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混淆與錯誤歸因

2021-01-15 和訊科技

  科學隨想

  事物之間的關係往往十分複雜,我們的觀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常常會對因果歸因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最常出現的一種謬誤就是將統計關係視同於因果關係。

  例如,有一個統計數字表明,美國亞利桑那州死於肺結核的人數比其他州多,這是否意味著該州的氣候容易生肺病?其實結論正好相反:亞利桑那州的氣候對害肺病的人有好處!也恰是這個緣故,數以千計的肺病患者紛紛前來,自然就「抬高」了這個州死於肺結核的平均數。再如,一項研究表明,在某個城市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的人數和啤酒的消耗量都急劇上升,這是否表示喝啤酒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概率?非也!這兩種情況的出現,都是人口迅速增加的結果。

  自然現象的產生往往受到一定的因果關係的支配,這種因果關係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分明。有一年,人們觀察到有不少候鳥成群結隊地飛回東湖越冬。當地有媒體報導說,這是因為汙染減輕了,湖水變清了。但武漢有一名記者卻在聞到從湖水中散發出的臭氣時產生了懷疑。經過現場觀察和採訪專家,他得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些候鳥(主要是紅嘴鷗)的到來恰恰是因為它們看中了東湖的汙染!原來,受汙染多年的東湖,藻類大量繁殖、菌蟲密布,聚集了紅嘴鷗越冬喜食的大量食物。這才是吸引成千上萬隻候鳥到這裡來越冬的真正原因。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歸因理論」——關於人們如何進行「因果歸因」的理論,也就是對行為和行為之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解釋。歸因研究者發現,人們在歸因時存在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即個體傾向於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情境歸因,但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會把他人的行為更多地歸結為內在的特質和態度,而很少考慮環境的影響或限制,也就是常常會犯「基本歸因錯誤」(也叫「對應偏見」)。換言之,對於正性行為,人們總是傾向於進行個性歸因;而對於負性行為,他們更傾向於進行情境歸因。這種我們通常意識不到的思維偏見,往往也會影響到我們對人、事的正確判斷。

  心理學家常常提到的一種以「內省「和」外視「呈現的歸因效應也較為普遍。比如,一位老師接手一個新的班級,如果他的學生成績提高了,那麼他就會認為是自己教學有方(內省);如果學生的成績變差了,那麼他會歸罪於這些學生的基礎太差,或是前任老師的能力太差(外視)。同樣的道理,當新員工業績優秀、表現突出時,上司會認為是自己管理有方(內省);反之,如果員工沒有達到理想的業績,上司就會解釋這是由於這個員工無能或愚笨(外視)。

  我們通常所了解的科學研究的要義是探求因果律,並不斷地驗證因果關係的假設。千百年來,科學技術的進步一直在向我們顯示,一些看似沒有關聯的事件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係。在科學史上,通過發現新機制而促使學科產生進步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當巴裡·馬歇爾與羅賓·沃倫最初提出細菌引起潰瘍的觀點時,大多數人都認為胃內酸度太高而不適於細菌存活,所以不存在細菌引起潰瘍的機制。後來,由於發現幽門螺桿菌產生氨氣中和了胃酸而使自己生存,這就排除了細菌-潰瘍機制的不可信性(這兩位因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這種細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被授予200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但也存在相反的例子。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衛·科恩指出,各種不正常的心理,每種都包含了遺傳或先天的不正常因素,卻常常被歸因為忽視、虐待、缺乏機會回缺乏某些特性。如兒童孤獨症和精神分裂症被歸因於母親忽視和冷漠的撫養方式;躁狂抑鬱症被歸因為歸屬需要未得到滿足;病理性肥胖歸因於嬰兒時期的過量餵養和兒童時代食物獲得不正常,唐氏症候群歸因為母親在孕期的壓力和緊張……研究表明,這些心理障礙與撫養方式之間的關係不大,或根本沒有什麼關係,但多年來社會學對其之解釋被廣為傳播,損害了許多無辜的人和他們的家庭。

  因果觀念通常也可以看作是聯繫宇宙事象、了解事物之事理的方式,實則也是我們藉以回觀歷史、解釋現象所常用的思想方式。很欣賞這樣一句話:歷史的陳述,只能是旁觀者的觀察,從線索中尋找因與緣——「因」是直接的演變,「緣」是不斷牽涉的因素,無數的因與緣於是湊成無數可能之中的「果」。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初中化學方程式書寫錯誤歸因及對策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嚴重製約著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診斷出錯誤並尋找到成因,並能找到相關對策,就解決了教師和學生都頭疼的問題。1 常見錯誤類型1.1 化學式書寫錯誤。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原理理解錯誤,如鐵在氧氣中燃燒產物寫成Fe2O3,二是在書寫錯誤的化學式,如Na2CO3錯寫成NaCO3,Cu(NO3)2錯寫成CuNO3等等。1.2 化學方程式「假配平」。學生對配平很重視,但是往往由於失誤而導致沒有真正配平。比如相對掌握較好的酸鹼中和反應中H2O前面的化學計量數常會將2丟失。
  • 生活中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基本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我們在給已經事情做歸因的時候,常常高估人格的作用而低估環境的力量,這種雙重傾向,稱之為基本歸因錯誤。歸因指的是我們去推廣他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當我們發現某一個問題,並去尋找原因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某個問題的原因歸因在某個人的性格上,而對於環境的力量,我們覺得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方法在某些時候是有效的,因為人是具有穩定性格的傾向,但是這樣的歸因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僅是內在性格的影響,環境具有同等的力量。弗利茨·海德在研究了人們如何解釋他人行為後,提出了一個理論——「基本歸因錯誤」。
  • 歸因的錯誤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
    很多人對事物歸因存在著錯誤,以至於產生很大的誤解。那麼,歸因錯誤是不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當然可以這麼說。人們似乎都想為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尋找原因,為自己的問題尋找原因,為別人的言行尋找原因。找不到的也就找不到了,屬於未知的問題。
  • 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這個其實牽涉到心理學一個概念,基本歸因偏差。基本歸因偏差是指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後果的原因時高估傾向性因素(譴責或讚譽他人)、低估情境性因素(譴責或讚譽環境)的雙重傾向。它是歸因理論的一個現象,即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張非幾次被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卻又因沉迷遊戲被多次開除,這源於本身和父母的錯誤"歸因"。維納的"歸因理論"維納指出人們的成就可以歸因於能力、努力和運氣等六種因素,根據這六種因素的自身特點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能力和努力兩個方面,經過分析可得能力屬於內部不可控的因素,而努力則屬於外部可控的因素。
  • 避免四種錯誤的心理歸因方式
    你對失敗和成功的歸因方式,決定著你的日常生活動機。最近發現一個在心理學上可以嘗試去解決的問題,很多小夥伴不是對很多習慣堅持不來嘛!我也是這樣的,但我堅持下來了。先來重溫一下歸因的定義,就是關於結果產生的原因的評價,歸因理論是描述社會知覺者如何利用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釋的一種總體方式。人們之所以不斷做出因果分析,部分原因在於他們試圖全面地理解社會存在。但在實際中,人往往會出現了歸因偏差,不能系統地搜尋現有的信息。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如果說這樣做可以教育出特別好的孩子也就罷了,但問題是,家庭這樣給孩子歸因,企圖讓孩子聽話,改正錯誤,孩子是看不到背後的邏輯和道理的,他只能儘量去不讓媽媽生氣和逃避媽媽的懲罰。- 04 -長期被用錯誤的歸因教育的孩子,往往是是非觀念比較模糊,比較無助,甚至於非常喜歡推卸責任。孩子們會不斷的探索父母和外界對他行為的底線。
  • 心理學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心理學家的大招:善用「錯誤歸因」。1、經典錯誤歸因:吊橋效應懂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愛情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叫「吊橋效應」,實驗的過程大致是讓一個美女去做調查報告,地點分別在三個地方:公園、石橋上、危險吊橋。結果在危險吊橋上接受調查的人,給美女打電話的人最多。為什麼?
  • 摧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罪魁禍首——基本歸因錯誤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知識——基本歸因錯誤。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深情厚誼的基石!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很難建立,尤其是陌生人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信任就更難建立。所以薛兆豐教授在經濟學講義裡把信任列入了稀缺資源。孔子說:人無信不立!這裡正好分享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呂氏春秋》裡有個典故,說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蔡一帶,就是現在的河南上蔡。
  • 投資中的錯誤歸因:未來是由多種路徑構成的不確定結果
    在面對某些自己並不那麼有把握的問題時,人們有可能將事物之間的對應關係混淆,而真實世界的邏輯關係錯綜複雜,事物之間往往不遵循簡單的對應關係。找出正確的對應關係從來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在多年後的今天,我發現投資者在面對資產價格的變動時,經常做出錯誤的歸因,即便是許多馬後炮的分析也沒有能夠找出價格變化與其形成原因之間正確的對應關係。
  • 你需要了解歸因錯誤
    歸因錯誤對於婚姻的影響我們對伴侶行為的歸因通常情況下是符合事實的,也是理性的。然而在對行為的解釋中,如果我們發現了其他可能的原因,我們就很少會理性地歸因。例如,我們能詳細地指出一條或兩條能夠充分說明,伴侶對愛情興致不高原因,是由於內部原因。那麼我們通常就會忽略或很少去考慮其他可能性,從而對我們的婚姻產生不信任甚至是懷疑。
  • 拒絕歸因錯誤,每一個餐飲人都應該建立系統性思維
    所以對於一個問題,我們往往只能看到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產生歸因錯誤,造成認知偏差。先說一個我因為歸因錯誤犯的錯誤。兩年前我剛涉足餐飲,那時對自己的產品超級自信,當然後來我知道這種自信屬於盲目自信,就是因為無知,目光局限,看不到其他的東西,所建立的一種化沒有原因的自信,這種自信後來我在心理學上看到叫達克效應,簡單點說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 你需要了解心理學中的歸因錯誤
    歸因錯誤對於婚姻的影響 我們對伴侶行為的歸因通常情況下是符合事實的,也是理性的。然而在對行為的解釋中,如果我們發現了其他可能的原因,我們就很少會理性地歸因。 例如,我們能詳細地指出一條或兩條能夠充分說明,伴侶對愛情興致不高原因,是由於內部原因。
  • 「庚子年多災多難」,不過是種錯誤歸因
    來源標題:「庚子年多災多難」,不過是種錯誤歸因 把災害歸咎於天象,不僅不科學,還可能妨礙防治災害的正途。2020年剛過半程,卻已見證不少「歷史性時刻」。
  • 謬誤思維和錯誤歸因
    前者,用錯誤的結果,讓人相信上帝的存在;後者用訴諸恐懼的辦法,讓你跟他一樣相信,或者相信他的行為正確。而且兩者都是信徒和騙子的典型思維模式。比如,路邊的算命先生就經常用恐懼思維來誘騙群眾,先是講你在體徵上(通常是面相或者「八字」)上有什麼反映,或者有什麼缺陷,如果不進行補救,就會有什麼災難,或者會波及兒孫,等等。大多數人可能會被這種恐嚇性的語言嚇住,於是就「不怕一萬隻怕萬一」,跟著別人的思維跑。
  • 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指出一個人取得成功或失敗時,把行為的原因或者歸於外部環境,或者在於人內部。在海德研究的基礎上,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的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三緯度六因素。後者的成敗歸因理論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是我們需要重要備考點之一,可作為單選題也可是材料分析題。
  • 自我知覺理論和歸因偏差
    點擊"家庭心教育"關注公眾號尊重版權 請註明以下信息再轉載:「作者:許晉 微信公眾號:jtxjy516」 早期的歸因研究者關注的大多是他人歸因雖然歸因的進行會遵循一些特定的標準或法則,但是,人們在進行歸因的時候,並不一定會遵循這些法則,而是表現出一些相當明顯的有趣的偏差,這些偏差有的來自於認知過程本身的局限,有的則來自於人們的動機。
  • 「事後歸因」與邪教誤信
    【摘要】人類思維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容易把「偶然」當「必然」、把「相關」當「因果」,認為如果兩件事緊隨其後發生,往往是前者導致了後者,這就是「事後歸因謬誤」。「事後歸因謬誤」是造成許多迷信和邪教誤信的直接原因,應通過尋找替代解釋進行辨別,通過思考可能導致的行為決定是否採信。
  • 一個測試看你會不會鑽牛角尖,一句話講清楚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晚上回家,上樓時跟我家領導說,今天跟同事學了一個概念,覺得特別好用,成功的時候都是內部歸因,都是因為我厲害;失敗的時候都是外部歸因,都是因為你不行。我說這個還沒合適的例子說明,抽時間找一個。10歲半小明聽到了說,我能舉個例子。
  • 不信中國有4億人在健身,這是基本歸因錯誤還是統計調查誤差?
    這是一個典型的基本歸因錯誤案例,相信大家看完都能夠了解到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現在我們反過來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依據主流社會學及心理學觀點我們每個人的人際交往圈子一般在150人以內,一旦超出這個範圍往往會逐漸喪失交往的密度。國民級社交應用APP微信好友上限也就是5000人,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般微信好友是不會加滿的。我們能否以個人的人際交往圈子來判斷整個國家的統計數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