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缺乏同理心的父母,要學會用「用戶思維」看孩子,需求第一

2020-12-05 騰訊網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超人媽媽》第三季中,「黑洞媽媽」黃聖依有個舉動讓我印象很深刻。

節目中,她一直想和兒子安迪拉近關係,不遺餘力和孩子交流,但由於方式不當,效果也並不怎麼好。

安迪養了只小烏龜,黃聖依打算讓兒子照顧它,安迪很興奮,提議要帶小烏龜到外面爬一會,黃聖依同意了。

但安迪剛把小烏龜放出來一會,小烏龜就掉進了房前木板的夾縫中,安迪此時懊悔極了,也十分擔憂小烏龜的狀態,於是便讓媽媽幫忙。

此時黃聖依的一句話,讓安迪的情緒更加糟糕了:「它會死掉的。」

母子二人極力營救了一段時間後,小烏龜依舊被困,於是黃聖依抱怨了一句:「你說你非要把它帶出來,帶出來你又照顧不好它。」

安迪一聽媽媽這麼說,更難過了,表情也變得冷漠起來,也不再搭理媽媽,明顯就是在對抗。

很顯然,這個過程中,黃聖依作為媽媽,並沒有考慮到安迪的感受,只是從最開始輕易定義到後來的抱怨,讓原本害怕懊悔的安迪產生了更加負面的心理。

家長的不理解或者持續的抱怨,會讓孩子產生羞恥感,心情更加糟糕。

01教育中,很多父母都缺乏同理心

我們一直都在說,要理解孩子,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思考問題,但很多家長還是會用慣性思維思考,只要孩子有一點沒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會不自覺糾正和批評。不傾聽,更不讓解釋。

於是,這樣的情況就出現了:

孩子真的不想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人,家長非讓孩子故作大方,自作主張把玩具分出去;

孩子真的不想和所謂的叔叔阿姨說話,家長就直接定義孩子是膽小,不愛說話,認生;

孩子真的不想早早睡覺,結果被家長解讀為不聽話、磨人精。

這所有的一切,可能都是家長不經意冒出來的。但孩子也很委屈,有時真不是誠心和家長作對,只是他們無法正確表達理由,或者是沒有機會說出理由。

缺乏同理心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溝通中無法敞開心扉。

記得有位媽媽分享過這樣一件事,他的孩子1歲多,剛會走不長時間,在外面時總是追著媽媽,黏著讓媽媽抱,不抱就直接就摔倒在地上,又是哭又是鬧,惹得媽媽好幾次情緒崩潰。

「都會走了,還抱什麼,不知道多累嗎?」一邊抱怨,一邊拉著孩子走路。

直到有一天,這位媽媽去超市買東西時鞋帶開了,蹲下繫鞋帶時,身後突然有人撞了他一下,她一抬頭,那人連說「對不起,沒看見。」

她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蹲下時和孩子差不多高,看見的世界都是一條條腿在移動,那種感覺簡直不要太壓抑。而且如果他不動,別人也不會看見他。

為什麼在外面孩子想要被抱起來?為什麼在家裡孩子那麼著急拉緊桌布,把杯子帶下來摔碎?為什麼孩子不能把玩具穩穩地放在沙發椅上,還要被爸爸說一頓?為什麼在坐小便椅時那麼笨拙費勁?

這一刻,她才覺得孩子受了好大委屈,那些自己看起來輕鬆好做的事情,在孩子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真的很困難。由於認知範圍和承受能力弱,孩子背負了大人們想像不到的壓力。

02家長要學會用「用戶思維」看孩子,需求第一

所謂用戶思維,就是了解客戶的性格特點,從客戶的需求出發,打造專屬於這個客戶的計劃,更有針對性,個性化更強,客戶也更容易接受,不會產生厭煩心理。

這個思維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被提出來了,受用至今。

與其滔滔不絕地和客戶講產品,不如談天說地,了解客戶的需要、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計劃。

教育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唯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了解孩子的脾氣秉性,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開開心心地解決問題。

孩子做錯事或者有自己想法的時候,家長就要多傾聽、多觀察,再給出建議。

跟太小的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彈琴,哪怕是你自己的人生經驗,也不會有感染力,不如放下架子好好聽聽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可能只是很簡單的東西,只不過家長總是轉外抹角地強調自己的觀點,忽視孩子的感受,才讓問題變得複雜了。

客戶思維講究「用戶至上」,教育孩子呢?就要講究「需求至上」。可見,最有效的溝通,就是家長要想辦法讓孩子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比如孩子就是不愛吃飯,家長就會抱怨孩子「不吃飯不長個,不吃飯餓肚子。」

與其這樣說,不如讓孩子說說他想吃什麼?不吃飯我們可以做點什麼?聽聽孩子的想法再行動,這樣孩子會覺得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表達了自己,也讓家長了解了目的。

不然的話,飯也吃不好,孩子覺得委屈,家長覺得話說得多很累,問題根本沒有解決。

03教會孩子情緒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認識情緒,給情緒命名

孩子有負面情緒時,他們也是緊張的,而且只能先把情緒發洩出來,再去解決問題。這時家長要幫助他認識情緒,告訴他,他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比如:

孩子把玩具推倒,然後大喊大叫。你可以說:「你現在在大喊,很生氣。」

玩具被搶走了,孩子摔了東西,大哭,這時可以說:「你現在一直在哭,很著急。」

孩子挨了批評,一言不發,可以說:「你現在不想說話,這真是有點委屈。」

孩子知道自己是什麼情緒,就會為下一步管理情緒做準備,家長不用說的太多,只要把概念教給孩子就可以,孩子自己就會歸納、記在腦子裡。

當然,家長也可以利用情緒卡,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2、自己可以管理情緒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發脾氣,但發脾氣的時候,不能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破壞環境。如果你控制不好,請過來找我,我會聽你的哭聲、抱抱你,如果你需要,我就會一直陪著你。

這樣孩子就會有安全感,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也是孩子自我管理的一部分。

3、正確發洩情緒

在正面管教中,經常用得到的就是「冷靜角」,父母可以在家中準備一個可以讓孩子冷靜下來的角落,起一個名字。

只要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控制不住了,就可以大聲說:「現在,我要去冷靜角,不想被打擾。」

當然,家裡每個成員都可以有自己的冷靜角,取一個自己喜歡的名字,盡情地發洩情緒。在那個角落裡,可以讀書、自言自語,也可以發呆,好好冷靜再解決問題才會更高效。

4、教孩子面對、總結情緒

孩子在情緒最頂峰時說什麼道理都沒用,一直說只會火上澆油。

家長應該等到孩子情緒平穩後,再好好談談之前發生的事情,怎麼做更好,或者總結當下每個人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也會影響別人,或者有哪裡做得不妥。

家長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念,學會總結。而錯過情緒頂峰,孩子也更能反省自己,有利於成長。

家長用同理心對待孩子,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真正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相關焦點

  • 「我難受孩子也無動於衷」,學會3個步驟,科學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當別人制止他們的行動並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批判教育時,孩子也只會感到不解,因為他們不從別人的角度考慮。缺乏同理心很容易讓孩子表現得缺乏家教,做出沒有教養的行為。B、 人際關係差由於孩子不具備同理心,所以當他們傷害別人的時候,也不能感知到別人的情緒變化,即不具備負罪感。這樣,他們很難與同齡人進行友好溝通,更別提建立友誼了。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所以,本文將著重分析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犯的錯誤以及對伊桑性格的影響,在本文最後一部分我將淺談如何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過度付出和超高期望使得父母變成「直升機父母」,而這個特徵又讓他們在育兒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我哪裡做的不夠?
  •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02語言環境缺乏造成的「感知黑洞」從我們日常的經驗中,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我們跟孩子的交流並不少,甚至會有部分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說的話太多了。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父母和孩子雖然交流的頻率高,但詞彙量卻非常少。
  • 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拒絕毒品
    因此,禁毒教育常常成為平日裡家庭教育的盲點。通過很多吸食毒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可以發現,多數未成年人是在犯罪被抓後,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吸毒了,而在這些吸毒的孩子中,大多數家庭的經濟條件都很好。那位出手闊綽、給女兒5萬元過生日的父親就曾懊悔地表示:「以前也見過女兒身上的藥丸,以為是感冒藥之類的東西,沒在意。」
  • 延遲滿足:父母要學會讓孩子經歷風雨,方見彩虹!
    她說元旦自己去逛超市,看到一個孩子纏著奶奶要買草莓。冬天的草莓價格很貴,要40元一斤。奶奶看到草莓那麼貴捨不得買,孩子就一直哭鬧。在生活中,應該也有不少父母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孩子看上了一樣很貴的東西,比如幾十塊錢一斤的水果,一百多塊的玩具。這些東西父母買了也不會讓自己破產,只是覺得沒有必要。水果可以買幾塊錢一斤的,玩具也可以買更便宜的。
  • 扎心:工薪父母再怎麼拼命工作,也養不起一個不知努力的孩子
    小組裡有些網友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齒,讓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 不是孩子不懂感恩,不是孩子三觀不正,而是我們為人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錯了方向,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努力爭取的機會,沒有給孩子激發鬥智的引導,沒有給孩子感恩父母的教育。
  • 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孩子總是被大人引導,是他們將自己最直接的情感與不愉快的事情相聯繫。無數的研究和實例告訴我們,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氛圍良好、父母關係和睦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通常都很健康,情緒平和穩定;而父母整天爭吵的家庭中,孩子整日接收到負面的信息和情緒,心中也會被影響,缺乏情緒相關的能力。
  • 孩子六歲之前,父母要學會對他說不
    那位奶奶不知是習慣了她孫子撒潑打滾,還是為了教育她孫子。她並不為孫子的撒潑打滾所動,繼續沒事似的在收銀臺付錢。付好錢後,扭頭對躺在地上的孫子平靜地說道「你回家不回家?你不回家,我走了。」說完也不等孫子回答,而是又沒事似的向超市門口走去。這時有人故意對那小孩說:「你奶奶走遠了,趕快起來去追奶奶。」小孩一聽奶奶走了,自己一骨碌爬起來,哭著去追奶奶了。
  • 左腦父母遇右腦孩子的教育對訣,認識固有個性標籤,值得父母了解
    在所有想要掌控孩子發展的父母們看來,如果孩子屬於右前腦思考型的,孩子都是一個有些"自以為是"、"唯我獨尊"者。左後腦的父母越想拽住控制住孩子們的"不靠譜"行為。當發現孩子"不靠譜"時,父母們要了解他的思維目標去向,不與他蠻橫對著幹,通過讓孩子讀些明事理與智慧的經典,幫助孩子開發腦袋碰撞思維,避免糾纏在單純的情緒對抗中,讓其學會綜合處理事物的能力,平衡個人情緒。
  • 百合網發布婚戀觀調查報告: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邊界感,需換位...
    (原標題:百合網發布婚戀觀調查報告: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邊界感,需換位思考,理解與包容)
  • 高情商父母: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軟實力」是共情
    如果家長能夠學會換位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問題,那麼孩子的內心也能夠受到家長的感染,站在家長的角度去體會家長的不易,能夠更加敏銳地感知和識別家長情緒的變化,從而做出比較妥善的應對措施。而不是僅僅站在自我的角度,只對父母進行索取,卻不知付出,將家長給予的愛意視作是理所當然。
  • 豆瓣9.3《鷸》:在孩子成才的路上,聰明的父母很「絕情」
    畫質精美,用寫實的手法,纖毫畢現,鷸的羽毛隨風浮動清晰可見,抖落的沙子,被水浸泡後的凌亂無比真實,堪比紀錄片。影片主要講述一隻鷸寶寶在媽媽的鼓勵下,逐步從依賴走向獨立,克服對海浪的恐懼,學會覓食走向鷸生巔峰的故事。我從三部分剖析:父母的嚴厲教育、個人學習、打破慣性思維,分析對這部奧斯卡短片的理解。
  • 孩子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科學研究:要看父母的培養「走不走心」
    相反 這樣的方式反而讓孩子產生了對學習的厭惡之心,開始與父母做鬥爭反抗父母給自己安排的各種補習班或興趣班,讓父母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厭倦,甚至做出讓家長老師都感到頭痛或後悔的事情。讓本該幸福美滿的家變得整天不得安寧。
  • 培養孩子藝術思維有利於大腦發育,用視覺化思維策略進行啟蒙
    但是回頭看當下人們的審美,好像有些讓人難以接受。特別是我們的父母們,他們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在那個吃飽穿暖都很難的年代,根本不會重視什麼審美教育。他們只考慮物品的實用性,對美觀可以說是沒有要求,這就導致了人們嚴重的藝術思維偏差。網絡上出現很多對於父母審美的吐槽,他們喜歡大紅大紫大綠,而對於我們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東西覺得不好看,不能接受。
  • 從拒絕到敢於表演,家裡有膽小不自信的孩子,父母要學會點燃希望
    教育就是點燃希望,父母需要做的是做那個點燃希望地人,而不是澆滅火種的人。教育就是點燃希望,這是我看完《親愛的小課桌》之後最深的感受。在《親愛的小課桌》中,一年級的男孩徐敬凱三番五次的拒絕上臺表演節目,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不自信,而這種不自信來自於家長的否定。
  • 孩子對生命的認識,父母要趁早教育,別讓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
    隨著每年未成年人選擇放棄生命,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的人數逐漸擴大,大家開始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研究數據得出:中國孩子的自殺率目前在世界排名第一,是國際平均自殺率的2.3倍,每天都有接近650人自殺。
  •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日本父母如何鍛鍊孩子的左右腦思維?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日本父母如何鍛鍊孩子的左右腦思維?,日本父母如何鍛鍊孩子的左右腦思維?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爾·威曼教授認為,「要學好科學,學習的過程要足夠有趣,參雜很多生活情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從探索中找到知識的樂趣,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內驅力。」
  • 讀《蒙田隨筆》的教育精句,這些妙語對父母教育孩子非常有用
    教育孩子不僅需要挫折教育,而且還要錘鍊他的筋骨———一個健健康康的體魄。目前教育,部分家庭有一點問題:孩子身體鍛鍊被眾多的學習擠佔,心靈磨礪教育也是在溫室中呵護成長起來。一經有個疾風驟雨,恐怕身體和心靈都承受不了。
  • 孩子嘴笨不僅是情商低,教孩子學會表達到能說會道,家長要用3招
    引導孩子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孩子容易說出傷害別人的話,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設身處地,學會理解別人的情緒、感受別人的感受,不要在別人傷心的時候強行開玩笑,也不要在別人開心的時候潑冷水,要適當表達出自己對所處情境的情緒,或是開心或是難過,注意安慰別人。
  • 家長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極容易導致青春期叛逆,適當拒絕有方法
    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男主外女主內觀念仍然根深蒂固,他們認為教育孩子是女人該幹的事,自己只管在外面掙錢就行;二是完全沒有家庭教育意識,不知道父親教育是青春期孩子教育的主體;三是夫妻間缺乏互相協助的意識,甚至有些父親還會怪罪妻子沒有把孩子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