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模型方法研究——基於A股市場的應用

2020-11-30 金融界

來源:中證指數

在數據存儲與分析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數量化方法對投資領域的滲透超越歷史任何時期。大量的創新性方法被提出並得到應用,以數據和模型為核心的現代投資方法體系已見雛形。在組合風險預測領域,線性風險模型方法不斷在理論框架內升級完善,成為組合管理者所採用的風險預測主流方法。

在海外,風險模型方法被學術界和投資界廣泛研究和討論,並已形成相對完善與成熟的系統生態,而國內目前對合適的因子、參數與方法還未達成完全一致。本文旨在梳理風險模型理論和方法,並在A股市場進行驗證,以期對風險模型和相關投資策略做相應的解析和驗證。

一、風險模型方法的基本情況

風險模型方法的產生背景

風險模型的產生與投資者對投資的認知發展密不可分,是特定投資框架下的產物,並服務於該理論框架下的投資應用。投資理論對於收益與風險的認知發展是風險模型誕生的先決條件,所帶來的風險預測需求是推動風險模型產生的直接動力。

1Risk Model方法重要時間表

Risk Model的出現並非偶然,是Markowitz、Sharpe等搭建的分析體系的必然需要。收益與風險被放置在組合構建的核心位置,性價比成為衡量投資組合是否優異的基礎指標,對未來風險的預測成為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CAPM模型使投資者認識到證券收益與其所承受的特定風險相關聯,更衍生出多因子分析方法,研究驗證股票收益和風險可由少量共同因素所驅動和解釋,風險模型雛形初現。

 二

RISK MODEL方法的應用場景

風險模型主要作用是提供證券的風險預測與業績歸因。在此過程中,風險模型需要對股票收益建立因子模型,對組合過去歷史的收益來源進行歸因,依據統計方法和經驗對股票未來風險形成推斷與預測。

圖1 Risk Model的主要應用場景

1、投資組合優化

組合優化是風險模型最核心的應用。在指數增強策略中,通常突出Alpha因子的同時,需要將跟蹤誤差鎖定在一定的範圍內,而這是風險模型最為擅長的部分。在主動量化策略中,如何最大化預期收益,減少不必要的風險暴露,實現收益風險最佳配比,同樣需要風險模型的組合優化功能。

2、組合業績歸因

風險預測主要面向未來,而組合業績歸因是面向過去。業績歸因在基金公司的運營、風險的監控存在集中應用。在基金評價和內控合規性要求愈加嚴格的背景下,業績歸因也將會是市場的重要需求領域。

二、RISK MODEL的理論架構和構建過程

RISK MODEL方法的理論基礎

Grinold和Kahn對風險模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風險模型的核心可以總結為三點:1)股票收益主要受少數幾個因子的驅動;2)股票收益與風險因子暴露之間的關係是線性的;3)因子風險特徵與特質風險特徵存在穩定性,可以根據歷史的特徵推測未來。

基於歷史的個股收益及因子暴露,通過線性回歸估計出歷史因子收益,利用統計方法預測出因子收益未來的協方差陣,用於投資組合未來風險的評估。

圖2Risk Model的基本思想

RISK MODEL方法的構建流程

借鑑部分市場機構的經驗,將RiskModel構建流程分為六步:因子選擇、數據預處理、因子暴露計算、因子收益估計、因子協方差預測及特質風險預測。每個步驟涉及諸多精細化處理,精確度和穩定性決定了整個模型建立的質量和高度。

1、因子選擇

選擇哪些因子來解釋收益,是構建風險模型的第一步,雖然可採用數量化的規則用於指導,但更多的是不斷通過模型更新和迭代修正。因子選擇的目標是通過少量風險因子實現絕大部分組合收益的解釋,以使個股特定性風險儘量少且不相關,模型儘量穩定。因此,解釋性、穩定性和直觀經濟金融邏輯是因子篩選的重要標準。

圖3 PB風險因子的時間序列相關性

2、數據預處理

數據預處理是整個模型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只有準確與完備的數據才能做出好的模型。對線性模型而言,異常值和缺失值的處理顯得極為重要。異常值可使模型偏離絕大多數的樣本,缺失值則會使部分股票難以得到估計。需要明確的是,有時候異常值並不一定是這個數據出現了錯誤,而是其存在會導致模型不穩定。

根據以往經驗,對異常值的處理一般可採用刪除或降低回歸權重的方法,刪除意味著不把該只股票的信息帶入模型的構建,降低回歸權重則意味著降低該只股票信息的重要性。

對缺失值的處理則會相對簡單一點,一般會認為其他指標十分相近的股票,也會具有相似的特定指標,有三種處理方式:一是基於其他指標估計相應缺失的指標;二是基於聚類的結果,使用相應類中的平均數或者中位數估計缺失的指標;三是刪除,一般不會這麼選擇,因為其將直接導致相應股票缺少風險估計。

3、因子暴露計算

風格因子暴露需要保證具有統一的量綱及相近的分布,而每個因子可由多個指標構成。

首先,計算每個指標的標準化分數,使其具有均值為0,標準差為1的數據特性。風險模型所有的風險衡量都以基準指數為基礎,基準指數的風險暴露需被設定為0。所以,在標準化所採用的均值是自由流通市值加權的均值。

其次,根據因子類內指標權重,加權得到因子數據,相應權重的設定是經濟金融邏輯判斷與模型迭代的結果。

最後,將計算得到的因子暴露數據進行標準化。因子暴露數據將會具有自由流通市值加權為0,標準差為1的性質。

對於行業因子暴露的數據處理則會採用離散型的方式。首先,確定使用行業分類,不同國家和市場往往適用的行業分類並不統一;其次,對於單行業經營的公司,其行業暴露即為1,對於跨行業經營的公司,將對多個行業進行暴露,並且和為1。

4、因子收益模型估計

明確因子暴露數據之後,最重要的環節是對整個模型的構建與估計,市場上使用的主流模型將個股收益劃分為市場收益、風格因子超額收益、行業超額收益及特質收益。

此外,因為不同規模股票對應的特質風險是明顯不同的,根據諸多海外文獻建議,特質風險與公司規模(總市值)平方根倒數成正比,在回歸時,個股的回歸權重經常會被設置為總市值平方根。

5、因子收益協方差陣預測

因子收益協方差陣估計是對因子收益風險未來的外延性預測。主要解決思路來自Menchero,Morozov和Shepard(2008)的方法,基本想法是:1)更接近的數據具有更高的信息價值;2)相關係數要比方差更加穩定,具有更長的記憶性。

首先,為保證預測的可用性與穩定性,多使用日頻收益數據對月頻率風險進行預測,由於因子日度收益率會存在一定自相關性,需要使用Newey-West方法進行協方差的估計與調整。

其次,為凸顯近期數據具有更高價值的特點,一般使用半衰期給不同時期的數據價值進行賦權。

基於此方法計算出相應的協方差矩陣,並給出相關係數與方差的估計值。

第三,在得到初步協方差矩陣估計後,還需進行特徵因子(Eigenfactor)方差調整。Muller(1993)指出依據風險模型估計最優投資組合的方差會出現明顯的低估,Shepard(2009)給出偏差的數量化證明,在正態性、平穩性的假設下,風險模型估計最優組合的方差會小於真實的方差,這部分低估主要來自於模型的過度擬合。

Menchero,Wangand Orr(2011) 對該類問題進行了系統的修正和討論,通過引入特徵因子(Eigenfactors)以輔助判斷低估的幅度。(具體的討論可參考文集)

最後,之前的每一步修正,其實都是針對橫截面方向上的修正,當出現金融危機等特殊時期,使用過去一段時間的信息來估計方差會出現明顯的低估。因此,在時間序列方向上也需對估計的波動做一個修正。基本的思路即是觀察近期的風險數據與預測數據的高低估程度,如在時間序列上有系統性偏差,則對其進行修正。

經過時間序列上的調整後,對於風險的評估將會更加準確和穩定,保障截面與時間序列上均無系統性偏誤。

6、個股特質風險預測

模型一般默認特質風險互不相關,故只存在個股的方差預測問題。具體可分為三步:基於模型殘差給出特質風險的初步估計,基於市值分組進行貝葉斯修正和基於時間序列調整估計。

首先,基於殘差給出個股特質風險的估計,但對於明顯存在瑕疵的股票進行修正。

其次,由於特質風險存在明顯的均值回復效應,可採用貝葉斯方法利用先驗信息將其估計值向均值靠攏,符合均值回復的效應。

最後,與因子風險的時間序列修正一樣,特質風險也需要對時間序列方向上進行調整,以使其估計更加匹配金融危機時的情況。

至此,在完成特質風險的預測之後,最終得到了每個因子的協方差矩陣估計及每個個股的特質風險估計,可用於對投資組合未來風險進行預測。

三、RISK MODEL方法在A股的實證分析

為探討Risk Model方法在A股市場的有效性,選取2016年以來的數據進行建模與分析,為便於比較,本文所選擇的因子以市場機構普遍使用的模型基本一致,剔除部分解釋性較弱的指標。

表2 Risk Model選用因子與指標

A股市場RISK MODEL的實證

採用中證全指為樣本空間,對異常值進行剔除處理,整體實證結果反映出中美市場的差異。

1、橫截面擬合優度不高,市值組合收益接近全指

依據因子數據對中證全指的日收益進行建模,整個擬合優度處於30%的平均水平,同時存在較大波動性,這與A股市場特質性、情緒性因素影響更大有一定關係。擬合優度與模型的應用效果並不等同,僅會限制可優化的程度。在對特質性風險合理估計的情況下,依然可實現相當於隨機權重的收益風險比的提升,在發達市場擬合優度大致處於40%水平。

圖4 Risk Model對A股的收益解釋能力

圖5 Risk Model市場組合與中證全指收益

Risk Model所回歸出的市場組合與中證全指走勢非常接近,側面說明中證全指特質風險分散良好,模型預測沒有對所有股票形成明顯的方向性的漂移。

2、因子收益詮釋市場轉變,因子偏好周期性變化

依據Risk Model回歸出來的純因子收益,可以提供觀察整個市場的因子視角:

(1)市值因子(sizef)在2017年前一直處於反向狀態,但在2017年後出現了明顯的反轉,並最終處於正向狀態。同樣呈現出反轉特點的還包括貝塔因子和估值因子,投資者偏好對於這些屬性始終處於一個多變的狀態;

(2)風險因子(rvf),動量因子(momf),流動性因子(liqf)則呈現出穩定的反向狀態,投資者對於它們的偏好在整個樣本時期處於穩定,即偏好低風險、反轉、低流動性的股票;

(3)成長因子(growf)在這段時期則處於一個波動上升的狀態,意味著投資者還是偏好於成長性的股票,但經常呈現周期性變化。

圖6 Risk Model各類型因子收益走勢圖

A股市場的因子收益展現出來的特徵與美國市場存在明顯差異,美國市場小市值、動量、低貝塔、高預期盈利的公司會獲得更優的收益,而A股市場更傾向於反轉、高成長、低風險、低流動性的股票,這些特點與兩地市場的投資者、市場結構差異存在關聯。

圖7 美國市場因子收益的部分展示

(數據來源:US Equity Model)

3、行業因子影響顯著,風格因子表現平均

因為回歸涉及到個股的權重,所以難以採用偏相關係數衡量因子解釋度,故而選擇T統計量(純因子收益的顯著性統計量)衡量每個因子的顯著性水平,也可認為是對模型的重要性水平。

從實證結果看,最顯著的統計量為行業類型因子,而風格因子的重要性則穿插其中,顯著水平高低依次為槓桿因子、動量因子、成長因子、估值因子、市值因子、貝塔因子、風險因子、流動性因子,較優的因子收益與較優的解釋性並不絕對一致。

圖8 各因子顯著性水平

Risk Model的應用

——指數增強基金收益分解和策略構建

指數增強型基金在近年來表現優異,受到廣泛關注,不少基金規模都超過10億元,個別的甚至超過100億元,受制於當前市場有效性環境,指數增強型基金的優勢或將持續。同時,Alpha多因子策略仍是基金公司實現指數增強的主要途徑。

1、指數增強基金優異表現驗證市場弱有效性

從指數增強型基金的表現來看,近幾年平均有70%以上的指數增強型基金實現了超額收益,年化超額收益可達近10%,這與發達市場存在顯著差異。

圖9 指數增強型基金的歷年表現

2、指數增強型基金的因子暴露

由於對滬深300指數增強的基金產品最多,規模最大。同時,滬深300股票集中於大市值,風險模型預測更加準確,本文選擇以滬深300為標的的指數增強型基金進行分析。

表3 滬深300指數增強型基金列表

由於基金半年報會披露所有的持股明細,而季報只披露前十大持股,所以採用半年報對其暴露進行分析,同時由於小規模基金受各類型因素影響較多,組合難以匹配目標,因此目前市場規模最大的300增強產品-景順長城滬深300產品為例進行分析,探討增強型產品的風險暴露變化。

圖10景順長城滬深300半年因子暴露(vs 滬深300)

從其產品披露的持倉,估算出其對應的因子暴露情況,可觀察到幾個有意思的情況:(1)該產品對SIZE因子做了較為精準的擇時,2016年中時,持倉幾乎是消除了SIZE的影響,但在2016年末、2017年都加強了SIZE因子的正向暴露,匹配了市場的走勢;(2)該產品對Beta、PB、Leverage有持續穩定的風險敞口,一直傾向於選擇低貝塔,低估值、高槓桿的公司;(3)該產品對于波動率、流動性、成長性、動量應用較少。

3、增強收益的解析和相關策略構建

公募基金具有定期的持倉披露制度,為分析和跟蹤其投資邏輯提供了學習與研究的基礎。在學習的技術上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基於持倉的精確數據,配置複製組合,這種方法的優勢是精確,劣勢是時效性比較差,只能半年調整一次持倉,並且調倉存在明顯的滯後;另一種方法是根據淨值表現去分析風險暴露,從而實現更為及時的跟蹤。

驗證第一種方法,配置與基金公布持倉完全一致的股票,以基金定期報告披露時間進行調倉。在早期,複製效果尚可,但隨著基金對於風險和持倉的調整,差異開始顯現。比如在2016Q4,持有的仍是對size暴露接近0的組合,而基金已經轉向正向的size暴露,表現就開始出現明顯的分歧,所以該種學習方法存在明顯的滯後性,從實際來看操作可行性較差。

11採用持倉複製方法的效果

驗證第二種方法,依據基金淨值表現推測其相應的風險暴露,利用Risk Model的穩健性和優化功能達到較優的跟蹤或超越。將基金的淨值超越RiskModel市場組合的超額收益對所有純因子收益進行回歸,依據模型輸出的係數估計其所採用的因子暴露情況。

依據所回歸出來的暴露,對滬深300 的成份股權重進行優化,在保持相同風險暴露時,追求偏差最小化(最優可追求跟蹤誤差風險最小化,但其中涉及諸多複雜的風險預測方法,這裡僅以簡單的方法說明)。

從整體情況來看,學習效果會優於成份股方法,其對於基金組合調整的信息反映更加及時,同時風險暴露的貼合更加穩定,該方法在複製基金組合時會更加穩健。

12 採用模型複製方法的效果

圖13 2016年底估算的基金風險暴露變化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增強型基金的跟蹤,主要是學習和借鑑增強型基金經理對因子表現擇時的智慧,輪動可能是發現新因子信號所驅動,相應方法的應用會存在一定主觀性和產品設計上的障礙。因此,對於單只或少數幾隻產品的跟蹤意義不大,而通過對特定群體的學習或更有參考和借鑑意義。與此同時,可依據自身觀察的長期溢價因子與對組合的風險預測技術,實現完全被動化的因子溢價增強的方法。

圖14 構建規則化增強型策略路徑

四、總 結

風險模型誕生與投資認知深入發展密不可分,它是收益-風險分析框架下的必然產物。風險模型的主要功能在於對證券風險的預測與解析,可應用在組合優化與業績歸因領域,在整個風險管理技術行業有重要影響力。

線性風險模型的核心邏輯有三點:1)股票收益主要主要受到少數幾個風險因子所驅動;2)股票收益與風險因子暴露之間呈現線性關係;3)因子風險特徵與特質風險特徵存在穩定性,可根據歷史推測未來。風險模型的基本流程可以分為三塊,分別是因子收益與特質收益的估計,風險的外延性預測及組合風險的預測與優化。同時可分為6個步驟,即因子的選擇、數據的預處理、因子暴露的計算、因子收益的模型估計、因子收益協方差陣的預測、個股特質風險的預測。

A股市場風險模型的擬合優度略低於海外發達市場,因子收益同樣呈現出特色的一面。相較於美股偏好小市值、動量、低貝塔、高預期盈利的特點,A股市場更傾向於反轉、高成長、低風險、低流動性的股票。另外,A股市場行業因子相較於風格因子更為顯著,個股收益受行業影響更大。

指數增強型基金近年來表現優異,側面驗證了市場的弱有效性。增強型基金的因子暴露變化顯著,從因子暴露的視角可以有效分析其收益來源。學習增強型基金的收益有兩條途徑,其一是根據其披露的成份股學習,其二是依據淨值走勢猜測其風險暴露敞口,並據此構建組合。從整體情況來看,第二種方法對基金調整暴露的信息反映更加及時,收益方面也更加穩健。未來,可根據因子系統性溢價的研究結果,利用風險模型的預測,形成特定主動風險下的完全規則化的溢價指數構建。

相關焦點

  • 商品市場宏觀風險因子模型初探
    1  宏觀經濟多因子模型簡介  宏觀經濟多因子模型主要基於這樣一個假設:風險特徵相似的資產應該具有相似的收益,而我們可以將不同的行業、股票或者不同的商品視為不同的資產,利用多因素模型來討論不同資產的收益率和風險之間的關係。  在歐美市場中,一些資產管理公司很早就致力於宏觀經濟多因素模型研究與實踐。
  • ...基於系統聚類-加權馬爾科夫耦合模型滑坡預警 方法研究與應用...
    (3)提出了以預警區域敏感度、預警正確率與預測共識率為評估函數來檢驗滑坡預警模型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結合經典滑坡案例進行模型的驗證對比分析,對滑坡預警方法提供了借鑑意義。作 者王 東,杜 涵,王前領作者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礦業學院研究背景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面臨地質災害頻發的問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發展受到了嚴重威脅。隨著量測技術的發展和儀器精度的提高,安全監測在邊坡工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彌補了極限平衡法、數值模擬等手段在邊坡動態穩定性分析方面的不足。
  • 基於5C要素分析法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效率研究
    為能夠對行業新進入者提供一定的信貸風險管理相關理論與實踐參考和建議,本文通過5C要素分析法等相關理論方法提供有關更好開展信貸業務,實現有效風險管理方面的建議和對策供參考和討論。二、理論及概念界定5C要素分析法,又稱5P要素分析法或者5W要素分析法。是西方商業銀行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種針對借款人的信用風險評估方法。
  • 上海交大團隊提出基於信號通路的肝癌風險預測模型
    該研究基於發現的13個與肝癌生存顯著相關的信號通路並構建了肝癌風險預測模型,在異質性(heterogeneity)較高的肝癌的多個數據集中取得了較高的預測精度,並且與新近發表的基於深度學習框架的預測模型進行了多方面的比較,表明了基於信號通路水平特徵的模型在預測腫瘤風險方面的優勢。博士生法博濤為論文第一作者,俞章盛教授為通訊作者。
  • 專題研究:基於Carhart四因素模型的基金業績評價
    指數)、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等業績評價方法。系統風險則是對市場上所有資產均有影響的風險因素,無法通過分散投資的方式來抵消。Treynor和Sharpe先後提出了基於系統風險和總體風險的投資組合業績評價指標:Treynor指數和Sharpe指數,它們分別衡量了投資組合中每單位的系統風險帶來的風險回報(即組合收益率超過無風險利率的部分)以及每單位總體風險帶來的風險回報。
  • 財務風險預警模型構建實證分析
    【摘要】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可以從定量角度客觀準確判斷企業的財務危機程度,網絡的普及對此頗具影響。本文採用實證方法,選取了5個財務指標作為模型變量,構建了一個基於極值原理的Fisher線性判別模型,並對該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該模型具有較好的對企業財務狀況和風險狀況進行評價預警的能力。
  • 中國A股市場風險因子模型中的行業因子分析(上)
    中國A股市場風險因子模型中的行業因子分析(上) 2012-09-11 08:20:56來源: 財新網作者:何誠穎 2012年09月11日 08:20 來源於 股票風險因子模型中的因子揭示了所有股票收益的來源,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行業因子
  • 不同國家基於生態風險的土壤篩選值研究及啟示
    由於地理生態、社會文化、行政法規以及標準制定的科學基礎等差異使各國基於生態風險的土壤篩選值的制定方法各有特色,導致各國基於生態風險的土壤篩選值名稱和篩選值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我國的生態風險評價研究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國家權威機構發布的諸如土壤生態篩選值、生態風險評價技術導則等文件。
  • 常見概率模型在金融市場中的應用
    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概率模型簡介  概率模型是一大類模型的統稱,是常規金融模型的概率化表達。通常概率模型會把常規金融模型中的某些參數看作是一個未知的概率分布,這個未知的分布通常會預先給定一個基本假設,即先驗概率,然後再根據具體的觀測數據去推斷或者逐步修正這些假設。
  • 基於BIRR模型的宏觀因子套利策略
    >    基於多因素模型的宏觀經濟因素模型,通常從宏觀數據本身或預期變動出發,形成對個股或組合的系統性看法。在依據資產組合模型建立起投資組合後,我們進一步利用股票對宏觀因子的風險敏感程度來調整個股權重,進而改善投資組合回報。  基於多因素模型的宏觀經濟因素模型,通常從宏觀數據本身或預期變動出發,形成對個股或組合的系統性看法。
  • 基於因子分析的套利定價模型及實證研究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11個因素進行篩選,確定四個能夠很好地反映所有因素包含的信息但又互不相關的公共因子變量,並建立套利定價模型,實證檢驗說明,通過該方法進行因素篩選建立的套利定價模型具有較好的定價效果。
  • 穩定幣2.0:經濟基礎和風險模型
    首先,我們將現有的經濟模型與完全不同的監管系統相匹配。接下來,我們描述了在非共同市場中出現的獨特風險,並開發了一個模型框架,將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的現有模型結合起來。我們進一步討論這個模型框架如何適用於各種加密經濟系統,包括跨鏈協議、抵押貸款和去中心化交易。這些獨特的風險產生了尚未回答的研究問題,這些問題將構成未來去中心化金融研究的關鍵。
  • 貝葉斯勸說模型研究的進展和應用
    近年來,一系列研究在各個方面拓展了基本模型,這些拓展研究包括兩個方向:一個是深入探討信息設計的策略本身;另一個是討論市場結構和信息設計策略的相互影響對市場均衡的塑造。針對信息設計本身的討論細化了信息設計者和接收者的性質,探討了這些性質對信息設計策略和可行性的影響。例如,發送者與接收者對於自然狀態的先驗概率不同,或接收者有一些私人信息可以進行輔助決策。
  • 論文推薦|基於系統聚類-加權馬爾科夫耦合模型滑坡預警 方法研究與...
    (3)提出了以預警區域敏感度、預警正確率與預測共識率為評估函數來檢驗滑坡預警模型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結合經典滑坡案例進行模型的驗證對比分析,對滑坡預警方法提供了借鑑意義。隨著量測技術的發展和儀器精度的提高,安全監測在邊坡工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彌補了極限平衡法、數值模擬等手段在邊坡動態穩定性分析方面的不足。充分利用其獲得的動態監測數據對失穩邊坡進行預警成為了巖土工程領域的研究熱點。
  • 基於量化模型的期貨交易規律研究
    這當然也是有風險的,風險在於市場行為特徵在不斷變化,歷史不代表未來。  期貨交易的期望值是由勝率和盈虧比共同決定的。如果價格波動是一種隨機遊走現象,即在任意位置,上漲一個單位和下跌一個單位的概率都是50%,期貨交易勝率則是盈虧比的倒數,這個結論是可以用數學公式來證明的。
  • 基於風格的擇時策略研究——如何把握市場風格?
    相較於傳統CAPM模型框架下的配置方法,B-L模型解決了預期收益率難預測、最優組合配置對輸入非常敏感兩大問題,具備較強的實際業務意義,並且在配置結論上也比傳統CAPM模型有著更直觀的意義。動態再平衡過程中需要關注的要點。
  • 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效率——基於DEA-Malmquist模型的實證研究
    編者按:《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效率——基於DEA-Malmquist模型的實證研究》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測算我國145家商業銀行2013—2018年的全要素生產率,構建金融科技發展指數,通過靜態面板和動態面板廣義矩估計(GMM)研究金融科技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
  • 電子病歷在再入院風險預測模型開發與驗證中的應用
    電子病歷在再入院風險預測模型開發與驗證中的應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4 13:36:49 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Elham Mahmoudi研究組,對電子病歷在再入院風險預測模型開發與驗證中的應用進行了系統回顧
  • 泰達宏利劉欣談量化投資:雙重風險模型對衝波動風險
    與此同時,經過股市大幅調整的洗禮,具備追求絕對收益和規避指數漲跌風險雙重優勢的量化對衝投資策略受到關注,如泰達宏利基金就正在發行旗下首隻採取量化對衝投資方式的發起式基金——泰達宏利絕對收益策略定期開放式混合基金。  為此,記者專門採訪了該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劉欣,以該基金為例,從多樣性的絕對收益策略和獨設的雙重風險模型角度,為投資者解疑量化投資。
  • RLOM模型:基於產品風險控制的主動式逆向物流運作
    該模型是國內外首個主動式逆向物流管理模型,填補了全球至今沒有統一的逆向物流運營參考模型的空白,成為獨樹一幟的企業供應鏈風險管理和績效提升的高效方法論與工具,並倡導降本增效、低碳、循環、環保的綠色供應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