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是阿米爾汗主演的又一部經典的教育題材電影。
小主人公伊桑是一名低年級的小學生,出身在典型的印度中產階級家庭,媽媽是全職主婦,爸爸是上班族,還有一個學霸哥哥。小伊桑活潑好動,頑皮搗蛋,具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很喜歡畫畫,但學習對他來說簡直就是災難,經常受到老師的指責,同學的嘲笑。
由於成績太糟糕,還撒謊逃學,學校認為伊桑有智力障礙,建議父母將他送到特殊學校。父親認為伊桑是調皮搗蛋、不努力,於是將他送到了離家很遠且管理嚴格的寄宿學校。
伊桑在新的學校依舊被老師責罵,甚至挨打,被同學嘲笑,只能一個人躲在廁所裡哭泣,感覺整個世界已經把他拋棄了。漸漸的他開始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學習,不與人說話。
學校新來的美術老師尼克注意到了他的異常,經過一番調查發現伊桑有讀寫障礙。不是他不想學,是怎麼努力也學不會,才會用調皮搗蛋來掩飾自己,尼克老師還通過家訪發現了伊桑的繪畫天分。
找到癥結之後,尼克老師逐漸幫助伊桑找到了學習的動力,通過色彩和圖案幫助伊桑克服讀寫障礙,並跟校長申請了一次繪畫比賽,伊桑的作品在比賽中不但拿到第一名,還被校長指定為校刊的封面,小伊桑贏得了所有人的讚賞和肯定,從此找回了自信。
這部影片推薦給所有教育工作者,家長還有6歲以上小朋友。
我們這個社會不能容忍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學習不好,會受到各方的壓力,同學的嘲笑,家長的責罵。
我不知道,現實中有多少孩子,像小伊桑一樣無助;我也不知道,現實中有多少孩子,能夠幸運地遇到他生命中的尼克老師。
孩子的學習,牽動著家長和老師最敏感的那根神經。之所以敏感,老師確實有老師的難處,因為升學的壓力並不僅僅針對學生。家長也有家長的難處,因為家長們很清楚社會中弱肉強食的本來面目,怕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
那麼,關於孩子學習這個局,該如何破呢?
成績不是衡量學習的唯一指標。
體育場的跑道上有三個人,甲在練習百米衝刺,乙在備戰馬拉松,丙則牽著自己心愛的小狗狗。
教育是長效的,孩子的學習也一樣。用同一個標準,比如運動速度,來度量跑道上的這三個人孰優孰劣,豈不誤解或耽誤?可是,我們卻常常用單一的成績標準去衡量我們的孩子,或者因為成績,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學習不好,就不被善待了。
我認為,相較比成績,孩子能否具備自主學習的動力,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
影片中尼克老師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深以為然。
尼克老師發現伊桑的繪畫天賦以後,先是通過在課堂上講述偉人的事例,讓伊桑感受到了學習不好的孩子也有希望,從而喚醒了伊桑學習的動力。
接下來舉辦的繪畫比賽,更是充分幫助伊桑建立了自信,而尼克老師所畫的那個開懷大笑的伊桑,正是伊桑此時內心的寫照。
而孩子學習的對象也不僅僅是知識。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生活等等,都需要學習。孩子也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還記得影片中放煙花的場景嗎?所有小朋友都在玩煙花,只有伊桑默默坐在牆角,一個鄰居小孩走過來,說:「今年不放煙花哦?害怕去寄宿學校吧?」伊桑不但大聲反擊說自己不害怕,還將煙花點燃扔向鄰居小孩。此時,伊桑是在用憤怒和暴力掩飾他的無助。
其實伊桑這樣處理情緒的方式是有來源的,影片開頭不久,伊桑受到鄰居小胖欺負,還擊時咬了對方,小胖的媽媽帶著小胖到伊桑家告狀,伊桑一回家就被爸爸狠狠地打了一巴掌。此時,伊桑爸爸是憤怒的,他用暴力發洩了自己情緒,伊桑會吸收到嗎?答案是確定的。
孩子粗暴地對待別人,因為他曾被那樣對待過。
這種無形的吸收,從長效來看,更加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吧!
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關注人的精神世界,像雲朵一樣的,靠人的精神力量去影響他人的心靈,促進他人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長。
孩子如是,大人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