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罪魁禍首——基本歸因錯誤

2021-01-15 一壺濁酒笑談天下
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

大家好,我是一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知識——基本歸因錯誤。

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深情厚誼的基石!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很難建立,尤其是陌生人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信任就更難建立。所以薛兆豐教授在經濟學講義裡把信任列入了稀缺資源。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這裡正好分享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呂氏春秋》裡有個典故,說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蔡一帶,就是現在的河南上蔡。因兵荒馬亂,餓了七天都沒吃到米飯。這天,顏回好不容易討到了一些米,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居然抓鍋裡的飯吃,孔子就想,我這師長還沒吃呢,弟子怎麼就偷著吃上了?這可是品行有問題啊,但是孔子裝作沒看見,等吃飯的時候孔子就開始套路顏回了:

孔子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了,飯還沒吃過,我想先祭下祖先吧!」

顏回當時就慌了,他說:「不可以了,我已吃了一口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低聲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灰在鍋裡,染灰的米飯丟了太可惜,就抓起來吃了」

孔子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覺得很愧疚,他抱歉地說:「我平常對顏回已經最信任的了,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

這個典故告訴我們:我們在分析某些行為或後果時,對人的性格因素通常是高估的,而對情境的因素往往是低估的,就算是聖人孔子也不例外,這在心理學裡叫「基本歸因錯誤」。當我們看到別人哪裡做得不好首先會把原因歸於性格因素,認為是性格缺陷或是能力問題,而不會考慮是不是因為受到了條件限制;而自己取得了某些成就會認為是自己能力超群,而不會認為是自己運氣好或者是自己更有資源優勢。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對行為的影響,目的是更好的指導行為。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歸因錯誤呢?尤其是當你對別人做出性格方面的錯誤歸因時,比如約會對方遲到,我們最直接的想法是不是認為這個人為人不行、不守信用、或者是擺架子故意讓你等他?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情境因素?凡事往好的方向想嘛,萬一他出車禍了呢?再比如,一輛汽車疾馳而過,濺起汙水灑你一身,你最直接的想法是不是這人素質太差?這時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下情境因素?萬一人家是趕著去投胎呢?當然,這裡是開個玩笑,我們可不能有這麼欠揍的想法!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別人的難處和意料之外的環境因素。

我們可以把這類練習當作「歸因寬容」,只要長期練習,養成了寬容別人的習慣,就能讓你的人際關係更好、更受歡迎、進而與身邊的人關係和睦職場順暢,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想想是不是有點小激動?

好了,本期分享到這就結束了,下期跟大家分享命理學知識——本命年到底穿不穿紅褲衩。歡迎點讚關注、留言討論,我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生活中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基本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我們在給已經事情做歸因的時候,常常高估人格的作用而低估環境的力量,這種雙重傾向,稱之為基本歸因錯誤。歸因指的是我們去推廣他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當我們發現某一個問題,並去尋找原因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某個問題的原因歸因在某個人的性格上,而對於環境的力量,我們覺得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方法在某些時候是有效的,因為人是具有穩定性格的傾向,但是這樣的歸因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僅是內在性格的影響,環境具有同等的力量。弗利茨·海德在研究了人們如何解釋他人行為後,提出了一個理論——「基本歸因錯誤」。
  • 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這個其實牽涉到心理學一個概念,基本歸因偏差。基本歸因偏差是指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後果的原因時高估傾向性因素(譴責或讚譽他人)、低估情境性因素(譴責或讚譽環境)的雙重傾向。它是歸因理論的一個現象,即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
  • 歸因的錯誤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
    很多人對事物歸因存在著錯誤,以至於產生很大的誤解。那麼,歸因錯誤是不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當然可以這麼說。人們似乎都想為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尋找原因,為自己的問題尋找原因,為別人的言行尋找原因。找不到的也就找不到了,屬於未知的問題。
  • 婚姻中,如何解決夫妻之間的爭吵?你需要了解歸因錯誤
    文/大白婚姻像一個矛盾體,沒有接觸婚姻的人,嚮往著家庭中的幸福。而結過婚的人,卻想脫離這太多是非的牢籠。你細心觀察我們的生活後,會發現壞事總是比好事更有影響力,而且影響更持久。人們好像總是在無休止地在思考事情為什麼發生,特別是消極事件或者預期之外時事件的時候發生的時候。
  • 婚姻中,如何解決夫妻之間的爭吵?你需要了解心理學中的歸因錯誤
    婚姻像一個矛盾體,沒有接觸婚姻的人,嚮往著家庭中的幸福。而結過婚的人,卻想脫離這太多是非的牢籠。 歸因錯誤對於婚姻的影響 我們對伴侶行為的歸因通常情況下是符合事實的,也是理性的。然而在對行為的解釋中,如果我們發現了其他可能的原因,我們就很少會理性地歸因。 例如,我們能詳細地指出一條或兩條能夠充分說明,伴侶對愛情興致不高原因,是由於內部原因。
  • 不信中國有4億人在健身,這是基本歸因錯誤還是統計調查誤差?
    近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4億人在健身鍛鍊身體,據《2019運動消費趨勢報告》和公開數據測算,還有一億人在假裝健身。相信這兩個公開的數據引起了不少人心中的疑惑——為什麼我身邊10個人裡面最多只有兩三個人在健身,同時健身房裡明明還有一半的人不是在吹水就是在自拍,這難道不算是在假裝健身?
  • 成因混淆與錯誤歸因
    科學隨想  事物之間的關係往往十分複雜,我們的觀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常常會對因果歸因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最常出現的一種謬誤就是將統計關係視同於因果關係。  例如,有一個統計數字表明,美國亞利桑那州死於肺結核的人數比其他州多,這是否意味著該州的氣候容易生肺病?其實結論正好相反:亞利桑那州的氣候對害肺病的人有好處!
  • 拒絕歸因錯誤,每一個餐飲人都應該建立系統性思維
    人的大腦重量佔整個身體的百分之五左右,耗氧量卻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因為耗能,所以我們的大腦天然具有懶的特點,不願意進行深度思考。所以對於一個問題,我們往往只能看到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產生歸因錯誤,造成認知偏差。先說一個我因為歸因錯誤犯的錯誤。
  • 避免四種錯誤的心理歸因方式
    你對失敗和成功的歸因方式,決定著你的日常生活動機。最近發現一個在心理學上可以嘗試去解決的問題,很多小夥伴不是對很多習慣堅持不來嘛!我也是這樣的,但我堅持下來了。先來重溫一下歸因的定義,就是關於結果產生的原因的評價,歸因理論是描述社會知覺者如何利用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釋的一種總體方式。人們之所以不斷做出因果分析,部分原因在於他們試圖全面地理解社會存在。但在實際中,人往往會出現了歸因偏差,不能系統地搜尋現有的信息。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這使得孩子們出現高考前拼命學習,高考後則盡情放縱的情況,很多考上名校的孩子都是在周圍人的誇讚中長大的,他們覺得自己天生聰明,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輕鬆通過考試。可是這種想法到最後很容易被現實打臉,"高考釘子戶"張非就是一個很好的事例。張非幾次被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卻又因沉迷遊戲被多次開除,這源於本身和父母的錯誤"歸因"。
  • 快速了解「基本歸因謬誤」:破壞人際關係的認知偏見
    編者按:基本歸因謬誤是認知偏見中的一種典型情況,通常會給我們的人機關係帶來重要的影響。什麼是基本歸因謬誤?怎麼理解基本歸因謬誤?怎麼突破基本歸因謬誤?近日,暢銷書作家麥可·西蒙斯(Michael Simmons)發表了一篇文章,以非常簡潔的方式就上述問題給出了答案。
  • 基本歸因謬誤:成功取決於環境還是個人品質?
    編者按:基本歸因錯誤(FAE)的意思是,人們常常把一個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比如,我們在評價他人的行為時總是傾向於低估外部因素的影響,而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我們應該儘量避免犯基本歸因錯誤,恰當地考慮環境在塑造個人和改變行為方面的作用。本文譯自Psychology Today,作者Noam Shpancer Ph.D.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沒有人告訴她,並不是弟弟睡覺的時候她不可以在床上跳,不可以大吼大叫,而是所有家庭成員,包括出門在外,有人在休息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儘量不去打擾;也不是因為弟弟在看你在學你,所以你需要不浪費糧食,而是所有的人,都不應該浪費糧食,這是一種基本的素養。
  • 工作總是出錯,我開始懷疑自己|學會合理歸因,是職場人的必修課
    失敗了以後,是想其他理由為自己開脫,還是真正去探索自己錯在哪裡,就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而正確面對失敗的前提,便是合理地將它歸因。歸因,簡單來說,就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推論過程。在談論合理歸因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我們常犯的一些歸因偏差有哪些。2、人們日常所犯的歸因偏差有哪些?
  • 投資中的錯誤歸因:未來是由多種路徑構成的不確定結果
    無論是基本面因素、技術面因素、消息面因素還是資金面因素,都會被有心人找到,投資者忙於尋找促使股價上漲的線索,對行情的發展變化進行歸因。 歸因是為了分析歷史和理解當下,並對未來做合理的推演,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很多人並沒有思考這些歸因是否準確可靠,這些原因與結果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錯誤歸因發生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
  • 心理學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如果你有喜歡的人,與其苦苦暗戀、單戀,不如主動出擊,去讓對方喜歡上你。怎麼才能讓心儀的人喜歡上你?心理學家的大招:善用「錯誤歸因」。1、經典錯誤歸因:吊橋效應懂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愛情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叫「吊橋效應」,實驗的過程大致是讓一個美女去做調查報告,地點分別在三個地方:公園、石橋上、危險吊橋。結果在危險吊橋上接受調查的人,給美女打電話的人最多。
  • 「事後歸因」與邪教誤信
    故事中的小孩「發現」了「保姆來、走」與「太陽升、落」的規律,把前者當作後者的原因,犯了「事後歸因」的錯誤。  不少人可能置之一笑:「這樣的錯誤我可不會犯。」  2、把「相關」當「因果」  「相關關係」與「因果關係」容易讓人混淆不清,兩件事情存在相關,不代表他們有因果關係。比如,我們都很相信自己的感覺,感冒了,就會不自覺地「想起」昨天衣服穿少了,但醫學研究發現,感冒和衣服穿少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它們之間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相關,但其相關係數甚至不比摸鼻子或揉眼睛更高。
  • 「庚子年多災多難」,不過是種錯誤歸因
    來源標題:「庚子年多災多難」,不過是種錯誤歸因 把災害歸咎於天象,不僅不科學,還可能妨礙防治災害的正途。2020年剛過半程,卻已見證不少「歷史性時刻」。
  • 謬誤思維和錯誤歸因
    前者,用錯誤的結果,讓人相信上帝的存在;後者用訴諸恐懼的辦法,讓你跟他一樣相信,或者相信他的行為正確。而且兩者都是信徒和騙子的典型思維模式。比如,路邊的算命先生就經常用恐懼思維來誘騙群眾,先是講你在體徵上(通常是面相或者「八字」)上有什麼反映,或者有什麼缺陷,如果不進行補救,就會有什麼災難,或者會波及兒孫,等等。大多數人可能會被這種恐嚇性的語言嚇住,於是就「不怕一萬隻怕萬一」,跟著別人的思維跑。
  • 自我知覺理論和歸因偏差
    下面我們將列舉一些比較常見的歸因偏差。 (1)基本歸因錯誤。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這樣一種傾向:人們往往將行為歸因於內部穩定的性格特徵,而忽視引起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 瓊斯和戴維斯認為,正確的、理想的歸因應該是這樣的:如果行為是自由選擇的,就可以歸因於行為者自身的原因;如果行為是在外部限制的作用下產生的,就應該歸因於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