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娃遇到困難總退縮?多半是歸因有誤,2步走教會娃合理歸因

2021-01-10 俊麗育兒日記

表姐最近有一個煩惱,自己的孩子一遇到問題就說,「太難了,我很笨,我做不到。」

表姐說:「這孩子不知道和誰學的,以前只會說我不會,現在一遇到問題就說我很笨我做不到。」

綿綿剛上三年級,前段時間表姐忙,帶孩子功課的都是孩子的爸爸,表姐觀察了幾天,發現了這個拖後腿的人,就是自己丈夫。綿綿的爸爸在輔導孩子的時候很沒有耐心,經常批評小孩,動不動就是「你怎麼這麼笨?」或者說「老師說你聰明,怎麼這些題目都不會?」

孩子聽了爸爸的話,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認為自己做不出來題目就是自己笨,表姐被綿綿爸爸的教育方式氣到了,狠狠地批評了自己的老公。

然後對孩子說,「綿綿,你是一個特聰明的孩子,是爸爸的講得不好你才聽不懂的,媽媽給你講,你來聽。」

表姐後來給我們吐槽,說自己的老公才是拖油瓶,明明自己教的時候好好的,淡了他手上,孩子就自卑覺得自己不行。

她對綿綿爸爸說:「你說孩子笨,她沒有你的基因嗎?她笨的話你也好不到哪裡去。」

我們都說表姐做得對,不能把孩子的錯題歸因在孩子的智商上,爸爸也需要批評,這種教育理念會讓孩子自卑,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益處。

歸因方式影響逆商的發展

逆商全稱逆境商數,一般被稱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孩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用到的就是逆商。

逆商高的孩子,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會有比較好的表現,相反的,逆商低的孩子就會很難直面困難,更別說解決問題了。

保羅·史託茲博士在《逆商》一書中說到:逆商可以有四個緯度: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擔當力)、Reach(影響度)和Endurance(持續性),簡稱為CORE。

歸因影響的是孩子的掌控感。

Control(掌控感):它是指「你覺得自己對不利事情的掌控有多少?」

掌控感是孩子自己對自己的一個評價,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孩子覺得有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有什麼事情是自己可以做到的?當家長要孩子評價自己的時候,可以這麼讓孩子造句,「當我遇到困難(例如學習)的時候,我覺得,我能做到什麼……」掌控感不可測試,它源自於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產生的自信。

不同的歸因會在不同的方面影響掌控感,從而影響到逆商。伊利諾伊大學的卡羅爾·德威克發現,將逆境歸咎於穩定性因素(比如「我不聰明」)的兒童,比將之歸咎於暫時性因素(比如「我沒有很努力」)的兒童學到的要少。

這是因為,在面對逆境的時候,孩子內心的掌控感非常重要。穩定性因素是指,始終不變的因素,比如孩子聰不聰明,是不是腦子不好;暫時性因素是可以改變的因素,比如上課不認真,回家沒複習等等。

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孩子需要有掌控感,孩子掌控感的來源就是正確的歸因,把歸因往自己可控的方向偏。綿綿的爸爸就做了一個相反的案例,在綿綿不會做題的時候,沒有告知綿綿究竟是哪裡不對,而是把孩子的問題都歸咎到孩子的智商上,這個做法會讓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失去掌控感。

一旦孩子失去掌控感,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聰明的,是笨的。這種想法會打擊孩子的逆商。

逆商從破除孩子錯誤的歸因開始

舉個反面例子:

在一個有偏見的家長眼裡會有不同的歸因,對於同一道題,孩子做錯,有偏見的家長會對孩子有不同的評價。

例如綿綿的爸爸,就認為是因為自己的孩子智商太低;

而沒有偏見的媽媽覺得是孩子學習遇到了困難,而不是因為孩子本身智商低。

站在旁觀的角度看來,家長們肯定會知道,老師這種區別對待是錯誤的,老師對孩子的偏見會影響孩子的逆商發展。那麼對於家長來說,第一步就是破除我們對孩子的偏見,不要認為孩子是不聰明的。不要對孩子說:「你很笨,你沒有鄰居家的孩子聰明。」這種說法會讓孩子限制自己,同時讓孩子覺得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這種事情是不可解的,自己是做不到的。

家長要鼓勵孩子的用功,批評孩子不努力。這是在指導孩子在該用勁的方向上用勁,不要糾結於不可改變的事情。

接著,帶領孩子做好歸因。

希臘諺語說:「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

第一步,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歸因

當孩子有錯誤歸因的時候,家長要會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不能讓孩子陷入自憐自哀的情緒中。

拿綿綿當例子,爸爸的做法很明顯是錯的。在孩子遇到學習難題的時候,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找出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孩子不會做題目,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爸爸講題的方式孩子不熟悉,學習跟不上;

2.做題的時候漏掉了一個條件,沒有看到,孩子粗心大意導致的;

3.題目出錯了;

4.爸爸或者老師講題的時候出錯;

5.超出了知識點範圍;

……

第二步,讓孩子根據歸因結果調整自己的行為

當分析出各種原因的時候,家長要讓孩子自己選擇,有什麼是孩子自己努力可以解決的,有什麼困難要家長的幫助。分析出來以後,讓孩子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提高孩子面對困難的能力。

還是看綿綿的問題,在以上的分析中,2是可以一起解決的,1、4是可以和家長一起解決的,那麼就可以鼓勵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注意看題目,還有在上課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提問,才能夠對知識點更融會貫通。

結論:

拿破崙說:「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在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很多家長會不由自主地幫助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血緣天性。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面對困難的能力更重要。要讓孩子有較高的逆商,就要讓孩子有正確的歸因,才不會陷入自困的陷阱。

相關焦點

  • 歸因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歸因理論都是一個常考考點。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背景簡介: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這就是學習動機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而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 工作總是出錯,我開始懷疑自己|學會合理歸因,是職場人的必修課
    專注於職場·自我提升·心理思維1、正確面對失敗的前提,是合理地將它歸因前陣子看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其中有一個令我心酸的片段:某個實習生在一次課題中落敗後,獨自一人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看著人來人往,她呆呆地看著遠方,眼神空洞,著實讓人心疼。
  • 歸因理論——有因必有果
    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凱利發表了《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繼相應推斷理論之後,凱利將歸因理論區分為單線索歸因和多線索歸因兩類,其中單線索歸因依據一次觀察就能作出歸因,而多線索歸因則是在多次觀察同類行為或事件的情況下作出的推斷。這是對海德的歸因理論進行的又一次擴充和發展,從而成為了歸因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 「事後歸因」與邪教誤信
    故事中的小孩「發現」了「保姆來、走」與「太陽升、落」的規律,把前者當作後者的原因,犯了「事後歸因」的錯誤。[2]   「事後歸因謬誤」的產生原因  前後相隨發生的兩件事,有時可能純屬偶然,有時則有一定相關性,把「偶然」當「必然」、把「相關」當「因果」都屬於「在此之後,因是之故」的思維方式,即把前發事件認作後發事件原因的「事後歸因謬誤」。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文章/熊二編輯/老花有的父母會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缺少信心,羨慕其他家庭中的孩子能夠大膽地站在舞臺上、自信地解決問題,認為自己的孩子遇事總是會退縮,一有困難的事情就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忙,很少有能夠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
  • 廣告監測平臺(二):詳解渠道歸因
    筆者在本文給大家詳細的解析了渠道歸因,enjoy~一、概述上篇文章提到過渠道歸因有以下幾種方式:設備號歸因(精準匹配)渠道號歸因(精準匹配)IP+UA歸因(模糊匹配)其中設備號歸因和IP+UA歸因最重要的是生成一個可追蹤的廣告推廣活動,用戶點擊廣告後,能收集到用戶的IP/UA/設備號等信息,進而和激活用戶的信息進行比對。
  • 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總的來說,基本歸因偏差又分三種。一種是內部歸因,是指事情發生了,當事人會把所有問題指向自己。外部歸因則是指事情發生了,當事人習慣把事情發生因素歸納總結為外部因素。而綜合歸因則是事情發生了,當事人會內外綜合進行評價。所以有的人他覺得自己從來不會錯,其實是指他是習慣性外部歸因,比如說他沒有升職或者原地踏步,他會責怪是自己沒有關係沒有背景,所以導致升不上去。
  • 4個方面解析:歸因分析模型
    而歸因分析(Attribution Analysis)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廣告效果的產生,其功勞應該如何合理的分配給哪些渠道。一、什麼是歸因分析?在複雜的數據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面臨產生產生的大量的數據以及用戶複雜的消費行為路徑,特別是在網際網路廣告行業,在廣告投放的效果評估上,往往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哪些營銷渠道促成了銷售?他們的貢獻率分別是多少?
  • 如何搭建數據歸因模型?
    編輯導讀:歸因分析,究其本質是對不同渠道的投放進行評估,給出一個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業務模式的不同,所搭建的歸因模型也不同,所以數據分析師需要根據實際的業務情況來構建模型。本文作者依據工作實踐的所思所想,結合案例等分享了數據歸因模型搭建的關鍵步驟和思考,供大家一同參考和學習。要深度分析問題原因,不能只統計數字,流於表面!
  • 性騷擾教育要避免「歸因謬誤」
    從認知邏輯來看,這是一種「歸因謬誤」(attribution error)。這是人在構造社會現實時經常會犯的一種認知錯誤。同一件不好的事,別人做的歸結為內因(人品、性格、道德的缺陷),自己做的則歸結為外因(環境使然、無可奈何、身不由己)。對別人歸因嚴苛,對自己歸因寬容:我之所以獲獎是因為我有能力,我之所以敗下陣來是因為別人做了手腳。
  • 維納的歸因理論
    維納的歸因理論在中學教育與能力考試中是考察的重點。單選題主要有四種常見的出題方式,第一種是考察人物與理論之間的對應關係;第二種是考察例子型單選,即題幹給出某一例子,選出對應體現的歸因因素;第三種是考察三維度與六因素之間的對應關係;第四種是考察習得性無助感的定義。簡答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簡述維納的歸因理論。材料分析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根據維納的歸因理論對材料中人物的歸因思想進行分析,並談一談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
  • 成敗歸因理論
    在本文中,將帶領大家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系統的梳理,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一定的幫助歸因理論是指說明和分析人們活動因果關係的理論,人們用它來解釋、控制和預相關的環境,以及隨這種環境而出現的行為,因而也稱「認知理論」,即通過改變人們人們的自我感覺、自我認識來改變和調整人的行為的理論。
  • 考研複試心態——韋納的歸因理論
    概括地說,有三種不合理信念:  1、絕對化要求,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必須」、「應該」、「一定」等字眼連在一起。  2、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
  • 活得高級的方法:內在標準+內歸因
    光輝國際全球高級合伙人岑穎寅女士將為我們闡釋活出高級感的內在標準和內歸因。如果有人總感覺這世界對外向的人更有利、而不夠善待內向者的話,那麼請看過來:終於還有些東西,「內」比「外」更好點。第1種最好,做事的驅動力來源於自己,做事的結果自己擔當,好比有自己的「定海神針」,是一種成熟獨立的人格,是有「真自我」的人。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因理論
    一、背景簡介: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這就是學習動機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而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所謂歸因,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斷其原因的過程。
  • 場景解析+計算邏輯 | 如何利用歸因分析量化目標貢獻佔比?
    此外,結合各坑位的總點擊數和有效轉化的點擊率,會發現一些數據與團隊最初「拍腦袋」的結論相差較大的問題,但同時也定位了優化點:(1)在運營人員的傳統認知中,一直認為「分類」功能較為難用,所以用戶會很少使用,但認知與實際情況大相逕庭。通過歸因分析發現,實際上使用該功能的成交比率非常高,這警醒了產品人員:應立即開始著手優化目錄引導功能。
  • 數據驅動歸因的幾個算法
    數據驅動歸因是基於算法的,要想使用數據驅動歸因,數據量需要積累到一定的規模才可以使用,目前數據驅動歸因可在Google營銷體系中的多個平臺上使用:Google Attribution 360,Google Analytics 360,DoubleClick和AdWords,不同平臺對數據量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如下:算法或機器學習中有兩大類算法
  • 歸因偏差——從自身尋找相通的原因,或許你才能真正的找到原因!
    心理學家發現,成功的時候,人們總會認為是因為自己有能力才得以成功;失敗的時候,又會歸因於外部因素,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歸因偏差心理」。這種心理表現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先來看看下面一個發生在公交車上的案例。擁擠的公交車上,乘客甲不小心踩了乘客乙一腳。乘客乙:「踩的我好疼,你小心點行不行?雖然車擠點,也沒見別人來踩我!」
  • 數據分析模型:歸因分析
    於是,「歸因分析」便最早應用在了廣告投放行業。(歸因分析能最先應用在廣告行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廣告的目標是單一的。比如:無論多少個渠道商,最後推的都是同一款 App;但是若將在產品內部的運營位進行歸因,就需要考慮這個廣告位和商品是否有關係。)舉個例子:一款 App,投放了三個推廣渠道,最後 App 通過某個渠道商完成了下載。
  • 歸因的錯誤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
    很多人對事物歸因存在著錯誤,以至於產生很大的誤解。那麼,歸因錯誤是不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當然可以這麼說。人們似乎都想為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尋找原因,為自己的問題尋找原因,為別人的言行尋找原因。找不到的也就找不到了,屬於未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