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孩子不能只靠責罵,這3種責罵孩子的方式,最易摧毀孩子自信

2020-12-06 向上呀寶貝

現在年輕的父母經常會有這樣的狀況,看到家中調皮的孩子,一犯錯或一耍脾氣,鬧情緒,前幾句還好聲好氣的教育他們,可看到孩子們一點沒有收斂的架勢,就會直接破口大罵了。或許只是想罵醒孩子,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也或許是因為看到孩子不聽從自己的命令,這種憤怒就轉變成了怒火。

孩子到底該不該罵?

其實孩子年齡小,有很多事情分不清是非黑白,他們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執行,不過這些意願並不合規,家長有義務去對這些不正確的行為加以管教,確實有必要責罰和批評的也不能免去。只是在孩子的管教過程中,有幾種罵孩子的方式應該儘量避免,我們管教孩子一定要在尊重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基礎上,千萬不能因為一次的罵變成孩子一生的痛。

這幾種罵孩子的方式我們不要採用:

1、發洩的責罵

如今家長白天的工作壓力都比較大,精神高度集中和緊張,本想回到家能有稍微的放鬆,但一進家門,發現孩子又犯錯搗蛋了,還沒有平復的內心情緒直接又被點燃了,把心中的怒氣直接發洩在孩子身上,會因為孩子這一點點的錯誤而無限放大,對孩子發洩的責罵和吼叫,肆意發火過後,父母的情緒平復了,可孩子卻在一邊嚇得瑟瑟發抖。對孩子發火併不是發洩過後一頓好吃的,一個小玩具就可以讓孩子害怕的心恢復原樣的,只會讓這種害怕的情緒更加伴隨在他們心裡,成為長久的陰影。

2、詆毀侮辱的責罵

最傷人的責罵方式或許就是帶有侮辱字眼的了。別以為孩子小就對這樣的責罵沒有認知和記憶,聽到家長詆毀式的罵他們,他們內心小小的自尊心就會被打壓,像是父母經常氣極了口不擇言說出「你笨死了,怎麼跟豬一樣」,這樣傷自尊的話,會像一根根刺一樣扎進他們心裡,因為父母一時的一句話,孩子會質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是不是真的沒有什麼價值,他們的自卑從這時就深深印下了烙印。

3、抱怨的責罵

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內心的那種憤懣不平就被激發了,會一股腦地罵孩子,是因為他們生活才這麼艱苦,父母為了孩子付出那麼多,可你還一點不懂事,不感恩不說還這樣的搗亂。孩子在被責罵中聽到的只有家長給灌輸的負能量,他們也會對這個世界充滿陰霾,認為一切都是艱苦的,沒有意義的,自己也就會變得懈怠,沒有了積極向上的動力。一個負能量爆棚的孩子,在社會上更是難以立足。

面對孩子犯錯,父母除去責罵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

孩子犯錯在所難免,不犯錯不長大,家長肯定不能要求孩子和我們心中要求的一樣,但家長是成熟的大人,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智和處理方式,不但幫助孩子去改正錯誤,還能最大程度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1、分析錯誤,區分對待

孩子的錯誤有可原諒和不可原諒的區分,孩子犯錯時,家長首先要靜心去區分,如果不是很嚴重的小問題,完全可以用教育和說教的方式告知孩子正確的做法,如果實在是關係底線的錯誤,那麼一定的責罰也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要千篇一律的責罵和怒吼,給孩子犯錯的空間,也給自己情緒的緩衝,對雙方都是有利的。

2、責罰要量化

孩子第一次犯錯,我們可以選擇適當的放寬,允許犯錯,也相信孩子們經過教育會很好地改正。當孩子在同樣的問題多次犯錯不悔改,那我們就必須拿出家長的威嚴,給孩子嚴厲的指正。不過千萬不要行為過激,口無擇言的責罵孩子,以免傷了他們自尊心。

家長各種行為的目的是正確的教育,責罵只是不得已而為之,不要讓這不得已最終變成不可逆。希望每個家長都用更健康和陽光的教育方式去應對孩子成長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孩子被責罵時,會反駁還是沉默?不同的反應折射出孩子不同的性格
    當孩子被教訓責備時,多會有什麼反應?是據理力爭還是保持沉默?不管是哪種情況,家長們都可以從孩子的反應細節中判斷出孩子的性格。同事蘇姐家的女兒,不愛說話、有禮貌、很少頂嘴,被責罵時,她也都是默默聆聽,然後道歉就獨自回房間了,在我們看來就是那種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 別對孩子大聲責罵了,試試斯託夫人的「自然法則」,輕鬆管好孩子
    當孩子不聽話犯錯誤的時候,你是怎樣教育孩子的?相信大多數父母選擇的方法都是對孩子進行一頓批評或者責罵,雖然現在時代在進步,人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再提倡動輒打罵,但是大多數父母對這種」打罵吼叫「孩子的教育方式一時間還是改不過來的。這種事情相信不用多說,大家日常生活中還是能很常見到的。
  • 人民日報:15個表揚和10個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請家長查收
    表揚領導力: 有些事雖然不完全事孩子一個人做的,但他是負責管理的,做的好是因為他有很強的責任心和領導能力。 8. 表揚勇氣: 表揚孩子的勇氣,最能幫助他漲「自信指數」 9.
  • 哈佛醫學院:長期被吼罵的孩子,大腦受損,影響智商和語言能力
    可見,父母的責罵不只會影響孩子的心境和性格,還會破壞孩子的智力和語言表達能力。02長期吼罵孩子的危害一、使孩子變得懦弱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怒罵他,不但不能幫助他正確認識到自己錯在哪兒被大聲吼罵的孩子不敢承擔責任,不敢辯解原因,因為他們害怕會換來更嚴重的懲罰。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十分膽小懦弱、自卑怕事。二、使孩子不敢表達有些父母為了樹立絕對的"權威",會用吼罵的方式掐斷孩子表達的念頭。他們認為,孩子不敢頂嘴就是"乖"的表現。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每一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所以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會格外嚴格,這就會使有些父母經常使用過於嚴格,甚至有些不恰當的教育方法來對待孩子。最終不僅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我認同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些父母因為孩子做錯了一點小事,就對孩子進行嚴格批評,長時間下來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好。
  • 發現孩子多次撒謊了,你會怒火攻心嗎?
    「我最討厭別人騙我了!」很多人都有這種感慨和心聲。尤其是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多次撒謊,脾氣再好,也淡定不下來了。如果孩子是害怕被責罰或者不想被責罰而故意撒謊,那我們大人應該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許不宜太過強硬嚴厲,不然就導致孩子恐懼被懲罰,而被迫選擇撒謊,隱瞞真相,這勢必會造成一些更糟的結果,甚至換來更後悔莫及、更慘痛的代價,多年前的西安音樂學院某學生情急之下故意殺人事情,這不也透露著想靠瞞謊隱騙而逃避責任懲罰的動機嗎?
  • 別再罵孩子了
    有的人用父母是「刀子嘴豆腐心」作為理由,讓孩子把父母對自己的辱罵都記在心裡,卻不能有一句怨言,否則就是「不識好人心」的白眼狼。「忍忍吧,這麼說都是為了你好啊!」用這一句話,就想要孩子把受到的傷害全都拋之腦後,化身成為父母的乖孩子,這想法也太美好了。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貶低和打壓。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
  • 孩子睡覺有這3個小動作千萬要重視!越早看到越好
    原標題:孩子睡覺有這3個小動作千萬要重視!喜歡翻來覆去、蹬被子、易出汗、打呼嚕......很多媽媽以為這是正常現象,並沒有最夠重視。此時,只需要用幹毛巾幫孩子擦去汗液,給孩子適當把被子往下拉一拉即可。另外,多給孩子換洗內衣,經常曬曬被子,以防止細菌滋生給孩子身體帶來不適。
  • 讀後感《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
    開篇語《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作者劉稱蓮老師,高級家庭教育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親自關係培訓師。最主要的是用自己的育兒知識和實踐,培養了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兒。全書共6個章節,分別從生活、閱讀、學習、品格、心理、溝通等方面闡述對孩子不同方式的陪伴和鼓勵。
  • 處罰使孩子變得順從,小心孩子將會以4R效應來回應你
    許多寶媽都喜歡懲罰教育,懲罰教育真的很管用:可以讓孩子明白做錯事一定要付出代價,而孩子為了不付出代價就會「學會乖」,不再犯錯誤。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罰小孩短期內能還你一個「聽話」的小孩,長期來看對小孩的健康成長不利,一直都在實施懲罰教育,那麼你就該為此擔心了,這四個R效應。4R效應是什麼?
  • 你的冷暴力,是給孩子最毒的毒藥!
    ,一次次的鼓勵是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方式。 而有些父母由著自己的脾氣和性格,遇到工作或生活上的壓力,總是肆無忌憚地發洩到孩子身上,讓孩子畏畏縮縮。他們希望孩子處處是優秀的,稍有不如意,輕則用「笨蛋」「廢物」「傻子」等不堪的語言來辱罵孩子,重則體罰孩子,讓孩子一次次遭受否定,逐漸變得不再自信,不再相信自己是聰明的,是有能力的。
  • 實測:孩子成長階段的9種人格類型,你家孩子是哪種人格?
    了解孩子的性格分類,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判斷寶寶的性格類型,更好地引導孩子性格成長。家長們看看下面這幾種個性,你的孩子有哪幾類性格?>性格特點:「領導型」的孩子行事大膽有自信,渴望獨立自主;不愛被家長「擺布」,經常「頂嘴」;維護朋友,但是別人眼中的「義氣人」。
  • 「每一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地球上的星星》
    我們這個社會不能容忍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學習不好,會受到各方的壓力,同學的嘲笑,家長的責罵。我不知道,現實中有多少孩子,像小伊桑一樣無助;我也不知道,現實中有多少孩子,能夠幸運地遇到他生命中的尼克老師。
  • 鼓勵式教育為什麼在我孩子身上沒效果?「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她家寶寶文文是全家的團寵,家裡達成一致意見要用溫和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快樂的成長。小時候在家調皮搗蛋,小麗不會嚴厲地批評他,都是跟他耐心講道理,鼓勵他改正缺點。還經常表揚他,誇他「很聰明,很棒」。由於年紀小,大家都只當孩子淘氣,想著大了就好了。隨著文文長大上學了,脾氣變大,無論怎麼鼓勵和誇獎,他照樣搞破壞,惹是生非。經常被老師批評,還隔三差五要求請家長。小麗經常為孩子善後弄得精疲力盡,苦不堪言。
  • 孩子不學習?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和智力三元理論,助孩子愛上學習
    後來,嫣然習題做了,該打的基礎打了,成績有所上升,可媽媽依然不滿意,繼續施壓,甚至懲罰嫣然不許在休息時間和朋友們玩耍,只能在家做作業。終於,嫣然開始恨數學。習題照做,上課照聽,可成績紋絲不動,換來的自然是媽媽的責罵。大概正是因為這種對立,嫣然對語文的興趣越發濃厚,以後的學習更是只往文科靠,在吃了中考的虧後,高中直接放棄學習理科。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一定要多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鼓勵,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生活和學習當中,積極上進,樂觀開朗,內心獨立自主,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自信心的培養需要從小進行,家長一定要做好這三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讓孩子變得自信開朗。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根源出在教育方式
    ,殊不知,這種「懂事」的背後承受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受批評後有這兩種表現,可能正在養成討好型人格。 2、包攬錯誤 當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頓批評,有的娃可能會反駁,為自己辯解,這屬於正常的表現,可要是原因並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他們還要不停地道歉,說明內心缺乏自信,害怕被否定,不停攬錯只是為了掐滅父母的怒火,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孩子便會養成討好型人格。
  •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都有這3種表現,家長別再輕視了
    孩子的教育是家長最關心的主題,所有父母都盼望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但是現在社會因為各種原因,越來越多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出現。很多父母過於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身為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如果孩子出現了這3個表現,說明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早發現早引導。
  • 孩子玩具亂丟,不收拾,究竟是丟進垃圾桶還是和孩子講道理?
    玩具一次不收拾,將取消下次給孩子買他最喜愛的玩具。C方法:耐心教導孩子,陪孩子一起收拾房間,家中立規矩,家裡永遠乾淨整潔,環境影響孩子行為。以上方法,各說各的道理,父母究竟要採納那個建議?有些家長開始抓狂了。有人說A好,但有人說A太過激進,C和B相對可實施性比較高。父母太難了~面對這樣的問題,父母該如何教養孩子,因材施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