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行為財務的有限理性投資決策的研究

2020-12-05 中華會計網校

  【摘 要】本文從決策的理性和非理性出發,分析了有限理性產生的根源,總結出在有限理性下投資者的決策特徵,旨在說明財務決策是一種複雜的人類行為,投資者進行決策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理性不完備和認知偏差,提出了基於有限理性的投資策略。

  【關鍵詞】有限理性;決策特徵;投資決策

  一、前言

  在理性和非理性問題研究的基礎上,決策理論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傳統財務學認為:為了實現決策目標,決策者在完全理性、信息完備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等假設前提下,找到所有備選方案並對其篩選,選出最優決策方案。行為財務理論認為:決策是基於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學的一種複雜的人類行為,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信息不對稱和個人風險偏好等不確定條件的存在,投資者的決策不一定都是理性的。因此,只有運用行為財務理論才能有效地解釋投資者在財務決策中的有限理性行為,分析財務活動中的一些異常現象,並為投資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二、有限理性的產生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最初是阿羅提出的,他認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為「即是有意識地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一是環境的複雜性導致人在決策時所獲得的信息不完全,在非個人交換形式中,人們面臨的是一個複雜的、不確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確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對環境的計算能力和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無所不知。20世紀40年代以來,西蒙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論證了人類行為的理性是在給定環境限度內的理性,有限理性是由人的心理機制決定的。他認為,人們在決定過程中尋找的並非是最大或最優的,而是滿意的標準。它糾正了傳統決策理論的偏激,拉近了理性選擇的預設條件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眾多研究表明,投資者在決定時往往受到信息、時間、技術等外部因素及其自身的認知、人格、態度等內部因素的影響。

  財務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合理籌劃和充分利用資本,在此過程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心理預期傾向。決策者感知和記憶能力的有限性、注意資源的限制、思維的偏誤、情緒等造成決策者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使決策者的財務決策變得非理性化,增加了不確定性。

  三、有限理性下投資者的決策表現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由於資本市場的投機性和動態性、投資者認知偏差和有限理性等因素,使其決策行為的有限理性特徵更明顯。具體表現有:

  (一)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就是投資者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而低估運氣和機會在其中的作用,研究者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過度自信。過度自信的主要影響因素有三個方面:第一,人們過高估計高概率事件的發生概率,過低估計低概率事件的發生概率。第二,人們用於估計數值的置信區間過於狹窄。第三,人們不切實際地積極自我評價。多數人認為,他們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比普通人及別人要好。他們對自己能力和前途的評價比同輩人要高。例如,對一項關於司機能力的自我判斷的調查顯示,有65%到80%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能力是「超過平均水平」的。過度自信在投資活動中的表現有:一是如果投資者過度自信,就會過分依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輕視市場上不斷更新的信息,即投資者常使用過時的信息作出判斷。二是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在過濾和加工各種信息時,注重那些能夠增強他們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視那些傷害他們自信心的信息。過度自信的產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學基礎,當個人面對不確定性時,無法作出適當的權衡,便容易出現行為認知偏差。當投資者投資後,通常只關注相關的利好消息,而忽視有關的不利消息,並且當投資者被套牢時,不願意賣出已經發生虧損的股票,因為一旦賣出的話就等於承認自己決策失誤,會傷害自己的自信心。當然,投資者並不是財務市場中唯一受過度自信影響的人群,專業人士和機構投資者也同樣無法避免。

  (二)心理帳戶

  所謂心理帳戶是指每個個體根據自身的參考點來訂出一個決策的方案。參考點可以是特定時間的組合市值、單個證券的購買價格或者是託付給基金管理人的金錢數。在參考點附近,人們的態度最有可能發生變化。投資者對不同的帳戶具有不同的風險偏好,對於避免損失的帳戶,他們表現為高風險厭惡;對於追求潛在收益的帳戶又表現為高風險尋求。例如人們對作為現金的一塊錢和作為資本進行股票投資的一塊錢的感覺是不同的。傳統的經濟理論假設所有的資金都是等價的,但是現實中,人們眼中的資金通常並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心理帳戶可以很好地解釋股市上投資者具有偏好系統易變性的非理性行為。

  (三)風險相同時追求更高收益

  研究表明,在面對潛在的獲利時,投資者是迴避風險的,但是一旦涉及到虧損時,投資者往往會傾向於追求風險,他們往往會有賭一次的想法,因為賭博有可能使他們的虧損減少到最低的限度。例如,假設一個投資者面臨在可以肯定拿到7萬元的情況或是有70%的機會得到10萬元但有30%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之間作出選擇,大多數人會選擇肯定得到的收益。雖然從期望收益的角度看,兩者的情況是完全一樣的,此時人們都是風險迴避型的。但是,把情況掉轉過來看,若假設一個投資者現在是在肯定虧損7萬元的情況或是有70%的機會虧10萬元和30%的機會什麼也不虧之間作出選擇,雖然兩者的期望收益還是相同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虧損更多的概率很大,較少虧損的機會還是比肯定虧損更可取。這時,因為賭博的性質改變了,人們會選擇賭一把,變得追求風險了。

  (四)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往往更注重損失帶來的不利影響,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而不是把收益和損失賦予同等的權重來考察,不按照實際收益和損失來採取行動。有關研究表明,損失帶來的影響是同樣大小的利得的2.5倍。因此,投資者在經濟活動中對利害關係的選擇應該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利益。損失厭惡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並不是一致的,當涉及到收益時,人們表現為風險厭惡;當涉及到損失時,人們則表現為風險尋求。

  (五)避免後悔

  避免後悔是指當人們作出了錯誤的決策時,會對自己的決策感到痛苦。因此,即使面對同樣的後果,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使得投資者的後悔心理相對於其他決策方式來說要輕一些,那麼這種決策方式將優於其他決策方式。為避免後悔,投資者以強烈的從眾心理,常常作出一些與理性決策背道而馳的非理性行為。如投資者經常仿效多數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進行投資,傾向於購買受大家追漲的股票,因為當考慮到大量投資者也在同一投資上遭受損失時,投資者後悔的情緒反應或感覺會有所降低。其他類似的非理性行為有委託他人代為進行投資決策、「隨大流」、「羊群效應」等。

  四、基於有限理性的投資策略

  行為財務更多的是從投資者的心理和期望等方面來詮釋投資者的行為。基於行為財務理論的解釋,針對證券市場的非理性表現,為解決投資決策過程中所存在的認識與行為偏差,投資者應採取以下投資策略。

  (一)動量投資策略

  股票的歷史回報率對未來表現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動量效應(Momentum effect)是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續原來的運動方向的趨勢,即過去一段時間收益率較高的股票在未來獲得的收益率仍會高於過去收益率較低的股票。基於股票動量效應,投資者可以通過買入過去收益率高的股票、賣出過去收益率低的股票獲利,這種利用股價動量效應構造的投資策略稱為動量投資策略。這種投資策略是針對證券市場中「反應不足」的股票所進行的短期投資。在反應不足,股價自開始上漲直至達到頂部通常有持續幾天的過程,動量投資者如果在股價出現上漲趨勢時購入,雖然價位較高,但是今後幾天內能夠以更高的價格賣出,仍然可以獲利。 (二)反向投資策略

  與動量效應相對的是反轉效應(Contrarian effect),指過去一段時間收益率較高的股票在未來獲得的收益率將會低於過去收益率較低的股票。反向投資策略是指買進過去表現差、近期虧損的股票,或賣出過去表現好、近期盈利的股票,以期在未來價格發生逆轉時平倉盈利的投資方法。該投資策略是針對證券市場所存在的反應過度和羊群效應等現象所實施的一項長期策略。對此,行為財務理論認為,在實際投資決策中,由於投資者過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的表現,大多數人通過簡單外推的方法對上市公司的未來進行預測,對公司近期的業績情況作出持續過度反應,從而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現象。所以投資者利用反向投資策略找到了套利機會。

  (三)小盤股投資策略

  小盤股是流通規模較小的股票。小盤股投資策略是指在同等條件下買入小公司的股票,比買入大公司的股票將獲得更高股票收益的策略。股票收益率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大而減少,也就是說無論是總收益還是風險調整後的收益率都與公司大小呈負相關關係。同時,小盤股由於易受莊家控制而具有較高的收益率,因此小盤股投資策略仍然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投資策略。

  (四)平均成本投資策略

  平均成本策略與投資者的後悔厭惡和心理帳戶有關。平均成本策略是指投資者對一個確定的投資對象持續地、分批地投資相同的金額,每次投資的時間間隔相等,以備不測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較大風險的策略。這種投資策略是針對證券市場中「後悔厭惡」所進行的長期投資。對於剛步入證券市場的新投資者,只需定期投資而不必考慮投資時間的確定問題。

  (五)時間分散化投資策略

  時間分散化投資策略也與投資者的後悔厭惡和心理帳戶有關。時間分散化投資策略指投資者承擔風險的能力可能會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建議投資者在年輕時應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例用於投資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則逐漸減少股票投資比例增加債券投資比例的策略。

  五、總結

  投資者進行決策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理性不完備和認知偏差,本文在分析有限理性產生根源的基礎上,總結出有限理性下投資者的決策特徵,有助於投資者進一步了解資本市場的價格變化走勢及其特徵,為合理解釋投資者的決策行為提供思路。同時,針對有限理性下投資者的決策特徵,提出了基於有限理性的投資策略,為投資者進行決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邵春燕.行為財務理論在企業融資決策中的應用[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8(8).

  [2] 張功富,蔣基路.經理人非理性行為對企業投資決策的影響[J].會計之友,2007(1).

  [3] Robert J.Shiller.From Efficient Markets Theory to Behavioral Financ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3(11):83-104.

  [4] Harrison Hong. Behavioural Finance:Introduction[J].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07(13):389-393.

責任編輯:小奇

相關焦點

  • 如何做到理性決策,帶你走進行為金融學
    什麼是行為金融學 這幾天在看《陸榮行為金融學講義》,這些年行為金融學越來越被主流學界認可。 作為行為金融學開山鼻祖的丹尼爾.卡尼曼,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2017年另一位行為金融學家,查德.塞勒也成為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基於行為金融學的資產價格波動分析
    行為金融學之前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多假設:個體在決策過程中會全面考慮所能得到的信息並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然而,研究者們在投資領域中發現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資行為。西方的許多經濟學家在研究投資活動過程中發現,金融學的許多數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釋和預測現實中的投資活動,對投資活動中人的行為與心理的研究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 只有完全理性,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嗎?
    他仍然做得了數學題,但是卻無法做決策——特別是社交相關的決策。蓋吉失去的那部分大腦位於前額葉皮層,是參與許多高級功能的腦區——這其中就包括決策、推理與情感等功能。Phineas Gage決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到理性與情感的雙重影響。提到情感、情緒,人們通常只看到它對決策的負面影響,認為只有絕對的理性才能做出完美的決策。
  • 農業技術推廣研究之:農戶行為理論
    農戶是經濟人,也是社會人,其多種行為包括生產行為、經營行為、購買行為、消費行為以及決策行為等都存在經濟屬性,這是我們研究農戶技術採納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前提和基礎。
  •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經濟學幫助人做好的選擇
    Thaler),以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諾貝爾委員會指出,泰勒把心理學的現實假設融入經濟學的決定分析。他研究和探索有限的理性、社會偏好及缺乏控制力的後果,並展示出這些人類特質是如何影響個人決定,以致影響市場效果。通俗地說,泰勒的研究就是幫助個人、機構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克服有限的理性而做出較好的,或者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這就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內容之一。
  • 研究行為經濟學的理查·德塞勒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Thaler),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詞中,組委會突出強調了其在有限理性、社會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人類的行為是如何影響了個人決定以及市場結果。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頒發給了行為經濟學這一領域的專家。據公開資料顯示,理察·塞勒出生於1945年,是行為金融學奠基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
  • 管理大師:西蒙的管理決策學派
    瀏覽量: 574 西蒙在管理學方面所研究的主要是生產者的行為,特別是當代公司中的組織基礎和心理依據。
  • 行為定價是如何「引導」消費者購買決策?
    那麼,走進第一個賣場裡做出購買三星決策的比率會大於前往第二個賣場的。原因是很多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常常是不理性的,會跟隨情境的變化而做出即時的消費行為。對非理性的消費行為進行分析進而制訂出的定價策略,能夠幫助商家(企業)提升收入和業績,這就是行為定價。西蒙顧和集團CEO克勞斯席樂克博士(Dr.
  • [收購]雙良節能::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關於江蘇雙良科技有限...
    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接受收購人的委託,擔任本次要約收購的財務顧問,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按照行業公認的業務標準、道德規範,本著誠實信用和勤勉盡責的原則,在審慎調查的基礎上出具本財務顧問報告。 本財務顧問核查不構成對雙良節能股票的任何投資建議,對投資者根據本報告所做出的任何投資決策可能產生的風險,本財務顧問不承擔任何責任。
  • AI+ 行為經濟學研究報告給你...
    這些日常中稀疏平常的現象背後,其實都站著你看不見的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是借鑑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基於有限理性的假設,將心理因素重新納入到經濟模型之中,考察在心理因素的影響下,經濟行為的特徵與規律的一門學問。1、為什麼AI需要行為經濟學?2017 年的諾貝爾經濟獎授予給行為經濟學家查德·塞勒,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行為經濟學:引領經濟學的未來?
    有限理性有可能替代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說,而社會偏好理論則通過引入人的社會性,一改新古典經濟學完全忽略人的社會性的做法,從而將經濟學引入一個嶄新的方向。從這個角度講,行為經濟學在未來完全有可能成為經濟學發展的引領者。
  • 人們本著追求理性的願望出發,卻往往會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在各種心理因素的誘導下,人們經常會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買手機」你去店裡買手機,考慮一款手機,3999元。你覺得有點貴。你的預算是3000元,因此你猶豫不決。但是你的行為:「在3999元和4999元的手機之間,選擇了3999元的手機」,卻是非理性的這是心理學的「對比效應」在誘導你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對比效應」是指:當兩個不同的方案擺在你面前,你會傾向選擇其中那個「看起來更好」的方案,儘管這個方案並不是最優的選擇
  • 投資情緒才是金融市場永不改變的鐘擺運動
    金融異象驗證了投資者的「非完全理性」在過去的歷史中,金融理論的發展被分為了三個階段:通過研究分析財務報表等會計信息的時代稱為第一階段「舊時代金融」。該階段以上世紀中期開始興起的金融經濟學為主要理論基礎,有效市場假說佔據了主流地位,該假說主要研究「理性假設」下的有關金融市場機制問題。而最後的第三階段則主要以行為金融學為代表,被稱為「新時代金融」。行為金融學通過研究社會經濟主體的心理變化過程及不同商品在市場上的價格波動,從側面探索投資人的心路變化歷程及股市的波動。自1980年開始,行為金融學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
  • 人的理性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因此我們才需要「制度」
    文︳秦德君決策是政治-行政領域的基本行為。公共決策的質量,對於社會進步和公共福祉關係重大。長期以來對於決策行為的研究,一直是不同學科的一個交叉點。決策的基礎是「理性」,決策具有對「理性」追求的傾向。關於決策中的理性,有三種代表性理論成為理解決策和制度的基本依據。
  • 財務管理論文範本
    基於此,筆者在對企業集團財務管理的一般模式進行簡要的總結和評述,並分析在現行市場條件和制度環境下這些傳統財務管理模式的不足的基礎上,對構建創新型集團財務管理模式進行探討,以期能對我國企業集團財務管理的實際運作和理論研究提供借鑑。
  • 易方達唐永鵬:人工智慧可提高投資研究效率 降低成本
    他還表示,人工智慧對基金經理的投資決策有很多助力,主要體現在:首先,人工智慧可提高投資研究的工作效率。引入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技術,發揮計算機快速處理海量信息的優勢,幫助基金經理在信息收集、壓縮、提取,風險預警等方面提升工作效率。其次,人工智慧可降低成本。智能交易則可輔助交易人員運用智能化交易策略,尋找交易最佳時機,降低交易成本。除此之外,人工智慧可規避人類情緒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 陳春花:理性決策的7個步驟
    管理科學具備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兩種特徵,因此進行管理決策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依據數據,也就是科學的方式來判斷,也不能夠簡單地憑藉經驗來做判斷,對於重大的決策,我們必須考量諸多的條件和因素,才能夠做出決策,而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理性決策的過程,我們必須力保所做出的選擇不能偏差太大。
  • [公告]亞光科技:關於籤訂益陽市創新投資產業基金(有限合夥)合作...
    ) 法人代表人:劉冰洋 股東及股權結構:新疆漢森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合夥企業(持有55%股份、北京達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有45%股份 實際控制人:新疆漢森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合夥企業 註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經營範圍:受託管理私募股權基金,從事投融資管理及相關諮詢服務業務。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決策問題
    知識只要屬於抉擇過程的一部分,其最終宗旨就是發現每種行為備選方案的唯一可能結果,當然,實際上人們都只能部分地實現這種宗旨」[3]76。知識從屬於價值也從屬於理性,知識作為手段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受到價值和理性的限定。反過來說也是成立的,即知識能夠對理性形成支持,有助於價值的實現。這就是西蒙所說的,「關於行為結果的知識是抉擇的第一大影響因素。其第二大影響因素就在於行為個體對結果的偏好。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行為經濟學突破了主流經濟學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從而在本質上拓展了主流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能力西方主流經濟學所基於的理性人假定偏重對個體的共性描述,這不利於對日趨複雜的經濟行為進行概括。行為經濟學突破了這種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並巧妙地把「同質理性人」容納為「異質行為人」的極端特例,從而在本質上超越了主流理論的解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