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被後人稱為奧運年。在這一年中,世人通過奧運會,以另一個視角重新認識了中國。而在剛剛成立僅四年的支付寶,同樣發生了一件大事。
在一次關鍵技術升級「帳務三期」中,支付寶數據出現了錯誤。不要小瞧這個錯誤,對於一個與錢有關的軟體來說,任何一個錯誤足夠毀了支付寶在過去四年間打下的家底。
在問題發生後,支付寶開始著手解決。他們預計停機時間在8小時,結果問題比他們預計的要難,於是不得不另外延長7小時。外界甚至已經有傳聞,支付寶團隊已經捲款跑路了。阿里公關部門下的趕緊出面澄清,說技術團隊正在解決問題。
然而其他人顯然並不相信阿里單方面的說辭。
就在這時,一位阿里P7技術崗程式設計師出手了。他從下午三點開始,用兩個小時的時間找到了數據無法配平的原因。
這位在支付寶最危險的十七個小時裡,完成單騎救主的人,就是螞蟻金服的CTO程立。
讓我們把時間調回2004年,也就是支付寶剛成立的那年。那年的程立還在上海交大攻讀博士學位,平時為阿里巴巴做做兼職。在阿里巴巴有「苗人鳳」之稱的倪行軍,發現程立的潛力非同一般,於是力邀其加入阿里巴巴。
誰想到這個決定,幫助支付寶渡過了一次大危機,也讓程立一戰成名。
2004年的淘寶在世人眼中還只能算是一個新生事物,遠沒有達到現在的影響力。在當年以郵局和銀行為主要支付手段的時代,支付寶的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程立放棄共讀博士學位,選擇加入阿里巴巴,在當時一定引起身邊不少人的非議。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決定,讓程立與支付寶受益匪淺。
現在把目光轉回到自己身邊,我們每天都要做出大量的決定。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工作合同,每一個決定都會對未來產生影響。如果深究決策依據時,我們卻會發現自己並非完全依照理性,而僅僅依靠自己的意願。
你是誰、你將成為誰(或已經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一個決定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做決定的人是否理性。
那麼什麼樣的決策才是好決策呢?以為來自美國的管理學教授史蒂芬·P·羅賓斯從管理學角度,給我們一套簡單易行的決策方法。羅賓斯的這本書就是大名鼎鼎的暢銷書《做出好決定》,如今這本書在新增大量案例之後,再度出版。
什麼是好決定?
讀大學是人生第一個重要的選擇,很多人都會想如果當初自己選擇不一樣的專業,我們的人生會出現什麼變化。許多人在選擇大學和專業的時候,會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但是最主要的標準有兩條,就業和大學所在城市。
在保證自己分數能被錄取的前提下,會選擇比較好就業的專業。比如計算機、經濟學、金融的專業,就是目前報考人數較多的專業。在確定專業之後,許多人會選擇地理位置更好的學校。比如一線城市大學的報名人數,就要高於二三線城市很多。
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從明確目標和問題,到確定評判標準,再到最後選擇最佳方案。這一整套決策過程,都是以清晰的邏輯為基礎。
在《做出好決定案例版》中,羅賓斯將理性決策過程分成六步,分別是:
1. 識別和確定問題
2. 確認決策標準
3. 評估標準
4. 制定備選方案
5. 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
6. 選擇得分最高的方案
別看這六個步驟簡單,實際上許多人在做決策的時候,並不是依靠理性,而是習慣跟著感覺走。影響我們做決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不主動做計劃、過於相信經驗等等。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羅賓斯來了解一下,影響理性決策的主要因素。
什麼影響我們做出好決定?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一場著名戰爭,也是趙國將領趙括的成名之戰。然而趙括萬萬沒想到,他的一意孤行為中國成語創造了一個經典。
他在成為趙國軍隊的主帥之後,改變過去廉頗只防守不進攻的戰略。面對實力強於自己的秦軍主動出擊,最終在長平地區被秦軍殲滅趙國主力,從而幫助秦國開始一統六國的步伐。
趙括之所以做出葬送自己主力的愚蠢戰略,是因為對於自己的軍事理論過於自信。畢竟連他實戰經驗豐富的父親,在理論方面都不是他的對手,他也有認為自己能夠戰勝親尊的資本。
所以影響我們做出好決定的第一個因素,是過於自信。自信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源於過去成功的經驗。這種盲目的自信通常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比如美國波音飛機就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在明星機型737-max出現兩次空難之後,波音公司在一開始拒不承認該機型存在缺陷。指責是因為機組操作不當,導致空難出現。直到中國民航總局下達全球第一個禁飛令之後,其他國家紛紛跟進,波音公司才開始正視問題的存在。
如果波音公司在問題發生的最初階段就選擇仔細調查,就不會發生今天CEO被炒魷魚,明星機型計劃停產的嚴重後果。
在說完趙括和波音公司之後,再來看看比爾·蓋茨對我們做出好決定產生了哪些影響。
在二十年前,電腦剛開始在國人家庭中普及的時候。比爾·蓋茨被越來越多的國人熟知,尤其是他在大學時選擇退學。創辦微軟公司,成為世界首富的傳奇經歷更是被許多人,尤其是大學生們津津樂道。
於是一時間大學生退學創業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然而這些退學創業的學生們,在被現實按在地上摩擦之後,才發現原來創業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就是影響我們做出好決定的第二個因素,代表性偏差。所謂代表性偏差,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我們容易受已經成功的案例影響,從而過於樂觀的高估自己的實力和成功概率。
按老百姓話講,這是典型的「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挨打」。當年選擇盲目退學的學生們,沒看到蓋茨在創業之前就已經在軟體行業小有名氣,也沒看到他趕上軟體行業發展的時代潮流。
只是單純地把退學、創辦微軟聯繫在一起,衝動之下做出退學的決定,在創業路上撞得頭破血流也就不稀奇了。
說完了蓋茨,我們再從漫畫人物故事中找到第三個影響我們做好決定的因素。
香港著名漫畫家馬榮成先生創作的《風雲》非常有名,在電影和電視劇上映之後,被廣大內地青少年熟知。漫畫中的大反派名叫雄霸,他為了實現一統江湖的願望。特意找到有名相士「泥菩薩」,泥菩薩給他的批語是「九霄龍吟驚天變,風雲際會淺水遊」。
這句批語的意思是雄霸會因為善用聶風和步驚雲實現願望,但是當他集齊這兩人後,也會因為這兩人失敗。
雄霸聽從泥菩薩的建議,從而順利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等到他實現願望之後,卻不相信自己會因為「風雲」兩人而失敗。於是他選擇挑撥兩人關係,想要逆天改命。
從雄霸最初相信命運,到最後選擇對抗命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到第三個影響我們做出好決定的因素,即證實偏差。
證實偏差、代表性偏差以及過於自信這三個因素,是阻礙我們作出理性決策的三個常見因素。在對他們有基本了解之後,接下來就來看看《做出好決定》的主題,如何做出好的決定。
如何做出好決定?
吃過晚飯,你打開手機開始刷朋友圈。看到前幾年收入沒有你高的同學,發了一條去峇里島旅遊的照片。你一邊點讚一邊盤算著,如果自己也出去玩的話,需要多少錢。在經過仔細計算之後,你看著空空如也的錢包,無奈的選擇放棄。
但是你還是有點不甘心,你也想多賺錢,這樣就可以出去玩了。向老闆提漲薪比較難,況且除非跳槽,否則單次漲薪是漲不了多少的。於是你開始尋找為自己建立一項副業的機會,正巧公眾號裡有篇文章。
內容是如何通過寫作來增加一份額外的收入,你看著文章裡那些成功案例,開始幻想自己也能成功。於是點開二維碼,報名成功。
大多數人在決定為自己增加一份收入的時候,都會經歷類似的過程。比方說十年前的淘寶,幾乎所有人都在嘗試去淘寶開店。到了現在,通過建立一個副業來為自己增加一份額外的收入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然而不管是開淘寶店,還是建立副業,許多人的結果都不那麼理想。究其原因,大多數人都在跟風。看什麼行業賺錢就去做什麼,很少有人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在《做出好決定》中,羅賓斯一直都在強調這樣一個事實。理性決策是一個科學的過程,而提高決策水平並非難事。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普通人一樣可以做出好決定。
首先,做出好決定的前提是明確自己的目標。條條大路通羅馬,就拿建立副業這件事來說。不管是選擇開店還是寫作,最終目的都是為自己增加一份額外收入,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
但是選擇哪種方式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慎重考慮。如果自己所選擇的方向佔用到太多時間和精力,那很有可能會影響自己的主業,最後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所以在做出一項好決定前,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同時還要確認選項與目標是否保持一致。
第二,做出好決定的另一面是不要衝動。把易衝動放在第二個,是因為沒有目標的人更容易做出衝動性決策。比如前面反覆說的建立副業,很多人之所以會一窩蜂地進入某個行業,就是因為不熟悉自己擅長的方向。
看見別人在這個領域實現財富自由,於是希望自己也能複製他們的成功經歷。然而自己在開始施行計劃之前,卻從來沒有客觀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決心。於是在不斷放棄中,消耗自己的精力和信心。
最後,做出好決定還取決於我們能否確定任務優先級。設想一下,當你在熨衣服的時候,電話響了。門口有快遞在敲門,小孩子在哭,廚房裡燒的水開了。這種情況下,你會先解決什麼哪個?
我們當下做出的決定,會影響到未來的自己。一些看起來很緊急的問題,如果放到幾天之後就會變得微不足道。而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問題,卻會影響未來的自己。
就比如熬夜,許多人都喜歡晚睡,覺得晚睡對自己沒什麼影響。但是從長期來看,熬夜會降低我們的免疫力和記憶力,讓身體變得不健康。
所以當我們面臨多項選擇的時候,要將目光著眼於未來。確定那些能夠對自己未來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的選項上。
我們曾經把理性決策認為是運氣,想像著如果自己當初做出另一番選擇會怎麼樣。尤其是在看到身邊人獲得成功時,更是覺得自己要是「運氣好」的話,一定做得比對方好。實際上成功並不全是運氣。
掌握好的決策姿勢,普通人一樣可以讓生活好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