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中國有4億人在健身,這是基本歸因錯誤還是統計調查誤差?

2021-01-15 李博鈴plus

近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4億人在健身鍛鍊身體,據《2019運動消費趨勢報告》和公開數據測算,還有一億人在假裝健身。相信這兩個公開的數據引起了不少人心中的疑惑——為什麼我身邊10個人裡面最多只有兩三個人在健身,同時健身房裡明明還有一半的人不是在吹水就是在自拍,這難道不算是在假裝健身?

統計是怎麼一回事?

統計在國家經濟生產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信息、諮詢和監督三大職能:信息職能是指統計機構或工作者根據統計研究對象的特點,採用科學的方法採集、整理、分析、儲存、傳遞大量的反映客觀現象數量特徵和發展規律性的信息資料,為國家管理、企業經營和科學研究提供基礎資料;諮詢職能是指統計機構或工作者對其所掌握的豐富信息資源,根據國家管理、企業經營和科學研究等需要進行深度開發,提供各種可供選擇的諮詢建議和對策方案;監督職能是指統計機構或工作者通過對客觀現象的數量採集和分析研究,及時、準確地反映社會發展和企事業單位的經營與管理狀態,並依據國家、部門及有關單位的政策、規劃、管理措施和評價標準,對其實行全面、系統的定量檢查、監測和預警,以促進社會經濟和企事業單位的經營與管理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快速、持續、健康地發展。

了解過統計的基本職能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國家統計局會關心中國14億人口有多少人在健身的問題了,至於如何得出4億人在健身的數據就要看統計工作的四個基本程序: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四個基本程序也就是一個從定性認知開始,經過定量認知,再到定性認知和定量認知相結合的過程,這屬於認知論的範疇。

不是說好了聊統計嘛,怎麼又扯上認知論了呢?

這裡簡單的說明一下,統計是一門科學。科學講究嚴謹,統計的研究方法是嚴謹的科學但是統計數據的來源及其質量可是不那麼「嚴謹」的。

統計數據的直接來源一個是專門組織的調查另一個就是科學實驗。科學實驗這個好說,這樣的數據是來自於客觀存在的事實,專門組織的調查是一種人為設計的數據採集方式主要分為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

重點調查:通過對重點單位進行調查,掌握總體的基本情況;這種方式無法推斷出總體全面的情況。

抽樣調查:通過對部分單位進行調查來推斷總體的數量特徵;由於對部分單位的調查採取隨機原則,就會存在給定概率和誤差範圍。典型調查與此類似並且還存在人為判斷典型單位出現的主觀因素造成的影響。

另外統計數據還有間接來源的獲取途徑,這主要是指通過一定的渠道去獲取別人調查或者科學實驗所取得的統計數據。個人認為本來別人的統計數據就因為調查方法不同以及調查的局限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樣的間接數據往往只能說是收集起來方便、快捷其他的意義不大。

總的來說不管是國家統計局還是哪個研究機構作出的中國14億人口4億在健身的數據這一定是通過對部分數據進行抽樣調查結合其他數據來源及手段進行綜合統計分析得出的,這個數據只是對現實情況的大致判斷。

這種統計調查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修正,當然也存在這樣一種極端情況——對所有中國人一個不落下地進行實地觀察——那我就無話可說了。

統計數據不準確你的感覺就對了嗎?

1997年8月的一個夜晚,亨利·保羅駕車從麗茲酒店的後門駛出,隨後沿塞納河方向的巴黎高速公路行駛。車上的乘客是黛安娜王妃和她的伴侶法耶德以及他們的保鏢,汽車行駛得飛快,在進入一條隧道的時候發生了嚴重的車禍。隨後的幾周時間裡,人們無休止地分析和爭論,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場車禍?大批的民眾及新聞媒體都將矛頭指向了狗仔隊,甚至有的人還明確指出就是狗仔隊拍照時的閃光燈影響了亨利·保羅。然後經過仔細的調查發現,亨利·保羅從麗茲酒店出來時已經酩酊大醉。

這是一個典型的基本歸因錯誤案例,相信大家看完都能夠了解到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現在我們反過來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依據主流社會學及心理學觀點我們每個人的人際交往圈子一般在150人以內,一旦超出這個範圍往往會逐漸喪失交往的密度。國民級社交應用APP微信好友上限也就是5000人,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般微信好友是不會加滿的。我們能否以個人的人際交往圈子來判斷整個國家的統計數據呢?

以個人人際交往圈子的體量來判斷國家統計數據不準確這是基本歸因錯誤,統計數據的不準確這是統計調查自身的誤差造成的這是兩個不同維度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生活中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基本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我們在給已經事情做歸因的時候,常常高估人格的作用而低估環境的力量,這種雙重傾向,稱之為基本歸因錯誤。歸因指的是我們去推廣他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當我們發現某一個問題,並去尋找原因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某個問題的原因歸因在某個人的性格上,而對於環境的力量,我們覺得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方法在某些時候是有效的,因為人是具有穩定性格的傾向,但是這樣的歸因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僅是內在性格的影響,環境具有同等的力量。弗利茨·海德在研究了人們如何解釋他人行為後,提出了一個理論——「基本歸因錯誤」。
  • 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這個其實牽涉到心理學一個概念,基本歸因偏差。基本歸因偏差是指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後果的原因時高估傾向性因素(譴責或讚譽他人)、低估情境性因素(譴責或讚譽環境)的雙重傾向。它是歸因理論的一個現象,即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
  • 摧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罪魁禍首——基本歸因錯誤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知識——基本歸因錯誤。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深情厚誼的基石!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很難建立,尤其是陌生人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信任就更難建立。所以薛兆豐教授在經濟學講義裡把信任列入了稀缺資源。孔子說:人無信不立!這裡正好分享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呂氏春秋》裡有個典故,說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蔡一帶,就是現在的河南上蔡。
  • 歸因的錯誤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
    很多人對事物歸因存在著錯誤,以至於產生很大的誤解。那麼,歸因錯誤是不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當然可以這麼說。人們似乎都想為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尋找原因,為自己的問題尋找原因,為別人的言行尋找原因。找不到的也就找不到了,屬於未知的問題。
  • 基本歸因謬誤:成功取決於環境還是個人品質?
    編者按:基本歸因錯誤(FAE)的意思是,人們常常把一個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比如,我們在評價他人的行為時總是傾向於低估外部因素的影響,而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我們應該儘量避免犯基本歸因錯誤,恰當地考慮環境在塑造個人和改變行為方面的作用。本文譯自Psychology Today,作者Noam Shpancer Ph.D.
  • 成因混淆與錯誤歸因
    科學隨想  事物之間的關係往往十分複雜,我們的觀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常常會對因果歸因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最常出現的一種謬誤就是將統計關係視同於因果關係。  例如,有一個統計數字表明,美國亞利桑那州死於肺結核的人數比其他州多,這是否意味著該州的氣候容易生肺病?其實結論正好相反:亞利桑那州的氣候對害肺病的人有好處!
  • 快速了解「基本歸因謬誤」:破壞人際關係的認知偏見
    基本歸因謬誤的定義基本歸因謬誤指出,當我們試圖解釋其他人的不良行為時,我們往往過分強調他們的個性,而忽略了他們所處的環境。 這會讓人們感到不被賞識,從而破壞人際關係。例如,如果一個團隊成員在工作中犯了錯誤,我們更有可能將其歸因於他們的個性、性格或技能水平。
  • 避免四種錯誤的心理歸因方式
    真的,對我是個非常危險的信息,而我又是如此容易受情緒影響的人。因此,為了證明我的點擊量還是可以的,在平常花兩三個小時寫的文章,這次花了半個小時就完成,並且只是自己的感想,並沒有多大的知識含量,記住,我這裡用的是知識含量,這是我文章裡一直強調的;當然,這次也沒有對它的點擊量有多大的期待,可出乎我意料的事情來了,點擊量竟然是我平常點擊量總和的三分之一,一篇文章頂過幾十篇文章。
  • 心理學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那廣大單身狗們,是和愛情有緣無分了?其實,讓別人喜歡上你,是有技巧的。學會了,愛情的緣分不靠天給,可以靠自己去創造。如果你有喜歡的人,與其苦苦暗戀、單戀,不如主動出擊,去讓對方喜歡上你。怎麼才能讓心儀的人喜歡上你?心理學家的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 「庚子年多災多難」,不過是種錯誤歸因
    這完全是因為選擇地球作為參照系導致的視覺錯誤。事實上,這些星球根本就沒有逆行過。總之,有的年份自然災害偏多是正常現象,天空中出現各種天象是客觀事實,但兩者之間並沒有相互聯繫。把兩種不相干的事實扯在一起,引出一個謬論,是一種典型的偽科普邏輯。分清事實、觀點、聯繫,是基本技能大多數自然災害與天文現象無關,並非什麼深奧的道理,為何這樣的「偽科學」還是能唬住人呢?
  • 拒絕歸因錯誤,每一個餐飲人都應該建立系統性思維
    人的大腦重量佔整個身體的百分之五左右,耗氧量卻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因為耗能,所以我們的大腦天然具有懶的特點,不願意進行深度思考。所以對於一個問題,我們往往只能看到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產生歸因錯誤,造成認知偏差。先說一個我因為歸因錯誤犯的錯誤。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這使得孩子們出現高考前拼命學習,高考後則盡情放縱的情況,很多考上名校的孩子都是在周圍人的誇讚中長大的,他們覺得自己天生聰明,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輕鬆通過考試。可是這種想法到最後很容易被現實打臉,"高考釘子戶"張非就是一個很好的事例。張非幾次被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卻又因沉迷遊戲被多次開除,這源於本身和父母的錯誤"歸因"。
  • 投資中的錯誤歸因:未來是由多種路徑構成的不確定結果
    無論是基本面因素、技術面因素、消息面因素還是資金面因素,都會被有心人找到,投資者忙於尋找促使股價上漲的線索,對行情的發展變化進行歸因。 歸因是為了分析歷史和理解當下,並對未來做合理的推演,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很多人並沒有思考這些歸因是否準確可靠,這些原因與結果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錯誤歸因發生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
  • 大數據與抽樣誤差
    在「蘭頓總統」事件中,《文學文摘》想要調查的總體是所有美國人,而抽樣框則是電話簿和車牌登記名單,由於二者存在很大出入,這導致其調查結果與最終票選結果存在很大偏差,而且這種偏差不是說把電話簿和車牌登記名單上的美國人都調查遍(即不抽樣)就能解決的。總而言之,有無覆蓋偏差與普查還是抽樣調查沒有直接關係,因而無論是傳統的抽樣調查還是號稱跳過抽樣環節的大數據,都可能存在覆蓋偏差。
  • 調查失業率統計方法科學規範
    這是官方統計首次正式公開發布基於勞動力調查獲得的失業率數據,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社會各界在關註失業率數據本身的同時,對失業率統計方法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為解答社會各界對調查失業率統計方法的關切,筆者參照國際通行的失業率統計方法,對國家統計局勞動力調查制度進行了研究。
  • 皖智名師作品系列丨評卷、析題、歸因——簡談試卷分析的基本模式
    3、答題評價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價,要在調取正錯比率數據的基礎上,分析錯誤類型、進行錯誤歸因。同一道選擇題,假定正確答案是B,審題不細者可能選A,知識缺漏者可能選C,概念混淆者可能選D;同一道問答題答不好,有人可能是知識遷移不了,有人可能是語言表述不當,還有人可能是思路不清或邏輯混亂……種種差別,不能一言蔽之,更不是報完答案就可以了事。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沒有人告訴她,並不是弟弟睡覺的時候她不可以在床上跳,不可以大吼大叫,而是所有家庭成員,包括出門在外,有人在休息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儘量不去打擾;也不是因為弟弟在看你在學你,所以你需要不浪費糧食,而是所有的人,都不應該浪費糧食,這是一種基本的素養。
  • 如何控制調查中的非抽樣誤差
    由於抽樣的子總體為省,對於市級樣本,就會與整體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測算市級失業率時存在誤差。本文從抽樣技術的角度對此類誤差產生的原因和控制方法提出一些思考。    誤差的來源與種類    抽樣調查中的誤差包括抽樣誤差和非抽樣誤差。抽樣誤差是指由於抽樣的隨機性所引起的樣本統計量的數值與總體目標變量真值之間的差異。
  • 你需要了解歸因錯誤
    文/大白婚姻像一個矛盾體,沒有接觸婚姻的人,嚮往著家庭中的幸福。而結過婚的人,卻想脫離這太多是非的牢籠。你細心觀察我們的生活後,會發現壞事總是比好事更有影響力,而且影響更持久。人們好像總是在無休止地在思考事情為什麼發生,特別是消極事件或者預期之外時事件的時候發生的時候。
  • 初中化學方程式書寫錯誤歸因及對策
    1 常見錯誤類型1.1 化學式書寫錯誤。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原理理解錯誤,如鐵在氧氣中燃燒產物寫成Fe2O3,二是在書寫錯誤的化學式,如Na2CO3錯寫成NaCO3,Cu(NO3)2錯寫成CuNO3等等。1.2 化學方程式「假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