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曾經有兩兄弟,在他們兩個人中,一個心態好到爆棚,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特別的樂觀,而另一個則一直都保持著特別悲觀的心態去對待任何問題。對此他們父母想讓兩個孩子的性格能夠中和一下。
於是便心生妙計,讓過於悲觀的孩子進入到了一個充滿著玩具的房間內,而過於樂觀的孩子則是讓他去到了一所堆滿了馬糞的屋子中。
一個小時之後,當父母將那個悲觀孩子的房間門打開後愕然的發現,悲觀的孩子還是一樣的悲觀,他由於怕自己不小心把玩具弄壞而遭到父母的責罵,所以坐在一旁哭天抹淚。
父母轉過頭來到堆滿了馬糞的屋子時,也是表現出了一臉的驚訝,因為那個原本樂觀的孩子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悲觀,他正在用鏟子興奮地鏟著馬糞,而且還將散亂在門口的馬糞也一同給鏟乾淨了。
正幹的起勁的他抬頭看到父母時,驚喜的說到:「有這麼多的馬糞都堆在這,那在這附近一定會有一匹小馬駒的,我要清理出一塊乾淨的地方給它。」故事中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總統裡根。
上訴故事中的兩兄弟之所以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來,就是因為在他們兩個人之間,從小所形成的認知不同,悲觀的孩子從小形成的是無論遇到任何事都要從悲觀的角度去看待,而樂觀的孩子則是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要從樂觀的方向去解決它。以上這兩種認知,無論哪一種都和大腦的認知模式有關。
大腦的兩種認知模式
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提出,在我們人類的大腦中存在有兩種認知模式,模式1還有模式2。模式1就好像是系統對某一程序自動運行一樣,而模式2則是需要我們認為來控制。
模式1:由於大腦的運轉需要消耗掉大量的能量,而由於大腦的惰性以及要節省能耗的緣故,所以在遇到一些問題時,我們大腦會自動啟用模式1來對問題做出決策,此時無需刻意去進行思考,幾乎是條件反射一樣,而且所消耗的能量低。例如當有人問1+1等於幾的時候,你可以不假思索的就給出等於2的答案。
模式2:對於要去處理一些比較複雜的問題,且運用模式1無法解決時,那麼我們的大腦就會開始啟用模式2來對問題進行解決。此時需要大腦去做一些比較複雜的運算,難度比較大,所以對於問題的決策速度也會相對較慢,同時需要保證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且會消耗掉較多的能量。
舉個例子,在我們陪孩子做作業時會發現,如果所做的是一些比較簡單的題,而且是已經被孩子所掌握的知識點,那麼孩子做題的速度就會很快。反之,如果孩子所做的作業題相對要比較難,而且所涉及到的知識點還沒有被掌握紮實,那麼相應的孩子的做題速度也就會慢下來,因為在做題時他們需要對每道題進行思考。
每天在面對各種信息各種問題時,我們的大腦所需的能量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無法對其進行一一處理,因此大腦會在處理問題時啟用模式1來節省能耗的同時,對於其他各種繁雜的信息也會相應的進行取捨,而在取捨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就會選擇去「抄近路」,所以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對問題進行處理時,要更傾向於將複雜的問題進行簡單化。
大腦所進行的三種便捷式判斷
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在其所著的《社會心理學》中指出:大腦會去採取便捷式的判斷來將問題簡化,而這樣一種方式無需經過思考,只要去選擇相對應的規則即可,即便是所選的規則並非正確。大腦通常會選擇的便捷式判斷,有以下三種。
1、代表性便捷式判斷:這種便捷式判斷所指的是大腦會對一部分信息進行忽略處理,而只會去根據認知對象的某一特點來對此進行判斷。
例如,對於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如果在某一次的考試中他取得了高分,我們就會下意識的去判斷他是由於抄襲而拿到的高分。我們經常會忽略掉某件事物或人的其他一些特徵,而是僅用少數的一個或幾個特徵來對其以偏概全。
2、易得性便捷式判斷:這種便捷式判斷所指的是大腦更傾向於去利用最先被我們想到的一些事例,從而去對某一事物或人進行判斷。願望和誤會往往都是以這種方式而出現。
例如,在班級上看到有同學趴在課桌上哭,我們就會聯想到上次某個孩子被某個同學欺負,然後將這次的時間也強加到他的身上。因為印象深刻,就越容易對其提取信息,從而會影響到判斷。
3、態度便捷式判斷:這種便捷式判斷所指的是我們往往會去根據我們自己對於某件事物或人的態度,以對其的態度來進行判斷。例如,有些老師對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小缺點,會選擇視而不見,而對成績差的學生則會將他的所有缺點進行嚴厲批評,而對於差生的好處卻有可能會選擇視而不見。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於去利用大腦的這三種便捷式判斷,那麼無論是工作還是平時的生活、社交等,都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且以這樣的方式也要更加不利於孩子們的成長。所以以上三種判斷均為歸因錯誤,而為了避免孩子會出現便捷式判斷,家長就需要了解到正確的歸因理論。
什麼是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所指的是對人們活動的因果關係進行說明及分析的理論,人們往往會用它來對相關環境進行解釋、控制以及預測,還有會跟隨環境而出現的某些行為,所以它也被稱之為「認知理論」。
歸因理論是以美國心理學家海德的社會認知理論還有人際關係理論為基礎,經過學者們一系列的研究後,最終由韋納通過一系列分析後確定了其三個維度:
1) 原因源:所指的是原因是行動者自身原因還是外部環境的原因。例如孩子對知識點沒恩能夠掌握,外部原因是知識超綱,內部原因是個人能力不足;
2) 可控性:所指的是原因是否能夠收到行動者主觀意志的控制。例如,對於考試而言,自身付諸努力的可控性高,而個人能力以及靠運氣的可控性就比較低;
3) 穩定性:所指的是原因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例如,在面對考試時,靠運氣來掌握自己的分數極其不穩定,而在考前認真努力複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則就會更加穩定。
通過三點,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
我們人類所特有的一種高級動機——成就動機,成就動機無論是在大人還是孩子身上,在其整個學習行為中都有著特別重要的動力作用。因此,家長們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完成對孩子學習動機的激發工作。
1、家長要學會讓孩子對自我有個正確的認知:在一次考試中,如果孩子取得了一個好的成績,那麼他們會更傾向於把「功勞」歸結於自身,但如果考試失利的話,他們則會更傾向於把失利的原因歸結於考題太難或同學們太過強大。
所以家長們平時對於孩子的優缺點,幾不要過於讚美、也不要過於貶低,而是要去對他們進行客觀的評價,讓孩子能夠保證去基於他人的客觀評價而對自我有個正確的認知。
2、家長要學會去幫助孩子進行積極歸因,以便能夠形成有效的學習動機:積極歸因就是能夠起到對學習積極性進行調動的歸因方式。失敗歸因於穩定的、內部的以及可控制的原因,它不會去弱化活動動機,甚至還會對此起到強化作用。
成功歸因於穩定的、內部的以及可控制的原因,將會進一步的去強化成就動機;相反,如若成功歸因於不穩定的、外部的以及不可控制的原因,那麼它就無助於強化活動動機,甚至還對對其進行弱化。例如,在學習中有一些孩子所產生的厭學狀態,就是因為他們在失敗的狀態下因為不合適的歸因而產生的。
3、家長要懂得去幫助孩子對目標進行明確,讓孩子體驗到成功,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很多孩子在學習上都會存在有偏科的情況,可能數學成績會特別好,但英語成績特別差,那麼家長就可以從孩子最擅長的數學為起點,以此來增強孩子的自信,通過制定提升數學成績的目標,來逐步去攻破英語難學的難題。
大腦本能的便捷式判斷會讓孩子陷入到錯誤歸因之中,而家長如果能夠了解、懂得正確的歸因理論後,就能夠去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導。我們要去引導孩子去避免便捷式判斷,而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更需要懂得讓我們自身也避免陷入於便捷式判斷,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去正確的引導孩子。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