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於職場·自我提升·心理思維
1、正確面對失敗的前提,是合理地將它歸因
前陣子看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其中有一個令我心酸的片段:
某個實習生在一次課題中落敗後,獨自一人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看著人來人往,她呆呆地看著遠方,眼神空洞,著實讓人心疼。
看到這裡,過往的許多失落瞬間湧上心頭:是用心準備的考試卻沒有得到好的成績,是忙活了許久的工作卻被老闆罵的狗血淋頭,是堅持了很久的事情卻沒有得到好的結果……
我想,這些都是很多人都有過的體會吧。被失敗包圍的一瞬間,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有人說,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面對失敗,不敢再次接受挑戰。
我一朋友曾對我說:「我羨慕那些屢敗屢戰的人,仿佛他們有著用不盡的勇氣。」
後來我接觸過一些「屢敗屢戰」的人,與他們相處後發現,他們並不是不怕失敗,而是對挫折有著更好的解讀,他們能夠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得到改進的機會,甚至能從中獲得力量,而不是自怨自艾,變得頹廢。
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並不是所面對的失敗的多少,而是我們如何面對它。失敗了以後,是想其他理由為自己開脫,還是真正去探索自己錯在哪裡,就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而正確面對失敗的前提,便是合理地將它歸因。
歸因,簡單來說,就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推論過程。在談論合理歸因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我們常犯的一些歸因偏差有哪些。
2、人們日常所犯的歸因偏差有哪些?
01、基本歸因偏差:
當一個問題出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習慣於把這個問題歸因於內部因素,會認為是那個人自身有問題,卻常常忽略環境等外部因素。
這便是心理學中很典型的一個現象:「基本歸因偏差」。
造成基本歸因偏差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與其他的環境因素相比,行動者的行為是最容易觀察的信息。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很容易被注意到,而社會環境、社會角色、情境壓力等外部條件則難以引起注意,於是,我們就下意識地忽視了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而過多地強調個人自身的原因。
小陳是一名房地產銷售主管,管理一組成員。在某段時間當地房市大熱的時候,他們小組賺的盆滿缽滿。
可當行情不好的時候,個別組員的銷售任務沒有完成,小陳便十分生氣,認為組員因為前陣子賺的錢多了反而不努力了,甚至因此開除了幾個人。
小陳正是犯了基本歸因偏差,過於強調個人努力,卻忽略了外部因素,反而損失了幾名陪伴多年的員工。
果不其然,當行情慢慢回暖,他們的小組的業績又重新回到當時的水平,小陳感到十分後悔。
基本歸因偏差,讓我們有時候看不清失敗的原因,對於他人的錯誤過於苛刻,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02、行動者—觀察者效應:
如果你認真觀察生活,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樣一件事,當事人和他人的解讀是不同的。
個人知識管理培訓師成甲曾在自己的書《好好學習》中,解釋過這個現象:「別人出事兒,都是人品問題;自己出事兒,就是外部環境問題。」
比方說,朋友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內還錢,你會認為他不靠譜,不誠信。
反過來,如果自己沒有在規定時間還錢,則會認為自己的確有難處,並不會認為自己不誠信。
這就是「行動者——觀察者效應」,因雙方所站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解讀。
旁觀者往往站在一個理想的角度,從常規的邏輯出發,一旦發現不符合常規,就會歸結於行動者的個人因素。而行動者則會更多地從實際情況出發,強調當時所處的特殊情境。
正是因為行動者—觀察者偏差,讓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原諒自己一些行為,卻對他人要求十分嚴格,不合理的歸因讓我們陷入困境。
說完我們常常會犯的歸因偏差後,我們來看看,如何才算是正確的歸因。
3、如何進行正確的歸因?
那麼,怎樣才算是正確的歸因呢?
這裡介紹一個著名的歸因理論——「韋納歸因理論」,這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韋納的研究成果。
利用韋納的歸因理論,我們能夠更好地將失敗進行歸因,從而振作起來。
韋納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盡力而為;
任務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任務的困難程度;
運氣,個人自認為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身心狀態,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尚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韋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別納入以下三個維度之內
01、內/外部因素:即影響成敗因素的來源,按照這個維度分,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三項屬於內部因素,其他各項則屬於外部因素。
02、穩定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在類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按照這個維度分,能力與任務難度兩項是不致隨情境改變的,是比較穩定的,其他各項則均為不穩定者。
03、可控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能否由個人意願所決定。
在此維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項是可以憑個人意願控制的,其他各項均非個人所能為力。
那麼,我們可以從韋納歸因理論中得到什麼呢?
① 合理面對他人的成敗
當他人遇到挫折時,多去想想,是否是因為外部因素或者特殊的情境導致對方無法順利完成任務?
可能是他的能力暫時達不到?又或是外部環境過於惡劣?又僅僅只是運氣不好?
當面對他人的失敗時,多為對方考慮,而不是一味地陷入「基本歸因偏差」。
我們應該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不是相反。
② 不夠努力,是我們面對失敗時更好的歸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韋納的理論裡,他傾向於人們把成敗到歸結為「可控性」因素——努力。
因為人們在面對可控制的事物時,會激發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簡單來說,如果一件事情你能夠控制它的走向,那你自然願意多付出一些去讓這件事呈現出一個更好的結果,反之,如果你認為做什麼都無法改變結果,那麼我們便會陷入消極狀態。因此,可控感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
比方說,若一次考試考不好,如果你把失敗原因歸結為「題目太難」「自己太笨」「運氣不好,考的都是不會的」,這對你下一次的考試,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甚至會讓你逃避沒學好的事實。
因為這些因素,都不是你能夠控制的,久而久之,你便不再相信自己能夠考好,患上「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無奈的現象,指的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他們會對現實的無望,做出一些無可奈何的行為,呈現出消極的心理狀態。
可能一個人的失敗真的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所造成,但是通過韋納的歸因理論我們知道,只有努力這個因素是可控的。
如果你認為你運氣不好,可你沒辦法改變運氣好壞;如果你認為你能力不足,可你沒辦法在短時間內瞬間提高能力;如果你認為這次的任務太難,可你也沒辦法就保證下次任務就能夠輕鬆解決……
與其去尋找一些外部因素的藉口,不如把目光聚焦於如何下一次能夠變得更好。
正如網上所說的:
「當你足夠努力,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這並不是一句雞湯,而是實實在在的方法論。
我們無法控制其他人怎麼想,無法控制自己的天賦有幾分,無法要求自己的運氣有多好。這聽起來或許令人絕望,但我們還留有一絲希望——那就是努力。
多努力一些,這是面對失敗最好的方法,多去探究自己這次為什麼失敗,去想想還有什麼沒有做好的,多從努力歸因,終有一天,我們會迎來勝利的喜悅。
總結一下:
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但是如何面對挫折,卻會慢慢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而正確面對挫折,首先要學會合理歸因。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陷入「基本歸因偏差」,以及「行動者—觀察者效應」,讓我們嚴格地對待他人的錯誤,以及常常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
通過學習韋納的歸因理論,我們明白了可把成敗歸於三個維度六個因素,能夠更好地面對他人的成敗,更重要的是,努力,是我們面對挫折的更好方法,唯有努力可控制,唯有我們能夠選擇自己努力的程度。
願我們都能用努力歸因,去面對每次挫折,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
最後,送一句話給各位: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
若本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點讚、轉發、收藏~
關注我,持續更新!
作者介紹:小天的書桌,專注於職場,致力於提升思維,願閱盡天下好書,執筆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