題。
  • 孩子容易迷路,方向感太差?不是孩子笨,而是「空間知覺」能力差
    這位母親非常的著急,她也說孩子就是一個路痴,平時去哪裡都總是不認得路,日常中也總是分不清方向,搞不清東南西北。日常中像這樣的現象也有很多,總是有一些孩子搞不清方向,給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帶來阻礙。那究竟為什麼孩子的方向感如此差呢?是因為孩子笨嗎,錯,是孩子的空間知覺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