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2021-01-10 寶寶知道

- 01 -

微博上看到一位網友的吐槽,覺得非常的有道理。她說:

我覺得,有些家長管教小孩的時候,給孩子的理由,經常是錯的。

比如我上次坐高鐵,一個6歲左右的小朋友總是拿腳使勁踢我椅子,持續了很長時間,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經歷。

我回頭跟他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椅子了?」 他媽媽說:「別踢了,阿姨生氣了。」

首先,我真的沒生氣。其次,就算我生氣了,其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告訴孩子,他做錯了。

你應該說:「不要踢別人椅子,這是不禮貌的。」

這個媽媽教訓的原因說錯了,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周圍人不生氣,我幹什麼都可以。」

確實,像這位網友說的現象生活中非常的普遍。有些時候是父母給孩子講半天道理,孩子也不太願意聽,效果遠不如跟孩子說「再不聽話叔叔/阿姨要生氣了」、「不聽話醫生要來給你打針」之類的有效。有些時候是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特別擔心孩子被別人說是「熊孩子」,一著急就隨口說了。

但教育孩子不能只講目的,不講方法。方法錯了,雖然暫時達到了目的,卻無異於飲鴆止渴,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也會埋下隱患。

- 02 -

我有一個朋友在前年生了二胎,她最苦惱的事情就是原本懂事乖巧的大寶,漸漸變得特別排斥二寶。

大寶晴晴我也見過很多次,小姑娘漂亮又活潑,很惹人憐愛。全家也沒有什麼重男輕女的觀念,一直把晴晴當成掌上明珠。

生二寶之前,夫妻倆跟晴晴溝通的時候,晴晴還很開心,表示喜歡多一個弟弟妹妹,以後也會幫忙照顧媽媽,照顧小寶寶。

剛生下二寶的時候,晴晴也確實有個小姐姐的樣子,圍在弟弟床邊看,抱著弟弟在床上陪媽媽。

但朋友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晴晴對弟弟越來越針對了。經常在她哄二寶的時候,晴晴過來問這問那。弟弟哭,她有時還吼弟弟,有幾次差點動手要打二寶。

後來有一次我去朋友家拜訪,剛進門,晴晴撲過來打招呼:「王阿姨,我好想你呀,你怎麼這麼久都沒過來……」,朋友老公則拉開晴晴,告訴她:「小弟弟在睡覺,別喊這麼大聲!」

當時就感覺晴晴的情緒不太好了。

我私下和朋友說,以後當著晴晴的面,最好不要總說「因為弟弟在怎樣怎樣,所以你需要怎樣怎樣」的話。

朋友想了想,感覺平時還真沒少說。有時候二寶在睡覺,大寶在床上跳,就會告訴她:「弟弟剛睡著,你別鬧騰了。」晴晴不吃飯,浪費糧食,也會跟她說:「弟弟學著你呢,你要多吃點。」

從成年人的角度看,這樣說似乎並沒有什麼輕視或者敵對的意思,只是善意的提醒孩子要想想別人。但在孩子眼裡,這種話的意思就變成了「因為弟弟可能會不舒服,所以我不能這樣做」。

父母可能一句無心的話,會讓孩子把一切問題歸咎在弟弟身上,她會去從弟弟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沒有人告訴她,並不是弟弟睡覺的時候她不可以在床上跳,不可以大吼大叫,而是所有家庭成員,包括出門在外,有人在休息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儘量不去打擾;

也不是因為弟弟在看你在學你,所以你需要不浪費糧食,而是所有的人,都不應該浪費糧食,這是一種基本的素養。

做一個有禮貌,有素質的人,與弟弟或者其他周圍的人「會不會不高興」「會不會有意見」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只是因為這樣做是對的,你應該這樣去做而已。

- 03 -

我還認識一位叫曉月的媽媽,她最大的苦惱是,明明她是最疼愛孩子的,可是在孩子眼裡,她卻成了一個惡人。

曉月和老公都是上班族,所以平時是婆婆幫忙搭把手照顧孩子。但婆婆年紀大了,教育理念難免就有些陳舊,對小孫子又往往格外的疼愛一些。

每次孩子想吃很多糖,但曉月阻止的時候,婆婆都要跟孩子說:「乖,你媽不讓你吃」,「再吃糖,媽媽要生氣的」。並不給孩子講,吃完糖不好好刷牙,會得蛀牙。也不說糖果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幾乎只要是婆婆不想讓孩子做的事情,都用「媽媽不讓」「媽媽知道了打屁股」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

曉月曾經跟老公提出過這個問題,想讓老公幫忙溝通,結果老公說:「孩子就得怕個人,反正也都是為了孩子好。」

小月氣不過,質問老公你怎麼不讓孩子怕你啊,你怎麼不去當惡人啊。老公則回答:「我陪孩子時間比你還少,就這麼一會我再訓他,孩子跟我更不親了。你是當媽的,孩子怕你也不可能跟你記仇。」

所以爸爸、奶奶在孩子眼裡都是寵著自己的好人,只有曉月成了動不動就要「生氣」、「發火」、「打屁股」,處處限制他的「壞人」。

如果說這樣做可以教育出特別好的孩子也就罷了,但問題是,家庭這樣給孩子歸因,企圖讓孩子聽話,改正錯誤,孩子是看不到背後的邏輯和道理的,他只能儘量去不讓媽媽生氣和逃避媽媽的懲罰。

- 04 -

長期被用錯誤的歸因教育的孩子,往往是是非觀念比較模糊,比較無助,甚至於非常喜歡推卸責任。

孩子們會不斷的探索父母和外界對他行為的底線。

他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只是被告訴過,這樣做A會生氣,那樣做B會不高興。

那麼孩子們會理所當然的想,是不是如果對另外一個人做了同樣的事情,另外一個人沒有生氣,這件事就可以繼續做呢?是不是在對方生氣之前停下來就可以了呢?

孩子不會記住這個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是不對的,他只會不斷的去嘗試,父母和外界對他要求的底線在哪裡?如果沒有明確的底線,他會重複的去實驗,去探索。很難直接改正自己的問題。

被錯誤歸因教育的孩子,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或變成「兩面派」。

當孩子經常被教育「媽媽會生氣」「媽媽不讓」這樣的話,孩子心裡會形成一種認知,在這個家裡最權威的人,對我最有威脅的人原來是「媽媽」。

孩子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意無意的跟「媽媽」對抗,試探「媽媽」的底線,跟「媽媽」展開權力的爭奪。比如故意不吃「媽媽」給的食物,故意不在「媽媽」規定的時間睡覺。

一旦孩子的權力爭奪失敗了,他確定這個家裡就是「媽媽」的意志為主,不聽「媽媽」的就有麻煩,他就會去討好這個權威的角色,至少表面上去討好,不激怒這個權威。

而在權威角色看管不到的時候,孩子很可能會加倍的去做平時權威角色不讓他做的事情。成了我們常說的兩面派,這樣的孩子,往往會非常難管教,也容易誤入歧途。

被錯誤歸因教育的孩子,長大後也很有可能學會錯誤的歸因。

很多人都是習慣外部歸因,始終不覺得自己有錯,錯誤都在別人身上。

他自己不小心撞壞了東西,會先說為什麼別人沒把這個東西放好。他自己做什麼事情遲到了,會先責怪周圍的人,為什麼沒有提前提醒他。

包括對待父母,也是一樣。這些孩子不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有了問題就會抱怨父母「因為你們,我妥協了多少多少,你們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孩子沒有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不從外界找原因他就會很焦慮,很失控,很無助。他沒有辦法自信,活出自己。只能不斷的複製自己學到的歸因方式,埋怨外界環境,把責任推卸給他人。

要教育出一個好孩子,從來都是一件費心勞力的事情。也許嚇唬孩子,威脅孩子,能夠很快的讓孩子按照我們的話去做,但說到底,我們無法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變得通情達理,落落大方。

教育是一個很慢很慢的過程,我們有責任拿出耐心來,去認真的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讓孩子通過我們的教養,長成一個三觀正,素質高的成年人。這也是讓孩子將來在社會中,能夠受到尊重與歡迎的,最可靠的途徑。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教育不好成焦慮)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張非幾次被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卻又因沉迷遊戲被多次開除,這源於本身和父母的錯誤"歸因"。維納的"歸因理論"維納指出人們的成就可以歸因於能力、努力和運氣等六種因素,根據這六種因素的自身特點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能力和努力兩個方面,經過分析可得能力屬於內部不可控的因素,而努力則屬於外部可控的因素。
  • 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總的來說,基本歸因偏差又分三種。一種是內部歸因,是指事情發生了,當事人會把所有問題指向自己。外部歸因則是指事情發生了,當事人習慣把事情發生因素歸納總結為外部因素。而綜合歸因則是事情發生了,當事人會內外綜合進行評價。所以有的人他覺得自己從來不會錯,其實是指他是習慣性外部歸因,比如說他沒有升職或者原地踏步,他會責怪是自己沒有關係沒有背景,所以導致升不上去。
  • 心理學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心理學家的大招:善用「錯誤歸因」。1、經典錯誤歸因:吊橋效應懂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愛情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叫「吊橋效應」,實驗的過程大致是讓一個美女去做調查報告,地點分別在三個地方:公園、石橋上、危險吊橋。結果在危險吊橋上接受調查的人,給美女打電話的人最多。為什麼?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性格天生比較內向,不能像那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一樣一開始就能夠有充足的自信去做一些事情。同時家長也比較無奈,因為面對孩子這樣的情況,只能用一些簡單的鼓勵話語來激勵孩子,有些情況下家長的語言能夠對孩子產生作用,但有些情況下卻依然無濟於事。
  • 多半是歸因有誤,2步走教會娃合理歸因
    綿綿的爸爸在輔導孩子的時候很沒有耐心,經常批評小孩,動不動就是「你怎麼這麼笨?」或者說「老師說你聰明,怎麼這些題目都不會?」孩子聽了爸爸的話,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認為自己做不出來題目就是自己笨,表姐被綿綿爸爸的教育方式氣到了,狠狠地批評了自己的老公。然後對孩子說,「綿綿,你是一個特聰明的孩子,是爸爸的講得不好你才聽不懂的,媽媽給你講,你來聽。」
  • 生活中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基本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我們在給已經事情做歸因的時候,常常高估人格的作用而低估環境的力量,這種雙重傾向,稱之為基本歸因錯誤。歸因指的是我們去推廣他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當我們發現某一個問題,並去尋找原因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某個問題的原因歸因在某個人的性格上,而對於環境的力量,我們覺得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方法在某些時候是有效的,因為人是具有穩定性格的傾向,但是這樣的歸因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僅是內在性格的影響,環境具有同等的力量。弗利茨·海德在研究了人們如何解釋他人行為後,提出了一個理論——「基本歸因錯誤」。
  • 歸因的錯誤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
    很多人對事物歸因存在著錯誤,以至於產生很大的誤解。那麼,歸因錯誤是不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當然可以這麼說。人們似乎都想為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尋找原因,為自己的問題尋找原因,為別人的言行尋找原因。找不到的也就找不到了,屬於未知的問題。
  • 避免四種錯誤的心理歸因方式
    那可憐的點擊量是狠狠地打擊了我了,已經快要懷疑我的寫作是不是繼續的問題了,要不要停下來了,而不是繼續考慮如何嚴肅的輸入知識了。真的,對我是個非常危險的信息,而我又是如此容易受情緒影響的人。因此,為了證明我的點擊量還是可以的,在平常花兩三個小時寫的文章,這次花了半個小時就完成,並且只是自己的感想,並沒有多大的知識含量,記住,我這裡用的是知識含量,這是我文章裡一直強調的;當然,這次也沒有對它的點擊量有多大的期待,可出乎我意料的事情來了,點擊量竟然是我平常點擊量總和的三分之一,一篇文章頂過幾十篇文章。
  • 你需要了解歸因錯誤
    相較於樓下孩子考上了好大學,有時候我們更想知道對面樓的小兩口為什麼離婚。歸因效應這種效應也存在於婚姻生活中,我們發現已婚人士經常不由自主地分析自己伴侶的行為的意義特別是消極行為。相較於溫暖的懷抱,不經意間的冷淡更容易引發伴侶思考。
  • 成因混淆與錯誤歸因
    科學隨想  事物之間的關係往往十分複雜,我們的觀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常常會對因果歸因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最常出現的一種謬誤就是將統計關係視同於因果關係。  例如,有一個統計數字表明,美國亞利桑那州死於肺結核的人數比其他州多,這是否意味著該州的氣候容易生肺病?其實結論正好相反:亞利桑那州的氣候對害肺病的人有好處!
  •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這都是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很多家長這時候也比較無奈,只能用用失敗是成功之母等老調的心靈雞湯來激勵孩子,部分情況下或許能產生效益,但實際上也有更好的解決方法。03如何用歸因理論來找到孩子失敗的原因?一個自信的人做事更加的從容,也更容易成功。
  • 性騷擾教育要避免「歸因謬誤」
    對女性的性騷擾問題已經在中國社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學校裡也有了這方面的教育,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從認知邏輯來看,這是一種「歸因謬誤」(attribution error)。這是人在構造社會現實時經常會犯的一種認知錯誤。同一件不好的事,別人做的歸結為內因(人品、性格、道德的缺陷),自己做的則歸結為外因(環境使然、無可奈何、身不由己)。對別人歸因嚴苛,對自己歸因寬容:我之所以獲獎是因為我有能力,我之所以敗下陣來是因為別人做了手腳。
  • 教育理論重點知識解讀——韋納的歸因理論
    韋納的歸因理論在學習動機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在以往的考試中曾以大題的形式考查過,比如給一段材料,讓考生用歸因理論去分析材料中各個學生的歸因特點,然後引導學生去進行積極歸因。考生在學習這一知識點時,通常是大略地記住歸因理論的三維度、六因素,並未深層次去思考各維度與六因素間的內在關係,以及每種歸因會對學生之後的學習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
  • 你需要了解心理學中的歸因錯誤
    相較於樓下孩子考上了好大學,有時候我們更想知道對面樓的小兩口為什麼離婚。 歸因效應 這種效應也存在於婚姻生活中,我們發現已婚人士經常不由自主地分析自己伴侶的行為的意義特別是消極行為。相較於溫暖的懷抱,不經意間的冷淡更容易引發伴侶思考。
  • 拒絕歸因錯誤,每一個餐飲人都應該建立系統性思維
    所以對於一個問題,我們往往只能看到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產生歸因錯誤,造成認知偏差。先說一個我因為歸因錯誤犯的錯誤。兩年前我剛涉足餐飲,那時對自己的產品超級自信,當然後來我知道這種自信屬於盲目自信,就是因為無知,目光局限,看不到其他的東西,所建立的一種化沒有原因的自信,這種自信後來我在心理學上看到叫達克效應,簡單點說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 孩子非理性決策與大腦認知模式有關,歸因理論可提升理性分析能力
    父母轉過頭來到堆滿了馬糞的屋子時,也是表現出了一臉的驚訝,因為那個原本樂觀的孩子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悲觀,他正在用鏟子興奮地鏟著馬糞,而且還將散亂在門口的馬糞也一同給鏟乾淨了。正幹的起勁的他抬頭看到父母時,驚喜的說到:「有這麼多的馬糞都堆在這,那在這附近一定會有一匹小馬駒的,我要清理出一塊乾淨的地方給它。」
  • 投資中的錯誤歸因:未來是由多種路徑構成的不確定結果
    少數家庭會送孩子去參加音樂素養業餘等級考試,即便是在今天的大城市,這樣的經歷也只屬於少數孩子,大部分學生都忙於數學和英語的補習。這是一次普通的音樂基本素養輔導班測試,其中的一題印象深刻,以至於與這道題目相關的情景在多年後依然能回憶出來。 題目的大致內容如下,請找出作曲家對應的作品並用直線連接起來。
  • 摧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罪魁禍首——基本歸因錯誤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知識——基本歸因錯誤。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深情厚誼的基石!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很難建立,尤其是陌生人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信任就更難建立。所以薛兆豐教授在經濟學講義裡把信任列入了稀缺資源。孔子說:人無信不立!這裡正好分享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呂氏春秋》裡有個典故,說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蔡一帶,就是現在的河南上蔡。
  • 成敗歸因理論
    在本文中,將帶領大家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系統的梳理,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一定的幫助歸因理論是指說明和分析人們活動因果關係的理論,人們用它來解釋、控制和預相關的環境,以及隨這種環境而出現的行為,因而也稱「認知理論」,即通過改變人們人們的自我感覺、自我認識來改變和調整人的行為的理論。
  • 偷偷掌握這些歸因模型技巧,不要讓同行知道
    我們先用三種歸因模型來簡單分析下: 1、最終點擊歸因 這是Google使用的默認歸因模型,它會顯示用戶在完成轉化前進行的最後一次互動。在上述例子裡,就是付費搜索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