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用戶的接觸點並非「生而平等」,用戶的行為路徑複雜難測,企業迫切需要進行廣告位或運營位的價值判斷,從而優化廣告資源組合與分配。歸因分析已經成為企業精細化運營必不可少的利刃。
神策分析 1.14 版本正式上線的歸因模型(如下圖),支持深入業務場景,可完整還原用戶行為序列,科學量化各引流位置的貢獻結果,通過最優化資源分配實現投資回報率最大化。在《神策分析 1.14 版本上線,使用歸因分析量化目標貢獻佔比》一文中我們初步介紹了歸因分析給用戶帶來的價值。
本文將圍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深入闡述。
客戶案例:常見坑位運營場景解析歸因分析背後的計算原理及演繹一、常見坑位運營場景解析:全面診斷首頁坑位,定位優化點
A 公司是一家文化媒體電商平臺,該公司通過神策分析實現用戶行為分析,同時神策團隊為其提供整體收益相關的諮詢服務。其運營團隊每天、每周、每月都會生成歸因報告,用以階段性評估產品的流量質量、流量引導效果,以及頁面布局優化。
下面以其近期的一次首頁坑位歸因為例。坑位歸因,顧名思義,是將產品最終收益的功勞分配給轉化路徑中各個不同的坑位上。坑位的核心目的是「流量引導」,當流量流入在線產品(如電商、在線教育等)後,運營人員需要引導其完成購買任務,以實現流量價值最大化。A 公司運營人員希望全面了解各坑位的運營狀況,從而找到優化重點。
首先,運營人員通過神策分析的歸因分析模型,以「支付訂單」為「目標轉化事件」,以「秒殺」「分類列表」「大專題」「直播」「每日好店」「我的頻道」「快訊」「排行榜」為「待歸因事件」。
在神策分析進行參數設置後,首頁各坑位的運營情況一目了然。我們不難發現,不同坑位的貢獻度差異很大,在當前的產品版本中,「秒殺」坑位的貢獻度最高。此外,結合各坑位的總點擊數和有效轉化的點擊率,會發現一些數據與團隊最初「拍腦袋」的結論相差較大的問題,但同時也定位了優化點:
(1)在運營人員的傳統認知中,一直認為「分類」功能較為難用,所以用戶會很少使用,但認知與實際情況大相逕庭。通過歸因分析發現,實際上使用該功能的成交比率非常高,這警醒了產品人員:應立即開始著手優化目錄引導功能。
(2)「大專題」導入用戶流量高,但轉化率相對較低。因此要麼優化該頁面的轉化率,要麼將用戶流量導向其它頁面更為合理。
(3)「直播」「快訊」等坑位轉化率高,但流量相對少,後續應該進行頁面設計以提供更便捷的入口。
綜上,歸因分析幫助運營人員全面診斷首頁坑位,快速定位優化點。其實還可以針對不同的優化點進行深度下鑽分析,查看每一個優化點對應的細分表現,例如查看不同的「大專題活動」,通過帶來的貢獻收入進行「大專題活動」的優化等。
二、歸因分析背後的計算原理及演繹
神策歸因分析背後的計算邏輯是如何的?本部分將從歸因分析模型參數配置、歸因分析模型的計算原理演繹兩個方面來介紹。
(一)歸因分析模型參數配置
依託神策分析全端數據採集,通過時間序列精準還原用戶路徑,運營人員可掌握「用戶何時點擊了某個運營位」以及「用戶何時完成了目標事件」,再通過用戶行為之間的關聯關係,最終得到「用戶點擊了哪些運營位後發生了目標轉化」的「運營位序列」。用戶從瀏覽到最終轉化路徑的構建與完整還原,以及精準的「運營位序列」,為後續科學歸因打下了良好的數據基礎。基於此,用戶經過參數設置,即可準確地衡量用戶轉化路徑上每個接觸點的貢獻度。
在神策分析上,進行一次完整歸因分析,用戶首先需要進行歸因分析模型參數的配置,即選擇「目標轉化事件」「前向關聯事件」「待歸因事件」的配置。下表給予了配置此參數的一些建議。
事實上,用戶對「歸因窗口期」「目標轉化事件時間範圍」和「分析模型」的參數設置,控制了歸因的計算數據範圍和歸因模型。
顧名思義,「歸因窗口期」會將「目標轉化事件」發生的前某段時間內的「待歸因事件」會被計算在本次歸因的貢獻中;「目標轉化事件時間範圍」則篩選某時間段內的「目標轉化事件」。
基於運營位序列,歸因模型為「運營位序列」進行功勞的分配,神策數據支持 5 種歸因模型的分析與結果查看,包括「首次觸點歸因」「末次觸點歸因」「線性歸因」「位置歸因」「時間衰減歸因」。基於不同規則與算法的歸因方法提供了強大的用戶行為分析能力,運營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與用戶的實際交互模式靈活地選擇最適合的分析模型,如下圖。
(二)歸因分析模型的計算原理演繹
我們不妨進行一次計算演繹,下圖是通過神策分析所得到某電商用戶行為序列圖示。在圖示中,各字母代表的含義是 D-廣告位、Q-商品詳情頁、D-推薦位、M-購買商品。目標轉化事件是「購買商品」,為了更好地「配對」,運營人員將 M1(目標轉化事件——購買商品1)與 Q1(前項關聯事件——商品 1 詳情)設置了屬性關聯,同樣將 M2 與 Q2 進行關聯。
該場景中,發生了兩次購買行為,神策分析進行歸因時會進行兩輪計算,產生計算結果。
(一)第一輪計算:
第一步,從 M1 開始向前遍歷尋找 Q1 以及離 Q1 最近發生的廣告瀏覽。
如圖所示,不難得到結果 M1=[Dc,Dc,Da]。
第二步,我們帶入分析模型中,進行功勞的分配。運營人員選擇「位置歸因」的分析模型,根據「位置歸因」的計算邏輯,第一個「待歸因事件」和最後一個「待歸因事件」各佔 40%,中間平分 20%。
第一輪我們得到結果:Dc=0.4;Dc=0.2;Da=0.4
(二)第二輪計算
從 M2 開始向前遍歷尋找 Q2 以及離 Q2 最近發生的廣告瀏覽。
這裡值得強調的是,即使第一輪中計算過該廣告,在本輪計算時依然會參與到計算中,因為經常會出現一個廣告位同時推薦多個商品的情況。
我們不難得到結論,M2=[Dc,Db]。基於這個結論,我們通過「位置歸因」 得到結果:Dc=0.5;Db=0.5(不足 3 個時會有特殊處理)。
經過兩輪計算,我們得出結論:Dc=1.1;Da=0.4;Db=0.5,則廣告位 c 的貢獻最大、廣告位 b 貢獻次之,廣告位 a 的貢獻最小。
綜上所述,神策分析新版本的歸因分析模型,依賴深度計算邏輯,精準還原用戶行為序列。神策分析提供的 5 種分析模型,可以滿結合業務的日常歸因分析場景,讓使用者得心應手,隨心所欲進行深度分析用戶行為,尋找工作的優化點,更靠譜地制定更加精細的運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