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星的人類,未來究竟要去向何方?

2020-10-21 吉衣納納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一度引爆了「來自星星」的話題。外星賦予都教授的高智商、超能力讓觀眾們羨慕不已,但畢竟地球離星星太過遙遠了,普通人認為自己一生都不可能與星星產生什麼實質性的交集,幸好有科學家幫助我們與星星套上了近乎。據研究發現:構成人體的原子,可追溯至宇宙之初構成星雲的各種元素。物理中關於人與星辰最詩意的描述莫過於:你身體裡的每一粒原子,都來自於一顆爆炸的恆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與形成你右手的原子,可能來自不同的恆星——我們都來自星辰。

來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

星星最早的實用性——佔星術的演變

遠古時期,以地為席天為蓋的原始人,並不把夜空看作是遙不可及、事不關己的所在。平時除了靠「星星點燈找到家門」,辨別時間和季節,觀察星光閃爍的夜空,仰望星河氣勢恢宏地不停旋轉,是古人們最鍾愛的夜生活之一,他們追看星空的熱情不亞於現代人對電視節目和手機內容的關注。如果夜空出現了星星移位、墜落之類的異變顯現,會令古人驚詫不已,好事者還會記錄下來,並逐漸去總結思考該現象對地面上發生的各種情況的影響,試圖找到天地之間的因果聯動關係,並由此發展出了佔星術。

璀璨星空

佔星術主要分兩大類,天變佔星術與宿命佔星術。天變佔星術曾在古巴比倫和古代中國平行共存了很多年。在東方國度裡,天子會僱傭專門的佔星師——當時的天文學家長年累月仔細地夜觀天象,一旦發生異象立即向天子匯報,同時參考以往的記錄,對比以往發生相同天象時地面上發生過什麼現象。天變佔星術的基本理念就是,天變不是單純的自然現象,而是上天對君王發出的警告,在被惡政所困的時代,佔星師們常常會假借異常天象,或千方百計增加異常天象的記錄次數,來對天子進行間接的批評。把天上的星象與地上的現象進行對比關聯思考,其實也不失為一種科學方法,是一種找出經驗性規則的思路。但天體與地球之間太過遙遠,幾乎不存在直接影響的因果關係。

佔星術士對古代皇帝具有牽製作用

西方的天變佔星術在古巴比倫王朝滅亡之後就沒有得以完整保留,希臘時代之後,人類可以準確地預測行星運行後便產生了「人生也如行星一般,有著既定的運行軌跡」的信仰,認為如果確定了一個人出生的日、月、諸行星的位置,之後的人生也與天體運行同路,根據既定的宿命運行。按照宿命佔星術的說法,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完全是由出生之時的星星的位置決定的。儘管沒有什麼科學道理,但人們也無法用科學對其加以否定,因為人生太過複雜,科學也不能預測。人們之所以熱衷星相學更多是將其作為與未知的將來進行互動的一種遊戲。

美索不達尼亞的牧羊人根據神話把天上的星星進行劃分

星空觀測如何改變了人類科學的歷史進程

針對天文規律的研究,不止催生了佔星術,還讓人類形成一種認識,即存在著控制周圍宇宙的某種不可抗定律。這些思想上的發展導致了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興起。牛頓基於月球運行的天文數據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數學家們創造了嶄新的數學方法,並在解決天文問題的過程中對其加以完善。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沒有知識作為工具,不可能促進現代科技,而這些知識主要來自星空觀測。」天文學不僅僅為科學家揭示了定律的存在,還告訴他們,這些定律是不可改變,無法與之對抗。

愛因斯坦肯定觀測星空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1609年和1610年是天文學和整個科學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人類從未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如此之多的科學發現。而這些發現都與天文望遠鏡的發明有關。第一架天文望遠鏡出現在1604年,1609年,伽利略開始利用自己的天文望遠鏡系統地觀測夜空,現代人已經很難想像伽利略作為人類的一員,第一次欣賞到地球外夜空的恢弘之美時的激動心情。在他出版的那本著名的《星際使者》中提到觀測木星、金星、土星的相關位相,還描述了一個著名的發現——銀河「其實就是無數顆恆星組成的龐大星群。無論將望遠鏡對準銀河的那個區域,馬上就會看到數量巨大的恆星群,有的很大能清楚地觀察到,很多小的恆星就觀察不到。」

伽利略首次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星空

我們肉眼所見的夜空背景,就是那些恆星之間顯露出來的夜空,完全是黑暗的,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個背景既不空洞,也不黑暗。太空望遠鏡所能觀測到的最弱恆星比我們肉眼所見最小恆星還要暗淡十億倍。夜空作為一個整體發出的光亮,其強度要亮於任何一個恆星或行星,僅次於太陽和月亮。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夜空,它便化身為一架巨大的時間機器,瞬間將我們帶回到過去。由於地球與行星的相互位置,來自木星與土星的亮光抵達我們這裡已經是它發出光亮的幾十分鐘之後了。我們所看見的最耀眼的恆星的樣子,其實是它們幾十年前的樣子。天空中模糊的小斑點——仙女座星雲將我們引回二百萬年前的過去。然而所有這一切都無法與夜空的背景相比,恆星和星系圖像之間的可見黑暗已經有幾十億年的歷史了。它將我們帶回宇宙誕生恆星和星系的時候,夜空無所不包,宇宙的誕生與演化皆鏤刻於夜空之中。

太陽系的群星的運行軌道

治癒系星空,人人都需要一個充滿繁星的夜空

從古至今,星光閃耀的夜空一直是詩人、作家和藝術家靈感的源泉。中國古代詩歌中有不少寫到星空的名句,從杜甫雄渾闊達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疏。」到黃景仁的「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星空既是襯託古人悲愴心境的壯闊背景,又是渲染思念幻滅,美好昔日不能重來的見證。

俄羅斯作家亞歷山大·庫普林就認為遙望星空具有某些神奇治癒效力,猶如「有人伸出有力之手抹掉你過往失敗的痛苦,消除渺小和苦惱的虛榮,拭去自尊受到傷害的痛苦恥辱,安撫為生計從未停歇的操勞。」 在梵谷離世前的兩三年間,曾畫過兩幅關於星夜的畫《星之夜》與《星空》。他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提到:「我需要一個充滿繁星的夜空,還有柏樹或是小麥田。」雖然星空最終沒能拯救梵谷的生命,但他給這個世界留下的不朽的星空畫作,持續地治癒更多狂躁的靈魂。

梵谷的星空

梵谷的星月夜

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在他的小說《夜幕降臨》中描述一顆特殊的行星,大約需要兩千年才能迎來一次黑夜,這顆星球上的居民從未見過星星,星星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傳說而已。因為從未長時間地處於黑暗之中,人們對夜幕即將降臨感到驚恐萬分,大禍臨頭。這場災難的後果是讓星球上的居民勉強發現的萬有引力,並意識到他們面臨著一個新的啟示,而它幾乎要將他們的文明打回原形。小說所描述的夜幕雖然有點誇張,但它明顯強調了觀測和研究夜空的重要性,它對人類世界觀的形成以及科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

人造衛星先行佔位,人類移民預備!

宇宙茫茫,星辰無數。除了億萬自然天體之外,幾十年來,人類發射至太空的人造天體也已經數以萬計了。太空飛行器被運載火箭推上太空之後,就也變成了一顆「星星」。儘管它們並不像自然星星那麼閃耀,但僅從引力的角度,它們可以和宇宙中的自然天體一樣,遵循引力定律在一定的軌道上運行。肩負著服務於人類的重任。可不要小瞧人造衛星,它不僅僅是人類進入太空的標誌,而且是航天工程中最有實用價值的太空飛行器。科學衛星、軍事衛星、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等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最密切的衛星。它們優勢是,只要它們的引擎能啟動,還有足夠的燃料,發射它們的地球人就可能控制和改變它們的運動,就像天上的風箏,飛得再高再遠,還有一根線握在地球人手中。

航天科技人造衛星

1957年1958年,蘇聯和美國分別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放衛星」這個詞兒一時間也成為當時中國老百姓的熱詞。1970年中國終於也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讓宇宙間第一次響起了「東方紅」樂曲。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截止2019年,正在運行的中國衛星多達301顆。

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備份星

在美蘇太空競爭的年代,美國總統詹森就曾提出「控制了太空、便有能力控制天氣、乾旱和洪水,改變潮汐、提高海平面······這是比終極武器更重要的東西,這是從太空某處達到完全控制地球的最終目的。」——控制了太空便意味著控制了世界的未來。世界各國紛紛發射衛星,去太空佔一席之地的主要訴求也是,即便不能夠去控制整個世界的未來,也至少要爭得自己的未來不受他人控制。

2010年,物理學家霍金曾在網站的視頻訪談中爆出驚人言論,稱「地球將要在200年內毀滅,人類想要繼續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移民外星球。」不管人類毀滅的時日是遠是近,霍金主張「人類不應該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也就是不能讓所有人都待在同一個星球上。既然人類已經有了一定的太空知識和航天能力,理所當然應該考慮一下移民外星球的可能性。宇宙中應該存在比我們更古老、更高等的文明,但恆星相隔的如此遙遠,好像就是一種天意,就是為了讓不同的生靈與星球相互隔離,怎樣消除這種星際隔離是擺在人類與外星人面前的一道考題。只有更有自知之明更有判斷力的生物才能消除隔離,安全地去往另一個星球。

相關焦點

  • 人類的進化有異常,可能人類不屬於地球,人類究竟是來自何方?
    文/仗劍走天涯人類的進化有異常,可能人類不屬於地球,人類究竟是來自何方?地球上生活著很多的物種。那麼在這些生物大滅絕之後,生物究竟是怎麼誕生的呢?達爾文認為地球上的各種生物都是遵循著一種進化論的規則,慢慢的演變而成。只要由小的單細胞生物存在,那麼就可以在漫長的時間中逐漸的進化成多細胞的生物,最後演變成地球上各種的生物。但是生物的演變真的這麼簡單嗎?通過時間和小小的單細胞生物就可以,進化成如今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嗎?
  • 人類的進化有異常,可能人類不屬於地球,人類究竟是來自何方?
    文/仗劍走天涯人類的進化有異常,可能人類不屬於地球,人類究竟是來自何方?地球上生活著很多的物種。人類只是這眾多物種中的其中之一,但是相比於其他的物種來說,人類非常的獨特。人類靠著自己獨特的思考能力,站在了地球的食物鏈頂端,可以主宰很多生物的生與死。
  • 人類進化有異常,人類可能不屬於地球,那人類是來自於何方?
    文/仗劍走天涯人類進化有異常,人類可能不屬於地球,那人類是來自於何方?眾所周知,地球已經誕生46億年的時間了。在如此龐大的時間橫軸中,出現了很多的各種各樣的生物,人類只是其中之一,但人類卻是其中最特殊的一個。不過一些科學家們卻表示,人類的特殊是值得商榷的,這就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人類對於自己進化的闡述是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的。很顯然,一個科學家用短短幾十年發現的一些理論,是不足以證明人類進化的幾百萬年的時間的。
  • 飛碟究竟是什麼?它來自何方?
    飛碟究竟是什麼?它來自何方?許多飛碟愛好者和見過飛碟的人,都會作出同樣的回答:它是外星人向地球派來的使者。
  • 豔遇一夏——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向大海的方向
    豔遇一夏——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向大海的方向炎炎夏季,何以解憂,唯有面向大海,方能春暖花開。國內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景點,且往下看!大連獐子島獐子島是大連有名的島嶼,遠遠望去,遍布全島的歐式建築,白牆紅瓦,一座座二層小樓隨山就勢地掩映於青山綠水間。
  • 《2001太空漫遊》:生命來自何方?
    ,意外拾到的動物骨頭竟然可以用來防禦動物的攻擊,工具第一次走進了人類的生命之中,並在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中以不同形式出現繼續奴役著人類。人類駕駛著宇宙飛船到木星究竟去尋找什麼?影片中人類向外太空不停地探索,看上去像是是尋求宇宙的奧秘和邊界,實際上去尋找生命自身,既生命的起源。巨石就是生命本身,它是生命的過去與現在互相滲透的有機體,當人猿面對它時,人猿就是人類現在對於他們的回填,而人猿同樣地置身於巨石之中。
  • 外星人來自何方?對外星人的來源提出了哪些猜想?
    外星人來自何方?
  • 美洲原住民到底來自何方?
    美洲原住民到底來自何方? 美洲原住民到底來自何方?他們是什麼時候遷徙至此的?這兩個問題學界似乎早有定論。
  • 未來的人類社會,將會是什麼樣的?
    未來簡史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我們將去向何方? 未來,人類將面臨著三大問題: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意識與智能的分離;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
  • 人類將去向何處
    □張彥梅最近看了以色列作家羅伊·澤扎納的《未來生活簡史:科技如何塑造未來》,我發現我對未來的理解太缺乏大局觀了。自古以來,人類對未來發展的探究從未停止。未來,從個體來說,是指個體的命運。從人類來說,則指我們人類將要去向何處。一場疫情,讓我們更關注未來如何戰勝病毒,關注科技怎樣影響未來。
  • 這個與眾不同的射電信號,究竟來自何方?
    這張照片經過軟體處理,來自快速射電暴FRB121102的光在背景中被合成出來,該宇宙射電源來自30億光年遠的矮星系。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FRB是由一類特殊的中子星發出的,這顆中子星很有可能在繞著一個巨大的黑洞旋轉。一個團隊目前正在研究距離地球30億光年的FRB121102,這是目前唯一檢測到重複信號的快速射電暴。
  • 《未來生活簡史》:帶你了解人類去向何處,未來學家如何預測未來
    隨著科技的發展,你有想過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麼?腦機接口的概念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其實這已經在很多未來學家對未來的預言之中了。在讀《未來生活簡史》這本書的時候,還讀到了很多從未想過的未來生活的樣子。》《未來簡史》《時間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的盛讚,稱其「趣味橫生,登高博見!
  • 「來自星星的孩子」DIY手繪風箏 書畫未來放飛快樂
    「來自星星的孩子」DIY手繪風箏 書畫未來放飛快樂 資訊標籤: 合肥 匯林園居委會
  • 來自星星的孩子
    於是,為了兒子未來的幸福與快樂,這位拖著重病身體的父親,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努力。它不是由一般的單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來自多數原因的障礙症候群。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不與外界交流,在遙遠而漆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著。雖有缺陷,但他們中的一些人,卻擁有驚人的記憶力/數學計算能力或者美術天賦。可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並沒有表現出自己的「天才一面」,由於沒有及早接受治療,很多人甚至沒有生活自理能力。
  • 2016考研英語:「語感」究竟是何方神聖
    語感究竟是何方神聖   摘要:
  • 網易雲熱評:星星發亮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
    ————網易雲熱評《星光再弱它也是光》星星發亮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星星————網易雲熱評《星光再弱它也是光》雲邊有個小賣部,貨架堆著歲月和夕陽。背後就是山,老人靠著躺椅假裝熟睡,小孩偷走了一塊糖。淚水幾點鐘落地,飛鳥要去向何方,人們聚和離,雲朵來又往。
  • 為啥沒有來自未來的「時間旅行者」出現?難道人類在未來滅絕了?
    「時間」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困擾著無數人,時間可以是生命,也可以是金錢,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情況給出答案。我們用數字來計量和計算時間,秒鐘,分鐘,小時,都是我們熟悉的時間單位。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不由得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未來的某一天,科學家是否可能製造出一個「時間機器」呢?如果可以,未來人回到過去,改變曾經發生的事情,會造成什麼影響?
  • 安全感來自何方?真相:語言與沉默
    我們的安全感來自何方?在面臨突發狀況、不可控力的事件之後,我們該如何在這個世界自處、調適?馬克斯·皮卡德的《沉默的世界》一書認為,「語言來自沉默,復歸於沉默… 恰如沉默背後站著絕對語言(das absolute Wits)。而人類的語言正是靠這樣的絕對語言而支撐住的。
  • 來自星星的英語:從天文星象中學英語
    「首先要澄清一下,如果有讀者僅僅根據書名決定買這本書,讀完之後可能會感覺多少受到了誤導。書的名字是《來自星星的英語》,內容別出心裁,在不到300頁的篇幅中,把英語詞彙語源、天文科普知識、星象星座文化融合在一起,通過早期科學發展歷程和歐洲人文歷史講解了英語詞彙和天文學的淵源,從亞里斯多德說到了哈利波特和聖鬥士動漫。書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關於黃道十二星座,如果單憑這點判斷,讀者們可能會產生另一個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