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超人媽媽》第三季中,「黑洞媽媽」黃聖依有個舉動讓我印象很深刻。
節目中,她一直想和兒子安迪拉近關係,不遺餘力和孩子交流,但由於方式不當,效果也並不怎麼好。
安迪養了只小烏龜,黃聖依打算讓兒子照顧它,安迪很興奮,提議要帶小烏龜到外面爬一會,黃聖依同意了。
但安迪剛把小烏龜放出來一會,小烏龜就掉進了房前木板的夾縫中,安迪此時懊悔極了,也十分擔憂小烏龜的狀態,於是便讓媽媽幫忙。
此時黃聖依的一句話,讓安迪的情緒更加糟糕了:「它會死掉的。」
母子二人極力營救了一段時間後,小烏龜依舊被困,於是黃聖依抱怨了一句:「你說你非要把它帶出來,帶出來你又照顧不好它。」
安迪一聽媽媽這麼說,更難過了,表情也變得冷漠起來,也不再搭理媽媽,明顯就是在對抗。
很顯然,這個過程中,黃聖依作為媽媽,並沒有考慮到安迪的感受,只是從最開始輕易定義到後來的抱怨,讓原本害怕懊悔的安迪產生了更加負面的心理。
家長的不理解或者持續的抱怨,會讓孩子產生羞恥感,心情更加糟糕。
01教育中,很多父母都缺乏同理心
我們一直都在說,要理解孩子,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思考問題,但很多家長還是會用慣性思維思考,只要孩子有一點沒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會不自覺糾正和批評。不傾聽,更不讓解釋。
於是,這樣的情況就出現了:
孩子真的不想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人,家長非讓孩子故作大方,自作主張把玩具分出去;
孩子真的不想和所謂的叔叔阿姨說話,家長就直接定義孩子是膽小,不愛說話,認生;
孩子真的不想早早睡覺,結果被家長解讀為不聽話、磨人精。
這所有的一切,可能都是家長不經意冒出來的。但孩子也很委屈,有時真不是誠心和家長作對,只是他們無法正確表達理由,或者是沒有機會說出理由。
缺乏同理心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溝通中無法敞開心扉。
記得有位媽媽分享過這樣一件事,他的孩子1歲多,剛會走不長時間,在外面時總是追著媽媽,黏著讓媽媽抱,不抱就直接就摔倒在地上,又是哭又是鬧,惹得媽媽好幾次情緒崩潰。
「都會走了,還抱什麼,不知道多累嗎?」一邊抱怨,一邊拉著孩子走路。
直到有一天,這位媽媽去超市買東西時鞋帶開了,蹲下繫鞋帶時,身後突然有人撞了他一下,她一抬頭,那人連說「對不起,沒看見。」
她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蹲下時和孩子差不多高,看見的世界都是一條條腿在移動,那種感覺簡直不要太壓抑。而且如果他不動,別人也不會看見他。
為什麼在外面孩子想要被抱起來?為什麼在家裡孩子那麼著急拉緊桌布,把杯子帶下來摔碎?為什麼孩子不能把玩具穩穩地放在沙發椅上,還要被爸爸說一頓?為什麼在坐小便椅時那麼笨拙費勁?
這一刻,她才覺得孩子受了好大委屈,那些自己看起來輕鬆好做的事情,在孩子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真的很困難。由於認知範圍和承受能力弱,孩子背負了大人們想像不到的壓力。
02家長要學會用「用戶思維」看孩子,需求第一
所謂用戶思維,就是了解客戶的性格特點,從客戶的需求出發,打造專屬於這個客戶的計劃,更有針對性,個性化更強,客戶也更容易接受,不會產生厭煩心理。
這個思維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被提出來了,受用至今。
與其滔滔不絕地和客戶講產品,不如談天說地,了解客戶的需要、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計劃。
教育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唯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了解孩子的脾氣秉性,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開開心心地解決問題。
孩子做錯事或者有自己想法的時候,家長就要多傾聽、多觀察,再給出建議。
跟太小的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彈琴,哪怕是你自己的人生經驗,也不會有感染力,不如放下架子好好聽聽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可能只是很簡單的東西,只不過家長總是轉外抹角地強調自己的觀點,忽視孩子的感受,才讓問題變得複雜了。
客戶思維講究「用戶至上」,教育孩子呢?就要講究「需求至上」。可見,最有效的溝通,就是家長要想辦法讓孩子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比如孩子就是不愛吃飯,家長就會抱怨孩子「不吃飯不長個,不吃飯餓肚子。」
與其這樣說,不如讓孩子說說他想吃什麼?不吃飯我們可以做點什麼?聽聽孩子的想法再行動,這樣孩子會覺得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表達了自己,也讓家長了解了目的。
不然的話,飯也吃不好,孩子覺得委屈,家長覺得話說得多很累,問題根本沒有解決。
03教會孩子情緒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認識情緒,給情緒命名
孩子有負面情緒時,他們也是緊張的,而且只能先把情緒發洩出來,再去解決問題。這時家長要幫助他認識情緒,告訴他,他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比如:
孩子把玩具推倒,然後大喊大叫。你可以說:「你現在在大喊,很生氣。」
玩具被搶走了,孩子摔了東西,大哭,這時可以說:「你現在一直在哭,很著急。」
孩子挨了批評,一言不發,可以說:「你現在不想說話,這真是有點委屈。」
孩子知道自己是什麼情緒,就會為下一步管理情緒做準備,家長不用說的太多,只要把概念教給孩子就可以,孩子自己就會歸納、記在腦子裡。
當然,家長也可以利用情緒卡,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2、自己可以管理情緒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發脾氣,但發脾氣的時候,不能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破壞環境。如果你控制不好,請過來找我,我會聽你的哭聲、抱抱你,如果你需要,我就會一直陪著你。
這樣孩子就會有安全感,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也是孩子自我管理的一部分。
3、正確發洩情緒
在正面管教中,經常用得到的就是「冷靜角」,父母可以在家中準備一個可以讓孩子冷靜下來的角落,起一個名字。
只要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控制不住了,就可以大聲說:「現在,我要去冷靜角,不想被打擾。」
當然,家裡每個成員都可以有自己的冷靜角,取一個自己喜歡的名字,盡情地發洩情緒。在那個角落裡,可以讀書、自言自語,也可以發呆,好好冷靜再解決問題才會更高效。
4、教孩子面對、總結情緒
孩子在情緒最頂峰時說什麼道理都沒用,一直說只會火上澆油。
家長應該等到孩子情緒平穩後,再好好談談之前發生的事情,怎麼做更好,或者總結當下每個人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也會影響別人,或者有哪裡做得不妥。
家長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念,學會總結。而錯過情緒頂峰,孩子也更能反省自己,有利於成長。
家長用同理心對待孩子,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真正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