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有一種投資策略表現異常突出,真正實現了穿越牛熊,受到了很多投資者的追捧。這是一種以人工智慧、機器學習、IT優化為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投資策略模式,更是國內外乃至華爾街的海歸和數學、IT學科精英的舞臺。這就是量化投資!
一、究竟什麼是量化投資?
有人認為量化投資是程序化下單,是採用數量化方法研究,或是不看基本面的投資,都不全對。量化投資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並且採用一定的數學模型去實踐投資理念,實現投資策略的過程。量化投資區別於主觀投資最關鍵的點是投資決策過程是由人還是由機器作出。買什麼,買多少,什麼時候買?主觀的投資可能是由人來作出,而量化投資的決策過程是由機器來作出。量化是用大量數據求得一個最優解,對於量化投資並沒有一位嚴格意義上的基金經理,整個量化投資對單個個人的能力的依賴很小。
量化通常有三大特點:
特點一:理性。由於量化投資是由機器作出,因此量化投資具有高度紀律性,嚴格執行投資策略,不會隨著投資者情緒的變化而隨意更改。對於普通個人投資者而言,情緒受行情影響起起落落,在貪婪和恐懼之間進退失措,上漲時怕回調,下跌時捨不得及時止損。其實,即使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都無法做到真正理性,人難免都會受到無意識偏向或者自身情緒的幹擾。量化投資通過機器決策,這樣可以克服人性的弱點,如貪婪、恐懼、僥倖心理,也可以克服認知偏差。
特點二:效率。量化投資另一大特點就是高效率。由於量化交易是通過既定預設方法,由計算機作出投資決策,因此它可以極大的利用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成果,就是數據處理量大,計算效率高,從而做出各種嘗試和篩選。海量數據的處理能力能夠更好地在廣大的資本市場捕捉到更多的投資機會。同時機器還能快速把握住稍縱即逝的交易機會,積小勝為大勝。
特點三:系統性。量化投資的系統性特徵包括多層次的量化模型、多角度的觀察及海量數據的觀察等。多層次模型包括大類資產配置模型、行業選擇模型、精選個股模型等。多角度觀察主要包括對宏觀周期、市場結構、估值、成長、盈利質量、市場情緒等多個角度分析。
二、何謂指數增強策略?
指數增強策略是以對標股市基準指數(比如: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作為參考,在追蹤對標股市基準指數前提下,利用量化投資的方式進行主動管理,以獲得承擔市場風險帶來的回報收益(Beta)的同時獲取超越市場的超額收益(Alpha)的一種資產組合策略。
通俗來講,如果我們買入構成指數的這「一攬子股票」(成分股),也就相當於買入了指數本身。這時,如果我們通過適當的優化調整,包括在合適的時機降低或剔除一些我們認為「不好」的股票,加倉或加入一些我們認為「更好」的股票。如果我們的判斷正確,我們的組合就會在基本跟蹤住指數的情況下,獲得一部分增強收益。那指數增強是如何獲取收益的呢?
α和β收益:對於指數增強型組合,它把指數漲跌帶來的收益部分叫做β收益,它反映我們承擔市場風險帶來的回報;而它對指數作「優化」這部分收益叫做α收益,實際上也是反映它策略水平的超額收益。具體來講:
Beta收益的獲得:是通過量化選股的模型構造追蹤指數的股票組合,以追蹤市場指數獲得市場收益(結果便是保持與市場同漲同跌)。
Alpha收益的獲得:是通過利用多因子選股、打新、擇時、日內高頻交易等手段增強操作獲得超越市場收益的超額收益(結果是保持與市場同漲同跌的基礎上,漲的比市場多,跌的比市場少一些)。具體如下:
(1) 多因子選股策略:用量化方法,選出能跑贏對應指數的股票組合,通常含有數百支股票。運用量化模型,往往能在散戶運用股票分析理論發現買點前,就提前建倉。又或者在某個板塊或個股交易量忽然猛增時,就立馬關注分析原因並跟進等等。總之,這是一場人腦與電腦的戰爭,孰贏孰輸可想而知。
(2) 打新策略:通過打新(包括科創板)獲得一部分穩定收益。
(3) T0交易:日內T0操作,每天小倉位的高拋低吸,賺日差。
(4) IT執行優化:利用人工智慧優化、IT系統實力,獲得更好的交易效果,增厚收益。
……
簡而言之,通過以上手段,每日只需跑贏指數0.1%,在每年250個交易日裡,就可以創造25%的超額收益。保持數學模型不斷升級、優化,一直有效,就能提高每年賺取超額收益的確定性。
由於α收益的存在,指數上漲時,我們漲的比指數多一點;在指數下跌時,我們跌的比指數少一點,長期下來就能累積不菲的超額收益。長期來看,由於A股市場尚未達到弱有效,各種專業機構很容易相對指數跑出超額收益,而這些超額收益長期累積,就能發揮巨大的複利效應。如下圖所示,以中證1000指數為例,3年左右的時間裡,中證1000指數本身錄得-5.6%的負收益,倘若指數增強每年能跑贏指數5%,20%和30%,則累積的投資回報分別為9.2%,63.1%和107.3%。(數據來源:幻方量化)
圖1:以中證1000指數為例的超額複利推演
(指數歷史收益不代表未來,超額收益僅作為示例展示,不代表任何承諾或者保證)
為什麼是跟指數?指數的選擇差異如何?
這是因為指數本身就是個值得投資的標的。指數本身就是代表了優秀公司的集合,比如滬深300、中證500指數和中證1000指數,有著嚴格的挑選機制,每半年會剔除部分不合格的公司,所以,留下的都是相對優秀的公司而組成的集合。
指數增強策略中幾個指數選擇的差異如何呢?
滬深300指數由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中市值大、流動性好的300隻股票組成,綜合反映中國A股市場上市股票價格的整體表現。通俗地理解,滬深300指數就是我國A股3000多支股票中,綜合排名前300支股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藍籌、大票。在滬深300指數成分中,成分佔比排在前列的行業板塊為金融,資產較重的交通運輸、化工、有色金屬和房地產行業也有布局。
中證500指數就是我國3000多支股票中,除去上面滬深300那300支股票,綜合排名在第301~800名的500支股票。綜合反映中國A股市場中一批中小市值公司的股票價格表現。在中證500指數裡的股票大多是次藍籌,也就是所謂的行業老二,或某些新興產業、化工、醫藥的龍頭。特點是成長性強,更有上升空間,更有活力。所以股價波動也會較滬深300更大一些。截至2020年11月25日,中證500十大權重股主要分布在工業、醫療衛生、原材料行業和信息技術領域。
中證1000指數就是我國3000多支股票中,除去上面滬深300 中證500那800支票,綜合排名在第801~1800名的1000支股票。在中證1000指數裡的股票大多是極具成長性的潛力股,成長性強,空間大,股價波動也較大。截至2020年11月25日,中證1000十大權重股主要分布在在信息技術、主要消費、原材料、醫藥衛生和工業領域。(數據來源:中證指數有限公司)
圖2:中證1000行業權重分布
相比而言,中證1000指數增強的潛在超額收益率可能更高。
可以分別從量化指數增強α收益和β收益這兩部分的收益來源來理解:
β收益部分長期更高:下圖對比了三大指數(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的指數收益回報,可以看出中證1000的長期年化複合收益率最高,從指數基日(2004.12.31)至今年化收益為13.76%,高於滬深300指數的10.70%和中證500指數的13.17%;同時中證1000指數近三年年化收益率為-1.59%,低於另外兩大指數。(數據來源:幻方量化)說明中證1000指數長期收益比較高,長期配置能獲得更好的β收益,此外近3年漲幅最小也具有一定的向上彈性潛力。
圖3:指數收益回報對比
α收益部分更有利:對於量化投資來說,如果股票的換手率越高,波動性越強,量化策略就容易獲得更高的超額收益。股票換手率越高,流動性就越好,交易過程衝擊損耗就越小。股票波動性越大,量化投資就越容易在波動中賺取超額收益,倘若個股完全沒有波動性,量化指數增強的超額收益也就無從做起。
從下圖可以看出,小盤指數無論是換手率,還是波動性,都要明顯高於中盤指數和大盤指數。而中證1000作為小盤指數,擁有著比滬深300和中證500更容易創造超額α收益的土壤。
圖4:大中小盤指數近三年對比
量化指數增強基金的優勢和風險點在哪?
總結上述內容,可以清晰的看到量化指數增強基金的優勢,如下:
1、在A股非常好用,目前可獲取20-30%超額年化收益。
2、防禦性強,下跌時候,比指數跌得少;上漲的時候,比指數漲得多。
3、平均投資幾百到上千隻股票,不怕單一股票踩雷。
當然,量化指數增強策略也是有一些風險點需要關注的:
1、指數增強基金是追求相對收益,也就是以跑贏對應指數為目標,例如2018年中證500下跌33%,中證500指數增強基金下跌9.5%,跑贏指數23.5%,但其本身卻依然是負收益的。(數據來源:Wind)
2、量化策略有容量限制,與管理人的策略迭代息息相關,需理性看待策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