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理性決策,帶你走進行為金融學

2021-01-10 騰訊網

1.

什麼是行為金融學

這幾天在看《陸榮行為金融學講義》,這些年行為金融學越來越被主流學界認可。

作為行為金融學開山鼻祖的丹尼爾.卡尼曼,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2017年另一位行為金融學家,查德.塞勒也成為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2011年11月,哈弗大學爆出一則新聞:大約70名哈佛大學學生集體退選了格裡高利.曼昆教授的經濟學基礎這門課。曼昆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寫的《經濟學原理》和《宏觀經濟學》,是全世界大多數高校的經濟學專用教材。

然而如此厲害的曼昆教授被學生質疑:你告訴我們世界是理性的,市場是有效的,那麼為什麼還會發生金融危機呢?難道這個世界就沒有其他運行規律了嗎?

如今包括哈弗大學在內的很多高校都已經開設了行為金融學課程,行為金融學也顛覆了人們對金融市場的傳統認知。

包括丹尼爾.卡尼曼的一些行為金融學家都推崇另外一個觀點,那就是人類大多時候其實是非理性的

丹尼爾.卡尼曼有一本非常著名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在很多情況下,人都不是理性的,偏見是人與生俱來的缺陷。

投資這事入門很簡單,但成功很難,難的並不是他有多麼複雜的知識,而是人們很難克服心理的缺陷。

丹尼爾.卡尼曼目前仍然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為什麼卡尼曼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呢?因為他是將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實驗與經濟學研究相結合的先驅者。

他獲獎的研究課題是,人在不確定狀態下的行為模式和決策依據。

一直以來,傳統經濟學把人假設為絕對理性的決策主體,認為人會理所當然的做出理性決策,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推導出一系列理論和論斷。

但是卡尼曼的研究說明,這種建設是有缺陷的,人在做決策時並不是完全理性的。就這樣,卡尼曼開創了經濟學一個新的分支,行為經濟學。

2.

大腦的兩種思考方式

我們先要搞清楚,為什麼我們的決策往往是不理性的

卡尼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做決定的方式,並把她們簡稱為「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

我們常用的是無意識的「系統1」,它依賴感情、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得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

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為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大腦中都是系統1在運行,這時的我們就是非理性的。

比如我們觀看一場演講,剛進場就看到舞臺大氣、燈光絢麗,演講者外表出眾且充滿自信,往往就會對其大加讚賞,他可能並沒有這麼優秀,甚至我們還沒有聽到他演講的內容,就已經對他產生了信任。

又比如投資中就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上漲股票人們就會對他讚不絕口,並覺得他會一直漲下去,可能實際上並沒有深入了解這家企業,依然會想當然的覺得他充滿優點,下跌的股票人們就會對他嗤之以鼻,並覺得他一文不值。

這種先入為主的情形是有據可依的,即光環效應,這一效應使得我們更容易信任和賞識第一印象好的人或物。

系統2

我們大腦中還有一個「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在系統2運行的時候我們通常是理性的。

但系統2有個缺點,就是非常耗費精力,我們的大腦很懶惰,除非你經常刻意訓練,大部分時候大腦都更願意走捷徑,直接採納選擇系統1的判斷結果。

所以理性與非理性,這並不是說智慧高低的不同。有些人智商很高,但他更習慣採用自己系統1的結果,就會成為一個非理智的人。

同樣有些人更善於使用自己的系統2,他就會變的越來越理性。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靠系統1作出的決策、採取的行動都是恰當的。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跟著印象和感覺走,憑直覺引導行事,而且我們覺得這種直覺和偏好很可靠,這種自信通常也是正常合理的,因為那些直覺和偏好常常出現重大錯誤的人,已經在進化中被淘汰。

但是有些時候我們會因為直覺和成見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

比如我們第一印象不好的人,我們很久才能改變對他的認知。

3.

感興和理性,大象和騎象人

我們的軀體裡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感性,另一個是理性。也就是丹尼爾.卡尼曼所說的,系統1和系統2。

而這二者的關係就像是大象與騎象人。看起來理性是騎在感性這頭大象的背上,手裡握著韁繩指揮著大象的行動。事實上,騎象人的力量很小,一旦大象不聽招呼,它根本就無能為力。

感性大象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承認我們曾經切實體會過或者當下直觀的結果,而不認可理智構建的未來的好處。

比方說,我們理智知道,早睡早起,精神更好;不拖延,效率更高;控制飲食,保持鍛鍊,身體更好,這些都是我們理智構建的未來的好處。

而睡懶覺被窩的溫暖,打遊戲的快感,胡吃海塞的享受,這些是切實感受過的經驗的好處。所以很明顯,當二者發生衝突的時候,騎象人雖然想要未來的好處,可大象自然而然的就去追求經驗的好處了。

比如股市下跌的時候,理性告訴你耐心持有優秀的企業不用在意短期的回報,但感性告訴你賣出後就不用承受壓力,不會看到帳面繼續損失。一些人就會為了短期的舒適感,放棄未來的好處。

買入股票的時候,理性告訴你買股票就是買企業,但感性告訴你別人都在追熱點並看似獲利豐厚,這個時候感性又會驅使你也去選擇充滿題材但毫無業績的企業。

4.

直覺帶來的誤判

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被系統1也就是感性支配,所以我們也就更容易通過表面現象來做決定。

生活中類似的直覺影響判斷的例子有很多,科學家做過一個直覺影響判斷的實驗:預測孩子未來的職業。

實驗者找來幾個孩子,讓平時和孩子密切接觸的人對他們的未來做出判斷,預測的結果驚人一致。

人們確信3歲大說話很有條理的的孩子,將來會做律師,那個有些呆板但很愛讀書的孩子可能會成為老師或教授,體諒人又循循善誘的孩子可以做心理醫生,認為好動的孩子,會成為運動員。

最終,經過長時間跟蹤,這些預測都是錯誤的。

我們生活中也經常這樣,看到一個孩子表現出了某種特徵,就會說:將來這個孩子長大一定會怎樣怎樣。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試驗,觀察下面這張圖片

圖片上有2條長度不同平行的橫線,並且下面一條直線明顯比上面一條長,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內容,而且我們肯定絕對不會出錯。

但如果拿來尺子量一量,我們會發現其實兩條平行的橫線是等長的。如果你曾經見過這幅圖,會知道這是著名的繆勒-萊耶錯覺圖。即便我們現在知道了答案,用肉眼看起來依然是下面那條線比較長。

我們選擇相信測量的結果,但是依然無法控制住系統1帶來的直觀感受,能做的只是再次遇到類似的圖片時,必須學會懷疑自己。

所以生活中我們必須具備識別這種錯覺模式的能力,提高這種能力就需要我們具備更多的知識。只有這樣,才不會掉入繆勒-萊耶錯覺陷阱。

以上試驗告訴我們,我們所見的,以為的,記住的也許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我們大腦中的系統1也就是直覺,大部分時間是正確的,但有些時候也會被一些假象蒙蔽,從而導致我們作出錯誤的判斷。

5.

直覺帶來的誤判,不會影響生活

但會影響投資。

生活中我們會因為輕信系統1的判斷變的非理性,比如:

1、錨定效應:一個商品先標了高價,然後在打折我們就覺得自己佔了便宜,瘋狂購買,但很有可能打折的價格就是商家想讓我們購買的價格,之前的高價只是在你心裡建立一個價格的錨。

2、光環效應:如果一個人看起來英俊瀟灑、穿著得體、舉止不凡,我們就會輕信他說出的觀點。

3、定型效應: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他人依據的標準。

4、可得性偏見:對時常看見、聽聞、特別是親身體驗到的事,人們會傾向於給予更高的概率估計;比如飛機失事事件有媒體報導,這也會暫時改變人們對飛行安全的看法 。

以系統1直接作為依據的結果,往往都是錯誤的,只是平時的生活中這樣的判斷錯誤並不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或者說他的結果大部分我們都可以承受。

但在投資中,我們靠系統1的直覺來作為決策的依據,就會造成致命的打擊。

因為錨定效應,漲了幾倍的股票跌了20%我們就會覺得便宜,而不是從基本面去思考他的價值。

因為光環效應,很多投資者都覺得看起來高大上的科技行業能賺到更多的錢。覺得市場上人人都說好的股票就是好股票。

因為定型效應,我們會因為對某些行業某些企業天生產生厭惡,從而錯過很多有價值的投資機會。

因為可得性偏見,我們會在下跌的時候覺得股市一直會跌,上漲的時候覺得股市一直會漲。

芒格常說: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巴菲特說: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其實都是讓我們儘量不要靠直覺去做判斷。

我們為什麼會不理性呢?因為當面對一個問題時,如果問題很難,一時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我們的直覺就會發揮作用。

我們的個人認知越低,對我們來說困難的問題就越多,我們就會更多的使用到靠直覺來判斷的系統1,也就會越不理性。

比如今天我們看了這篇文章,知道了錨定效應、光環效應等等,這些容易產生誤區的地方,下一次再遇見商品先標高價在打折,演講時看見充滿自信的演講家,看到穿著得體的推銷員時,我們就會變的理性很多。

6.

如何讓自己變的理性

當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否理性對人生影響不是很大,比如你就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就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理性不理性沒什麼關係。

但如果我們從事投資這件事情,就必須要求自己理性。

芒格說:追求理性應該成為投資者的一種道德標準!

那我們如何讓自己變的理性呢?

第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認知,知道的越多,頭腦就會越少運用系統1的直覺做出判斷。

第二,凡事「三思而後行」,深思熟慮後在做決定。

第三,不要在情緒極端的時候做出決定,「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禮」;「大話易失信」;「大醉易失德「;」大懼易失節「;「大驚易失態」,當我們在情緒極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都是不理性的。

所以如何變的理性呢?提高認知、三思後行、遇事冷靜。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終身黑白」,文中觀點僅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中歐基金觀點或投資建議。

設為星標,再也不怕找不到小歐了哦!

點擊「在看」,推薦給身邊好友

相關焦點

  • 基於行為金融學的資產價格波動分析
    行為金融學之前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多假設:個體在決策過程中會全面考慮所能得到的信息並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然而,研究者們在投資領域中發現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資行為。西方的許多經濟學家在研究投資活動過程中發現,金融學的許多數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釋和預測現實中的投資活動,對投資活動中人的行為與心理的研究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 行為定價是如何「引導」消費者購買決策?
    文章導讀假設一個人購買手機,分別走進兩個賣場,一個賣場只售賣三星品牌的產品,另一個賣場同時售賣三星和蘋果品牌。那麼,走進第一個賣場裡做出購買三星決策的比率會大於前往第二個賣場的。原因是很多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常常是不理性的,會跟隨情境的變化而做出即時的消費行為。
  • 行為金融學奠基者理察·塞勒獲殊榮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  理察·塞勒1945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曾先後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1971-1978)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現為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系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 基於行為財務的有限理性投資決策的研究
    【摘 要】本文從決策的理性和非理性出發,分析了有限理性產生的根源,總結出在有限理性下投資者的決策特徵,旨在說明財務決策是一種複雜的人類行為,投資者進行決策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理性不完備和認知偏差,提出了基於有限理性的投資策略。
  • 行為金融學——短視損失厭惡、旅鼠效應
    投資者需要知道如果如何保護自己,避開市場先生釋放出來的情緒亢奮,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熟悉行為金融學。下面讓我們開始吧。 短視損失厭惡當分析歷史上的投資回報時,我們發現長期投資主要回報發生的月份只佔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說在餘下的93%的月份並無回報。
  • 教授帶你逛專業第八站—金融學
    教授帶你逛專業第八站沈德華老師幫你劃重點!(Finance)屬於應用經濟學科,是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研究個人、機構、政府如何獲取、投資以及管理資金及其他金融資產的學科。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運籌學會決策分會副理事長。
  • 只有完全理性,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嗎?
    他仍然做得了數學題,但是卻無法做決策——特別是社交相關的決策。蓋吉失去的那部分大腦位於前額葉皮層,是參與許多高級功能的腦區——這其中就包括決策、推理與情感等功能。Phineas Gage決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到理性與情感的雙重影響。提到情感、情緒,人們通常只看到它對決策的負面影響,認為只有絕對的理性才能做出完美的決策。
  • 你的欠理性行為,是因為不同的心理帳戶作怪
    你十分珍惜這個整錢帳戶的時間,絕不允許自己白白浪費掉,此時你就明顯感受到心理帳戶上「大錢小花」的謹慎。因此我們需客觀地面對自身存在的不同心理帳戶。可是在生活中許多人明明知道有心理帳戶誤區的存在,為什麼控制不住自己去觸碰而陷進去呢?因為人們總是將不同來源的錢分別打入不同的心理帳戶中,包括不同的時間,無法做到理性對待每一次行動和決策。
  • 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察·塞勒說:年輕人花錢不要太「理性」!
    理察·塞勒於1945年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曾先後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1971-1978)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現為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系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 人們本著追求理性的願望出發,卻往往會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在各種心理因素的誘導下,人們經常會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買手機」你去店裡買手機,考慮一款手機,3999元。你覺得有點貴。你的預算是3000元,因此你猶豫不決。但是你的行為:「在3999元和4999元的手機之間,選擇了3999元的手機」,卻是非理性的這是心理學的「對比效應」在誘導你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對比效應」是指:當兩個不同的方案擺在你面前,你會傾向選擇其中那個「看起來更好」的方案,儘管這個方案並不是最優的選擇
  • 行為經濟學是用來幹什麼的?
    2004-2017年在耶魯大學教授經濟學, 2017年7月任西北大學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行為經濟學家,社會企業家,曾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以及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麻省理工脫貧實驗室舉辦的教育課程。2007年獲美國「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總統獎」。著有廣泛使用的入門教材《經濟學》以及《不流於美好願望:新經濟學如何幫助解決全球貧困問題》等。
  • 研究行為經濟學的理查·德塞勒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Thaler),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詞中,組委會突出強調了其在有限理性、社會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人類的行為是如何影響了個人決定以及市場結果。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頒發給了行為經濟學這一領域的專家。據公開資料顯示,理察·塞勒出生於1945年,是行為金融學奠基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
  • 行為金融學:散戶為什麼那麼不爭氣?
    這篇文章主要是要科普一篇我最近讀的一篇行為金融學方面的論文以及根據這個論文整理的一些邏輯,對散戶喜歡落袋為安,不喜歡割肉止損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很多散戶會像我媽,碰到漲勢剛起的股票,賺了10-20%的時候就拋掉了,比如格力空調,她就會拍拍頭,說自己怎麼那麼不爭氣。套著的股票就總是用「總會漲起來的」,「放著做長線」等安慰自己。
  • 聽 Richard Thaler 講行為金融學的知識框架
    本文介紹了 Barberis and Thaler (2003) 提出的行為金融學知識框架。它對於我們學習該領域非常有幫助。此外,在很多 empirical asset pricing 的文章中,學者們都會從風險和行為的角度來解釋提出的異象。從這個角度來說,掌握心理學和有限套利這兩大支柱對於理解很多學術文獻也十分有益。
  • 拆書悅讀|理性決策的六個步驟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姑娘,每個節點都能做出理性的決策,在堅持付出中總能收穫到好的結果。所謂理性的決策是通過嚴謹的邏輯、精細的分析、充分的資料論證而做出來的,不是憑藉感覺或經驗而得來的。理性決策需要了解和明晰自己的價值標準,這樣才能為達成目標提供最直接的路徑。
  • 你是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嗎?三分鐘測試幫你認清自己!
    對於普通人來說,賺錢都不容易,所以要學會理性消費。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大多時候也都認為自己的消費或者說經濟行為是理性的,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你很可能被自己的大腦欺騙了,或者被商家套路了!下面是消費行為中,比較基礎的5道試題。做的時候不要「故意」過多的思考,就按照你正常的購物來思考,從而做選擇就好(這樣才有助於認清你自己)。
  • 陳春花:理性決策的7個步驟
    我們要有科學的態度,實際上要有兩個態度,一個是要有自然科學的態度,以事實、以數據、以真理說話,還有一個叫社會科學的態度,以本質、以人性去說話,沒有這兩樣東西合在一起,決策就很難有效,所以重大決策一定要理性決策。理性決策怎麼做?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訓練自己掌握理性決策的步驟,一旦這些步驟成為你的思維習慣,你也就具有了理性決策的能力。
  • 非理性的積極力量:理解非理性之後,做出理性的決策
    一天,箱子打開了,伸進來一隻戴手套的手,輕輕把你取出來,放進另一個箱子,這裡不如你原來住的地方舒服,裡面有迷宮一樣複雜的通道。你天性好奇,於是晃動著鬍鬚,摸索著往裡走。你很快發現,有一部分通道的牆壁是黑色的,另一部分是白色的。你一邊用鼻子嗅,一邊進入白色通道,裡面沒有什麼異常。然後你左轉進入黑色通道,剛一進去,就立刻感到有一股強烈的電流正通過你的爪子向全身襲來。
  • 讀書會推薦《墨菲定律》之決策定律,帶你走進本書
    下面是從該書中提煉總結了本書中決策定律中的10條定律,進行一一解讀。1. 機會成本: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有選擇就會有機會成本,當我們選擇一部分資源的時候,機會成本就此出現,體現了資源稀缺與選擇多樣化之間的關係。2.
  •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行為經濟學挑戰了新古典經濟學賴以生存的選擇模型,並建立了以期望理論為代表的行為決策模型。」馬廣奇表示,行為決策模型從兩個方面重構了選擇理論:其一,行為經濟學家發現了現實當事人決策普遍存在的「框架」問題,即決策時先在和決策有關的行動、狀態和結果中構造出一個「代表性」期望,經過該過程做出理性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