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方面解析:歸因分析模型

2021-01-1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數據時代,廣告的投放效果評估往往會產生很多的問題。而歸因分析(Attribution Analysis)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廣告效果的產生,其功勞應該如何合理的分配給哪些渠道。

一、什麼是歸因分析?

在複雜的數據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面臨產生產生的大量的數據以及用戶複雜的消費行為路徑,特別是在網際網路廣告行業,在廣告投放的效果評估上,往往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哪些營銷渠道促成了銷售?他們的貢獻率分別是多少?而這些貢獻的背後,是源自於怎樣的用戶行為路徑而產生的?如何使用歸因分析得到的結論,指導我們選擇轉化率更高的渠道組合?歸因分析(Attribution Analysis)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廣告效果的產生,其功勞應該如何合理的分配給哪些渠道。

你可能第一反應就是:當然是我點了哪個廣告,然後進去商品詳情頁產生了購買以後,這個功勞就全部歸功於這個廣告呀!

沒有錯,這也是當今最流行的分析方法,最簡單粗暴的單渠道歸因模型——這種方法通常將銷售轉化歸功於消費者第一次(首次互動模型,First Model)或者最後一次接觸(末次互動模型,Last Model)的渠道。但是顯然,這是一個不夠嚴謹和準確的分析方法。

舉個例子:

小陳同學在手機上看到了朋友圈廣告發布了最新的蘋果手機,午休的時候刷抖音看到了有網紅在評測最新的蘋果手機,下班在地鐵上刷朋友圈的時候發現已經有小夥伴收到手機在曬圖了,於是喝了一杯江小白壯壯膽回家跟老婆申請經費,最後老婆批准了讓他去京東買,有保障。那麼請問,朋友圈廣告、抖音、好友朋友圈、京東各個渠道對這次成交分別貢獻了多少價值?——太難了,筆者也不知道

再舉個例子:

下圖是某電商用戶行為序列圖示,各字母代表的含義是D-廣告位,Q-商品詳情頁,D-推薦位,M-購買商品。那麼請問,Da、Db、Dc這三種廣告位對這次用戶購買行為的貢獻率分別是多少?這個問題相對簡單點,等你看完文章自然就懂了!

我們發現,現實情況往往是很複雜的多渠道投放,在衡量其貢獻價值以及做組合渠道投放力度的分配時,只依靠單渠道歸因分析得到的結果和指導是不科學的,於是引入了多渠道歸因分析的方法。當然,多渠道歸因分析也不是萬能的,使用怎樣的分析模型最終還是取決於業務本身的特性以及考慮投入其中的成本。

二、幾種常見的歸因模型

1. 末次互動模型

也稱,最後點擊模型——最後一次互動的渠道獲得100%的功勞,這是最簡單、直接,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歸因模型。

優點:首先它是最容易測量的歸因模型,在分析計方面不容易發生錯誤。另外由於大部分追蹤的cookie存活期只有30-90天(淘寶廣告的計算周期最長只有15天),對於顧客的行為路徑、周期比較長的場景,在做歸因分析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生數據的丟失,而對於末次互動模型,這個數據跟蹤周期就不是那麼特別重要了。

弊端:這種模型的弊端也是比較明顯,比如客戶是從收藏夾進入商品詳情頁然後形成了成交的,按照末次歸因模型就會把100%的功勞都歸功於收藏夾(直接流量)。但是真實的用戶行為路徑更接近於產生興趣、信任、購買意向、信息對比等各種環節,這些都是其他渠道的功勞,在這個模型中則無法統計進來,而末次渠道的功勞評估會被大幅高估。

適用於:轉化路徑少、周期短的業務,或者就是起臨門一腳作用的廣告,為了吸引客戶購買,點擊直接落地到商品詳情頁。

2. 末次非直接點擊互動模型

上面講到的末次互動模型的弊端是數據分析的準確性受到了大量的」直接流量」所誤導,所以對於末次非直接點擊模型,在排除掉直接流量後會得到稍微準確一點的分析結果。

在營銷分析裡,直接流量通常被定義為手動輸入URL的訪客流量。然而,現實是市場上的所有分析工具都把沒有來源頁的流量視為直接流量。比如:文章裡沒有加跟蹤代碼的連結、用戶直接複製粘貼URL訪問等等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想像,用戶是從淘寶收藏夾裡點了一個商品然後進行了購買,但是實際上他可能是點了淘寶直通車後把這個商品加入到收藏夾的,那麼在末次非直接點擊互動模型裡,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功勞歸功於淘寶直通車。

適用於:如果你的公司認為,你們業務的直接流量大部分都被來自於被其他渠道吸引的客戶,需要排除掉直接流量,那麼這種模型會很適合你們。

3. 末次渠道互動模型

末次渠道互動模型會將100%的功勞歸於客戶在轉化前,最後一次點擊的廣告渠道。需要注意這裡的」末次互動」是指任何你要測量的轉化目標之前的最後一次互動,轉化目標可能是銷售線索、銷售機會建立或者其他你可以自定義的目標。

優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通常跟各渠道的標準一致,如Facebook Insight使用末次Facebook互動模型,谷歌廣告分析用的是末次谷歌廣告互動模型等等。

弊端:很明顯當你在多渠道同時投放的時候,會發生一個客戶在第一天點了Facebook的廣告,然後在第二天又點擊了谷歌廣告,最後並發生了轉化,那麼在末次渠道模型中,Facebook和谷歌都會把這次轉化的100%功勞分別歸到自己的渠道上。這就導致各個部門的數據都看起來挺好的,各個渠道都高估了自己影響力,而實際效果則可能是折半,如果單獨使用這些歸因模型並且把他們整合到一個報告中,你可能會得到」翻倍甚至三倍」的轉化數據。

適用於:單一渠道,或者已知某個渠道的價值特別大。

4. 首次互動模型

首次互動的渠道獲得100%的功勞。

如果,末次互動是認為,不管你之前有多少次互動,沒有最後一次就沒有成交。那麼首次互動就是認為,沒有我第一次的互動,你們剩下的渠道連互動都不會產生。

換句話說,首次互動模型更加強調的是驅動用戶認知的、位於轉化漏鬥最頂端的渠道。

優點:是一種容易實施的單觸點模型弊端:受限於數據跟蹤周期,對於用戶路徑長、周期長的用戶行為可能無法採集真正的首次互動。適用於:這種模型適用於沒什麼品牌知名度的公司,關注能給他們帶來客戶的最初的渠道,對於擴展市場很有幫助的渠道。

5. 線性歸因模型

對於路徑上所有的渠道,平等地分配他們的貢獻權重。

線性歸因是多觸點歸因模型中的一種,也是最簡單的一種,他將功勞平均分配給用戶路徑中的每一個觸點。

優點:他是一個多觸點歸因模型,可以將功勞劃分給轉化漏鬥中每個不同階段的營銷渠道。另外,他的計算方法比較簡單,計算過程中的價值係數調整也比較方便。

弊端:很明顯,線性平均劃分的方法不適用於某些渠道價值特別突出的業務。比如,一個客戶在線下某處看到了你的廣告,然後回家再用百度搜索,連續三天都通過百度進入了官網(真實用戶場景也許就是用戶懶得記錄或者收藏官網地址),並在第四天成交。那麼按照線性歸因模型,百度會分配到75%的權重,而線下某處的廣告得到了25%的權重,這很顯然並沒有給到線下廣告足夠的權重。

適用於:根據線性歸因模型的特點,他更適用於企業期望在整個銷售周期內保持與客戶的聯繫,並維持品牌認知度的公司。在這種情況下,各個渠道在客戶的考慮過程中,都起到相同的促進作用。

6. 時間衰減歸因模型

對於路徑上的渠道,距離轉化的時間越短的渠道,可以獲得越多的功勞權重。

時間衰減歸因模型基於一種假設,他認為觸點越接近轉化,對轉化的影響力就越大。這種模型基於一個指數衰減的概念,一般默認周期是7天。也就是說,以轉化當天相比,轉化前7天的渠道,能分配50%權重,前14天的渠道分25%的權重,以此類推……

優點:相比線性歸因模型的平均分權重的方式,時間衰減模型讓不同渠道得到了不同的權重分配,當然前提是基於「觸點離轉化越近,對轉化影響力就越大」的前提是準確的情況下,這種模型是相對較合理的。

弊端:這種假設的問題就是,在漏洞頂部的營銷渠道永遠不會得到一個公平的分數,因為它們總是距離轉化最遠的那個。

適用於:客戶決策周期短、銷售周期短的情況。比如,做短期的促銷,就打了兩天的廣告,那麼這兩天的廣告理應獲得較高的權重。

7. 基於位置的歸因模型(U型歸因)

基於位置的歸因模型,也叫U型歸因模型,它其實是混合使用了首次互動歸因和末次互動歸因的結果。

U型歸因模型也是一種多觸點歸因模型,實質上是一種重視最初帶來線索和最終促成成交渠道的模型,一般它會給首次和末次互動渠道各分配40%的權重,給中間的渠道分配20%的權重,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這裡的比例。

U型歸因模型非常適合那些十分重視線索來源和促成銷售渠道的公司。該模型的缺點則是它不會考慮線索轉化之後的觸點的營銷效果,而這也使得它成為銷售線索報告或者只有銷售線索階段目標的營銷組織的理想歸因模型。

歸因分析模型的計算原理演繹:

以下,我們通過神策數據提供的歸因模式,做一次計算原理的演繹:

下圖是通過神策分析所得到某電商用戶行為序列圖示。在圖示中,各字母代表的含義是 D-廣告位、Q-商品詳情頁、D-推薦位、M-購買商品。目標轉化事件是「購買商品」,為了更好地「配對」,運營人員將 M1(目標轉化事件——購買商品1)與 Q1(前項關聯事件——商品 1 詳情)設置了屬性關聯,同樣將 M2 與 Q2 進行關聯。

該場景中,發生了兩次購買行為,神策分析進行歸因時會進行兩輪計算,產生計算結果。

第一輪計算:

第一步,從 M1 開始向前遍歷尋找 Q1 以及離 Q1 最近發生的廣告瀏覽。

如圖所示,不難得到結果 M1=[Dc,Dc,Da]。

第二步,我們帶入分析模型中,進行功勞的分配。運營人員選擇「位置歸因」的分析模型,根據「位置歸因」的計算邏輯,第一個「待歸因事件」和最後一個「待歸因事件」各佔 40%,中間平分 20%。

第一輪我們得到結果:Dc=0.4;Dc=0.2;Da=0.4

第二輪計算:

從 M2 開始向前遍歷尋找 Q2 以及離 Q2 最近發生的廣告瀏覽。

這裡值得強調的是,即使第一輪中計算過該廣告,在本輪計算時依然會參與到計算中,因為經常會出現一個廣告位同時推薦多個商品的情況。

我們不難得到結論,M2=[Dc,Db]。基於這個結論,我們通過「位置歸因」 得到結果:Dc=0.5;Db=0.5(不足 3 個時會有特殊處理)。

經過兩輪計算,我們得出結論:Dc=1.1;Da=0.4;Db=0.5,則廣告位 c 的貢獻最大、廣告位 b 貢獻次之,廣告位 a 的貢獻最小。

8. 馬爾科夫鏈

馬爾科夫鏈模型來自於數學家Andrew Markov所定義的一種特殊的有序列,馬爾科夫鏈(Markov Chain),描述了一種狀態序列,其每個狀態值取決於前面有限個狀態,馬爾科夫鏈是具有馬爾科夫性質的隨機變量的一個數列。

馬爾科夫鏈思時間、狀態都是離散的馬爾科夫過程,是將來發生的事情,和過去的經理沒有任何關係(只和當前有關係)。通俗的講:今天的事情只取決於昨天,而明天的事情只取決於今天。

谷歌的PageRank,就是利用了馬爾科夫模型。假設有A,B,C三個網頁,A鏈向B,B鏈上C。那麼C分到的PR權重只由B決定,和A沒有任何關係。如果網際網路上所有的網頁不斷地重複計算PR,很容易可以想到這個PR值最後會收斂,並且區域一個穩定的值,這也就是為什麼它會被谷歌用來確定網頁等級。

回到歸因模型上,馬爾科夫鏈模型實質就是:訪客下一次訪問某個渠道的概率,取決於這次訪問的渠道。

歸因模型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轉化率計算結果,像前面講的首次互動、末次互動等模型,實際上需要人工來分配規則的算法,顯然它並不是一種「智能化」的模型選擇。而且因為各個推廣渠道的屬性和目的不同,我們也無法脫離用戶整個的轉化路徑來單獨進行計算。因此,馬爾科夫鏈歸因模型實質上是一種以數據驅動的(Data-Driven)、更準確的歸因算法。

馬爾科夫鏈歸因模型適用於渠道多、數量大、有建模分析能力的公司。

那麼具體馬爾科夫鏈怎麼玩?(請自備圖論知識)

如果將各推廣渠道視為系統狀態,推廣渠道之間的轉化視為系統狀態之間的轉化,可以用馬爾科夫鍊表示用戶轉化路徑。

馬爾科夫鍊表示系統在t+1時間的狀態只與系統在t時間的狀態有關係,與系統在t-1,t-2,…,t0時間的狀態無關,平穩馬爾科夫鏈的轉化矩陣可以用最大似然估計,也就是統計各狀態之間的轉化概率計算得到。用馬爾科夫鏈圖定義渠道推廣歸因模型:

(1)狀態集合,定義為 banner,text,keyword,link,video,mobile,unknown 7種推廣類型加上start,,conversion 3種系統狀態。

(2)穩定狀態下的轉化矩陣,通過某公司web網站20天的原始click數據計算的得到如下狀態轉化矩陣。

(3)利用該轉化矩陣來構造有向圖(Directed Graph),通過計算從節點start到節點conversion的所有非重複路徑(Simple Path)的累乘權重係數之和來計算移除效應係數4、通過移除效應係數,計算各個狀態的轉化貢獻值

什麼是移除效應?

渠道的移除效應定義為:移除該狀態之後,在start狀態開始到conversion狀態之間所有路徑上概率之和的變化值。通過計算各個渠道的移除效應係數,根據移除效應係數在總的係數之和之中的比例得到渠道貢獻值。移除效應實際上反映的是移除該渠道之後系統整體轉化率的下降程度。

我們可以把上面的案例簡化一下,嘗試具體計算下移除效應和各渠道的轉化貢獻值:

假設簡化後的狀態集是{C1,C2,C3},各路徑上代表狀態間轉化的概率。

在以上系統中,總體的轉化率 = (0.667*0.5*1*0.5+0.333*1*0.5)= 33.3%。

當我們嘗試移除節點C1。

移除節點C1後,整體轉化率 = 0.333*0.1*0.5 = 16.7%,所以C1節點的移除效應係數 = 1-0.167/0.333=0.5同理可計算節點C2和C3的移除效應分別是1和1通過移除效應係數計算得到轉化貢獻值:C1 : 0.5 / (0.5+1+1) = 0.2C2 : 1 / (0.5+1+1) = 0.4C3 : 1 / (0.5+1+1) = 0.4

三、如何選擇歸因模型

從上面這麼多種歸因模型來看,我們大概可以把他們分成2類:

(1)基於規則的:預先為渠道設置了固定的權重值,他的好處是計算簡單、數據容易合併、渠道之間互不影響,當然你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去調整他們的權重配比。

(2)基於算法的:每個渠道的權重值不一樣,會根據算法和時間,不同渠道的權重值會發生變化(數據驅動)。

在選擇用何種歸因模型之前,我們應該先想清楚業務模式!

如果是新品牌、新產品推廣,企業應該給予能給我們帶來更多新用戶的渠道足夠的權重,那麼我們應該選擇首次互動模型;如果是投放了單一的競價渠道,那麼我們應該選取末次互動歸因模型或者渠道互動歸因模型;如果公司很在乎線索來源和促成銷售渠道,那麼我們應該選擇U型歸因模型;如果公司的渠道多、數據量大,並且由永久用戶標識,基於算法的歸因模型能夠為營銷分析提供巨大的幫助;……總的來說,沒有完美的歸因模型。任何模型都存在他的局限性和不足,如何有效地結合客觀數據與主觀推測,是用好歸因模型的重要能力前提。

四、還有哪些有趣的歸因模型?

這裡拋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大家可以通過思考他背後的分析邏輯,嘗試一下如何應用到歸因模型中:

小陳和小盧同學準備吃午餐,小陳帶了3塊蛋糕,小盧帶了5塊蛋糕。這時,有一個路人路過,路人餓了,於是他們約路人一起吃午飯,路人接受了邀約。小陳、小盧和路人3個人把8塊蛋糕全部吃完了,吃完飯後,路人感謝他們的午餐,於是給了他們8個金幣,然後離去。小陳和小盧為這8個金幣的分配展開了爭執。小盧說:我帶了5塊蛋糕,理應我得5個金幣,你得3個金幣。小陳不同意:既然我們一起吃這8塊蛋糕,理應平分這8個金幣。為此他們找到了公正的夏普裡。夏普裡說:公正的分發是,小陳你應當得到1個金幣,你的好朋友小盧應該得到7個金幣。經過夏普裡的解釋,小陳和小盧認為很有道理,愉快地接受了這種分金幣的方案。請問,夏普裡是怎樣分析得到1:7這樣的分配的呢?

本文由 @WINTER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數據分析模型:歸因分析
    於是,「歸因分析」便最早應用在了廣告投放行業。(歸因分析能最先應用在廣告行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廣告的目標是單一的。比如:無論多少個渠道商,最後推的都是同一款 App;但是若將在產品內部的運營位進行歸因,就需要考慮這個廣告位和商品是否有關係。)舉個例子:一款 App,投放了三個推廣渠道,最後 App 通過某個渠道商完成了下載。
  • 場景解析+計算邏輯 | 如何利用歸因分析量化目標貢獻佔比?
    圖 歸因分析界面本文將圍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深入闡述。客戶案例:常見坑位運營場景解析歸因分析背後的計算原理及演繹一、常見坑位運營場景解析:全面診斷首頁坑位,定位優化點A 公司是一家文化媒體電商平臺,該公司通過神策分析實現用戶行為分析,同時神策團隊為其提供整體收益相關的諮詢服務。其運營團隊每天、每周、每月都會生成歸因報告,用以階段性評估產品的流量質量、流量引導效果,以及頁面布局優化。
  • 如何搭建數據歸因模型?
    編輯導讀:歸因分析,究其本質是對不同渠道的投放進行評估,給出一個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業務模式的不同,所搭建的歸因模型也不同,所以數據分析師需要根據實際的業務情況來構建模型。本文作者依據工作實踐的所思所想,結合案例等分享了數據歸因模型搭建的關鍵步驟和思考,供大家一同參考和學習。要深度分析問題原因,不能只統計數字,流於表面!
  • 偷偷掌握這些歸因模型技巧,不要讓同行知道
    我們先用三種歸因模型來簡單分析下: 1、最終點擊歸因 這是Google使用的默認歸因模型,它會顯示用戶在完成轉化前進行的最後一次互動。在上述例子裡,就是付費搜索廣告。
  • 數據驅動歸因的幾個算法
    數據驅動歸因,英文是Data-Driven Attribution,簡稱DDA,或數據驅動歸因模型,英文是Data-Driven Attribution Models,簡稱DDAM,也叫算法歸因。自Google 宣布即將推出歸因模型以來,廣告主對新的數據驅動模型表現出很大興趣。
  • 跨境電商獨立站營銷歸因:分析消費者路徑提升轉化率
    但是,快速發展的今天,仍需考慮以下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會在營銷報告和歸因中造成重大漏洞:我們生活在一個多設備的世界中:人們有時擁有多個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辦公計算機,家用計算機,甚至是智能家居設備。實際上,它們每個都屬於站點的唯一訪問者,而實際上它們都屬於同一客戶。世界對隱私和跟蹤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設備和瀏覽器在允許用戶存儲哪些信息和跟蹤方面變得越來越嚴格。
  • 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指出一個人取得成功或失敗時,把行為的原因或者歸於外部環境,或者在於人內部。在海德研究的基礎上,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的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三緯度六因素。後者的成敗歸因理論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是我們需要重要備考點之一,可作為單選題也可是材料分析題。
  • 維納的歸因理論
    主要是從單選、簡答以及材料分析題的角度出題。單選題主要有四種常見的出題方式,第一種是考察人物與理論之間的對應關係;第二種是考察例子型單選,即題幹給出某一例子,選出對應體現的歸因因素;第三種是考察三維度與六因素之間的對應關係;第四種是考察習得性無助感的定義。簡答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簡述維納的歸因理論。
  • 歸因理論
    所謂歸因,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斷其原因的過程。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做完一件事情後要做一下總結,對我們所做事情的結果加以分析、判斷、尋找原因。二、歸因理論(一)海德的歸因理論歸因理論是由海德最早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具有理解世界與控制環境兩種需要,使這兩種需要得到滿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們行動的原因,並預言人們將如何行動。
  • 廣告監測平臺(二):詳解渠道歸因
    筆者在本文給大家詳細的解析了渠道歸因,enjoy~一、概述上篇文章提到過渠道歸因有以下幾種方式:設備號歸因(精準匹配)渠道號歸因(精準匹配)IP+UA歸因(模糊匹配)其中設備號歸因和IP+UA歸因最重要的是生成一個可追蹤的廣告推廣活動,用戶點擊廣告後,能收集到用戶的IP/UA/設備號等信息,進而和激活用戶的信息進行比對。
  • 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
    今天帶大家一起來破解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一、理論內容: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心理學家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並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與不可控制性歸因。
  • SEM推廣數據分析之帳戶歸因
    今天分享的主題是SEM推廣優化過程中帳戶的數據問題歸因。我的觀點是,學習SEM推廣,必備的技能就是數據分析,分析就是分析出現的問題,找出原因,再作出對應的調整,使推廣收穫最大化的效益。本篇內容依然適用於初學SEM的小白同學,是整理的學習筆記和個人觀點。如果有大神看到覺得我的理解不正確或者很片面的話,歡迎留言多加指導,在此謝過。
  • 教育理論重點知識解讀——韋納的歸因理論
    韋納的歸因理論在學習動機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在以往的考試中曾以大題的形式考查過,比如給一段材料,讓考生用歸因理論去分析材料中各個學生的歸因特點,然後引導學生去進行積極歸因。考生在學習這一知識點時,通常是大略地記住歸因理論的三維度、六因素,並未深層次去思考各維度與六因素間的內在關係,以及每種歸因會對學生之後的學習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
  • 一個測試看你會不會鑽牛角尖,一句話講清楚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晚上回家,上樓時跟我家領導說,今天跟同事學了一個概念,覺得特別好用,成功的時候都是內部歸因,都是因為我厲害;失敗的時候都是外部歸因,都是因為你不行。我說這個還沒合適的例子說明,抽時間找一個。10歲半小明聽到了說,我能舉個例子。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張非幾次被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卻又因沉迷遊戲被多次開除,這源於本身和父母的錯誤"歸因"。維納的"歸因理論"維納指出人們的成就可以歸因於能力、努力和運氣等六種因素,根據這六種因素的自身特點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能力和努力兩個方面,經過分析可得能力屬於內部不可控的因素,而努力則屬於外部可控的因素。
  • 風險模型方法研究——基於A股市場的應用
    在海外,風險模型方法被學術界和投資界廣泛研究和討論,並已形成相對完善與成熟的系統生態,而國內目前對合適的因子、參數與方法還未達成完全一致。本文旨在梳理風險模型理論和方法,並在A股市場進行驗證,以期對風險模型和相關投資策略做相應的解析和驗證。
  • 多半是歸因有誤,2步走教會娃合理歸因
    不同的歸因會在不同的方面影響掌控感,從而影響到逆商。伊利諾伊大學的卡羅爾·德威克發現,將逆境歸咎於穩定性因素(比如「我不聰明」)的兒童,比將之歸咎於暫時性因素(比如「我沒有很努力」)的兒童學到的要少。這是因為,在面對逆境的時候,孩子內心的掌控感非常重要。
  • 歸因理論——有因必有果
    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凱利發表了《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繼相應推斷理論之後,凱利將歸因理論區分為單線索歸因和多線索歸因兩類,其中單線索歸因依據一次觀察就能作出歸因,而多線索歸因則是在多次觀察同類行為或事件的情況下作出的推斷。這是對海德的歸因理論進行的又一次擴充和發展,從而成為了歸因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 論文推送 | 中國溼潤地區蒸散發變化歸因分析
    【研究區數據來源】選取中國南部的110個流域,主要位於長江和珠江流域。氣象數據(1982-2016)來源於中國氣象網,河流流量數據(1982-2000)來源於中國水文局,通量數據(2003-2010)來源於中國FLUX觀測網(千煙洲和鼎湖山站)主要植被分別為常綠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LAI數據(1982-2016)來自于波士頓大學 GIMMS產品。
  • 神策數據:《十大數據分析模型詳解》白皮書上線!
    今日,神策數據推出數據分析模型系列白皮書之《十大數據分析模型詳解》,基於多維事件模型,總結歸納十大數據分析模型,內附多種分析模型的實際應用場景案例!以下內容節選自該白皮書2017年,神策數據曾推出——八大數據分析模型,詳細解釋了各種分析模型的定義、適用範圍、分析思路、使用方法等等,一經推出,好評如潮。2020年,經過更為豐富的理論沉澱以及業務實踐積累,神策數據迭代出《十大數據分析模型詳解》白皮書,內附多種分析模型的實際應用場景案例,內容更易理解,分析角度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