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覺得印度教育和中國教育真的有挺多共同之處的。
比方說,印度學校和中國學校都很注重學生的書面成績,而這些直接轉化為學校對升學率,重點率的絕對重視。
我們都喜歡有標準答案,而沒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而這些的標準答案,往往造成了學生思維的千篇一律。
我們都喜歡說嚴師出高徒,卻不懂得鼓勵孩子,給他們更多的信心,喚起他們的自我肯定。
以往我們都習慣了批評應試教育,說它是「填鴨式教育」,但是真的要做到素質教育,按照我們現今的教育資源和固化的社會觀念,實現這個起碼要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且不論印度中國這些發達國家,連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沒能做到普遍的素質教育,現階段呈現出教育質量分化的趨勢。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對熊父母。
這部劇在提醒我們教育要看到每個孩子的特點,不能把非主流發展的小孩簡單粗暴地歸為差等生,每一個靈魂都渴望被愛被理解,他們只是在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有時恰恰是他們的角度給我了我們靈感。
好羨慕劇中的小男孩遇到像尼克這樣的老師,一個可能從此孤獨消亡的靈魂又被點燃,笑容是那麼燦爛。
《地球上的星星》這部片子看得人特別難受。看著小小的伊桑獨自對抗整個世界,從倔強、叛逆到最後的沉默,那種無聲的崩潰,比聲嘶力竭的吶喊更摧人心肝。
小小的孩子,不會扣紐扣、繫鞋帶,課本上的所有字母都在跳舞,分不清b和p、分不清a和e,連最簡單的數字8都不會寫。甚至因為計算不出大小、速度,連三歲小孩都能玩的接球遊戲他都玩不了。這種沮喪和挫敗,對於一個孩子而言,該是多麼無助,又是多麼殘忍。既然怎麼努力都做不到、做不好,乾脆擺出一副不想做的姿態吧。至少這樣,不會讓人以為他是個怪物。父母不理解,老師不理解,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伊桑就不能像個正常的普通小孩一樣呢?聽話、懂事、乖巧。他們簡單粗暴的將這一切的現象歸結於伊桑就是一個熊孩子,調皮搗蛋、又懶又笨、無藥可救。加之伊桑還有一個門門功課第一的「別人家孩子」似的親哥哥。這一對比,傷害加成。他們看不到他在繪畫上的天賦,他們只看到他門門功課不及格,三年級就要留級二次,還眼看著要被退學。學期中段,愛面子的父母就把伊桑送進了一所以嚴厲著稱的寄宿學校。在這裡,再調皮的小孩都不敢造次。伊桑失去了叛逆的保護色,他開始沉默、恐懼、害怕,即將崩潰。
所幸,崩潰前夕,他遇上了尼克。一個在特殊學校任教的美術老師,一個幼時有著同樣經歷的善良的大男孩,一個觀察入微且不辭辛苦千裡家訪的負責任的好老師。尼克發現伊桑有很嚴重的讀寫障礙。同時,他也發現伊桑在繪畫上擁有驚人的天賦,瑰麗大膽的用色、奇思妙想的構思,絕對的天才。天才和白痴往往只在一線之間。在尼克耐心的幫助下,伊桑努力克服了讀寫障礙,漸漸能跟上同學們的節奏。學期末,伊桑在全校繪畫比賽上獲得了第一名,他的畫成為學校年鑑的封面,一個完美的happy ending。
毋庸置疑,這是一個溫暖的童話故事。
每一個孩子都是墜落凡塵的星星。每個人都希望星星能變成白熾燈那樣光芒四射,所有的星星都不能十全十美,有的星星會忽明忽暗,甚至一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