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湖南高考生來說,2021年新高考各科目到底會怎樣考,題型有哪些變化,一直是備受老師和考生關注的事情。
日前,2021年高考首場考試——浙江省2021年首場選考和學考落下帷幕。1月10日,浙江省公布了物理、思想政治、化學、歷史、生物、地理等選考科目的命題思路。
有專家和老師表示,作為第一批高考改革省份,浙江高考的一些命題思路和新題型極有可能被2021年實施新高考的第三批共八個省(市)借鑑。那麼,浙江這場高考的各選考科目有著怎樣的命題思路,體現了哪些考查新方向呢?
歷史科目
命題思路:命題全過程、全方位體現「穩」字方針
據悉,浙江此次高考的歷史試卷在保持試卷總體平穩的基礎上,貫徹了「科學考查,穩中有進」的思路,試卷在難度、結構、題型、次序和區分度等方面力求穩定,命題全過程、全方位體現「穩」字方針。
與往年相比,歷史試卷保持了試卷結構、題型不變。命題緊扣教材,「中心開花」,注重考查教材主幹知識,不考繁難偏舊,堅持以課本為本的教學導向,部分題幹素材基於教材又高於教材。試卷難度由易到難,梯度鮮明,多層設問,立體考查,讓學生既能心生習有所得感,又需充分調動所學知識去迎接難度挑戰。選項設問指向明確,由材料為切入點,科學自然。整卷文字力求精煉,通俗易懂,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閱讀障礙。第3、10、12、15、18、20、22、25題素材鮮活,形式多樣,有形勢圖、漫畫、博物館、表格等,圖文並茂,卷面美觀。
在保持試卷總體穩定的前提下,歷史卷也有一些新嘗試。如25題,以列舉學界前沿爭議問題,引導學生了解論從史出的歷史研究基本方法。
與此同時,試卷充分挖掘歷史知識中的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科學精神等教育元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汲取歷史智慧、致力民族復興的責任感、使命感;培養學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歷史眼光,以國際視野引導文明互鑑,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選擇題的材料選擇和答案設計,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寓教於考。第10題的放風箏考查西方文明成果對中國影響;第13題揭示萬隆會議對於亞非人民反對殖民主義、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意義;第14題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識分子衝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第21題展現兩位年輕的德國思想家為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不懈奮鬥的歷史。
大題注重整體設計,反映時代主題,弘揚主旋律。如26題的「實業救國」;27題的「弘揚 『人』的價值觀」;28題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29題的「科學對人類的生活是一把『雙刃劍』」。同時,明線、暗線交織,如28題的明線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暗線是「民心所向」,讓學生從史實出發,論從史出,得出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經驗: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第29題以全球視野總結科技發展對人類文明的作用、影響,直面當代全球化問題,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主題。
在關注考查學生的歷史學習素養方向,試卷的選擇題與非選擇題考點綜合交錯,邏輯嚴密,大題考查中國近代經濟、歐洲文藝復興、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世界近代科技發展,立體設計,多時空維度,考查學生理解、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第8、12、16、24等題從多維度考察時空觀念:如用大歷史觀審視明至清鴉片戰爭前的社會與文化,觀察地圖判斷蘇維埃共和國成立的地點,從多方面認識古希臘的古典時代,隱性考查柯林頓總統執政時期召開的西雅圖會議。3、10、12、15、22、25等題以博物館、漫畫、形勢圖、出席證、辯論等切入,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學以致用,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作出解釋,客觀評判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3、25題通過營造博物館銅鏡歷史信息解讀、《馬可·波羅遊記》真偽辯論的情境,引導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一如既往地注重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邏輯嚴密。28(3)題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29(3)題反映時代要求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全球化形勢下亟需全人類反思科技史,以史學眼光,反思精神,汲取歷史教訓,充分認識全人類應該堅持的正確方向。
名師解讀:歷史價值引領,關鍵能力考查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正高級教師朱世光和杭州學軍中學高級教師金麗君認為歷史試卷平實中見高遠,對新教材實施和課堂教學轉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兩位老師認為這張歷史試卷堅持價值導向,突出學科屬性,引導學生從歷史視野出發,思考家國命運、民族興衰和人類發展,發揮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人文化育功能,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育人目標。其中,試卷以歷史價值為導向,關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第26題分析甲午戰爭後,面對民族危亡張謇「狀元辦廠」的歷史動因;第28題從長時段看秦的統一、清朝的疆域,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從全民族抗戰及其勝利,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使中華民族「聚結成一個整體」,抗戰中凝聚的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從民心的視角,認識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
試卷同時滲透人文主義理念,涵養學生人文情懷。第27題通過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和莎士比亞的比較、15世紀新「商業航線」的開闢對文藝復興時期「人」的價值觀積極影響的分析,理解人文主義的核心內容。第29題以「科學引領發展,技術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類省思」為主題,考查浪漫主義思潮的觀點,反思科學對人類生活的利弊,豐富人文精神的內涵。
對於當前形成共識的學科核心素養,兩位老師表示歷史學科的關鍵能力概括來講就是運用科學的史學理論和方法認識和解釋歷史的能力。在試卷中,強調了學生在複雜情境下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促成核心素養落地。如第8、14、26、27、29題等考查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認識並說明歷史事物的能力。第3、11、20、25等題考查辨析並運用史料的能力。第4、7、10、11、12、15、16、20、21、22、23、26、27、28、29題等考查將歷史事物置於特定時空下進行分析的能力。第26題「概述民族工業對中國社會影響、概括歷史動因」,第27題「比較歌頌人性的不同表現形式、分析新航路開闢對『人』的價值觀的積極影響」;第28題「闡述秦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意義、簡述抗日戰爭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作用、說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對國內外民族解放運動的意義」;第29題「提煉並論證浪漫主義思潮觀點」等考查學生運用歸納、概括、比較等思維方法分析歷史事物、認識事物本質、評價歷史事物、論證歷史問題等歷史學科能力。
此外,歷史試卷注重思維含量,凸顯學科能力多維度考查。選擇題第8、9、14、16、20、21題等6道組合選擇題,除第8題外,均採用不均衡組合形式,提高歷史思辨能力的要求;非選擇題第26、27、28、29題大多採用材料原文中的「關鍵詞」設問,指向了知識的理解運用,提升了新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尤為突出的是第29題第(3)問要求學生提煉並論證觀點。
瀟湘晨報記者 李楠 實習生 譚潔儀
【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