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蒙田隨筆》的教育精句,這些妙語對父母教育孩子非常有用

2020-12-02 教育人王福明

【原創作品,歡迎轉發】

◎文/編 烏江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題記

讀罷《蒙田隨筆》,原本想好生地寫點感想和體會。哪知愚人天賦欠佳、能力不足,正如前篇所言,好作罷,當起文抄公算了。 作這份特殊的文字工作前,我還要作點說明。為了讀者明白哪是蒙田的原話,我特地用符號「[]」括起來另立成段;第二自然段才是凡人所思所想———「教育人王福明說」。今日繼續幹文抄公工作。

01適宜於與人交往的是學習

[最適宜於這樣學習的是與人交往,……要帶回這些國家的民族特性和生活方式,讓我們的思想與他們的思想發生衝撞和相互磨礪。]

教育人王福明說:與人交往是最直接學習方式。到異國他鄉去了解和學習民族特性和生活方式,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也正「大家」們闡釋的「文明交流互鑑」————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

02骨肉之情會使父母過於心軟

骨肉之情會使即使最明白事理的父母過於心軟,導致放縱。他們捨不得懲罰他的過錯,看到他生活像常人一樣隨便和冒風險。他們也受不了他汗流浹背,滿身塵土從操練回來,有熱喝熱,有冷喝冷。……因為你若要他具有男子漢氣概,別無良策,……讓他處於曠野,四周草木皆兵。(賀X拉X斯)]

教育人王福明說:現在的家庭教育,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一部分長婆婆爺爺外公外婆教育晚輩就非常溺愛孩子,生怕孩子吃苦受累了。

據我觀察,他們很少安排他們接受勞動教育,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天為孩子煮兩頓飯,中學生每周星期回來拿錢給他們,其餘就不怎麼管了。

城裡的兩三歲孩子害怕在地上摔倒跌倒,生怕衣服被灰塵和泥土弄髒了。我身邊同事的有的孩子一歲多不會爬行。總的來說,是父母教育觀念出了偏差。

03不僅磨礪心靈,還要錘鍊筋骨

[不僅要磨礪他的心靈,還要錘鍊他的筋骨。心靈若沒有筋骨的輔助,會壓力太重,獨自難以承受兩副擔子。]

教育人王福明說:妙哉!凡人贊同蒙田的觀點。教育孩子不僅需要挫折教育,而且還要錘鍊他的筋骨———一個健健康康的體魄。

目前教育,部分家庭有一點問題:孩子身體鍛鍊被眾多的學習擠佔,心靈磨礪教育也是在溫室中呵護成長起來。一經有個疾風驟雨,恐怕身體和心靈都承受不了。

04勞動磨出耐痛的老繭

[工作中耐勞其實是耐痛:「勞動磨出耐痛的老繭。」(西X塞X羅)]

教育人王福明說:有道理。吃苦耐勞的意志和品質是從小至大養成的,它是需要長時間的磨練才能形成。

工作中有時壓得你喘不過氣來,你咬咬牙堅持,鋼鐵般的意志力挺你,最終戰勝了困難。此過種是一種無比的痛苦,堪比受傷更痛苦、更難受、更殘酷。但翻過那座艱難的山後,眼前是一片不一樣的風景。挺過來後,就是另一種心境,另一種境界。

其實,生活中勞動都能吃苦的人,工作中再沒有比勞動更苦的困難了。

05與人交往須友好和誠信

[與人交往方面,我經常注意到這個缺陷,我們不去認識別人,而一心標榜自己,不思努力獲取新知識而兜售自己的貨色。]

[沉默與謙虛是交談中非常有用的品質。當這個孩子得到知識後,要教導他謙虛謹慎;有人在他面前說話不中聽,聽到不要怒形於色;因為抨擊一切不合自己心意的東西,這是極不禮貌的討厭行為。]

[讓他樂於自我改正,不要自己不願做的事都怪別人,不要跟大眾的習俗背道而馳。]

教育人王福明說:與人交往是現代人的一種必備能力之一。在與人交往時,我們必須友好和誠信,不標榜自己、不吹噓自己,而要虛心地認識他人,學習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與人交談沉默與謙虛是重要的品質。與人交談時,沉默和謙虛不是不說話,而是仔細地、耐心地聽對方說話,中間不隨意插話,打斷他人說話。沉默和謙虛並不證明你傻,你無能,反而說明你更有才更有能,且是高人。

所以,建議父母們在教育孩子與人交談時,要教導他們與人交談時要禮貌、謙虛。當然,父母在與人交談定要做好榜樣!否則,再好的方法都是空中樓閣。

06做人聰明也要謙虛

[「做人聰明也可以不張揚,不傲慢。(塞涅卡)」要改掉飛揚跋扈的樣子。]

教育人王福明說:張揚,傲慢並不屬於做人的標籤。聰明的做人並不張揚、不傲慢,而是謙虛、謹慎,———且是從小孩開始。

家長要教育孩子切忌不能張揚、傲慢————飛揚跋扈,否則終有一天會吃虧的。有例作證,歌唱家李雙江和夢鴿之子李天一就是很好的例子。

07不是自己同意的事不要介入,不是自己的錢不要拿

[不是自己同意的事不要仼意介入。凡是可以用錢販賣懺悔和承認錯誤的自由的地方,不要參與那裡的何工作。]

教育人王福明說:說的正確。我們教育孩子,不是自己同意的事不要任意介入或插手。凡是可以用錢來販賣懺悔和承認錯誤的自由的地方,千萬千萬不要參與那裡的任何工作———離得越遠越好。

金錢是個極好的東西。不是你的,就不要拿。你拿了別人的———遲早會出事的———會讓你償還的———甚至付出代價的;不屬於自己的那份,萬千萬千不要去觸摸,說不清哪天萬千伏高壓瞬間會擊中你,更不消說是用錢來衝抵懺悔和獲得自由之事了。「Money」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錢能滿足基本生活就行。

08忠心於領導是公務,而非私心

[他要讓學生立志忠心耿耿對待君主,表現熱情勇敢;但是純然限於公務,其他私心都要打消。]

教育人王福明說:班主任教育學生長大後要忠心耿耿對待自己的單位、公司,自己的領導,表現熱情與忠誠,肯定是公務,其它私心雜念要打消。

09與人相處時留個心眼

[要關照他,與人相處時要時刻留個心眼兒;因為我發現最前面的位子往往被平庸之輩佔據,大富大貴的人不一定有才華。]

教育人王福明說:告訴孩子(長大成人後),坐在你前面的人,不一定是最有才華的人,也許可能是他們的背景和運氣比你好。

10學會觀察一個人

[他要觀察每個人的特長:放牛人、泥瓦匠、過路人;應該懂得利用一切,學習各人之所長;因為一切都是有用的;即使從別人的愚蠢和弱點中也可學到東西。]

[仔細觀察一個人的舉止風度,心頭就會產生想法,羨慕優雅的,鄙棄低俗的。]

教育人王福明說:生活中要學會觀察,學習各種之人的長處———一切有用的都可以借鑑。羅曼羅蘭說:「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教育孩子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的事或物。

11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培養他鍥而不捨、探究一切的好奇心。周圍一切稀奇古怪的事都去看一看:一幢房子、一口井、一個人古戰場遺址、愷撒或查理大帝的行軍道路]

教育人王福明說:建議做家長的一定要培養孩子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毅力和品質;另外帶他到自然界中學習,逐漸培養他探索自然界一切事情的好奇心。

12廣泛接觸世界

[廣泛接觸世界,有助於對人性的判斷,可以做到洞若觀火。]

教育人王福明說:說得極妙。廣泛地接觸世界,對世界才有深刻的認識,有助於對人性判斷的提高,最後可以做到洞若觀火。

我們很多人就像蒙田大家說的:「我們都自我封閉,目光短淺,只看到鼻子底下:東西。」而應該像蘇格拉底那樣,把宇宙看作是自己的城市,從全人類的角度來議論他的學問、他的交往與他的感情,不像我們只顧到自己的眼前。

13正確認識自己

[這個大千世界,有人還把它看作是恆河一沙,是一面鏡子,我們必須對鏡自照,從正確角度認識自己。]

[總之我希望把世界作為我的學生的教科書。]

教育人王福明說:這個世界確實很大,大得無邊無際。但,我們要像蒙田說的那樣:把世界看作是恆河一沙,當作一面鏡子,隨時照一照自己,把自己與世界的他人對照,去除雜質,正確認識自己,不斷修正和成長自己。

14結束語

文抄公整理於,止筆。

原本寫讀後感,寫著寫著就成了抄書工了。因水平有限,讀得不深,悟得不透,那後面就是蒙田的一些精闢句子,順加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歡迎發表意見!

歡迎閱讀教育人王福明更多的文章:1.《讀法國《蒙田隨筆》妙語:吃苦是檢驗恆心的標尺,學會向美色抗拒

2.《讀法國《蒙田隨筆》讀書筆記及隨感

3.《讀法國《蒙田隨筆》:最好的教育,莫讓情緒操控

4.《讀法國《蒙田隨筆》的筆記:教育學生儘可能不用「禁止」等詞語

5.《一位教師,讀《蒙田隨筆》的筆記整理教育篇之(四)

相關焦點

  • 【家教】教育不止靠老師,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問題的映射
    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有言傳有身教,甚至我覺得身教重於言傳。你生活在這個家庭裡面,你的長輩,你的親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我想會對孩子產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覺得有好的家風,確實是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的。
  • 隨筆16 讀《父母的語言》之「用進廢退」
    教育學裡有一個概念叫關鍵期,關鍵期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在這個時期做了符合這個時期發展規律的事情,不用耗費太多精力和時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錯過了這個關鍵期的教育,事後用再多的時間和金錢精力去彌補也不一定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可能是毫無效果。
  • 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拒絕毒品
    因此,禁毒教育常常成為平日裡家庭教育的盲點。通過很多吸食毒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可以發現,多數未成年人是在犯罪被抓後,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吸毒了,而在這些吸毒的孩子中,大多數家庭的經濟條件都很好。那位出手闊綽、給女兒5萬元過生日的父親就曾懊悔地表示:「以前也見過女兒身上的藥丸,以為是感冒藥之類的東西,沒在意。」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其實父母的行為就是用自己的情緒來教育孩子,他們的教育方式都為了發洩自己的不滿,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並不是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而是先發洩自己的情緒。但是用情緒來教育孩子,真的能起到作用嗎?我想答案是不能,因為情緒並不能傳遞你的價值觀,情緒只能傳染更加惡性的情緒,會讓孩子產生消極抵抗的行為,孩子也並沒有從父母的情緒中學到任何正確的價值。
  • 美國教育的「三大絕技」,閱讀排第一,有格局的父母教孩子愛讀書
    海綿媽媽最近這幾年在「暗中觀察」美國的教育,發現了美國教育的「三大絕技」——閱讀、運動和終身學習。教育的任何階段,美國都非常重視這三個方面。那麼,他們從小訓練孩子這「三大絕技」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國內的爸媽能不能從中借鑑一些理念和具體操作方法呢?
  • 「犧牲式教育」為何得不償失?孩子是重心,但父母該有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是你,我哪用這麼辛苦」「只有你好好學習,你媽我多苦都願意」 「為了這個家,為了你們,我付出了這麼多,你卻這樣不懂事,真讓我傷心。」……這些言語你是否也感覺似曾相識?在我們的教育中,很多時候,我們也在父母的這種「犧牲式」的教育中長大,父母為了孩子,犧牲一切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 適合父母陪孩子一起欣賞的5部教育題材電影,父母必看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在自己的人生當中,尋找教育孩子的真實目的,這個過程艱辛而多變。隨著閱歷、知識的不斷增加,價值觀的不斷重塑,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斷改變,意義也更多維屬於正常現象。在別人的故事裡總結自己的經驗也是一種捷徑。
  • 左腦父母遇右腦孩子的教育對訣,認識固有個性標籤,值得父母了解
    雖然,上天公平地賜予了我們每個人四個大腦,然而,因為後天環境等的限制,我們大多數人的四個大腦沒有得到均衡性發展,有強有弱,有被仰制,有被突出。每個人因受家庭環境,教育資源配備,家庭成員個性等的影響,某個大腦佔據相對優勢,相互之間的關係互相拉扯,使家庭關係氛圍出現了:晴轉多雲,烏雲密布,煙消雲散,風和日麗……當家長們發愁地和我反映,孩子有多不聽話。我想,我們大可不必過於憂慮。
  • 辛苦養大的孩子,卻成了白眼狼,只怪父母用了「養狼」的教育方式
    當我們看到這樣的事件的時候,心裡都會非常的氣憤,而在譴責他們的同時,也會產生疑問:為什麼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會不孝順父母成為一個個白眼狼呢?其實這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記得之前有一位粉絲媽媽跟我投稿,抱怨他們家孩子不懂得感恩的事情,這個媽媽向我傾訴到:平時都是我一個人在照顧孩子吃穿住行,我在生活當中盡心盡力,把他照顧得樣樣都得體。可是有一次我發燒39°多,早晨實在是起不來,所以沒有做早飯。於是,跟孩子說讓他自己買早飯。
  •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對當前教育狀況診斷後,再來看下經濟帳。教育被理解為今天「最好的投資」,父母覺得,「我不投資別的,我投資給我的孩子,我有什麼錯,我把我所有東西給到孩子,我是一個好父母,至於最後他能走多遠,首先我盡了全力。」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有些時候是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特別擔心孩子被別人說是「熊孩子」,一著急就隨口說了。但教育孩子不能只講目的,不講方法。方法錯了,雖然暫時達到了目的,卻無異於飲鴆止渴,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也會埋下隱患。- 02 -我有一個朋友在前年生了二胎,她最苦惱的事情就是原本懂事乖巧的大寶,漸漸變得特別排斥二寶。
  • 父母對全腦教育的認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命運
    父母對全腦教育的認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命運——帝族智慧 我們知道:補課,只是停留在知識教育這個層次,作為課堂學習的一種補充,對孩子的學習有一定的效果,然而,用什麼方法來學習?那種知識適合於那種學習方法?很多孩子卻不知道,更別說如何巧妙的運用學習方法了。
  • 讀教育故事,升華教育智慧
    五、適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有一則《井蛙歸井》的寓言故事:井裡的青蛙嚮往大海,請求大鱉帶它去看海。大鱉平生第一回當嚮導,非常高興,便欣然同意。一鱉一蛙離開了井,慢慢前行,來到海邊。青蛙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驚嘆不已。
  • 從小給孩子讀繪本,到底有用嗎?讀童書的3大好處,父母應該了解
    知乎上有人問:「從小陪孩子讀各種繪本,對孩子的教育有用嗎?」我的回答是:實在太有用了!日本國寶級保育員中川李枝子曾在《當孩子遇見書》中寫道:「繪本是孩子閱讀的入口,也是人生的入口。」我給家裡兩個孩子都是從小開始讀繪本,一直堅持到現在,雖不敢保證每天都讀吧,但一周之內,至少有五天會讀繪本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 用愛聆聽花開的聲音——讀《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有感
    用愛聆聽花開的聲音——讀《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有感灤州市榛子鎮王官營小學 王小芳寒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這本書收集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論文隨筆。就像書中所說,「教育無處不藝術,藝術無時不愛心。」 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名言就是「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顆赤子童心。「教育離不開愛心。」我覺得愛就是要保持一顆赤子的童心。「只有童心能夠換回童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但讀過《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後,掩卷沉思,李老師就是懷著一顆赤子的童心關愛每個學生的。
  • 低聲教育是種智慧,教育孩子時用低聲調,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碰到一些暴脾氣的家長根本忍不了,立馬大聲吼叫去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但其實大聲去對孩子吼叫根本沒什麼好處,其實低聲教育才是一種智慧。如果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能用低聲調,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我們的想法。張先生的兒子小智(化名)四歲了,某次張先生和張太太帶著他出去自助餐廳吃飯。小智很開心,對自助餐廳非常感興趣。
  • 喜歡讓孩子寫保證書的父母,不妨讀下李玫瑾的語錄,會後悔莫及!
    這些都是很多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兒,如今也為人父母了,為什麼也要學自己父母,讓自己的孩子也寫檢討書呢?這就讓人想不通了!或許那些讓自己孩子寫檢討書的父母,小時候沒有這樣的經歷,才會這樣吧,不過沒有關係,我們說什麼,估計很多人也聽不進去,如果你喜歡讓孩子寫保證書的父母,不妨跟著我們一起來讀下李玫瑾的語錄,會後悔莫及!
  • 馬雲:到底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愛因斯坦:很多父母都搞錯了!
    作為一位6歲孩子的爸爸,我總為很多孩子的未來擔憂!因為我深深的知道,2-3年前的我,正因為對兒童心理特徵及教育的無知,結果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犯下了許多不可逆的錯誤,給孩子留下很多性格上的陰影。父母的無知,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幾乎是致命性的,不可逆的。
  • 讀一本與教育有關的書
    、提雅學園教育創新,並與來到提雅學園活動現場的百餘位父母進行了深入交流。聖保羅是全寄宿的精英學校,初中的孩子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更多的時間是跟老師用一種像朋友的方式泡在一起。此時,老師的關注和評價,並不再僅僅圍繞學生對於學業和學科的精力分配,更多深入到了與學生的生活相關、心理相關等等多方面。第三,關於生活。聖保羅中學在足夠大的空間中,呈現的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大的社區。在這個社區當中有各種各樣真實的生活體驗。
  • 《奇蹟男孩》:面對孩子的特別,「羅森塔爾效」是父母教育小幫手
    當時看完這部電影,我內心的感受是相當震撼的,影片的主角——小男孩奧吉因面部做了非常多次的手術,所以他的臉上有非常多的傷痕,這也使得他從小就戴著太空帽生活。有這樣的結果其實就是因為教師受到名單的影響而對在名單上的人給予了非常高的期望,這些期望可能會通過更高的關注、更多的表揚等等方式傳遞給學生。而學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期望就相當於受到了鼓勵和認可,自然也會成長為老師所期望的那種人,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