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千奇百怪。
我們經常聽孩子抱怨家長不理解自己,家長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家長有的時候也會覺得疲憊,覺得孩子不理解父母,總是給我們添麻煩。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理解誤差到底是從何而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家庭在彼此抱怨?做到理解到底有多難?為什麼親子之間總是達不成理解?
這是因為家長往往會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不了解事件的緣由就輕易的下結論,孩子的內在感覺沒有被認同,因而沒有做到「同頻共振」。
所謂「同頻共振」就是不同的人在思想、意識、行為等方面協同統一,而具有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共鳴或走到一起。
一、家長誤解孩子的原因
1、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
在教育中,面對孩子天真幼稚的行為,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判定,應發自內心地讚美孩子的創造力:「你真行!我小時候可不如你。」
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對他的鼓勵更應多於批評,孩子的進步就會越來越快,也會把家長當作自己成長道路的良師益友。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總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各種行為,只知道一味地責備,甚至惡狠狠地訓斥,那麼必定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在你的訓斥聲中漸漸喪失殆盡。
不信?那麼就問家長們一個問題:「如果你看到孩子一身全是泥巴的出現在自己面前會是什麼反應?」
很多家長肯定都難以接受並且去責怪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一身泥就意味著家長一天的忙碌。
那麼有沒有家長在看到孩子髒兮兮一身時會首先去想孩子們可能經歷過什麼?
2、以「固定性」型思維看待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固定型思維」,因此會對孩子生出各種不滿。家長們總是認為孩子的才智和能力出生時就固定,不會因為努力而有所變化。
可是孩子的行為和能力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變化的,家長還以「固定型」思維看待孩子,理所當然就會誤解孩子。
3、對孩子要求過高,不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處於成長階段,由於動手能力和體驗機會都不足,儘管有些做法是出於美好的願望或具備充分的理由,但結果卻事與願違,弄得一團糟,反而激怒父母。
而一些高要求的父母無法容忍孩子的錯誤,於是在孩子犯下第一次的錯誤的時候,就對孩子「貼標籤」,比如「你怎麼這麼不怪乖?」等。
二、被家長的誤解的孩子是怎樣的?
1、自暴自棄
有人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可是為什麼很多潛力無窮的孩子都沒有登上自己夢想的舞臺?
是天賦?是運氣?還是家長貼的「標籤」讓孩子自暴自棄?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在孩子年紀太小,還沒有形成自我判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時,他們依賴父母,信賴父母,也認同父母的每一句話。
孩子接收的來自父母的「標籤」評價,將成為孩子自我認知的重要參考來源。家長的誤解會讓孩子就會朝誤解的方向發展自我。
2、激起孩子逆反心理,事事和家長對著幹
孩子的成長是有其自然規律,有些事情,家長覺得孩子不適合做,可是在孩子間非常常見。
比如下雨天,小朋友們都喜歡去踩水坑,每次都把衣服鞋子全部弄溼了才罷休,家長怎麼說也沒有用,有的家長忍不住懲罰孩子,其實孩子也覺得特別委屈。
每當這時候,請家長朋友們先冷靜十秒鐘,想一想,十年、二十年以後,你的孩子還會去故意踩水坑,把衣服鞋子全都弄溼弄髒嗎?
反而是在日常活動中過於約束孩子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沒事就喜歡和家長對著幹,讓幹嘛不幹嘛,真正的成了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三、家長如何安撫被誤解的孩子?
1、向孩子道歉
在《道歉的五種語言》中提到:道歉始於懷有歉疚之意,我們為別人造成的痛苦、失望、不便感到後悔,要為自己的行為、自己的無能為力和對他人造成的影響道歉。
所以誤解孩子之後,想要彌補親子關係,那就別怕給孩子道歉。「對不起」,短短的三個字,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足為其,但對於接受道歉的人來說卻格外重要,孩子也是一樣。
2、自省:反思自己的錯誤
海涅說過:「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誰沒犯過錯?沒有人。
犯錯,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家長能不能通過反思自己的錯誤,避免下次再犯錯就很關鍵了。
如果一個錯誤,家長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那麼家長給孩子道歉有何意義?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開往孩子未來的列車是張單程票。家長只有不斷自省,不斷反思,才能讓孩子的人生旅途遇到更美的風景。
3、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推心置腹的談話就是心靈的展示。——溫·卡維林
我們總是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教育孩子,卻忘了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成年人的行事規則和道德準則;在孩子的世界裡,總是喜歡用他獨特的方式去觀察和思考。
家長只是誤解孩子,何嘗不是因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太少。想要家長和孩子再思想、意識和行為等方面達成統一,就不能缺少親子之間心與心的交流。
《小王子》裡有一句話:「每個大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只是我們忘記了。」
家長不妨時時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多和孩子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這樣才更可能的減少對孩子的誤解,要相信孩子的沒錯「無理取鬧」都是有原因的。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