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張口就說謊:孩子有問題家長吃藥,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2021-01-19 媽媽充電屋

3歲的米婭不小心把牛奶灑到地上了,她慌張地環顧四周,發現沒人看到,於是她跑到書架旁乖乖看書去了。等媽媽出來問米婭怎麼回事,米婭指了正在睡覺的喵星人說,「貓咪弄的」。媽媽心裡直犯嘀咕,這麼小的孩子就會撒謊,長大了還了得。

我們會告訴孩子不能撒謊,撒謊的孩子便會成匹諾曹,會跟《狼來了》裡的小孩一樣沒人相信。但孩子依然說謊,教育懲罰獎勵都不管用。

解決孩子說謊的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用辯證的思維看問題,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孩子說謊其實是道德認知層面的問題。道德認知是個心理學名詞,跟我們通常理解的品行德行沒有關係,是判斷事物對錯的準則。孩子說謊,是他認為說謊對的,他心中的準則告訴他可以這樣做。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的道德認知是怎樣形成的呢?

孩子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

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指出,人的道德認知有3個階段:前常規道德、常規道德和後常規道德。

第一個階段是前常規道德,小學及青春期前的兒童大多都處於這一級別。在前常規道德階段,孩子判斷事物對與錯的準則來源於與他親近的人,通常是家長。家長說這是對的,家長的做法讓孩子認為是對的,孩子就認為是對的。

第二個階段是常規道德,青春期中期及很多成年人都處於這一級別。青少年開始從通過行為的外部結果和個人得失做出判斷,轉向基於人群的規則和規範做出判斷。

第三個階段是後常規道德,這是極少數成人能達到的狀態。後常規道德是更高等級的道德原則,是符合社會利益最大化,且具備自身選擇的道德準則。

通過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我們可以看出,孩子都處於前常規道德階段,他們判斷事物的準則都是來自於家長。那麼對於謊言,作為家長的我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家長的謊言觀會影響孩子

這世界上應該沒有絕對不撒謊的人吧,謊言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根說過,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具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撇開詐騙犯大壞蛋,單說生活中「善意」的謊言,就會讓我們應接不暇。

周末帶孩子玩,公司打電話讓加班,謊話隨口就來了,「不好意思,周末我帶孩子回老家了,實在趕不過去」。這邊正和老公吵著架,鼻子眉毛氣得都冒煙了,孩子怯生生地問一句,「媽媽,你跟爸爸吵架了嗎?」,馬上做好表情管理,微笑地跟孩子說,「沒有,爸爸媽媽聊天呢。」

大人除了自己說謊,有時候還會拉上孩子一起。比如,帶身高120的孩子去遊樂場,遊樂場規定,120以上的孩子要買全價票。有的家長就會跟孩子說,量身高的時候稍稍弓著點腰,彎著點腿,省下的錢給你買冰激凌吃。

當然,你會說,這些謊言都是善意的,但別忘了,不管善意惡意,在孩子看來都是謊言。更可怕的是,大人對謊言的默許,會影響孩子的是非觀,讓孩子認為,說謊是無傷大雅的事情,孩子最初的道德觀就這樣形成了。

孩子的謊言觀及家長對策

大人的世界離不開謊言,孩子也一樣,出於各種不同的目的,他們也會說謊。找到孩子說謊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讓孩子對謊言有正確的認識。

1. 逃避懲罰文章開頭的米婭用小小的謊言把灑牛奶的錯誤推給小貓,就是為了逃避可能會有的懲罰。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本能,犯了錯,會通過否認錯誤,隱瞞實情讓錯誤看起來跟自己無關。

孩子都有過這樣做的經歷,但後續孩子是繼續用謊言逃避懲罰,還是能勇敢承認錯誤,就取決於家長的做法。

家長貼士:

孩子犯了錯該懲罰嗎?該懲罰,但懲罰的方式至關重要。就拿米婭弄灑牛奶來說,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劈頭蓋臉的批評孩子,「告訴你要小心要小心,你怎麼就這麼莽撞呢,你要累死媽媽呀」。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敢保證,下次米婭會用另一種謊言來逃避錯誤。

媽媽應該怎麼做?告訴米婭,牛奶不小心打翻了沒關係,但要及時告訴媽媽,這樣我們可以儘快收拾好,省得滑倒受傷。然後,讓米婭一起收拾牛奶。用實際行動告訴米婭,犯錯不可怕,比犯錯更不好的是不誠實,只要勇於承認錯誤,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2.獲取關注孩子還有一種撒謊的原動力就是獲取關注。孩子會編造很多美好的場景,他周末坐飛機去玩了,他坐宇宙飛船了,他在運動會跑得最快,他得了第一名,這就是大人眼中的「吹牛」。但在孩子看來,孩子只是用「編故事」的方式獲取小夥伴羨慕的眼光,他把故事的主角說成了自己而已。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是分不清想像和事實,把自己想像的故事當成事實講述出來,這是孩子的發展特點決定的,並不是什麼不好的行為。

家長貼士:

孩子有用「吹牛」的方式獲取關注的行為,家長要從兩方面引導孩子。

一是告訴孩子想像和事實的區別。提醒孩子,你剛說的是你想的,還是真的?讓孩子思考想像和現實的區別。

第二,要多鼓勵和表揚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關注。孩子有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時,就不會通過「吹牛」的方式來博取關注了。

3.實現自己的目的孩子會有自己的小私心,他想去遊樂場玩,想買新玩具,不想去幼兒園,有時候他會用」騙人「的方式實現目的。比如,早晨起來說肚子疼,逃避上幼兒園,回到家說自己不舒服,博取家人同情換取更多看電視的時間。用說謊的方式來實現目的,是孩子最嚴重的說謊方式。

有些我們看來無傷大雅的小謊言,也會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形成。前不久江西上饒22歲的男青年,用鑰匙劃傷寶馬車,想逼迫父親把車買下來,跟小孩子說自己肚子疼不上幼兒園的行為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目的不擇手段。

家長貼士:

對孩子的小伎倆,家長要明察秋毫,不能讓孩子稀裡糊塗得逞。孩子說自己不舒服,不能去幼兒園,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不舒服要去醫院看醫生,實話實說,很多事情可以商量,如果說謊,那就沒得商量。

如果孩子確實不想去幼兒園,可以在孩子說出真正原因之後,適當給孩子一些變通,比如晚點去,早點接回來,讓孩子意識到,實話實說才可以達到目的。

不管孩子為啥說謊,家長都要做好示範,從自己不說謊開始。即使是我們認為離不開的善意的謊言,也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

就像夫妻吵架被孩子發現了,我們可以坦誠告訴孩子,爸爸和媽媽有些問題看法不一樣,所以剛才吵了幾句,我們會很快解決好問題。因為即使你告訴告訴孩子沒事,孩子也能敏銳的察覺到父母間的異常。與其這樣,還不如坦誠面對,也給孩子做個好示範,做個誠實的人。

願孩子的每個謊言都能被認真對待,這樣才能讓家裡無謊。

相關焦點

  • 孩子的問題在家長身上,培養優秀的孩子從下面的方法入手
    直到最後一天才把作業完成了,太氣人了。楊永龍:就你自己來說,你去看我所說的《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了嗎,這有什麼可氣人的呢,孩子完成了作業就足夠了。瑾蘭:目前孩子在學校學習壓力很大的,每次成績總是在中上等,提高很難,但下來就很容易了,沒辦法,學校老師要求家長抓好學生學習。
  • 孩子睡覺打鼾、張口呼吸,家長該怎麼辦?
    今天繼續給粉絲們答疑解惑,不少家長發現孩子夜間睡眠打鼾、張口呼吸,有時還出現呼吸停止或憋醒的情況,為此家長朋友們開始為孩子的睡眠擔驚受怕。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孩子出生後在鼻咽部就存在叫做腺樣體的組織,一般在10歲以後即可萎縮,由於感冒等原因炎症反覆刺激腺樣體組織,以及相鄰的鼻腔、鼻竇、扁桃體炎症刺激腺樣體組織,所以就會引起腺樣體增生肥大,堵塞部分後鼻孔,導致機械性堵塞,通氣減少;腺樣體肥大一般同時合併扁桃體肥大,鼻竇炎等,進一步加重了上呼吸道的通氣量。症狀都有哪些呢?
  • 青少年教育探討:家長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理解死亡和對人生的意義
    白巖松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像小學生,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如何正確認識死亡,早已不是醫學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社會議題。近年來,關於青少年自殺身亡的報導比比皆是,有數據顯示,自殺已經成為了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所以青少年應該及時、有效地接受死亡教育,培養正確的生老病死觀念,從而更加尊重和愛護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 為什麼孩子總是很慫,這三種教育方式就很容易讓孩子變「慫」
    周末和小區裡的寶媽們坐在一塊閒聊,一位媽媽苦惱地說自己家的小姑娘不喜歡上學,每天回來都悶悶不樂的,有一次甚至哭鬧著不去學校。家裡人著急的不行,問孩子問老師,最後才搞明白孩子和班上的小朋友有矛盾了,自己的玩具總是被霸道的小朋友搶走。
  • 了解「霍桑效應」,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培養優秀孩子嗎?
    當孩子學習時,或做作業時,坐在孩子的一旁起到"監督"的作用。但這種教育方式真的能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嗎?家長到底該不該盯著孩子學習?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很有不同的看法,有表示贊同的,也有表示不贊同的,說法不一。但所有家長的初心都是一樣的,都希望孩子學業有成,成為棟梁之才。
  • 6歲前是孩子品格養成的關鍵期,堅持2個原則,培養孩子好品格
    在生活中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品格,是當代家庭教育值得關注的問題,今天教大家讓孩子遵守兩個原則,將來一定會是一個品格好的孩子。每個小孩子都是純潔的天使,但是所有的孩子在成年後都發展成了不同的人,也就是說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等等都會有所不同。
  • 孩子太過黏人怎麼辦?這樣做才是帶孩子的正確方式!
    你可能不止一次的聽過:玩耍是孩子學習的主要途徑;但你也可能不只一次的不屑:哪個小孩子不是天天都在玩。的確,玩耍本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在現代社會,一個孩子一家人圍著轉,使得孩子反而不會、不懂得如何玩耍。所以也就導致孩子一刻都不能離開家長身邊,在家長心不甘情不願的陪玩下,孩子玩得不盡興,同時家長也感覺身心俱疲。所以讓孩子獨立玩耍才是帶孩子的正確方式。
  • 孩子抗拒吃藥時「這是糖」是一句危險用語
    孩子誤服藥物造成傷害的情況時有發生。 為什麼通常在吃藥時要拼命哭喊,掙扎一番的孩子們,卻主動去吃大人們的藥?兒童誤服藥物後要怎樣緊急處理?家長在給孩子用藥時有哪些危險行為需要糾正?
  • 《三十而已》透露的真相:孩子的教育歷程,就是家長的一場修行
    其實說起育兒這件事,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心得,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顧佳的教育方式確實有另一種意境, 還有網友說:這種方式也是儒家思想的一種體現。雖然我們現在對於儒家的思想上還有很多的不認通達,但顧佳對孩子的教育是一種可以效仿的方式方法。
  • 體溫計打碎,孩子誤食水銀?正確的處理方式,家長都要了解一下
    在生活中,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常見用品其實都是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寶爸寶媽們萬萬不能掉以輕心,不然一旦出了什麼問題那可要後悔一輩子。而有一樣生活中很常見的物品其實就很危險,那就是水銀溫度計,很多人家裡都有常備,但體溫計脆弱的玻璃外殼內是劇毒的液態金屬汞,也即是水銀,毒性非常恐怖。那麼,如果家裡體溫計真的被不小心打碎了、孩子可能已經誤食了水銀,該怎麼辦?正確的處理方式,家長都需要了解一下。
  • 【家教】教育不止靠老師,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問題的映射
    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有言傳有身教,甚至我覺得身教重於言傳。你生活在這個家庭裡面,你的長輩,你的親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我想會對孩子產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覺得有好的家風,確實是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的。
  • 孩子和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正確處理的方法是什麼?
    所以作為父母要理智的教會孩子如何去跟別人打交道,如何寬容的對待別人,謙讓別人,勇敢的承擔責任直面問題。但這還是需要一些方法。1. 家長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的動怒。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本來就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作為家長不要一看見孩子和別人發生矛盾了就火冒三丈,孩子本身就是怕家長批評和訓斥,知道自己做錯更不敢靠近父母。
  • 孩子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根據我的經歷和對問題的一些思考,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我認為,孩子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要教會孩子學會如何做人,包括給予孩子品德、生活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社會知識和行為規範意識的灌輸等。讓孩子成為熱愛生活的人家長要做到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生活中積極樂觀向上。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想要用這種方式逼迫母親就範。周圍有一大群人開始圍觀,母親面露難色,只好買下了櫻桃,孩子才乖乖和母親回家了。耶魯大學的心理博士Susan David曾經說過,小時候,一個人釋放情感,父母給予的回應態度,往往能夠決定孩子的情商。由此可見,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如何回應,對孩子的情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剛剛還心平氣和,為什麼孩子突然就情緒衝動了呢?
  • 如何正確給孩子灌輸性知識 兒童性啟蒙有四道門
    父母在面對孩子提出的性問題時要採用孩子能夠理解和接納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並且在過程中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段來決定灌輸性教育的多少。三四歲的孩子可能對"寶寶就像一粒種子在媽媽的肚子裡成長"這樣的回答滿意了;對十三四歲的男孩偶爾的自慰不會對身體產生大礙,一定會安撫其躁動的內心,他多半不會再進一步問你自慰的方式都有哪些。第四、預先做些示警工作對孩子的性教育不能過於教條。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很小的事情中去教育他以正確的方式去做。
  • 懲罰孩子不能只靠責罵,這3種責罵孩子的方式,最易摧毀孩子自信
    孩子到底該不該罵?其實孩子年齡小,有很多事情分不清是非黑白,他們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執行,不過這些意願並不合規,家長有義務去對這些不正確的行為加以管教,確實有必要責罰和批評的也不能免去。3、抱怨的責罵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內心的那種憤懣不平就被激發了,會一股腦地罵孩子,是因為他們生活才這麼艱苦,父母為了孩子付出那麼多,可你還一點不懂事,不感恩不說還這樣的搗亂。
  • 愛因斯坦:孩子都是天才,是家長的錯誤教育抹殺了孩子的天賦
    生活中,很多家長也是如此,他們不尊重孩子的想法,認為孩子的選擇是荒謬的。他們早已為孩子鋪平了道路,不能走錯一步,更不能想著換一條路。 愛因斯坦曾說過:「孩子生來都是天才,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往往是錯誤的教育方法扼殺了他們的天賦
  • 正確認識孩子發熱
    9.退熱藥治標不治本,退熱的目的不是讓孩子體溫回到正常,而是讓孩子感覺舒服一些。10.精神狀態比體溫更重要。11.大部分孩子生病發熱,都不止發熱1次,生病後的前2天發熱很正常,並不是吃藥沒有控制住,有一些疾病發熱的時間會更長。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自從開通了私信權限,我時不時就會收到家長們關於對孩子的問題的諮詢和吐槽,而在其中問題比較常見的就是「孩子太愛哭了怎麼辦?」。而實際上這一問題也的確是很多家長共同頭疼的問題。這孩子遇上點事就哭,自己做錯了事,我還沒說上兩句呢,就大哭一場。
  • 家長積極參與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導語:家長積極參與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近年來,家長參與學生教育已成為一項更大的挑戰,給牙買加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問題。父母有相互競爭的優先事項,這往往會減少他們參與兒童教育的時間的數量和質量。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的是,母親在勞動力中佔很大一部分,不允許有高質量的時間與孩子在一起。許多兒童生活在低收入的單身女性戶主家庭,沒有適當的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基本必需品。儘管教育部舉辦了育兒研討會和講習班,以幫助父母從事育兒工作,但變化不大。本文旨在探討和尋找改善父母參與的策略。牙買加全國家長教師協會主席:家長必須更好地參與學生的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