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是你養成了習慣?不,是習慣在「養成」你

2020-12-04 漫風說教育

美國管理學大師詹姆斯馬奇曾在經典著作《經驗的疆界》中,提出過這樣一個說法:

個人和組織渴望可以從經驗中獲取智慧,但從經驗中做出的推斷往往具有誤導性。

通讀點說,其實我們過往的成功經驗,或者說習慣,其實並非都是好事,甚至會阻礙我們的成長。

就像馬克·吐溫曾說的,如果一隻貓曾經從熱爐上方跳過,燙了一下,那麼它絕不會再從熱爐上方跳過——這挺好,可是它也絕不會再從冷爐上方跳過——這也許並不好。

因為習慣的力量,會在心中投射「我執」的枷鎖,做得越多,限制越多,淪為「習慣的奴隸」。

如何突破固有思維的限制?如何摒棄習慣帶來的不良影響?當曾經寶貴的經驗變得陳舊、進步遇到瓶頸時,如何實現自我更新,實現人生的躍遷?

也許這本《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作者椎原崇是個80後,在沒有名校學歷和家庭背景下,自己鑽研做生意,並取得了財富自由。但是在和前輩的交流中,他卻猛然發現:現在做的事情,並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現在的他,已將諮詢變成自己的「人生主業」,在日本有著超高的人氣。所以這本《習慣陷阱》,也被稱為「風靡日本經營階層的認知思維訓練法」。

不管這個稱號是否誇大其實,但是這本書作為「捨棄之前行得通的方法」的行動指南,按照捨棄——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將自己的特點作為「武器」——學會接納四個步驟,給身在壓力社會中的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發和思考。

下面,我就結合個人經驗,著重談談前三點。

學會捨棄

既然人生出現了違和感,那麼就證明你站在十字路口,必須要放棄一些東西了。判定的標準也很容易:

現在的我是因為開心而在做這件事嗎?現在的我是因為覺得不做的話可惜而在做這件事嗎?

總體說來,只要捨棄那些「因為覺得可惜,所以在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因為大家捫心自問,那些你內心深處珍視的渴望,根本不會談到「可惜」兩字。

以談戀愛為例,你心儀的對象,肯定是因為喜歡才在一起,而並不會是因為「分手太可惜」才繼續交往。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因為慣性而保持現狀,還不如捨棄那些阻礙你前進的東西。

「把你帶到這裡的東西,不會將你帶到那裡。只有放下過去的自己,你才能將自己帶到無法想像的地方。」

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在大學裡和學生談話,很多孩子對待未來,都是一臉茫然:

「專業是父母選的,至於以後,走一步看一步唄!」

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感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擺脫生活中渾渾噩噩的狀態,其實不用打通任督二脈,只要找到自己的「明確目標」即可。

要問自己「我想變成什麼樣的狀態呢」。只要有了思考,你就有了改變的動力。不斷追問自己,就會越來越明確自己的目標,直至成功。

當然,在確定目標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目標是真正心悅自己的,而並非迫於外界壓力、親人眼光而要做的。

將自己的特點作為「武器」

「日本網絡營銷之神」本田晃一提出一個新穎的觀點,就是提高技能可能只是逃避人生的藉口。

有的時候,人們拼命提高自身技能的目的,是認定「如果不改變現狀,就不會得到幸福」。如果抱有這種想法,就會對保持現狀懷有恐懼,鑽牛角尖。

所以,我們必須樹立的思想,就是「事業成功與否不是由『提供什麼服務』決定的,而是由『誰提供』決定的。」

舉個例子,就像我們為偶像氪金,我們喜歡的只是「這個人」,而並非他們的各種技能。

所以,想要開創自己事業的關鍵,是「帶有自己的特質」。

寫在最後:

日本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告訴我們:其實大腦天生愛偷懶,它的工作就是「拒絕工作「。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已經「習慣」按照自己的習慣做事,因為這樣大腦最省勁。

雖然沿用自己的習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省心省力,但是當寶貴的經驗變得陳舊,人生止步不前時,我們只能突破「我執」的束縛,用「無我」的態度來做事。。

想要成功,不是重複做一件事1000次,而是做1000次不同的事。

就像愛因斯坦說的:

「持續不斷地用同樣的方法做同一件事,卻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就叫荒謬!」

相關焦點

  • 大學生絕對不能養成的習慣之一,卻是最不可避免的,你中招了嗎
    大學絕對不能養成的習慣之一是什麼呢?毫無疑問,是懶覺!大學生最容易養成的壞習慣是什麼呢?毫無疑問,是懶覺!有很多人到了大學都會抱怨,說讀了個假大學,抱怨課多。什麼選修必逃,必修選逃,統統都是騙人的。都只存在於段友的口中,都只存在於對學弟善意的謊言中。
  • 養成使用示波器的習慣
    基於上述種種好處,是不是覺得養成使用示波器的習慣是必須的? 當一件正確的事情成為我們習慣的時候,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正面且長期的,意義也很重大。 養成使用示波器的習慣對一個工程師的影響也是一生的,而當習慣進一步上升為理念時,就算刻意去擺脫都不是那麼容易。 當產品出現問題時,很多人下意識還是會拿萬用表去東量量,西測測。究其原因,萬用表人手一個,使用便捷,所以受到廣大工程師的歡迎。
  • 利用「21天習慣養成法則」,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抗擊「疫情」階段,孩子們都在家,家長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促成孩子好習慣的養成。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新習慣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通過21天的行為暗示,正確重複練習,可以基本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21天習慣養成法則」。
  • 系統動力學筆記:習慣養成(2000字)
    舉個例子:我想有很多人會沒有意識到,刷牙會是一個習慣,不知不覺影響到我們日常的行為,當然,還要看電視、逛街等等,也有部分人認為閱讀、學習或者持續的鍛鍊會是他們的個人習慣。實際上,以上所說的都是我們的習慣。那麼,有哪些區別讓我們有這樣的觀點差異呢? 我們不會不刷牙,為什麼呢?
  • 21天能養成一個習慣?太單純!
    那些激勵人心的標題~21天讓你減肥18斤!4個自律好習慣,堅持21天養成。挑戰21天不對孩子生氣,成為親和媽媽~借你21天還你年薪百萬......你是否做過21天的習慣養成的練習呢?真的養成了嗎?翻開我的習慣養成打卡有KEEP、閱讀、發現生活的美、早起喝一杯水、情緒日誌、英語學習......我咋這麼優秀!
  • 好習慣如何養成,所謂「21天習慣養成法」別再上當了!
    在職場中,有良好習慣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例如,有些人習慣性新知識,有些人習慣性寫反省,所有的習慣性都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財富。好習慣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養成好習慣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容易。我在朋友圈裡經常看到這樣的人,他們把臉換成了「不瘦20斤不換臉」,一年過去了,他們還是沒有換臉。
  • 河南鄉村頻道「養成關鍵好習慣」
    可以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對了,一輩子就都對了!「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愛因斯坦有句名言:一個人取得成績,往往取決於習慣、性格的偉大!習慣的力量是驚人的,影響著孩子一生的發展。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成績背後的好習慣更重要,甚至比分數、名次還要重要。孩子「養成關鍵好習慣」,學習成績好是遲早的事!
  • ...寶寶說英語」每日一詞:「養成習慣」 、「改掉習慣」英文怎麼說?
    作者:寶寶知道 你和寶寶說英語「你和寶寶說英語」每日一詞:「養成習慣」 、「改掉習慣」英文怎麼說?1. 養成習慣:get the habit of...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養成睡覺前看手機的習慣的。亦可將get替換為acquire, develop, build。2. 改掉習慣:stop the habit of... 如:You should stop the bad habit of biting your nails. 你要改掉咬指甲的壞習慣。亦可將stop替換為break, kick。
  • 2020年,是時候學會養成習慣,讓大腦天生懶惰了
    養成習慣需要三個步驟為什麼遊戲會上癮?這是因為升級目標和即時獎勵機制。我們知道,只要我們繼續執行,即使同一級別重複多次,我們一定會也會得到獎勵,可以進入下一層。即使你只是每天上網,你也可以因為做一些基本的工作而得到每天的獎勵。他實際上是在利用我們的習慣。習慣形成的過程有三個步驟:暗示、習慣行為和獎勵。
  • 《無限可能》:先養成習慣,而後習慣造就我們|讀書筆記
    閱讀《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作者吉姆·奎克,大腦教練,記憶專家。第九章:用WIN法則養成有價值的新習慣小而簡單的步驟(small simple step,S3),是指為了更接近目標,你可以採取的最微小的行動,這些行動只需要花費極少的努力或經歷。
  • 22考研:養成早起的習慣,晨間怎樣學習?
    一日之計在於晨 22考研的同學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就從早起開始吧! 起床苦難戶的同學們不妨來看一下 遼小都今天分享的早起小妙招吧!
  • 你需要一套體系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發揮潛力
    我們大多數人通常在培養習慣的時候,不考慮改變身份,只關注改變結果。而身份恰恰又反過來決定我們擁有哪些習慣。比如,一個專業運動員鍛鍊的習慣就與一個普通人健身的習慣不一樣。如果一個普通鍛鍊者企圖養成專業運動員的習慣,那就是為難自己,他需要付出額外的意志力培養習慣。與身份不符的行為,難以持久。
  •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一半的癌症可以預防
    原標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一半的癌症可以預防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曾做了一項調查,發現美國一年大約58.5萬人死於癌症,但其中有一半的死亡與可預防的行為有關,即很多癌症死亡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可以避免。
  • 心理學家:不想窮一輩子,4個習慣要養成,不然很難出人頭地!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肯定和這4個習慣脫不了聯繫。1.沒錢別省錢,學會投資自己越沒有錢越不要省錢,錢不是省出來的,是掙出來的。沒有錢的時候更要學會投資自己,投資人脈。如果你每個月發5000塊錢,建議要用一半的錢投資自己,投資人際關係,這樣你才能夠慢慢的結交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掙到更多的錢。
  • 學習很難,但是掌握這三種科學方法,養成習慣會讓你事半功倍
    眾所周知,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需要很多時間,還需要很多精力,學習過程往往枯燥無味,但其中也有很多規律可以遵循,如果利用這三個科學法則的話,對你的學習會有很大的效果。一、21天效應之習慣養成法據說優秀是習慣,確實,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可以一直保持這些好習慣,有好習慣的話,不知不覺就會做,在學校上課鈴一響,就習慣了學習,在行動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21天效果,是指形成一個人的新習慣和理念,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
  • 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首先父母應該有良好的喜歡,在這個同時呢告訴孩子什麼是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學習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當孩子表現出不好的習慣,或者上做錯一件事情的時候,第一時間不是應該對孩子大吼大叫,可能父母這這個時候會因為孩子一直在犯這樣的錯誤導致自己耐心已經耗盡了,所以會對孩子大聲怒斥,這種做法上非常的不可取的。
  • 養成不隨便亂丟垃圾的習慣,給孩子做個榜樣
    所以呢,我打算在我家寶寶目前還是懵懂狀態下,先給自己畫個框框,平時養成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不論是在哪兒,都要儘量在孩子面前做個好榜樣。孩子真的非常愛模仿而且還特會模仿,只要他看到的或者聽到的,都會潛意識裡得去模仿,當然孩子還不是很完全能夠區分那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這就要求我們作為父母的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做個好榜樣。
  • 教育法則七—路徑依賴,養成好的習慣,讓孩子的成長更簡單
    人的習慣如同走路一般,選擇了一條路,人就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這就是「路徑依賴」。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養成好的習慣就如同走路一樣,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其實,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這種路徑依賴也是存在的:培養孩子的守時觀念,讓孩子學著掌握、管理時間,這樣會讓孩子成為一個靠譜的人;讓孩子養成整理和收納的好習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專注力和自律能力;讓孩子保持閱讀的習慣,會讓孩子成長為獨立有見解的人等等
  • 習慣養成APP的互動設計&視覺設計
    好的習慣,像一棵小樹,有破土而出時,帶著未知和青澀的期待,也有經歷春夏的風雨後,熬成滿樹金黃,沉甸甸的喜悅,改變自己,從一個小習慣開始。學樹是一款專注監督和激勵的習慣育成APP。基於純熟人社交,學樹提供了有趣的「監督+獎懲」雙重激勵機制,邀請你的密友或父母擔任監督人,沒有按時打卡要支付小小的懲金哦。
  • 關禮林:偵查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訓與習慣養成
    偵查員邏輯思維能力不是自然形成,豐富培訓形式、加強實踐鍛鍊,及時總結經驗,探索新領域是提高和拓展偵查員邏輯思維能力與習慣養成的有效途徑。通過案例分析如何運用邏輯思維方法偵破案件及邏輯思維的習慣如何養成。  恩格斯曾說「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離開思維」。德國法學界考夫曼認為:「法官的判決不僅要服從法律也受邏輯的約束,這是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