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最近有一個煩惱,自己的孩子一遇到問題就說,「太難了,我很笨,我做不到。」
表姐說:「這孩子不知道和誰學的,以前只會說我不會,現在一遇到問題就說我很笨我做不到。」
綿綿剛上三年級,前段時間表姐忙,帶孩子功課的都是孩子的爸爸,表姐觀察了幾天,發現了這個拖後腿的人,就是自己丈夫。綿綿的爸爸在輔導孩子的時候很沒有耐心,經常批評小孩,動不動就是「你怎麼這麼笨?」或者說「老師說你聰明,怎麼這些題目都不會?」
孩子聽了爸爸的話,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認為自己做不出來題目就是自己笨,表姐被綿綿爸爸的教育方式氣到了,狠狠地批評了自己的老公。
然後對孩子說,「綿綿,你是一個特聰明的孩子,是爸爸的講得不好你才聽不懂的,媽媽給你講,你來聽。」
表姐後來給我們吐槽,說自己的老公才是拖油瓶,明明自己教的時候好好的,淡了他手上,孩子就自卑覺得自己不行。
她對綿綿爸爸說:「你說孩子笨,她沒有你的基因嗎?她笨的話你也好不到哪裡去。」
我們都說表姐做得對,不能把孩子的錯題歸因在孩子的智商上,爸爸也需要批評,這種教育理念會讓孩子自卑,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益處。
歸因方式影響逆商的發展
逆商全稱逆境商數,一般被稱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孩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用到的就是逆商。
逆商高的孩子,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會有比較好的表現,相反的,逆商低的孩子就會很難直面困難,更別說解決問題了。
保羅·史託茲博士在《逆商》一書中說到:逆商可以有四個緯度: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擔當力)、Reach(影響度)和Endurance(持續性),簡稱為CORE。
歸因影響的是孩子的掌控感。
Control(掌控感):它是指「你覺得自己對不利事情的掌控有多少?」
掌控感是孩子自己對自己的一個評價,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孩子覺得有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有什麼事情是自己可以做到的?當家長要孩子評價自己的時候,可以這麼讓孩子造句,「當我遇到困難(例如學習)的時候,我覺得,我能做到什麼……」掌控感不可測試,它源自於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產生的自信。
不同的歸因會在不同的方面影響掌控感,從而影響到逆商。伊利諾伊大學的卡羅爾·德威克發現,將逆境歸咎於穩定性因素(比如「我不聰明」)的兒童,比將之歸咎於暫時性因素(比如「我沒有很努力」)的兒童學到的要少。
這是因為,在面對逆境的時候,孩子內心的掌控感非常重要。穩定性因素是指,始終不變的因素,比如孩子聰不聰明,是不是腦子不好;暫時性因素是可以改變的因素,比如上課不認真,回家沒複習等等。
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孩子需要有掌控感,孩子掌控感的來源就是正確的歸因,把歸因往自己可控的方向偏。綿綿的爸爸就做了一個相反的案例,在綿綿不會做題的時候,沒有告知綿綿究竟是哪裡不對,而是把孩子的問題都歸咎到孩子的智商上,這個做法會讓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失去掌控感。
一旦孩子失去掌控感,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聰明的,是笨的。這種想法會打擊孩子的逆商。
逆商從破除孩子錯誤的歸因開始
舉個反面例子:
在一個有偏見的家長眼裡會有不同的歸因,對於同一道題,孩子做錯,有偏見的家長會對孩子有不同的評價。
例如綿綿的爸爸,就認為是因為自己的孩子智商太低;
而沒有偏見的媽媽覺得是孩子學習遇到了困難,而不是因為孩子本身智商低。
站在旁觀的角度看來,家長們肯定會知道,老師這種區別對待是錯誤的,老師對孩子的偏見會影響孩子的逆商發展。那麼對於家長來說,第一步就是破除我們對孩子的偏見,不要認為孩子是不聰明的。不要對孩子說:「你很笨,你沒有鄰居家的孩子聰明。」這種說法會讓孩子限制自己,同時讓孩子覺得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這種事情是不可解的,自己是做不到的。
家長要鼓勵孩子的用功,批評孩子不努力。這是在指導孩子在該用勁的方向上用勁,不要糾結於不可改變的事情。
接著,帶領孩子做好歸因。
希臘諺語說:「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
第一步,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歸因
當孩子有錯誤歸因的時候,家長要會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不能讓孩子陷入自憐自哀的情緒中。
拿綿綿當例子,爸爸的做法很明顯是錯的。在孩子遇到學習難題的時候,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找出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孩子不會做題目,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爸爸講題的方式孩子不熟悉,學習跟不上;
2.做題的時候漏掉了一個條件,沒有看到,孩子粗心大意導致的;
3.題目出錯了;
4.爸爸或者老師講題的時候出錯;
5.超出了知識點範圍;
……
第二步,讓孩子根據歸因結果調整自己的行為
當分析出各種原因的時候,家長要讓孩子自己選擇,有什麼是孩子自己努力可以解決的,有什麼困難要家長的幫助。分析出來以後,讓孩子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提高孩子面對困難的能力。
還是看綿綿的問題,在以上的分析中,2是可以一起解決的,1、4是可以和家長一起解決的,那麼就可以鼓勵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注意看題目,還有在上課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提問,才能夠對知識點更融會貫通。
結論:
拿破崙說:「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在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很多家長會不由自主地幫助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血緣天性。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面對困難的能力更重要。要讓孩子有較高的逆商,就要讓孩子有正確的歸因,才不會陷入自困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