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後的試卷講評課,是幫助學生填補缺差、糾正錯誤、反思歸因、修正邏輯、完善思維、學會表達、提高能力的重要過程,學生往往對它寄予較高的期望。如果把本應生動鮮活的講評課上成了乾巴巴的「對答案」,那麼這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試卷講評課究竟應該怎麼上?
一、關於試卷分析的基本模式
1、 評價試卷
試卷講評之始,不僅要從覆蓋度、難度、信度、效度、區分度等方面對試卷進行整體評價,還要聯繫班級實際通過標準差(標準差即方差的算術平方根,反映組內個體間的離散程度)、中位數(中位數是一組數據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重新排列後,最中間的那個數)、眾數(眾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超均率(反映某分值超出或低於整體水平的程度,用於縱向比較。超均率等於班級平均分減去全體平均分,再除以全體平均分乘100%,結果大於0%說明比整體成績好,小於0%說明比整體成績差)等數據對班級考試結果進行分析評價。特別重要的考試,還要調取下四分位Q1(將分數由低到高排序,排在25%位置上的分數)、上四分位Q3(將分數由低到高排序,排在75%位置上的分數)、四分位QR(上四分位與下四分位之差,表示處於總體50%位置分數的離散程度,數字越小說明中間段的分數越集中)、全距(考生最高分減去最低分的差值)等細化數據,與平行班級進行對比,為老師調整教學提供依據。
2、試題分析
試題分析要在幫助學生從背景材料中提取和處理有效信息的基礎上,從考點指向、命題立意、考查角度、設問層次等方面來理解題意。重點是分析解題思路和易錯節點,找出幹擾陷阱,教授抗幹擾技能。
3、答題評價
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價,要在調取正錯比率數據的基礎上,分析錯誤類型、進行錯誤歸因。同一道選擇題,假定正確答案是B,審題不細者可能選A,知識缺漏者可能選C,概念混淆者可能選D;同一道問答題答不好,有人可能是知識遷移不了,有人可能是語言表述不當,還有人可能是思路不清或邏輯混亂……種種差別,不能一言蔽之,更不是報完答案就可以了事。
如比2013—2014學年度安徽省名校聯盟第一次聯考物理第16題第(2)問,求小球不掉進壕溝的初速度範圍。大多數同學出錯並非上述原因,而是受慣性思維限制認為不掉進壕溝就是越過壕溝,不會從逆向思維角度考慮小球沒有到達壕溝前就停下來也不會掉進壕溝。這種思維定勢影響答題的例子,各科都有,不勝枚舉。再比如,有學生在回答沿海港口對發展鋼鐵工業的作用時答曰「便於引進國外的鋼鐵資源」。正確答案是「便於引進國外的鐵礦(石)資源」,他與正確答案只差一個字,但只能判零分。為什麼?他一字之差卻犯了兩個錯誤:其一,引進對象錯了。沿海港口對發展鋼鐵工業的作用是便於進口鐵礦石而不是進口鋼鐵;其二,鋼鐵是產品不是資源。指出該同學混淆基本概念的錯誤,對大多數同學都有警示意義。
4、錯題反思
反思錯題並進行錯誤歸因,不僅對學生很重要,對老師同樣有積極意義。因為你可以從學生的錯誤中看出自己的教學存在什麼問題。是基本知識教得不紮實,還是能力培養不到位,或是對答題習慣要求不嚴格等等,老師和學生同步反思,才能真正教學相長。
二、做好試卷分析的基本前提
一堂成功的試卷分析課是來之不易的。從備課的角度說,它比備一節新課難度大得多,至少要做好四個準備:
1、精心備卷,心中有數
要評好一份試卷,首先要自己親手做完這份試卷。只有通做了這份試卷,你才能準確評價這份試卷,你才能確定這堂講評課的總體框架:學生會犯哪些錯誤、錯誤會有哪些類型,哪幾題可略講,哪幾題要詳講等等。
2、細心閱卷,錯題筆記
要評好一份試卷當然離不開細心閱卷。老師要做有心人,閱卷要留閱卷記錄,做好錯題筆記,為製作講評課件積累素材。
3、分類統計,數據分析
現代教學設備和手段為考試的成績統計、數據分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智學網、極課、7天等都有詳盡的數據分析和獨特的呈現方式,上述的覆蓋度、難度、信度、效度、區分度、標準差、中位差、眾數、超均率、四分位差等數據,應有盡有,關鍵是我們要做有心人,要讓數據為我所用。
4、評析有據,形成課件
講評課要不要做課件?當然要因卷而異,因學科而異。但我認為以下三種情況用PPT展示效果更好。一是有代表性的錯誤,直接掃描答卷投影出來,對全班有教育意義;二是特別優秀的答案,投影出來可供大家學習;三是一些抽象的圖片,要在原圖上通過疊圖或補充動畫進行分析。
試卷講評是一個很費心血的工作。必須心中有考綱、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分析試卷、講評試卷的過程就是我們進一步熟悉考綱、進一步熟悉教材、進一步熟悉學生的過程。用心做好評卷工作,無論是對於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還是對於我們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都是意義深遠的。
以上淺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不妥之處,歡迎指正。
阮凌曦
中國共產黨黨員,安徽省地理特級教師,安徽省太湖中學原地理老師、教研員,中國學習科學研究會研究員、中國教育數字博物館安徽省領導小組成員、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安徽省高考研究會會員,安慶市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安慶市首屆地理學科帶頭人、安慶市首屆名師,四次享受政府專家津貼。所教學生30多人考入北大、清華、人大等名校。
治學方略:不放棄每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