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總是出錯,我開始懷疑自己|學會合理歸因,是職場人的必修課

2021-01-10 小天的書桌

專注於職場·自我提升·心理思維

1、正確面對失敗的前提,是合理地將它歸因

前陣子看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其中有一個令我心酸的片段:

某個實習生在一次課題中落敗後,獨自一人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看著人來人往,她呆呆地看著遠方,眼神空洞,著實讓人心疼。

看到這裡,過往的許多失落瞬間湧上心頭:是用心準備的考試卻沒有得到好的成績,是忙活了許久的工作卻被老闆罵的狗血淋頭,是堅持了很久的事情卻沒有得到好的結果……

我想,這些都是很多人都有過的體會吧。被失敗包圍的一瞬間,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有人說,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面對失敗,不敢再次接受挑戰。

我一朋友曾對我說:「我羨慕那些屢敗屢戰的人,仿佛他們有著用不盡的勇氣。」

後來我接觸過一些「屢敗屢戰」的人,與他們相處後發現,他們並不是不怕失敗,而是對挫折有著更好的解讀,他們能夠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得到改進的機會,甚至能從中獲得力量,而不是自怨自艾,變得頹廢。

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並不是所面對的失敗的多少,而是我們如何面對它。失敗了以後,是想其他理由為自己開脫,還是真正去探索自己錯在哪裡,就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而正確面對失敗的前提,便是合理地將它歸因。

歸因,簡單來說,就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推論過程。在談論合理歸因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我們常犯的一些歸因偏差有哪些。

2、人們日常所犯的歸因偏差有哪些?

01、基本歸因偏差:

當一個問題出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習慣於把這個問題歸因於內部因素,會認為是那個人自身有問題,卻常常忽略環境等外部因素。

這便是心理學中很典型的一個現象:「基本歸因偏差」。

造成基本歸因偏差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與其他的環境因素相比,行動者的行為是最容易觀察的信息。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很容易被注意到,而社會環境、社會角色、情境壓力等外部條件則難以引起注意,於是,我們就下意識地忽視了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而過多地強調個人自身的原因。

小陳是一名房地產銷售主管,管理一組成員。在某段時間當地房市大熱的時候,他們小組賺的盆滿缽滿。

可當行情不好的時候,個別組員的銷售任務沒有完成,小陳便十分生氣,認為組員因為前陣子賺的錢多了反而不努力了,甚至因此開除了幾個人。

小陳正是犯了基本歸因偏差,過於強調個人努力,卻忽略了外部因素,反而損失了幾名陪伴多年的員工。

果不其然,當行情慢慢回暖,他們的小組的業績又重新回到當時的水平,小陳感到十分後悔。

基本歸因偏差,讓我們有時候看不清失敗的原因,對於他人的錯誤過於苛刻,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02、行動者—觀察者效應:

如果你認真觀察生活,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樣一件事,當事人和他人的解讀是不同的。

個人知識管理培訓師成甲曾在自己的書《好好學習》中,解釋過這個現象:「別人出事兒,都是人品問題;自己出事兒,就是外部環境問題。」

比方說,朋友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內還錢,你會認為他不靠譜,不誠信。

反過來,如果自己沒有在規定時間還錢,則會認為自己的確有難處,並不會認為自己不誠信。

這就是「行動者——觀察者效應」,因雙方所站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解讀。

旁觀者往往站在一個理想的角度,從常規的邏輯出發,一旦發現不符合常規,就會歸結於行動者的個人因素。而行動者則會更多地從實際情況出發,強調當時所處的特殊情境。

正是因為行動者—觀察者偏差,讓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原諒自己一些行為,卻對他人要求十分嚴格,不合理的歸因讓我們陷入困境。

說完我們常常會犯的歸因偏差後,我們來看看,如何才算是正確的歸因。

3、如何進行正確的歸因?

那麼,怎樣才算是正確的歸因呢?

這裡介紹一個著名的歸因理論——「韋納歸因理論」,這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韋納的研究成果。

利用韋納的歸因理論,我們能夠更好地將失敗進行歸因,從而振作起來。

韋納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盡力而為;

任務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任務的困難程度;

運氣,個人自認為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身心狀態,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尚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韋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別納入以下三個維度之內

01、內/外部因素:即影響成敗因素的來源,按照這個維度分,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三項屬於內部因素,其他各項則屬於外部因素。

02、穩定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在類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按照這個維度分,能力與任務難度兩項是不致隨情境改變的,是比較穩定的,其他各項則均為不穩定者。

03、可控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能否由個人意願所決定。

在此維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項是可以憑個人意願控制的,其他各項均非個人所能為力。

那麼,我們可以從韋納歸因理論中得到什麼呢?

① 合理面對他人的成敗

當他人遇到挫折時,多去想想,是否是因為外部因素或者特殊的情境導致對方無法順利完成任務?

可能是他的能力暫時達不到?又或是外部環境過於惡劣?又僅僅只是運氣不好?

當面對他人的失敗時,多為對方考慮,而不是一味地陷入「基本歸因偏差」。

我們應該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不是相反。

② 不夠努力,是我們面對失敗時更好的歸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韋納的理論裡,他傾向於人們把成敗到歸結為「可控性」因素——努力。

因為人們在面對可控制的事物時,會激發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簡單來說,如果一件事情你能夠控制它的走向,那你自然願意多付出一些去讓這件事呈現出一個更好的結果,反之,如果你認為做什麼都無法改變結果,那麼我們便會陷入消極狀態。因此,可控感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

比方說,若一次考試考不好,如果你把失敗原因歸結為「題目太難」「自己太笨」「運氣不好,考的都是不會的」,這對你下一次的考試,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甚至會讓你逃避沒學好的事實。

因為這些因素,都不是你能夠控制的,久而久之,你便不再相信自己能夠考好,患上「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無奈的現象,指的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他們會對現實的無望,做出一些無可奈何的行為,呈現出消極的心理狀態。

可能一個人的失敗真的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所造成,但是通過韋納的歸因理論我們知道,只有努力這個因素是可控的。

如果你認為你運氣不好,可你沒辦法改變運氣好壞;如果你認為你能力不足,可你沒辦法在短時間內瞬間提高能力;如果你認為這次的任務太難,可你也沒辦法就保證下次任務就能夠輕鬆解決……

與其去尋找一些外部因素的藉口,不如把目光聚焦於如何下一次能夠變得更好。

正如網上所說的:

「當你足夠努力,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這並不是一句雞湯,而是實實在在的方法論。

我們無法控制其他人怎麼想,無法控制自己的天賦有幾分,無法要求自己的運氣有多好。這聽起來或許令人絕望,但我們還留有一絲希望——那就是努力。

多努力一些,這是面對失敗最好的方法,多去探究自己這次為什麼失敗,去想想還有什麼沒有做好的,多從努力歸因,終有一天,我們會迎來勝利的喜悅。

總結一下:

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但是如何面對挫折,卻會慢慢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而正確面對挫折,首先要學會合理歸因。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陷入「基本歸因偏差」,以及「行動者—觀察者效應」,讓我們嚴格地對待他人的錯誤,以及常常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

通過學習韋納的歸因理論,我們明白了可把成敗歸於三個維度六個因素,能夠更好地面對他人的成敗,更重要的是,努力,是我們面對挫折的更好方法,唯有努力可控制,唯有我們能夠選擇自己努力的程度。

願我們都能用努力歸因,去面對每次挫折,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

最後,送一句話給各位: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

若本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點讚、轉發、收藏~

關注我,持續更新!

作者介紹:小天的書桌,專注於職場,致力於提升思維,願閱盡天下好書,執筆走天涯。

相關焦點

  • 多半是歸因有誤,2步走教會娃合理歸因
    表姐最近有一個煩惱,自己的孩子一遇到問題就說,「太難了,我很笨,我做不到。」表姐說:「這孩子不知道和誰學的,以前只會說我不會,現在一遇到問題就說我很笨我做不到。」綿綿剛上三年級,前段時間表姐忙,帶孩子功課的都是孩子的爸爸,表姐觀察了幾天,發現了這個拖後腿的人,就是自己丈夫。
  • 摧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罪魁禍首——基本歸因錯誤
    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大家好,我是一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知識——基本歸因錯誤。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深情厚誼的基石!這天,顏回好不容易討到了一些米,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居然抓鍋裡的飯吃,孔子就想,我這師長還沒吃呢,弟子怎麼就偷著吃上了?這可是品行有問題啊,但是孔子裝作沒看見,等吃飯的時候孔子就開始套路顏回了:孔子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了,飯還沒吃過,我想先祭下祖先吧!」顏回當時就慌了,他說:「不可以了,我已吃了一口了。」孔子問:為什麼?
  • 厲害的職場人,說話總是「腦」比「嘴」快
    月薪4000+可能在這位求職者看來有點低,但在這個行業以及他所求職的工作崗位看來,確實還不錯,已經算很高的工資了。作為面試官,你也會直接將其淘汰出局!原因很簡單:薪資待遇在行業內已經算很高的了,誰也不願意去打破行業規則;求職者沒有思考面試官之所以要問他期待的薪資待遇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這是典型的沒有經過任何思考的表現。身在職場,不怕沒有過人的本事之人,就怕說話「嘴」比「腦」快之人。
  • 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文章/熊二編輯/老花有的父母會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缺少信心,羨慕其他家庭中的孩子能夠大膽地站在舞臺上、自信地解決問題,認為自己的孩子遇事總是會退縮,一有困難的事情就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忙,很少有能夠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
  • 職場鐵律:工作沒有舒適圈,面對職場不確定性,要麼出眾要麼出局
    1、人生中的那些「不確定」今天的故事還是關於我那個從國企辭去安穩工作的朋友童童。辭職一個多月,面試了十幾家公司,昨天她打電話聊近況。朋友說:「我開始後悔辭職了,現在工作也找不到,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辭職後的生活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
  • 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而內部歸因的人則習慣性把因素指向自己,比如同樣是升職沒有升上去,他會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因為自己不夠努力,人際關係不夠好,所以才導致自己不能升職。總的來說,習慣外部歸因的人總是喜歡抱怨,最後容易變成憤青; 而習慣內部歸因的人則相對對自己較為苛刻,最後讓自己背負巨大的壓力。
  • 性騷擾教育要避免「歸因謬誤」
    從認知邏輯來看,這是一種「歸因謬誤」(attribution error)。這是人在構造社會現實時經常會犯的一種認知錯誤。同一件不好的事,別人做的歸結為內因(人品、性格、道德的缺陷),自己做的則歸結為外因(環境使然、無可奈何、身不由己)。對別人歸因嚴苛,對自己歸因寬容:我之所以獲獎是因為我有能力,我之所以敗下陣來是因為別人做了手腳。
  • 職場思維:努力工作未必是成功捷徑,學會應對降維打擊是智慧選擇
    不知從何時起,降維打擊一夜間滲透各行各業,這種打破規則,不按照出牌的競爭方便讓人總是措手不及,疲於應對,不知如何招架。這就好比你拼盡全力出擊,卻打在了一團棉花上,給人一種有力無法使得憋屈感。職場上,大多數人都容易陷入固有模式,給自己在沒有介入前,就自己設置了一個框架,讓自己在這個設定好的框架中拼搏。
  • 職場做一個聰明人,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只有1%的人能聽懂
    不管是在在職場或生活中, 很多時候你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一切東西, 都按照我們的想法按部就班的一個一個的實現,
  • 避免四種錯誤的心理歸因方式
    在之前的一段時間裡,我也一直在強調的一句話是100%的堅持比99%的堅持更加容易,雖然我是堅持下來了,可我現在發現了我支持我習慣養成的苗頭不對了,我從逼自己行動、強迫自己堅持、到自己感興趣這個過程,又開始演化了,我現在的興趣點不是在於習慣這個點上了。
  • 快速了解「基本歸因謬誤」:破壞人際關係的認知偏見
    這對我的生活意味著什麼?」讓我們來探討一下.......你知道人們在工作中最想要的是什麼嗎?金錢,名望,瘋狂的福利?好吧,都不是。根據一項對20萬名員工的調查,人們最想要的就是得到認可。 在我們最親密的人際關係中可能也是如此。是的,許多人覺得自己沒有受到賞識和認可。
  • 如何走出了自我懷疑?我曾經懷疑,自己就是無法討人喜歡的一個人
    我開始嘗試著和他們聊天,將自己所有疑慮和沮喪全都攤開,我曾以為我們四散天涯,在各自的人生裡再無交集,卻未曾想過,因著曾經堅固的感情基礎,這些最了解我的人永遠都陪伴著我。世界上沒有真正「奇怪」的人,若你和別人不一樣,只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頻率和方式。
  • 學會這幾點,改變自己,你也能與人和諧共處
    有人說:「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而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不可能去脫離他人而獨立存在。因此,人際關係的好壞,將會直接影響我們的一生。那麼,我們將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學會這幾點,改變自己,你也能與人和諧共處。1你有喜歡自己的勇氣嗎?
  • 錯誤會存在,存在即合理,合理也出錯
    墨菲定律說:只要是可能出錯的事情,就一定會出錯。看到這句話,是不是感覺…糟透了?學會未雨綢繆、舉一反三!圖片來源於全網如果有兩種或者多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總是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圖片來源於全網事情如果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
  • 「事後歸因」與邪教誤信
    故事中的小孩「發現」了「保姆來、走」與「太陽升、落」的規律,把前者當作後者的原因,犯了「事後歸因」的錯誤。  不少人可能置之一笑:「這樣的錯誤我可不會犯。」如:  我照著李洪志所說的練起了「法輪功」,抱著死馬當活馬醫想法的我奇蹟般地感到自己的胃病在練功之後明顯好轉……於是我不可救藥地迷上了「法輪功」。(《20年目睹之「邪」現象》)  接觸「法輪功」以後,李常進入了亢奮狀態,天天練功打坐,他的心絞痛竟然沒那麼嚴重了。
  • 職場上,要遠離這幾種人,小心拖累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句話,多條朋友多條路,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多交朋友。而在職場上也是如此,只有自己的人際關係好了,那麼在職場上才能順暢,至少每天都能開開心心的來上班。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們去打好關係的,畢竟人和人不一樣,每個人的三觀也都不同,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職場上,要遠離這幾種人,小心拖累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
  • 歸因偏差:為什麼我們喜歡為失敗找理由?
    我幫他總結了下:考得好是因為自己本來就聰明,考砸了就怪老師出的題目難,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歸因偏差的現象小到打遊戲考試,大到企業管理領域。在企業管理中,公司會總結上一季度的業績。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提醒自己歸因偏差的存在,讓大腦後退一步,超脫現有的「視線範圍」,從心理保護機制中抽離出來,俯視整個事件,而不是陷入歸因偏差的糖衣裡被假象麻痺而不自知。吳伯凡說:心靈越獄,才能俯視生活的桎梏。在歸因時,視線抽離,才能俯視「思維陷阱」的桎梏,才能看清世界掌握自己。
  • 十年職場人在第一份工作中的真實案例,總結了8個經驗教訓
    我根據自己十多年的職場經驗,以及結合第一份工作中的實際案例,給剛入職場的朋友們分享八點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先給大家交代下我的第一份工作,便於在後面的案例中理解。 我是2009年大學畢業,至今已經10年了。
  • 瞌睡蟲惹禍上身 勿做職場烏魂族
    烏魂族」是一個職場新詞彙,專指學歷高,能力好,但每天給人的感覺都是沒睡夠,上班混混沌沌,對工作不積極甚至容易出錯的人,這類人特別不受上司待見。如果你是「烏魂族」一員,那麼可得小心了!  工作沒精打採  「瞌睡蟲」惹禍上身  同事大朱是個「瞌睡蟲」。
  • 人在職場丨不受重用,升職總輪不到自己:你正在經歷職場冷暴力?
    小林感覺自己在公司裡被排擠,被當成透明人一樣對待。 新人遭遇職場冷暴力,幾乎是所有白領都曾遭遇過的階段: 有些老員工覺得新人工作沒有經驗,凡事都不熟悉,因此視而不見;也有一些老員工認為新人會在未來構成對自己的威脅,影響自己的權力,因此會採用冷暴力不理睬的方式施威。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職場冷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