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隨想
事物之間的關係往往十分複雜,我們的觀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常常會對因果歸因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最常出現的一種謬誤就是將統計關係視同於因果關係。
例如,有一個統計數字表明,美國亞利桑那州死於肺結核的人數比其他州多,這是否意味著該州的氣候容易生肺病?其實結論正好相反:亞利桑那州的氣候對害肺病的人有好處!也恰是這個緣故,數以千計的肺病患者紛紛前來,自然就「抬高」了這個州死於肺結核的平均數。再如,一項研究表明,在某個城市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的人數和啤酒的消耗量都急劇上升,這是否表示喝啤酒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概率?非也!這兩種情況的出現,都是人口迅速增加的結果。
自然現象的產生往往受到一定的因果關係的支配,這種因果關係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分明。有一年,人們觀察到有不少候鳥成群結隊地飛回東湖越冬。當地有媒體報導說,這是因為汙染減輕了,湖水變清了。但武漢有一名記者卻在聞到從湖水中散發出的臭氣時產生了懷疑。經過現場觀察和採訪專家,他得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些候鳥(主要是紅嘴鷗)的到來恰恰是因為它們看中了東湖的汙染!原來,受汙染多年的東湖,藻類大量繁殖、菌蟲密布,聚集了紅嘴鷗越冬喜食的大量食物。這才是吸引成千上萬隻候鳥到這裡來越冬的真正原因。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歸因理論」——關於人們如何進行「因果歸因」的理論,也就是對行為和行為之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解釋。歸因研究者發現,人們在歸因時存在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即個體傾向於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情境歸因,但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會把他人的行為更多地歸結為內在的特質和態度,而很少考慮環境的影響或限制,也就是常常會犯「基本歸因錯誤」(也叫「對應偏見」)。換言之,對於正性行為,人們總是傾向於進行個性歸因;而對於負性行為,他們更傾向於進行情境歸因。這種我們通常意識不到的思維偏見,往往也會影響到我們對人、事的正確判斷。
心理學家常常提到的一種以「內省「和」外視「呈現的歸因效應也較為普遍。比如,一位老師接手一個新的班級,如果他的學生成績提高了,那麼他就會認為是自己教學有方(內省);如果學生的成績變差了,那麼他會歸罪於這些學生的基礎太差,或是前任老師的能力太差(外視)。同樣的道理,當新員工業績優秀、表現突出時,上司會認為是自己管理有方(內省);反之,如果員工沒有達到理想的業績,上司就會解釋這是由於這個員工無能或愚笨(外視)。
我們通常所了解的科學研究的要義是探求因果律,並不斷地驗證因果關係的假設。千百年來,科學技術的進步一直在向我們顯示,一些看似沒有關聯的事件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係。在科學史上,通過發現新機制而促使學科產生進步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當巴裡·馬歇爾與羅賓·沃倫最初提出細菌引起潰瘍的觀點時,大多數人都認為胃內酸度太高而不適於細菌存活,所以不存在細菌引起潰瘍的機制。後來,由於發現幽門螺桿菌產生氨氣中和了胃酸而使自己生存,這就排除了細菌-潰瘍機制的不可信性(這兩位因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這種細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被授予200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但也存在相反的例子。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衛·科恩指出,各種不正常的心理,每種都包含了遺傳或先天的不正常因素,卻常常被歸因為忽視、虐待、缺乏機會回缺乏某些特性。如兒童孤獨症和精神分裂症被歸因於母親忽視和冷漠的撫養方式;躁狂抑鬱症被歸因為歸屬需要未得到滿足;病理性肥胖歸因於嬰兒時期的過量餵養和兒童時代食物獲得不正常,唐氏症候群歸因為母親在孕期的壓力和緊張……研究表明,這些心理障礙與撫養方式之間的關係不大,或根本沒有什麼關係,但多年來社會學對其之解釋被廣為傳播,損害了許多無辜的人和他們的家庭。
因果觀念通常也可以看作是聯繫宇宙事象、了解事物之事理的方式,實則也是我們藉以回觀歷史、解釋現象所常用的思想方式。很欣賞這樣一句話:歷史的陳述,只能是旁觀者的觀察,從線索中尋找因與緣——「因」是直接的演變,「緣」是不斷牽涉的因素,無數的因與緣於是湊成無數可能之中的「果」。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