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米婭不小心把牛奶灑到地上了,她慌張地環顧四周,發現沒人看到,於是她跑到書架旁乖乖看書去了。等媽媽出來問米婭怎麼回事,米婭指了正在睡覺的喵星人說,「貓咪弄的」。媽媽心裡直犯嘀咕,這麼小的孩子就會撒謊,長大了還了得。
我們會告訴孩子不能撒謊,撒謊的孩子便會成匹諾曹,會跟《狼來了》裡的小孩一樣沒人相信。但孩子依然說謊,教育懲罰獎勵都不管用。
解決孩子說謊的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用辯證的思維看問題,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孩子說謊其實是道德認知層面的問題。道德認知是個心理學名詞,跟我們通常理解的品行德行沒有關係,是判斷事物對錯的準則。孩子說謊,是他認為說謊對的,他心中的準則告訴他可以這樣做。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的道德認知是怎樣形成的呢?
孩子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
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指出,人的道德認知有3個階段:前常規道德、常規道德和後常規道德。
第一個階段是前常規道德,小學及青春期前的兒童大多都處於這一級別。在前常規道德階段,孩子判斷事物對與錯的準則來源於與他親近的人,通常是家長。家長說這是對的,家長的做法讓孩子認為是對的,孩子就認為是對的。
第二個階段是常規道德,青春期中期及很多成年人都處於這一級別。青少年開始從通過行為的外部結果和個人得失做出判斷,轉向基於人群的規則和規範做出判斷。
第三個階段是後常規道德,這是極少數成人能達到的狀態。後常規道德是更高等級的道德原則,是符合社會利益最大化,且具備自身選擇的道德準則。
通過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我們可以看出,孩子都處於前常規道德階段,他們判斷事物的準則都是來自於家長。那麼對於謊言,作為家長的我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家長的謊言觀會影響孩子
這世界上應該沒有絕對不撒謊的人吧,謊言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根說過,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具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撇開詐騙犯大壞蛋,單說生活中「善意」的謊言,就會讓我們應接不暇。
周末帶孩子玩,公司打電話讓加班,謊話隨口就來了,「不好意思,周末我帶孩子回老家了,實在趕不過去」。這邊正和老公吵著架,鼻子眉毛氣得都冒煙了,孩子怯生生地問一句,「媽媽,你跟爸爸吵架了嗎?」,馬上做好表情管理,微笑地跟孩子說,「沒有,爸爸媽媽聊天呢。」
大人除了自己說謊,有時候還會拉上孩子一起。比如,帶身高120的孩子去遊樂場,遊樂場規定,120以上的孩子要買全價票。有的家長就會跟孩子說,量身高的時候稍稍弓著點腰,彎著點腿,省下的錢給你買冰激凌吃。
當然,你會說,這些謊言都是善意的,但別忘了,不管善意惡意,在孩子看來都是謊言。更可怕的是,大人對謊言的默許,會影響孩子的是非觀,讓孩子認為,說謊是無傷大雅的事情,孩子最初的道德觀就這樣形成了。
孩子的謊言觀及家長對策
大人的世界離不開謊言,孩子也一樣,出於各種不同的目的,他們也會說謊。找到孩子說謊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讓孩子對謊言有正確的認識。
1. 逃避懲罰文章開頭的米婭用小小的謊言把灑牛奶的錯誤推給小貓,就是為了逃避可能會有的懲罰。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本能,犯了錯,會通過否認錯誤,隱瞞實情讓錯誤看起來跟自己無關。
孩子都有過這樣做的經歷,但後續孩子是繼續用謊言逃避懲罰,還是能勇敢承認錯誤,就取決於家長的做法。
家長貼士:
孩子犯了錯該懲罰嗎?該懲罰,但懲罰的方式至關重要。就拿米婭弄灑牛奶來說,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劈頭蓋臉的批評孩子,「告訴你要小心要小心,你怎麼就這麼莽撞呢,你要累死媽媽呀」。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敢保證,下次米婭會用另一種謊言來逃避錯誤。
媽媽應該怎麼做?告訴米婭,牛奶不小心打翻了沒關係,但要及時告訴媽媽,這樣我們可以儘快收拾好,省得滑倒受傷。然後,讓米婭一起收拾牛奶。用實際行動告訴米婭,犯錯不可怕,比犯錯更不好的是不誠實,只要勇於承認錯誤,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2.獲取關注孩子還有一種撒謊的原動力就是獲取關注。孩子會編造很多美好的場景,他周末坐飛機去玩了,他坐宇宙飛船了,他在運動會跑得最快,他得了第一名,這就是大人眼中的「吹牛」。但在孩子看來,孩子只是用「編故事」的方式獲取小夥伴羨慕的眼光,他把故事的主角說成了自己而已。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是分不清想像和事實,把自己想像的故事當成事實講述出來,這是孩子的發展特點決定的,並不是什麼不好的行為。
家長貼士:
孩子有用「吹牛」的方式獲取關注的行為,家長要從兩方面引導孩子。
一是告訴孩子想像和事實的區別。提醒孩子,你剛說的是你想的,還是真的?讓孩子思考想像和現實的區別。
第二,要多鼓勵和表揚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關注。孩子有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時,就不會通過「吹牛」的方式來博取關注了。
3.實現自己的目的孩子會有自己的小私心,他想去遊樂場玩,想買新玩具,不想去幼兒園,有時候他會用」騙人「的方式實現目的。比如,早晨起來說肚子疼,逃避上幼兒園,回到家說自己不舒服,博取家人同情換取更多看電視的時間。用說謊的方式來實現目的,是孩子最嚴重的說謊方式。
有些我們看來無傷大雅的小謊言,也會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形成。前不久江西上饒22歲的男青年,用鑰匙劃傷寶馬車,想逼迫父親把車買下來,跟小孩子說自己肚子疼不上幼兒園的行為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目的不擇手段。
家長貼士:
對孩子的小伎倆,家長要明察秋毫,不能讓孩子稀裡糊塗得逞。孩子說自己不舒服,不能去幼兒園,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不舒服要去醫院看醫生,實話實說,很多事情可以商量,如果說謊,那就沒得商量。
如果孩子確實不想去幼兒園,可以在孩子說出真正原因之後,適當給孩子一些變通,比如晚點去,早點接回來,讓孩子意識到,實話實說才可以達到目的。
不管孩子為啥說謊,家長都要做好示範,從自己不說謊開始。即使是我們認為離不開的善意的謊言,也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
就像夫妻吵架被孩子發現了,我們可以坦誠告訴孩子,爸爸和媽媽有些問題看法不一樣,所以剛才吵了幾句,我們會很快解決好問題。因為即使你告訴告訴孩子沒事,孩子也能敏銳的察覺到父母間的異常。與其這樣,還不如坦誠面對,也給孩子做個好示範,做個誠實的人。
願孩子的每個謊言都能被認真對待,這樣才能讓家裡無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