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姑娘,每個節點都能做出理性的決策,在堅持付出中總能收穫到好的結果。
所謂理性的決策是通過嚴謹的邏輯、精細的分析、充分的資料論證而做出來的,不是憑藉感覺或經驗而得來的。理性決策需要了解和明晰自己的價值標準,這樣才能為達成目標提供最直接的路徑。
理性決策有以下六個步驟:1.識別和確定問題;當現實和理想之間存在差異時,問題就出現了;2.確定決策標準,當明確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對自己重要的,標準也就明確了;3.評估標準,標準可以很多,但是在決策中也有重要程度和先後順序;4.制定備選方案,有備選才有最佳選擇;5.評估方案,通過賦值可以找到最佳方案;6.選擇得分最高的方案。
這種理性決策方案適用於工作、生活各個方面,尤其是當自己面臨重要的、會改變命運的時候,理性決策選擇尤其重要。
例如,今天我收到了高於本職工作的兼職收入,回想起剛開始做在線教育推廣時,身邊的人都不會特別理解,覺得我學歷過得去,本職工作也不錯,怎麼想著去做銷售、推廣。但是,我不以為然,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經過理性分析做出的決策。
研究生畢業後,我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工作後不久,我一直都在糾結是考博繼續深造還是安心工作還是工作之餘開啟副業。最後通過理性決策,我選擇了後者,開啟副業。按照當時的決策大概可分為以下步驟。

識別和確定問題。問題描述:熟悉本職工作後,究竟是讀博還是安於現狀還是開啟副業。確定決策標準。(1)個人喜好:要是天天面對當前工作,可能會產生職業倦怠;讀博可以獲得新知,但是壓力大;開啟副業可以滿足好奇心,還可以學到新技巧;(2)發展前景:當前工作很難有專業的上升空間;讀博可能會獲得更好的工作;開啟副業有不確定性,但不會對當前造成不好的影響;(3)投入:三者都需要投入時間,但是本職工作漲薪難度大;讀博基本靠補貼,副業收入具有不確定性;(4)現狀:維持工作現狀低收入;讀博暫時無收入;副業收入不穩定,存在好的結果和壞的結果,不過最壞的結果也就是維持工作現狀的收入;(5)長期利益:當前工作可能會很難做到專業;讀博後找工作的層次會更高;副業可能獲得一筆不錯的收入,同時發現自己新的特長和優勢。評估標準:(1)個人喜好:30%;(2)發展前景:20%;(1)投入:10%;(4)現狀10%;(5)長遠利益:30%。制定備選方案。(1)維持當前工作現狀;(2)選擇讀博繼續深造;(3)開啟副業。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1)維持當前工作現狀。優點:輕鬆自由;缺點:磨滅意志,容易懶散;(2)讀博深造。優點:層次更好;缺點:壓力太大,擔心結果與預期不符;(3)開啟副業。優點:符合個人喜好;缺點:擔心影響正常工作。選擇的最高的方案。每個評估標準是100分,然後賦值求的比例發現當前現狀更適合開啟副業。於是,我後來就選擇了副業,結果如己所願,收穫還不錯。感謝這個決策模型,讓我從糾結中脫離出來,在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同時開啟副業,發展自己個人興趣愛好的同時獲得了一筆豐厚的收益!其實工作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決策,但是你的決策是否是理性的呢?其結果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