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長總會誤解孩子?「同頻共振」沒做到,談何理解孩子?

2021-01-07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千奇百怪。

我們經常聽孩子抱怨家長不理解自己,家長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家長有的時候也會覺得疲憊,覺得孩子不理解父母,總是給我們添麻煩。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理解誤差到底是從何而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家庭在彼此抱怨?做到理解到底有多難?為什麼親子之間總是達不成理解?

這是因為家長往往會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不了解事件的緣由就輕易的下結論,孩子的內在感覺沒有被認同,因而沒有做到「同頻共振」。

所謂「同頻共振」就是不同的人在思想、意識、行為等方面協同統一,而具有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共鳴或走到一起。

一、家長誤解孩子的原因

1、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

在教育中,面對孩子天真幼稚的行為,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判定,應發自內心地讚美孩子的創造力:「你真行!我小時候可不如你。」

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對他的鼓勵更應多於批評,孩子的進步就會越來越快,也會把家長當作自己成長道路的良師益友。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總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各種行為,只知道一味地責備,甚至惡狠狠地訓斥,那麼必定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在你的訓斥聲中漸漸喪失殆盡。

不信?那麼就問家長們一個問題:「如果你看到孩子一身全是泥巴的出現在自己面前會是什麼反應?」

很多家長肯定都難以接受並且去責怪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一身泥就意味著家長一天的忙碌。

那麼有沒有家長在看到孩子髒兮兮一身時會首先去想孩子們可能經歷過什麼?

2、以「固定性」型思維看待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固定型思維」,因此會對孩子生出各種不滿。家長們總是認為孩子的才智和能力出生時就固定,不會因為努力而有所變化。

可是孩子的行為和能力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變化的,家長還以「固定型」思維看待孩子,理所當然就會誤解孩子。

3、對孩子要求過高,不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處於成長階段,由於動手能力和體驗機會都不足,儘管有些做法是出於美好的願望或具備充分的理由,但結果卻事與願違,弄得一團糟,反而激怒父母。

而一些高要求的父母無法容忍孩子的錯誤,於是在孩子犯下第一次的錯誤的時候,就對孩子「貼標籤」,比如「你怎麼這麼不怪乖?」等。

二、被家長的誤解的孩子是怎樣的?

1、自暴自棄

有人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可是為什麼很多潛力無窮的孩子都沒有登上自己夢想的舞臺?

是天賦?是運氣?還是家長貼的「標籤」讓孩子自暴自棄?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在孩子年紀太小,還沒有形成自我判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時,他們依賴父母,信賴父母,也認同父母的每一句話。

孩子接收的來自父母的「標籤」評價,將成為孩子自我認知的重要參考來源。家長的誤解會讓孩子就會朝誤解的方向發展自我。

2、激起孩子逆反心理,事事和家長對著幹

孩子的成長是有其自然規律,有些事情,家長覺得孩子不適合做,可是在孩子間非常常見。

比如下雨天,小朋友們都喜歡去踩水坑,每次都把衣服鞋子全部弄溼了才罷休,家長怎麼說也沒有用,有的家長忍不住懲罰孩子,其實孩子也覺得特別委屈。

每當這時候,請家長朋友們先冷靜十秒鐘,想一想,十年、二十年以後,你的孩子還會去故意踩水坑,把衣服鞋子全都弄溼弄髒嗎?

反而是在日常活動中過於約束孩子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沒事就喜歡和家長對著幹,讓幹嘛不幹嘛,真正的成了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三、家長如何安撫被誤解的孩子?

1、向孩子道歉

在《道歉的五種語言》中提到:道歉始於懷有歉疚之意,我們為別人造成的痛苦、失望、不便感到後悔,要為自己的行為、自己的無能為力和對他人造成的影響道歉。

所以誤解孩子之後,想要彌補親子關係,那就別怕給孩子道歉。「對不起」,短短的三個字,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足為其,但對於接受道歉的人來說卻格外重要,孩子也是一樣。

2、自省:反思自己的錯誤

海涅說過:「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誰沒犯過錯?沒有人。

犯錯,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家長能不能通過反思自己的錯誤,避免下次再犯錯就很關鍵了。

如果一個錯誤,家長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那麼家長給孩子道歉有何意義?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開往孩子未來的列車是張單程票。家長只有不斷自省,不斷反思,才能讓孩子的人生旅途遇到更美的風景。

3、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推心置腹的談話就是心靈的展示。——溫·卡維林

我們總是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教育孩子,卻忘了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成年人的行事規則和道德準則;在孩子的世界裡,總是喜歡用他獨特的方式去觀察和思考。

家長只是誤解孩子,何嘗不是因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太少。想要家長和孩子再思想、意識和行為等方面達成統一,就不能缺少親子之間心與心的交流。

《小王子》裡有一句話:「每個大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只是我們忘記了。」

家長不妨時時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多和孩子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這樣才更可能的減少對孩子的誤解,要相信孩子的沒錯「無理取鬧」都是有原因的。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的話總被誤解?不是代溝,而是沒做到「親子同頻共振」
    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孩子進入了青春期,不少問題也會隨著發生。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青春期的孩子抱怨父母管太多,但是父母也會覺得委屈,自己一心一意為孩子著想,孩子卻不理解自己。家長和孩子之間為什麼總是存在如此大的理解誤差呢?
  • 同頻共振&同頻共振
    很明顯,第一張圖中的鐘擺指針的方向是雜亂無章的,第二章圖的指針方向是一致的,這就是同頻共振的視頻,很不可思議,但的確發生了。實驗者隨意撥動會發聲的鐘擺。根據鐘擺的聲音和擺動可以看出。實驗一開始,所有擺動雜亂無序。但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些鐘擺有的正在慢下來,有的正在加速。
  • 同頻共振,究竟同的是哪個頻?
    都說溝通,要同頻共振,否則雞同鴨講,無論如何講不清,也講不下去的。那麼究竟同的是什麼頻呢?先看看我這次被抗拒的諮詢。某國企領導,近天命年紀,就稱他A先生,因感情問題導致嚴重的焦慮情緒,來做心理諮詢。諮詢結束時,他突然說:張老師,你講的話每句都直戳我痛點, 讓我很有壓迫感。
  • 家校同頻共振 譜寫教育新篇章
    家校同頻共振 譜寫教育新篇章發布時間:2020-11-23來源:常寧一中為了有效開展工作,防止工作的盲目性,常寧一中每年都有一個發展主題,今年是「家校共建年」。為落實《常寧一中家長學校建設實施方案》的要求,推動全校家長學校教育工作創新發展,進一步增進家校之間的聯繫,促進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更好地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達到同頻共振育人的目的。11月18、19日晚,學校在大階梯教室分別舉行了高一、高二年級家校共建專題講座。講座由副校長胡繩組織,劉衛東老師、尹露老師分別主講。
  • 家長好好說話孩子卻不領情?喬哈裡視窗:有效的溝通應該區域明確
    然而以上種種令無數家長頭疼的問題,真的是家長口口聲聲中所說的孩子不聽話嗎?孩子"不聽話"究竟從何而來?①家長不懂得要去尊重孩子這一獨立個體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是自己懷胎十月經歷十級陣痛把他們生下來的,那他們就應該要對我們說的話言聽計從。
  • 孩子理解能力差,聽不懂家長的話,家長應該提成孩子的認知層面
    身為家長最難得就是和孩子溝通了,剛剛出生的時候自己說的話他聽不懂,牙牙學語的時候又成了父母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好不容易雙方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了,偏偏兩個人的腦迴路還不在一個層面上,每天都在過著「雞同鴨講」的生活。
  • 為什麼國家要禁止奧數比賽,孩子沒哭家長哭了
    衡水一中為什麼出名?就是因為衡水一中在全國招收奧數成績優異的學生。由於學奧數對升學有幫助,不少學生都是拼命的學奧數,畢竟誰不想上個好學校呢?那為什麼孩子的數學總是有些不理想?家長對孩子數學的學習總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明明很簡單的數學題,而且孩子之前也在學校學習過,並也會計算正確,但是碰到考試或者同類型的變換題型就又不會了呢?
  • 有和你同頻共振的朋友是怎樣的體驗?
    同頻共振網上的解釋是多用於思想、意識、行為等方面協同統一。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共鳴或走到一起。在生活中和你一起湖吃海喝的人或許有很多,但是和你同頻共振的人卻是屈指可數的,有些人或許根本就沒有能夠跟自己一樣在很多事情上有共鳴的人,一件兩件或許可以,但是共事的多了,起初的那些共鳴看法慢慢的就會消散;而在人際關係中,一般情況下很多關係都是從熱情到漸漸冷卻的,但是一個人遇到一個與他興趣愛好相同、默契十足、一拍即合的人時,這兩個人很快就能成為好朋友。
  • 媽媽被孩子逼瘋,沒個三頭六臂都不敢當家長
    前段時間,在上海,一位年輕的媽媽跳河輕生,原因竟是輔導作業時和孩子起了衝突,一氣之下想不開,消防官兵救上她時,她還不停地說「不要救我,我真的是太累了!」這個事件報導出來,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不少家長也都表示「非常理解這樣的心情,因為我也是」。
  • 同頻共振,不同頻會「地震」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同頻」這個詞。比如,兩個人說的東西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的時候,就會聽到「我倆不是一個頻道的」。如果兩個人聊天聊得火熱,一見如故「酒逢知己千杯少」。在人際關係中,同頻共振指的是: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共鳴或走到一起。
  • 論找個同頻共振的「她」重要性
    有時會忍不住想,為什麼要找一個與你同頻共振的人?彼此之間有何等的牽連與重要性?答案是肯定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磁場】,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也會源源不斷向外傳遞你的三觀和愛好。當你們擁有相同的磁場,就會同性相吸。三觀一致的人也會自動靠攏。反之,即便認識了數十載,但彼此卻不同頻不共振,那也無法交心。
  • 提升能量的走向在於達到高頻的同頻,進而共振
    我講到一個話題,所謂修行,特別是引領大家共同修行,其一切的一切都在如何更好地同頻共振,而要達到更好地共振,首先要做到同頻。我對同頻的認知就是,這個同頻應該是往高處走的同頻,需要高能量的修為者帶領大家共修而達到那個高頻的同頻,進而共振,產生驚人的能量快速提升。這個秘密是我們每個共修的修行人必須要懂得的。
  • 「我難受孩子也無動於衷」,學會3個步驟,科學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夠尊重和理解別人的關鍵就是這個人是否具有同理心,尊重他人的人也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培養同理心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同事的孩子霖霖已經上小學了。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明明看到同學被欺負還喊著他的名字尋求幫助。而孩子對此漠不關心,只是冷冷地看了一眼,沒有給那個受欺負的同學任何幫助就離開了。
  • 學校廁所太髒太臭,孩子不願如廁!家長很困擾
    孩子總是回家反映學校廁所髒臭,是深圳市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家長劉女士(化名)很長一段時間來的苦惱。據劉女士所說,有孩子因此不願意在學校如廁,自己也去過學校廁所,確實髒臭。此外,她也聽其他許多同學家長反映了這個問題,但遲遲未有改善,質疑學校廁所清潔不到位。
  • 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上癮並不是因為貪玩,家長都理解錯了
    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卻越來越離不開遊戲。上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家裡長輩拿手機玩遊戲,一旦不讓孩子玩遊戲,孩子哭鬧得十分嚴重,小小年紀遊戲仿佛變成孩子生活的重心,小朋的父母因此擔心不已。很多家長和小朋的父母一樣對孩子玩遊戲的原因存在誤解,一些孩子確實是因為貪玩兒,但貪玩兒也可以通過跟小朋友的玩耍等方式來替代。
  • 共情力,孩子閱讀理解的「金鑰匙」,家長的作用比老師更重要
    ,是很多家長和老師絞盡腦汁的事。懂得了共情力的作用,家長們可能還會有個疑問:共情力對孩子來說,困難嗎?能夠培養嗎?共情,並不是一種情緒,也不是一種感受,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也與同一塊肌肉一樣,如果長期不使用,不鍛鍊,也會慢慢萎縮。
  • 心理學:兩個人是不是靈魂伴侶,「同頻共振效應」會告訴你答案
    其實兩個人是不是靈魂伴侶,"同頻共振效應"會告訴你答案,讓你明白真正的靈魂伴侶是如何感知如何相處的。什麼是同頻共振效應?同頻共振這個概念最先出現在物理學中,指的是物體達到相同頻率就會產生共振現象。而心理學家又賦予了同頻共振效應新的概念,往往指兩個人在思想、意識、言行、精神,觀念等方面的共鳴和協同狀態。
  • 家校社政同頻共振 同心合力共促成長 永康市教育局2020年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情景再現匯演主題匯演精彩紛呈,社會各界同頻共振1月8日晚,經過半年多的精心籌備和一個多月的精心排練,市教育局隆重舉辦了「幸福一家人 溫暖一座城」家庭教育情景再現匯演暨2020年家庭教育主題年啟動儀式。
  • 趙賢文:科學實驗,能量同頻共振
    萬事萬物都有它自身的能量屬性與信息屬性,在同一場裡,能量與信息會相互影響,同頻產生共振作用。 人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人是一個個的能量點,人與人之間,點與點之間會相互影響,同頻產生的共振作用也會帶動到其他面。 每一個念都是信息,當發出善心、善念、善願的時候,也會影響到周圍的世界。
  • 宇宙真相:同頻共振,用愛改變世界
    這就是共振。共振就像一個紐帶,將萬物相連。 這看不見但卻真實存在的振動會相互影響,同頻相互吸引。在一個能量場比較混雜的場所,當出現少部分能量同頻共振的時候,會帶動整個能量場共振趨於統一,這些都已經過科學證實,以上視頻就是很好的實驗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