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27日,2020年溫州市中考開考,共有8.73萬名考生參加。今年中考的命題思路是什麼?各科目又有哪些特點和創新?體現出怎樣的教育風向?對此,命題組有關專家對今日開考的數學、英語和社會·法治試卷進行評析。
- 數學 -
依課標穩中求新 重素養彰顯本質
今年,溫州市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數學試卷,嚴格遵循《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的內容範圍與要求進行命題。縱觀整卷,穩中求新,注重「四基」考查,兼顧兩考合一,知識覆蓋面廣,具有良好的「檢測與導向」功能,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回歸教材,融數學文化於經典圖形
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教材,是本卷的特色之一。藉助教材中出現的「勾股圖」進行編制,既能集知識考查和文化傳承於一體,又能對數學課堂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第10題:
本題構圖簡潔,考查了特殊三角形、正方形、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重點幾何知識,解法多,入口寬,既可以從「勾股圖」中的直角三角形作為思考起點,也可以利用相似將已知線段之比轉化為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無論是代數分析或幾何推理,都能呈現出「勾股圖」所蘊含的數學文化之美,同時也是對教材的一種挖掘和開發。
二、數學建模,蘊PISA理念於綜合實踐
在綜合與實踐部分,課標指出要結合實際情境,體驗建立模型、解決問題的過程,進一步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應用意識和能力,這一目標也正蘊含了國際上PISA測試的理念。如第16題:
本題以測量河對岸的矩形場地大小為背景,利用巧妙的測量方法,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再結合推理計算獲取尺寸。題目藉助矩形的特徵,融合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相關知識。將真實情境轉化為幾何問題來解決,蘊含PISA理念,突出考查學生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對信息的獲取和處理等能力,要求學生具備直觀想像、數學建模、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等核心素養。
三、動靜結合,顯高階思維於能力考查
中考具有畢業與升學的雙重功能,追求素養立意,能力考查,倡導教學走出「題海」。本卷在壓軸題設計上,突破傳統考查方式,將知識、技能、方法與高階思維有機融合,體現初高銜接。如第24題:
本題以四邊形為背景,主要考查平行線、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一次函數、方程等初中數學核心知識,將「函數」與「動點」完美結合,體現「動」與「靜」的相互關聯。尤其是第2小題,需要結合具體的幾何情境理解一次函數表達式的實際意義。各小題由易到難、層層遞進,較好地滲透了轉化、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函數、方程等思想方法,彰顯數學本質,體現素養立意。
總之,今年試題立足課標,穩中求新,將教材資源有效整合,重視知識的應用和數學本質的探究,聚焦數學核心素養,關注教、學、評的一致性,對今後的課堂教學將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 英語 -
堅持方向 考查能力 關注學情
突如其來的疫情與聽力口語考試的取消打亂了考生的複習節奏。為最大程度保證考生權益,減輕他們的焦慮,市教育局決定英語試卷分值保持120分不變,並要求將因試卷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因此,2020年的英語試卷是一份既有所堅持,又與往年有所不同的試卷,具體如下:
一、堅持方向 突顯學科育人功能
試卷命制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卷中文本的選擇和答題任務設計體現英語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考生在答題同時,了解外國優秀文化、先進科學技術,並宣傳我們豐富多樣的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如:完形填空文本中的故事主人公Roger看似喜歡欺負同伴,但實際上卻膽大心細、機智有擔當。閱讀B篇介紹了俄羅斯傳統民族樂器Balalaika的特點、發展歷史以及俄羅斯人喜歡它的原因。閱讀C是一篇有關Tide(潮汐)、潮汐能利用及其優缺點的科普文章。考生通過答題可學到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知識。閱讀理解D篇改寫自短篇小說《競選州長》,故事通過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的經歷,揭露美國社會看似民主自由,實質自私虛偽、爾虞我詐的本質。書面表達題要求考生寫一篇介紹年夜飯的短文。年夜飯是中國闔家團聚的重要活動,它內涵豐富,裡面許多菜餚還帶著家人對來年的美好祝願。在中考試卷中加入介紹中國文化的試題,可有效引導教學關注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讓外國朋友加深對中國文化習俗的了解,增進友誼。
二、考查能力 廣泛覆蓋課標內容
試卷持續了我市英語試卷特有的標準參照為主,常模參照為輔,留有一定展示餘度的試卷架構,為不同水平的考生提供了展示其能力的空間。命題組將《英語課程標準》中重要且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和能力要素都納入了今年的試卷,話題涉及面廣,全面測試語言能力,多維度考查思維品質。
試題測試考生在真實語境中準確表達的能力,如:單項選擇第8題 – Have scientists found life on Mars? – Not yet, but I think they _____ it some day.(答案:D. will find,話題「宇宙」來源於教材8BM3);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生要根據英國牛津鎮的一份旅遊指南(閱讀A篇),快速找出The first bus tour上午9:30從哪裡出發,一張24-hour family ticket要多少錢,以及遊客可以在牛津的Magdalen College幹什麼等有實際意義的信息。試卷還測試考生綜合、分析,再做出正確判斷的高階思維能力,如閱讀C篇後:What advantage does tidal energy have? How can we make better use of tidal energy? 閱讀D篇後: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bout Mr. Twain according to his story? Who could be the person making Mr. Twain dirty? 主觀題Why did Mr. Twain finally decide to give up running for Governor?
試卷對考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也提出了要求。由於教材有關於春節的內容(7AM10),所以讓考生寫一篇介紹年夜飯的作文並不難,但要在110詞左右的篇幅內寫出一篇優秀短文實則不容易:考生要判斷西方人最可能感興趣的點,行文要符合西方人的閱讀習慣,語言要準確並富有可讀性,書寫要規範。
三、關注學情 適當控制試卷難度
基於今年的特殊學情,試卷比往年更注重測試考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基本運用能力,難度也有明顯降低。
在語言知識水平部分:大部分單項選擇題考查考生必須掌握的常用知識條目,話題來自教材所學;詞彙運用題中的考點也都是考生日常課堂中的熟詞;完型填空題的文本語言簡單易懂,大部分所需填入的內容都可從上下文中得到明顯的線索,而且也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常用詞、詞塊及用法。
在運用能力部分:閱讀A篇僅需考生根據提問,通過掃讀(scan)即可找到正確答案。閱讀B、C篇文本長度分別是256詞、346詞,生詞率分別是1.95%和0.9%,文本的長度和難度比往年有明顯下降,如:C篇的文本結構難度係數僅為9.0(低於往年的約11.5)。設問難度也比往年同類試題要低。
- 社會·法治-
價值先導·基礎為重·素養為要
2020年溫州市中考社會·法治卷以落實立德樹人彰顯德育底色,以堅定文化自信體現精神引領,反映了學科價值導向的鮮明特色。試題進一步優化考查內容、改革考查方式,在命題立意、素材選擇、情境建構和問題設置等方面守正出新,突顯了核心知識和關鍵能力的綜合考查。
一、堅持一種情懷:厚植家國情懷,強化育人功能
始終堅持一種情懷:每一場考試都是一次再教育的過程,讓每位考生都經歷一場思想的洗禮,為學科落實「立德樹人」助力。
2020年社會·法治卷引導考生客觀認識古今中國、冷靜理性看待世界變化。全卷以反映近代中國現代化轉型、謳歌新中國經濟建設成就、譜寫改革開放成功經驗、再現新時代創新發展為試題材料,充分發掘正確的價值取向,升華現實意義。如,第4、5題,圍繞「新冠疫情」講好中國故事。從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工作者,到中國對國際社會的無私分享,從一個人到一批人,從中國先行到國際合作,考生在答題過程中感受到的是中國人民的大愛精神和國家的大國擔當。第22題,聚焦龍港從「第一座農民城」到首個「鎮改市」的歷史跨越,這既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也是溫州人精神的真實寫照。講好中國故事,更要講好家鄉故事,本題引導考生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創新」的超越意識。第20、23題,關注「水土流失」和「區域協調發展」等現實問題,於潛移默化中向考生滲透了人地和諧之美及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培養考生樹立因地制宜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堅守一個立場:聚焦關鍵能力,強化知識運用
始終堅守一個立場:不以記憶技能為考查的中心,不直接考查知識的再認再現,從而避免學生陷入到死記硬背的窠臼中。我們強調強調真實情境中運用學科知識以解決現實問題,突顯學科關鍵能力和學生思維品質的綜合考查。
1.從綜合性視角,加強對新時代公民科學認知和法治思維的考查。
法治時代,一方面要求每位公民堅持科學思維方法,實事求是,全面、理性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另一方面也需要全體社會成員樹立法治意識、增強法治思維。如,第8、9題,分別以本年度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民法典頒布與啟動香港國安立法為背景材料,有效聚焦「思維」,引導學生科學辨識不同法律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國家維護香港法治秩序和根本利益之舉所產生的價值意義。第21題,以「強制報告制度的建立」引領考生共同思考未成年人保護這一社會永恆話題,通過適度變焦「問題」、合理定焦「觀點」,給考生留足個性表達的機會和空間,考查其法治意識和認知水平的同時,也希望考生能夠根據思考,關注自身、關注社會,強化公共參與意識。
2.從整體性視角,注重對新情境下歷史思維建構能力的評價。
2020年社會·法治卷進一步凸顯了歷史學科能力與社會需求、時代需求的結合,要求考生能夠整合學科知識和歷史信息獲取能力、歷史探究能力和歷史表述能力這三大關鍵能力,橫向聯繫、縱向貫通,在「概括-建構-遷移」的過程中實現認識與價值的雙重統一。如,第25題,以微焦鏡頭回眸百年中國承前啟後的歷史節點,在新潮湧動中體察1920年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繼承發展、對中國共產黨誕生與國民革命的鋪敘奠基,從而認識近代中國社會新陳代謝的總體特徵。從杜威和羅素兩大哲學家先後來華造成的不同影響,到一個個歷史事件中倒映出的複雜變化,從政治領域的變動到知識分子的探求,乃至中國近代文明的進步,試題既要求考生對史事按照一定標準概括分類、理解特徵,又要求其對同一類歷史事件作價值判斷,運用高階思維建構多個史事、概念間的關係,再現某個時段歷史過程的發展全貌。試題整體設計需考生將材料組織成有邏輯關係的敘述,在這個過程中,考生要對基本史實進行分析和概括,然後運用時序、因果、影響等概念進行敘述。完成這種建構需要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3.從實踐性視角,凸顯對區域地理特徵分析和區域發展評價的考查。
地理學科與生活、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2020年社會·法治卷依然將區域認知作為考查重點,以典型區域為生活化情境設置真實問題,要求考生在理解與掌握學科核心知識的前提下,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典型區域的獨特性、差異性,運用系統思維整體認識區域差異與區域聯繫,從而落實交流與互補的區域發展原則。如,第23題,以塔裡木盆地獨特的農業生產和東西部區域協調發展建構試題情境,通過小切口設問和案例式分析精準測評考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從「區域定位」「區域特徵分析」向「區域差異與聯繫」的有效過渡,要求考生在地理信息轉化的基礎上形成有效認知。
三、堅定一份信念:引領教學改革,強化素養導向
始終堅定一個信念:將中考對教學的導向功能發揮到極致,引導社會·法治課堂由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素養立意轉變,切實提升學生的素養水平。
2020年社會·法治卷基於引導教學的功能定位,以關注考生學科素養為本,以融合學科前沿和社會生活為要,著力破除教學中一些固化、僵化的頑瘴痼疾,從整體上來說,素養考查種類齊全,能力層次考查分明。如,第15題,從近年來絲綢之路縱深研究的學術著作中選材,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第18題,以中國近代史新興領域接受史研究為取材空間,引導學生認識政治因素影響下《義勇軍進行曲》的群眾當下認同。第24題,聚焦美國學者斯文·貝克特全球史的研究方法,以全球棉花產業為載體,對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作重新解答。這些試題強調的是學生真懂會用,同時也建構起了連接中考與教學的橋梁。試題中揭示主題的主要路徑和問題設計的重要方略,史實、史料和高階思維的關係,學習路徑的延伸擴展等,都可以轉化為課堂教學要素。
綜上,2020年社會·法治卷選材有溫度、有色彩,設問重聯繫、重邏輯,問題在低處,立意在高處,思考接地氣,能讓考生「上心」,也「過腦」。
點擊查看:
《2020年溫州市中考語文、科學試卷評析》
來源:溫州發布
資料:市教育局、2020年溫州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組
編輯/版式: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