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難受孩子也無動於衷」,學會3個步驟,科學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2021-01-08 林竹媽咪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全文字數:約2190字

閱讀時長:約7分鐘

每個人生來都有一顆溫暖的心,有些人之所以冷漠並不是因為他們生來如此,而是受到了外界環境的影響。

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夠尊重和理解別人的關鍵就是這個人是否具有同理心,尊重他人的人也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培養同理心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

同事的孩子霖霖已經上小學了。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明明看到同學被欺負還喊著他的名字尋求幫助。而孩子對此漠不關心,只是冷冷地看了一眼,沒有給那個受欺負的同學任何幫助就離開了。

這件事被老師知道後,老師問霖霖說:「同學被人欺負,處在危險之中,你為什麼不幫忙呢?」但是孩子說:「是別人打他的,又不是我,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嗎?」

於是老師向家長反映了情況,說這個孩子一點也不關心別人。結果,同事也只能無奈地說:「孩子的性格比較淡漠,我也很無奈,只是不知道如何改變孩子。」

很多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些冷血,就會產生和同事一樣的苦惱,作為父母,我們不能讓孩子長時間的處於這個狀態,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的性格,否則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沒有同理心的孩子最終不會被別人善待。

01什麼是「同理心」?

同理心一般指的是心理換位和移情。也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去了解、把握和理解別人的情緒和處境。主要體現在換位思考、傾聽能力、控制情緒和表達尊重等與情商有關的方面。

這個概念起源於德國。一般來說,它在個體的情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馬丁·霍夫曼說:「事實上,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天起,聽到另一個嬰兒哭泣,就會感到很不舒服。」

這好像就是同理心的最早徵兆。根據研究發現,嬰兒在幾個月到一歲的階段對別人的痛苦的反應就像它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

02那麼「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何分別嗎?

事實上,雖然同理心和同情都是情緒反應,但它們的內涵是完全不同的。

同情是指對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表示關心和理解的情緒反應。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安慰的方法也會站在自己的角度。

而同理心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接受對方的情緒,並通過自己的感受表達對方的情緒。

03孩子沒有同理心有哪些危害?

A、變得沒教養

由於缺乏同理心,孩子們往往不擔心自己的行為給周圍的人帶來麻煩。例如,如果他們在公共場合吵鬧時,並不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會打擾別人。

當別人制止他們的行動並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批判教育時,孩子也只會感到不解,因為他們不從別人的角度考慮。缺乏同理心很容易讓孩子表現得缺乏家教,做出沒有教養的行為。

B、 人際關係差

由於孩子不具備同理心,所以當他們傷害別人的時候,也不能感知到別人的情緒變化,即不具備負罪感。這樣,他們很難與同齡人進行友好溝通,更別提建立友誼了。

例如,曾經欺負同齡人的學生常常會懷念校園和同學們一起度過的時光,但對於他們的同齡人來說,這是他們最不想保留在腦海中的一段回憶。

C、 自私自利

孩子們缺乏同理心,就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而這種孩子常常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為目的,不顧他人的感受完成目標。他們很難分享向別人分享自己的所有物,即使是對父母也十分吝嗇。

不具備同理心的孩子將做出許多缺乏教養的行為,他們沒有和人友好相處的能力,能交到的朋友少之又少。

不僅如此,他們的性格缺陷也十分明顯,只為自己著想,不顧他人感受,最終只會陷入孤僻黑暗的深淵。

04父母該如何科學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 學會傾聽

很多家長經常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孩子,以為他們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家長只有學會平等地交流,孩子們才能感受到愛與尊重。

一個孩子做作業遇到難題,於是,他跑去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我解題一直解不出來?」媽媽對他說:「你給我說明一下你的解題思路,讓我看看你是在哪個步驟上出了問題」。

於是孩子就向母親說了一遍自己的想法,而他的母親耐心地聽著,幫她發現了錯誤。最後,成功地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總是習慣性地忽略孩子們的內心想法,並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們。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尊重,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沒有益處。

▲▲ 不要使用暴力

有時,孩子會觀察到大人對他不禮貌行為的反應,他們會在多次的觀察中潛移默化地建立自己行為的底線。因此,當一個孩子對一件小事不滿意時,他就會向大人們大喊大叫。

這時,家長要及時地制止孩子,先讓他冷靜下來。在孩子冷靜下來後,平靜地糾正他,告訴他對別人粗魯的行為是錯誤的。

如果大人以責罵甚至打罵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會產生不但不能有效制止,反而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以身作則

孩子不具備同理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從不向孩子展示他們真實的情感。畢竟孩子還小,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準確判斷別人的情緒,所以家長不必在孩子面前強顏歡笑。

父母們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正面臨著困境。如果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感受,仍然肆意要求父母滿足自己的願望,那麼父母可以展現自己憤怒的一面,從而教育孩子,培養他們。

05總結

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建立同理心,以便孩子們在他們未來的工作,生活和人際溝通中順利發展,就應該抓緊時機,學會傾聽孩子說的話。

不以暴制暴,以身作則展現同理心,讓孩子們從中學習,不知不覺中對他人形成自己的態度和情緒。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林竹媽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抓住時機培養孩子同理心
    「同理心」是多麼基本的處事心態?可是現在的人往往會缺乏同理心。這是為什麼?學校、書本並不會教孩子同理心。所以這需要我們家長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讓孩子為他人著想。#同理心#我家閨女還小,可能只有5個多月,所以我是推著推車去的。都說一孕傻三年,我感覺我就是。我忘記了推推車很不方便!公交車來了,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上去。雖說路途近也不妨礙意外的發生。公交車突然急剎,我又是站著的。可想而知,有多危險。我撞到了一位男士。我連忙道歉,但是對方還是很憤怒。「對不起,對不起!」「帶著孩子還坐公交車!煩死了!」我也沒有說什麼,畢竟我撞到了他。
  • 孩子從小就會「看臉色行事」?好事!是「同理心」高的表現
    同理心"有以下幾個原則 "同理心"的幾個主要原則 想要他人理解我,我則需要先理解他人。只有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 只能夠去修正自己,不能夠去修正別人。想要成功地與人相處以及想要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需要去先改變自己。
  • 5個在家就能做的科學小實驗,培養孩子創造力,趕快來試試
    心理學家,給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提供了幾個小建議:自由設計科學實驗不要給孩子一個固定的思維去做實驗,可以讓孩子在原有實驗步驟的基礎上,展開對實驗的其他想像,稍加改動。推薦5個實驗,來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一、漂浮的雞蛋實驗用品:透明杯子,鹽、水、熟雞蛋實驗步驟:
  • 孩子嘴笨不僅是情商低,教孩子學會表達到能說會道,家長要用3招
    孩子「嘴笨」,說話傷人周末帶女兒去公園散心,恰巧碰見其他兩位家長。三個孩子玩成一團,三個家長也只能扎堆聊天。本來聊得挺開心,A的女兒a突然大聲喊起來:「你這個手這麼髒,碰髒我的裙子怎麼辦?你能賠嗎?男孩子怎麼一點都不注意衛生!」
  • 麻省理工教授:培養孩子「科學思維」,實踐比理論重要
    一提到科學,普遍都會想到科研工作、科學發明等。看似高深,其實科學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而且科學思維是想要培養好孩子的一項必備思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麻省理工博士教大家培養孩子科學思維。科學思維是什麼?為什麼如此重要科學思維,就是用科學性的思想,來面對物質的根本。
  •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心理學規律」助力孩子更成功
    多講故事給孩子聽,多讀培養情商的繪本,比如:--《是蝸牛開始的》學會如何肯定自己和理解別人,學會對別人看待自己的不同角度應該怎樣對待才是正確的自我評價。--《你別想讓河馬走開》一個熱鬧的故事,讓孩子們明白,禮貌待人,將讓他們擁有更大的力量。
  • 6個在家就能做的科學小實驗,簡單又好玩,輕鬆培養孩子創造力
    很多教育學家針對這一問題給出了合理的建議:處於3-7歲的孩子,動手能力和思維活躍度都很高,家長不要去制止孩子的一些行為舉動,儘量給孩子創造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興趣和堅持性,多幫助孩子去探索問題的答案,側重孩子的發散思維培養。
  • 孩子六歲之前,父母要學會對他說不
    你不回家,我走了。」說完也不等孫子回答,而是又沒事似的向超市門口走去。這時有人故意對那小孩說:「你奶奶走遠了,趕快起來去追奶奶。」小孩一聽奶奶走了,自己一骨碌爬起來,哭著去追奶奶了。此時,收銀臺附近目睹小孩撒潑打滾全程的有些顧客開始議論,有的說「這奶奶做得對,孩子就不能慣著他,不然長大了不得了!」有的說「那奶奶心夠硬的!大冷的天,孩子躺到地上多涼呀!
  • 悅讀|運用同理心三步驟,讓你說話更容易被對方接受!
    其實,這些都在說明一個道理:人要有同理心!同理心指的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客觀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且把這種理解傳遞給對方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同理心的概念裡包含了三個關鍵點。因此,當判斷自己在生活場景中是否有同理心時,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對標對照:對方角度:放下自己的觀點,不去評價對方,而是帶著好奇心去理解對方;對方情感:從對方的角度去體會對方當下的感受;真誠關心:真誠關心自己和對方能夠做些什麼促使結果更好。比如,有一次我在線上推廣平臺做客服時,一位走錯地方的學員添加我後各種吐槽,說課程規則不喜歡,要退款。
  • 哈佛大學:孩子分心是本能,培養專注力的3個技巧,建議父母收藏
    當然專注力同樣也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能力,若是孩子沒有專注力,那麼上課溜號、寫作業三心二意等等都會經常發生。而專注力並非天生的,而是和3-6歲大腦發育高峰期時的培養有著密切的關係,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科學實驗發現:孩子分心是本能反應!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我從小沒有挨過打,除了我的大哥哥和鄰居四娃經常挨打。然而我們七個一塊兒長大的人,現在都不會因為孩子淘氣而揍他們。一是捨不得,二是沒必要。不知道看這篇文章的你怎麼看待自己的童年,我希望你可以了解自己作為父母的樣子,同時也想像一下你的孩子將來會怎麼回憶自己的童年。
  • 愛的潤滑劑:四個步驟,助你練成共情高手
    此時,丈夫立刻說道:「這還不是你沒有那位同事優秀,我要是領導,也會擇優選擇。」於是,一場戰爭爆發了……故事裡,這位妻子本來也只是想和老公傾訴一番,丈夫只要順著妻子的話說說就好,哪怕是安靜的做個傾聽者也是好的,可因為丈夫沒有考慮到妻子的心情,最後免不了一場爭吵。不管是夫妻,還是在戀人相處的過程中,總會有吵架的時候,其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不理解我」。
  • 3個兒童科學實驗,父母快陪孩子做,科學啟蒙就是這樣簡單
    說到科學啊,不只是高深莫測的專業知識,它不分領域、不分年齡,只要耐心觀察,生活的一切皆是科學。對於孩子來說,科學啟蒙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成長環節,而實驗往往更容易受到孩子的青睞。光說不練假把式,3個兒童科學實驗,快陪孩子做起來,科學啟蒙玩兒出來!
  • 情商的關鍵是同理心,那同理心的本質是什麼?
    不過當然這樣去歸納有點模糊,我們更喜歡用一個詞去形容,那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在情商修煉中放在了第一位,同時在博弈論,親密關係相處秘訣等等方面,都佔據了很大的比重。我們對同理心的理解,主要是在一種將心比心,感情代入,站在對方的立場,用對方相似的認知思考問題的能力。
  • 談六歲之前孩子的人格教育
    六歲之前孩子的人格教育,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同情心、同理心,教孩子遵守遊戲規則,學會自製,學會分享。 該是孩子做的,孩子就要去做。是孩子做錯的,就要勇於承擔,而且從錯誤中學習改正。 同情心、同理心 當孩子能從愛自己,擴大到愛家人、愛萬物,會讓他的人生更充實,人格成長更健康。
  • 孩子亂塗亂畫?家長要學會「繪畫心理學」,趁機走進孩子內心
    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對孩子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正因如此,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就要先學會讀懂孩子的內心。繪畫心理學——讓家長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那麼,家長該怎麼做才能夠讀懂那些"還未掌握表達自己感受與想法的技能"的孩子的內心世界呢?答案很簡單——"繪畫心理學"可以幫助你。"繪畫心理學"是什麼?"
  • 菁英校長的同理心教育
    菁英校長的同理心教育90年代初期,我還沒擔任重要的管理職務時,曾輔導過一位非常優秀的史丹佛大一新生。這位女學生來自移工家庭,家裡務農。她就讀高中時,每3到6個月就得舉家遷居,冬天搬到南加州,翌年秋天則北上,轉往華盛頓採收蘋果。儘管生活面臨許多挑戰,她的學業成績依然優異,考上史丹佛大學那年,史丹佛的錄取率不到20%。她的決心與毅力讓我敬佩不已。
  • 情商高的孩子就是會察言觀色?不,情商高的孩子都有這個特點
    關於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直到昨天女兒跟我分享了一件事,我才突然意識到,情商高的孩子固然懂得體貼、懂得感恩,但是最重要的是有一顆善良的心。昨天晚上女兒跟我聊幼兒園的事,說起他們班上有個小男孩,不知道什麼原因大家都不愛跟他玩。
  • 孩子喜怒無常?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前兩天,我收到了一位寶媽給我發來的一份郵件,信件的內容是:孩子最近總是喜怒無常,容易情緒化,一點點不愉悅的小事就讓他號啕大哭,而且哄了很長時間才能慢慢恢復。然後有時候又突然毫無緣由地大笑,問他為什麼哭,為什麼笑。孩子都答不出來,為此感到十分納悶。
  • 教育中缺乏同理心的父母,要學會用「用戶思維」看孩子,需求第一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超人媽媽》第三季中,「黑洞媽媽」黃聖依有個舉動讓我印象很深刻。 節目中,她一直想和兒子安迪拉近關係,不遺餘力和孩子交流,但由於方式不當,效果也並不怎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