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管理學大師詹姆斯馬奇曾在經典著作《經驗的疆界》中,提出過這樣一個說法:
個人和組織渴望可以從經驗中獲取智慧,但從經驗中做出的推斷往往具有誤導性。
通讀點說,其實我們過往的成功經驗,或者說習慣,其實並非都是好事,甚至會阻礙我們的成長。
就像馬克·吐溫曾說的,如果一隻貓曾經從熱爐上方跳過,燙了一下,那麼它絕不會再從熱爐上方跳過——這挺好,可是它也絕不會再從冷爐上方跳過——這也許並不好。
因為習慣的力量,會在心中投射「我執」的枷鎖,做得越多,限制越多,淪為「習慣的奴隸」。
如何突破固有思維的限制?如何摒棄習慣帶來的不良影響?當曾經寶貴的經驗變得陳舊、進步遇到瓶頸時,如何實現自我更新,實現人生的躍遷?
也許這本《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作者椎原崇是個80後,在沒有名校學歷和家庭背景下,自己鑽研做生意,並取得了財富自由。但是在和前輩的交流中,他卻猛然發現:現在做的事情,並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現在的他,已將諮詢變成自己的「人生主業」,在日本有著超高的人氣。所以這本《習慣陷阱》,也被稱為「風靡日本經營階層的認知思維訓練法」。
不管這個稱號是否誇大其實,但是這本書作為「捨棄之前行得通的方法」的行動指南,按照捨棄——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將自己的特點作為「武器」——學會接納四個步驟,給身在壓力社會中的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發和思考。
下面,我就結合個人經驗,著重談談前三點。
學會捨棄
既然人生出現了違和感,那麼就證明你站在十字路口,必須要放棄一些東西了。判定的標準也很容易:
現在的我是因為開心而在做這件事嗎?現在的我是因為覺得不做的話可惜而在做這件事嗎?
總體說來,只要捨棄那些「因為覺得可惜,所以在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因為大家捫心自問,那些你內心深處珍視的渴望,根本不會談到「可惜」兩字。
以談戀愛為例,你心儀的對象,肯定是因為喜歡才在一起,而並不會是因為「分手太可惜」才繼續交往。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因為慣性而保持現狀,還不如捨棄那些阻礙你前進的東西。
「把你帶到這裡的東西,不會將你帶到那裡。只有放下過去的自己,你才能將自己帶到無法想像的地方。」
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在大學裡和學生談話,很多孩子對待未來,都是一臉茫然:
「專業是父母選的,至於以後,走一步看一步唄!」
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感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擺脫生活中渾渾噩噩的狀態,其實不用打通任督二脈,只要找到自己的「明確目標」即可。
要問自己「我想變成什麼樣的狀態呢」。只要有了思考,你就有了改變的動力。不斷追問自己,就會越來越明確自己的目標,直至成功。
當然,在確定目標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目標是真正心悅自己的,而並非迫於外界壓力、親人眼光而要做的。
將自己的特點作為「武器」
「日本網絡營銷之神」本田晃一提出一個新穎的觀點,就是提高技能可能只是逃避人生的藉口。
有的時候,人們拼命提高自身技能的目的,是認定「如果不改變現狀,就不會得到幸福」。如果抱有這種想法,就會對保持現狀懷有恐懼,鑽牛角尖。
所以,我們必須樹立的思想,就是「事業成功與否不是由『提供什麼服務』決定的,而是由『誰提供』決定的。」
舉個例子,就像我們為偶像氪金,我們喜歡的只是「這個人」,而並非他們的各種技能。
所以,想要開創自己事業的關鍵,是「帶有自己的特質」。
寫在最後:
日本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告訴我們:其實大腦天生愛偷懶,它的工作就是「拒絕工作「。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已經「習慣」按照自己的習慣做事,因為這樣大腦最省勁。
雖然沿用自己的習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省心省力,但是當寶貴的經驗變得陳舊,人生止步不前時,我們只能突破「我執」的束縛,用「無我」的態度來做事。。
想要成功,不是重複做一件事1000次,而是做1000次不同的事。
就像愛因斯坦說的:
「持續不斷地用同樣的方法做同一件事,卻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就叫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