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的本義是蟄蟲在驚蟄時甦醒後蠢蠢欲動的樣子,引申指震動(即《說文解字》所謂的「震也」)。應該在最早就是個象形字,是指三月間春雷陣陣,春雨下蟄伏在土地裡過冬的蟲或者種子破土而出的狀態。
所以「震」字就是破土之時下雨伴隨的春雷,這種「辰」的破土而動是緩慢的,我們明明知道他在動,可是仔細觀察又好像沒動。到了現代社會有了長延時攝影並且快放,我們就能清楚看到這種變化。
「日月星辰」中的「辰」字,有兩種含義:
1、日、月、星的統稱,人們常把日、月、星統稱為「星辰」。
2、指水星。我國古代稱水星為「辰星」。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從地球上看水星,水星總是在太陽兩側擺動,它同太陽的角距離很小,一般為18~28°,而不超過30°,即不超過一辰,所以被稱為辰星。
日月星辰,一般用來泛指天上的天體。日月星辰的由來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
在《釋名》上解釋的也非常清楚:「辰,申也,物皆伸舒而出也!」就是指「辰」的意思,就是指動物的蠕動,在動物剛剛甦醒的,會抖落身上的泥土,伸展身軀,準備爬行或者振翅飛翔,這種狀態被稱作蠢蠢欲動。
所以辰不能用來指代大的震動,而是將動未動之時的那種狀態。
古人將一個晝夜劃分為12個等分,一個等分就是一個時辰,等於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
那麼辰和星星又有什麼關係呢?
辰又可用來紀月。古人有「月建」的觀念,他們將十二地支與十二月份相對應,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夏曆)配子,稱為建子之月,在我們觀察夜空的時候,實際上看到的星星就是蠢蠢欲動的狀態。
以此類推,十二月建醜、正月建寅,直到十月建亥,三月就是建辰之月,因此有辰月之說。所以「星辰」就是指的在夜空中,星星緩慢的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