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文明史以來,天文學就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孔子曾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日月星辰是天文學術語,指的是宇宙的天體,宇宙在古時充滿了神秘,也有很高的「威嚴」。
「日」即太陽,「月」即月亮,「星」則是星星,那「辰」是什麼意思?
在《山海經》中就講到了日月星辰,是日月星辰的由來的最早記載:「首生盤古,垂死化身。……左眼為日,右眼為月。……發髭為星辰。」
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人盡皆知,但由於「星辰」常一道出現,因此很多人認為星辰就是天上的星星,實際上並不是如此,「辰」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說文解字》中對「辰」的解釋是:「物皆生,從乙、匕,象芒達;廠,聲也。」
《釋名》也說到:「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辰」的本意是「蟄蟲在驚蟄時甦醒後蠢蠢欲動的樣子」,辰與生物的生命有很大的關係,「辰」指的並是時間、日子,古時人們又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
此外《晉書·樂志上》記載:「三月之辰名為辰。」也就是說辰指的是農曆三月,不僅如此,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言毒》說道:「辰為龍,巳為蛇。」「辰」還可以指十二生肖中的「龍」。
可見「辰」又有點跟「日、月、星」不同,日月星辰中的「辰」到底啥意思?能和太陽月亮並列,我們先從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說起,眾所周知,中國人對於宗教的信仰,並沒有其他國家那麼強烈,不過中國古時也是信神靈的。
從古至今,中國的神話傳說並不少,很多也是與農耕、與君王的品德有關,如果發生什麼天災,那麼百姓就會認為現在的君王不行,君王為了安撫民心,也會做一些好事,告訴百姓自己是個「好君王」。
另外田地的豐收事關百姓與國家的存亡,所以不論是君王還是百姓都很熱衷祭祀,祈求上天能夠風調雨順,農民們最初也是以北鬥七星鬥柄頂端的指向確定節氣,北鬥七星即「北辰」,辰與「日月星」同等重要,後來通過經驗、以及天氣的變化,還有四季的更替等確定了十二節氣。
此外就是古人通過對天空的注意,發現除日月星外,夜晚還有層黑色的帷幕,他們就將其稱「辰」,因此有了「日月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