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非理性決策與大腦認知模式有關,歸因理論可提升理性分析能力

2020-12-03 媽咪有梨渦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曾經有兩兄弟,在他們兩個人中,一個心態好到爆棚,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特別的樂觀,而另一個則一直都保持著特別悲觀的心態去對待任何問題。對此他們父母想讓兩個孩子的性格能夠中和一下。

於是便心生妙計,讓過於悲觀的孩子進入到了一個充滿著玩具的房間內,而過於樂觀的孩子則是讓他去到了一所堆滿了馬糞的屋子中。

一個小時之後,當父母將那個悲觀孩子的房間門打開後愕然的發現,悲觀的孩子還是一樣的悲觀,他由於怕自己不小心把玩具弄壞而遭到父母的責罵,所以坐在一旁哭天抹淚。

父母轉過頭來到堆滿了馬糞的屋子時,也是表現出了一臉的驚訝,因為那個原本樂觀的孩子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悲觀,他正在用鏟子興奮地鏟著馬糞,而且還將散亂在門口的馬糞也一同給鏟乾淨了。

正幹的起勁的他抬頭看到父母時,驚喜的說到:「有這麼多的馬糞都堆在這,那在這附近一定會有一匹小馬駒的,我要清理出一塊乾淨的地方給它。」故事中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總統裡根。

上訴故事中的兩兄弟之所以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來,就是因為在他們兩個人之間,從小所形成的認知不同,悲觀的孩子從小形成的是無論遇到任何事都要從悲觀的角度去看待,而樂觀的孩子則是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要從樂觀的方向去解決它。以上這兩種認知,無論哪一種都和大腦的認知模式有關。

大腦的兩種認知模式

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提出,在我們人類的大腦中存在有兩種認知模式,模式1還有模式2。模式1就好像是系統對某一程序自動運行一樣,而模式2則是需要我們認為來控制。

模式1:由於大腦的運轉需要消耗掉大量的能量,而由於大腦的惰性以及要節省能耗的緣故,所以在遇到一些問題時,我們大腦會自動啟用模式1來對問題做出決策,此時無需刻意去進行思考,幾乎是條件反射一樣,而且所消耗的能量低。例如當有人問1+1等於幾的時候,你可以不假思索的就給出等於2的答案。

模式2:對於要去處理一些比較複雜的問題,且運用模式1無法解決時,那麼我們的大腦就會開始啟用模式2來對問題進行解決。此時需要大腦去做一些比較複雜的運算,難度比較大,所以對於問題的決策速度也會相對較慢,同時需要保證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且會消耗掉較多的能量。

舉個例子,在我們陪孩子做作業時會發現,如果所做的是一些比較簡單的題,而且是已經被孩子所掌握的知識點,那麼孩子做題的速度就會很快。反之,如果孩子所做的作業題相對要比較難,而且所涉及到的知識點還沒有被掌握紮實,那麼相應的孩子的做題速度也就會慢下來,因為在做題時他們需要對每道題進行思考。

每天在面對各種信息各種問題時,我們的大腦所需的能量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無法對其進行一一處理,因此大腦會在處理問題時啟用模式1來節省能耗的同時,對於其他各種繁雜的信息也會相應的進行取捨,而在取捨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就會選擇去「抄近路」,所以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對問題進行處理時,要更傾向於將複雜的問題進行簡單化。

大腦所進行的三種便捷式判斷

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在其所著的《社會心理學》中指出:大腦會去採取便捷式的判斷來將問題簡化,而這樣一種方式無需經過思考,只要去選擇相對應的規則即可,即便是所選的規則並非正確。大腦通常會選擇的便捷式判斷,有以下三種。

1、代表性便捷式判斷:這種便捷式判斷所指的是大腦會對一部分信息進行忽略處理,而只會去根據認知對象的某一特點來對此進行判斷。

例如,對於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如果在某一次的考試中他取得了高分,我們就會下意識的去判斷他是由於抄襲而拿到的高分。我們經常會忽略掉某件事物或人的其他一些特徵,而是僅用少數的一個或幾個特徵來對其以偏概全。

2、易得性便捷式判斷:這種便捷式判斷所指的是大腦更傾向於去利用最先被我們想到的一些事例,從而去對某一事物或人進行判斷。願望和誤會往往都是以這種方式而出現。

例如,在班級上看到有同學趴在課桌上哭,我們就會聯想到上次某個孩子被某個同學欺負,然後將這次的時間也強加到他的身上。因為印象深刻,就越容易對其提取信息,從而會影響到判斷。

3、態度便捷式判斷:這種便捷式判斷所指的是我們往往會去根據我們自己對於某件事物或人的態度,以對其的態度來進行判斷。例如,有些老師對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小缺點,會選擇視而不見,而對成績差的學生則會將他的所有缺點進行嚴厲批評,而對於差生的好處卻有可能會選擇視而不見。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於去利用大腦的這三種便捷式判斷,那麼無論是工作還是平時的生活、社交等,都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且以這樣的方式也要更加不利於孩子們的成長。所以以上三種判斷均為歸因錯誤,而為了避免孩子會出現便捷式判斷,家長就需要了解到正確的歸因理論。

什麼是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所指的是對人們活動的因果關係進行說明及分析的理論,人們往往會用它來對相關環境進行解釋、控制以及預測,還有會跟隨環境而出現的某些行為,所以它也被稱之為「認知理論」。

歸因理論是以美國心理學家海德的社會認知理論還有人際關係理論為基礎,經過學者們一系列的研究後,最終由韋納通過一系列分析後確定了其三個維度:

1) 原因源:所指的是原因是行動者自身原因還是外部環境的原因。例如孩子對知識點沒恩能夠掌握,外部原因是知識超綱,內部原因是個人能力不足;

2) 可控性:所指的是原因是否能夠收到行動者主觀意志的控制。例如,對於考試而言,自身付諸努力的可控性高,而個人能力以及靠運氣的可控性就比較低;

3) 穩定性:所指的是原因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例如,在面對考試時,靠運氣來掌握自己的分數極其不穩定,而在考前認真努力複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則就會更加穩定。

通過三點,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

我們人類所特有的一種高級動機——成就動機,成就動機無論是在大人還是孩子身上,在其整個學習行為中都有著特別重要的動力作用。因此,家長們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完成對孩子學習動機的激發工作。

1、家長要學會讓孩子對自我有個正確的認知:在一次考試中,如果孩子取得了一個好的成績,那麼他們會更傾向於把「功勞」歸結於自身,但如果考試失利的話,他們則會更傾向於把失利的原因歸結於考題太難或同學們太過強大。

所以家長們平時對於孩子的優缺點,幾不要過於讚美、也不要過於貶低,而是要去對他們進行客觀的評價,讓孩子能夠保證去基於他人的客觀評價而對自我有個正確的認知。

2、家長要學會去幫助孩子進行積極歸因,以便能夠形成有效的學習動機:積極歸因就是能夠起到對學習積極性進行調動的歸因方式。失敗歸因於穩定的、內部的以及可控制的原因,它不會去弱化活動動機,甚至還會對此起到強化作用。

成功歸因於穩定的、內部的以及可控制的原因,將會進一步的去強化成就動機;相反,如若成功歸因於不穩定的、外部的以及不可控制的原因,那麼它就無助於強化活動動機,甚至還對對其進行弱化。例如,在學習中有一些孩子所產生的厭學狀態,就是因為他們在失敗的狀態下因為不合適的歸因而產生的。

3、家長要懂得去幫助孩子對目標進行明確,讓孩子體驗到成功,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很多孩子在學習上都會存在有偏科的情況,可能數學成績會特別好,但英語成績特別差,那麼家長就可以從孩子最擅長的數學為起點,以此來增強孩子的自信,通過制定提升數學成績的目標,來逐步去攻破英語難學的難題。

大腦本能的便捷式判斷會讓孩子陷入到錯誤歸因之中,而家長如果能夠了解、懂得正確的歸因理論後,就能夠去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導。我們要去引導孩子去避免便捷式判斷,而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更需要懂得讓我們自身也避免陷入於便捷式判斷,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去正確的引導孩子。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何做到理性決策,帶你走進行為金融學
    因為他是將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實驗與經濟學研究相結合的先驅者。 他獲獎的研究課題是,人在不確定狀態下的行為模式和決策依據。 一直以來,傳統經濟學把人假設為絕對理性的決策主體,認為人會理所當然的做出理性決策,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推導出一系列理論和論斷。
  • 基於行為財務的有限理性投資決策的研究
    【摘 要】本文從決策的理性和非理性出發,分析了有限理性產生的根源,總結出在有限理性下投資者的決策特徵,旨在說明財務決策是一種複雜的人類行為,投資者進行決策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理性不完備和認知偏差,提出了基於有限理性的投資策略。
  • 理性的思考與非理性的結局
    分析百年前英德兩國的艦炮博弈,有助於我們理解行為經濟學,認識人的理性與非理性。 一戰前的歐洲,一場造艦比賽在大英帝國和新興強國德國之間轟轟烈烈地展開。有趣的是,雙方造艦的直接目的不是戰鬥,而是為了在談判桌上獲益。作為老牌海上強國,英國皇家海軍認為只有讓德國人見識到自己的強大,才能有效威懾對手。於是定期在德國家門口舉辦各種炫耀式的閱艦儀式,清晰地展示強大戰鬥力。
  • 模糊邏輯:研究人的大腦認知思維形式的邏輯科學
    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人的大腦認知中存在的幾種基本的認知偏差,分析了它們的「非理性」的一面及其所起到的不良作用。有人可能會問:這些看起來「非理性」的認知方式,為什麼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是普遍存在同時也是普遍接受的呢?而且,這些看起來「非理性」的認知方式,許多時候並不認為是「非理性」的,而是「理性」的。
  • 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處理服務對象非理性思維的介入探索與案例分析
    本文依據認知行為療法,對戒毒人員接觸毒品非理性思維下的原因進行研究分析並以典型個案為例分析研究,以探索總結一套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處理服務對象非理性思維的模式經驗,便於以後開展類似的個案服務。
  • 非理性的積極力量:理解非理性之後,做出理性的決策
    本文摘自《怪誕行為學2:非理性的積極力量》,[美]丹•艾瑞裡 著,趙德亮 譯,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12月我們通常很容易推斷激勵強弱與表現能力之間存在關聯。要取得成功,人們受到的激勵越強,工作的熱情就越高,而人們越努力就越容易接近最終目標,這種推論似乎很有道理。歸根結底,這就是金融機構向證券公司高級主管發放天價工資和獎金背後的一部分理由—支付巨額獎金就會激勵人們努力工作,取得非凡業績。
  • 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指出一個人取得成功或失敗時,把行為的原因或者歸於外部環境,或者在於人內部。在海德研究的基礎上,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的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三緯度六因素。後者的成敗歸因理論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是我們需要重要備考點之一,可作為單選題也可是材料分析題。
  • 如何管住非理性的七個策略
    在老喻的《人生算法》裡談到人的非理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見聽見過,不管多聰明、讀過多少書、經歷過多少事情,總是在某些場合會被輕易忽悠,絕大多數時候是因為不過理性。 老喻對理性的定義是反條件反射。理性在哲學中指人類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通常說的是我們在審慎思考後,以推理的方式推到出合理的結論。
  • 兩種方案,讓孩子輕鬆控制情緒大腦和理性大腦
    大腦皮質則負責人腦較高級的認知和情緒功能,分左大腦和右大腦,均包含四個部分----額葉腦、頂葉腦、枕葉腦、顳葉腦,我們常稱之為「理性大腦」。日常生活中,對我們思想、行為、決策和判斷影響最大的就是「情緒大腦」和「理性大腦」了。情緒大腦是一個肆意妄為、及時行樂的「衝動的自我」;而理性大腦是一個克服衝動、深謀遠慮的「自控的自我」。
  • 歸因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歸因理論都是一個常考考點。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背景簡介: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這就是學習動機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而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 理性和非理性
    在弗洛伊德精神學《夢的分析》中,人類的精神結構既有身體本能的激發,亦有抽象思維的理智制抑。只有在夢境中,理智的制抑發生鬆懈,使得身體本能的激發在夢境中得到釋放。這種本能激發和理智制抑的精神結構,本質上是人類意識結構中的兩種意識方式,身體意識和概念意識聯結的產物。人類身體意識是建立在身體本能擇取上的。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張非幾次被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卻又因沉迷遊戲被多次開除,這源於本身和父母的錯誤"歸因"。維納的"歸因理論"維納指出人們的成就可以歸因於能力、努力和運氣等六種因素,根據這六種因素的自身特點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能力和努力兩個方面,經過分析可得能力屬於內部不可控的因素,而努力則屬於外部可控的因素。
  • 人的理性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因此我們才需要「制度」
    一是「絕對理性」決策理論。基本假設認為,人們在決策上擁有全能全知的智性,具有明確的價值序列,並能運用掌握的知識作出期望價值的選擇。決策的限制只在於外在因素。制度主義經濟學家道格拉斯·C·諾斯指出: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理性人」常常能根據給定的效用函數來達到有目的的或主觀的「最好決策」。認知心理學中的「理性人」則是根據可得知和計算方式而以程序上合理方式,來作出他或她的決策。
  • 這7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影響了我們太多的決策
    許多植根於人性本能中的非理性心理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主導著我們作出決策,有的是一些不易覺察的心理效應,有的僅僅是不算太顯著的認知偏差,但是在設計和實際產品當中運用,則常常呈現出極為驚豔的效果。當事人和觀察者對於事件的歸因不同,爭議和問題往往因此而起。對於UX設計師而言,基本歸因偏差是矛盾和問題的常見的來源,而且這種認知偏差存在於用戶也同樣存在於設計師本身。無論是面對設計問題,還是做調研,進行測試,涉及到多方面影響因素的時候,基本歸因偏差都會對設計方案、設計決策產生影響。
  •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老師認為孩子不自信,有事情不說出來是比較嚴重的問題,於是告知小麗,希望小麗了解孩子情況的同時,幫助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小麗也非常苦惱怎麼做,老師讓小麗試試「歸因理論」法。孩子做事失敗,有很多複雜的原因,並不是孩子不爭氣。與其責怪孩子的失敗,倒不如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勵孩子重建自信。1.明白事情是可以控制的,還是不可以控制的孩子做事能不能成功,和事物本身的可控制性也有關係。
  • 基於行為金融學的資產價格波動分析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保守主義;隔離效應;反應過度;反應不足;自我歸因;非理性波動   一、行為金融學簡介   西方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行為金融學之前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多假設:個體在決策過程中會全面考慮所能得到的信息並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
  • 2021年甘肅省社區工作者考試: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1.認知行為理論的由來及基本觀念(1)認知行為理論的由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基礎來自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認知學派源自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分道揚鑣。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認知行為理論的又一個理論高峰。在認知理論的理論脈絡之下,貝克首先提出了認知治療模式。
  • 維納的歸因理論
    維納的歸因理論在中學教育與能力考試中是考察的重點。主要是從單選、簡答以及材料分析題的角度出題。單選題主要有四種常見的出題方式,第一種是考察人物與理論之間的對應關係;第二種是考察例子型單選,即題幹給出某一例子,選出對應體現的歸因因素;第三種是考察三維度與六因素之間的對應關係;第四種是考察習得性無助感的定義。簡答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簡述維納的歸因理論。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第二:什麼是「歸因理論」?歸因理論是由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學者韋納提出的,他認為不管是人的行動成功還是失敗,都不只是單一片面地取決於當事人本身,而是多元的取決於幾個原因。個人的行動能力,辦事的水平,當時運氣怎麼樣,那件事情的複雜程度,當事人的個人的狀態以及外界的其他的原因。
  • 跨境電商獨立站營銷歸因:分析消費者路徑提升轉化率
    2.首次點擊歸因這種單點觸摸歸因模型將第一個接觸點視為最重要的接觸點,因為它首先獲得了100%的信譽,可將客戶帶入您的渠道。當您優先考慮在可增加流量和尋找新受眾的廣告系列上花錢時,此功能很有用。它將所有轉化功勞分配給獲得首次點擊的廣告或相應的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