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梅
最近看了以色列作家羅伊·澤扎納的《未來生活簡史:科技如何塑造未來》,我發現我對未來的理解太缺乏大局觀了。
自古以來,人類對未來發展的探究從未停止。
未來,從個體來說,是指個體的命運。從人類來說,則指我們人類將要去向何處。
一場疫情,讓我們更關注未來如何戰勝病毒,關注科技怎樣影響未來。而本書恰在此時,用三場科技革命及場景應用,為我們預測預見了一個「未來」。本書之所以抓人眼球,引發對未來的思考,是因為文中所涉全是我們關注的未來學話題。
作者是一位在全球頗受讚譽的智能與未來學家,擁有十年以上預測和預見、趨勢分析和市場研究分析經驗,是世界未來協會的高級科學顧問和全球代表。他的文字,權威不失生動,理性不失俏皮,將我們引入他娓娓道來的未來世界中,圖靈、虛擬替身、創新納米技術、基因工程……一步一步徜徉科幻的未來世界,我們的好奇心也隨著本書層層遞進,未來世界的面紗也層層揭開。
如果說人工智慧、大數據、3D列印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已經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顯現出了它的強大便捷,在未來則更會深入應用到生產製造、建築設計、醫療等行業。作者邏輯嚴謹地勾勒出了三場科技革命在未來改變人類的工作、生活和思維方式,甚至在未來重新定義人類的場景。
未來個性化製造革命:3D列印被國內外學術界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誌。在未來,3D列印技術的普及,把製造能力從大型工廠和富人那裡轉移到普通大眾手上,個人可以掌握設計和製造各種材料和物品的能力,可以自己列印生活用品、食物,這讓生活更便捷美好和個性化。
智能革命:計算機開始模仿人類的部分語言和思維能力,其實這個部分是我們最為熟知的,因為在當下,很多智能革命正在發生著。在當今和未來世界裡,計算機逐步取代人類掌控一些任務和活動,比如與他人交談、駕駛、處理客戶服務等。在未來的日子,這些方方面面的智能革命,將會逐步完善,人類和電腦的界限會變得模糊,人類的定義將被不斷超越。
生物革命:當醫學的目的從治療轉變為改善和增強,人類開始編輯基因、植入晶片……所謂長生不老再也不是神話或科幻,對人類的增強和改善更可能產生「超人類」。這場革命或將從政治、經濟、道德、宗教等方面徹底改變人類社會。
從來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未來也一樣。便捷的製造能力,使個人都可以列印槍枝、身體器官、上癮藥物,智能革命達到頂峰時,甚至會把我們這些有血有肉的生物體轉化為虛擬實體,這些都是未來發展的隱患。
合上書頁,我的感覺是未來已來。
我們能怎麼辦?
我的理解是,對一部分人意味著未來有大量的機會,利用人工智慧對場景進行再優化,就像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改變我們的生活一樣。
對一部分人意味著要轉行。比如,產品經理學習人工智慧知識,或者,做一些依靠直覺、需要創造性非標準化的工作,這部分工作很難被替代。
對另一部分人則意味著要被動改變。
未來什麼樣?不是人工智慧把我們帶到哪裡,而是我們要把自己帶到哪裡。未來和應對方法就在我們的想像中。
來源: 石家莊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