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21天習慣養成法則」,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2020-12-04 松雲柳風

抗擊「疫情」階段,孩子們都在家,家長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促成孩子好習慣的養成。

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新習慣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通過21天的行為暗示,正確重複練習,可以基本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21天習慣養成法則」。21-90天的重複,就能形成穩定的習慣。

研究表明,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時段:

一、1-7天左右。這段時間表面接納新習慣,被要求人在外顯行為上表現出儘量與新的要求一樣,而在實質上變化很少,舊習慣對新習慣還會形成很大的幹擾。此時,與獎勵和懲罰有很大關係,新習慣的形成是受到外在壓力影響而產生的,自發形成是極為少見的,尤其是未成年人。此階段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二、7-21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較為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

三、21-90天左右,此時新習慣已完全融於自身之中,無任何不適之處,無需刻意控制。

孩子們通常有以下不良的學習習慣。如:沒有嚴格的作息時間,沒有養成記錄每天要做的作業題的習慣;一邊做作業,一邊吃東西或一邊看電視,不專心,拖拖拉拉,效率低下;,做作業時,粗心大意,審題不嚴,書寫不工整;依賴思想嚴重,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缺乏自己整理學習用品的習慣,丟三落四;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等。

針對孩子的不良習慣,家長要對症下藥,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1.提出對孩子習慣養成的要求,制定適當的方案,形成文字,查閱資料,參照別人好的經驗,制定包括作息時間、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具體要求。

下面是一份作息時間表,供家長們參考。

上午:6:30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點、整理上學用品)7:00去上學。

中午:放學要準時回家,12:00——12:30吃午飯,12:30——13:30午休,13:45去上學

下午:放學準時回家,17:00——18:00吃晚飯、飯後自由活動

18:00——20:00 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時間,20:00——20:30看書。21:00-21:30洗漱、睡覺

星期六 上午:學習和做作業2小時左右,下午:練毛筆字等其它興趣活動2小時

星期日 上午:培訓班學習2-3小時,下午:家庭活動

2.經常給孩子「積極暗示」,制定獎懲措施,依據家庭情況,對孩子的良好轉變予以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獎勵,對不良習慣的出現予以處罰。

3.家長以身作則。現在有些父母這邊要求孩子要專心做作業,而另一邊又跟別人聊天或看電視,甚至在家裡打牌或打麻將,孩子是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專心學習的,所以家長要注意克制,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寬鬆的家庭學習環境。平時在家裡,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要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做作業,使孩子有一個集中精神的小天地,這樣孩子的專心學習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

4.配合學校,加強對孩子習慣養成方面的教育。

「與其給孩子萬貫家財,不如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習慣。」好習慣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益。

相關焦點

  • 21天能養成一個習慣?太單純!
    那些激勵人心的標題~21天讓你減肥18斤!4個自律好習慣,堅持21天養成。挑戰21天不對孩子生氣,成為親和媽媽~借你21天還你年薪百萬......你是否做過21天的習慣養成的練習呢?真的養成了嗎?翻開我的習慣養成打卡有KEEP、閱讀、發現生活的美、早起喝一杯水、情緒日誌、英語學習......我咋這麼優秀!
  • 孩子習慣養成記: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每位家長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僅對他的學習,生活還是未來的成就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家長要從一開始就幫助孩子一起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將會受益終生。
  • 教育法則七—路徑依賴,養成好的習慣,讓孩子的成長更簡單
    人的習慣如同走路一般,選擇了一條路,人就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這就是「路徑依賴」。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養成好的習慣就如同走路一樣,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其實,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這種路徑依賴也是存在的:培養孩子的守時觀念,讓孩子學著掌握、管理時間,這樣會讓孩子成為一個靠譜的人;讓孩子養成整理和收納的好習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專注力和自律能力;讓孩子保持閱讀的習慣,會讓孩子成長為獨立有見解的人等等
  • 河南鄉村頻道「養成關鍵好習慣」
    > 真正改變孩子一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孩子從小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儘早「養成關鍵好習慣」!
  • 好習慣如何養成,所謂「21天習慣養成法」別再上當了!
    關於養成好習慣,必須提到的是21日習慣養成法。「21日習慣養成法」認為,重複同樣的事情21日,就能養成好習慣。真的是這樣嗎?結論並非如此。無數人堅持了21天,還沒有養成好習慣。這種說法其實是一種誤解。馬爾茨醫生發現,截肢手術後,人們需要21天適應這一事實。
  • 大連考研寄宿:學會21天習慣法則打贏考研這場持久戰
    考研是場持久戰,備考時,很多同學總覺得自己的複習時間不夠用,時間一天天過去,學習效果卻不顯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浪費自己的時間。規範時間,合理利用時間養成良好的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現實中,拖延症是一個困擾著我們很多人的壞習慣,極大地危害著我們的工作和學習。
  • 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孩子教育的階段,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在影響的孩子。首先父母應該有良好的喜歡,在這個同時呢告訴孩子什麼是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學習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當孩子表現出不好的習慣,或者上做錯一件事情的時候,第一時間不是應該對孩子大吼大叫,可能父母這這個時候會因為孩子一直在犯這樣的錯誤導致自己耐心已經耗盡了,所以會對孩子大聲怒斥,這種做法上非常的不可取的。
  • 學習很難,但是掌握這三種科學方法,養成習慣會讓你事半功倍
    眾所周知,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需要很多時間,還需要很多精力,學習過程往往枯燥無味,但其中也有很多規律可以遵循,如果利用這三個科學法則的話,對你的學習會有很大的效果。一、21天效應之習慣養成法據說優秀是習慣,確實,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可以一直保持這些好習慣,有好習慣的話,不知不覺就會做,在學校上課鈴一響,就習慣了學習,在行動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21天效果,是指形成一個人的新習慣和理念,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
  • 22考研:養成早起的習慣,晨間怎樣學習?
    21考研的同學即將迎來初試 22考研的小夥伴們也要抓緊備考啦! 一日之計在於晨 22考研的同學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就從早起開始吧! 起床苦難戶的同學們不妨來看一下 遼小都今天分享的早起小妙招吧!
  • 孩子學習不自覺?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學習成為習慣
    葉聖陶先生也曾語重心長地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想改也不容易了。」所以好習慣是助推器,是助人騰飛的動力,而壞習慣是枷鎖,是難以掙脫的羈絆。對於孩子來說,要成就學業、事業,要擁有美好的人生,就必須養成一種好的習慣。
  • 學習習慣怎麼養成?小學六年,陪孩子熬過三個階段,家長要重視
    當孩子們都在做同一件事取得進步時,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領先別人一步,這樣他就不得不為自己孩子的未來去做規劃。小學階段,是為升學知識能力奠定基礎,所以在小學做好培訓,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關鍵!
  • 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的繪本 5歲前必讀
    尤其在孩子5歲以前,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養成,而這其中,繪本的作用不容小覷。1.0~1歲《喬比洗澡書系列》《小虎哥翻翻書》《奇妙洞洞書第一輯》《小玻系列翻翻書》《嘰裡咕嚕系列》《好餓的毛毛蟲》閱讀收穫:講述起床、上學、捉迷藏、洗澡、睡覺的故事,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
  • 養成使用示波器的習慣
    認識本質後,大家就會認為示波器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好幫手,可以幫您直面bug的本質。有了示波器的測試結果,「有圖有真相」,便於分析問題。基於上述種種好處,是不是覺得養成使用示波器的習慣是必須的? 當一件正確的事情成為我們習慣的時候,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正面且長期的,意義也很重大。
  • 關禮林:偵查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訓與習慣養成
    偵查員邏輯思維能力不是自然形成,豐富培訓形式、加強實踐鍛鍊,及時總結經驗,探索新領域是提高和拓展偵查員邏輯思維能力與習慣養成的有效途徑。通過案例分析如何運用邏輯思維方法偵破案件及邏輯思維的習慣如何養成。  恩格斯曾說「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離開思維」。德國法學界考夫曼認為:「法官的判決不僅要服從法律也受邏輯的約束,這是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
  • 《無限可能》:先養成習慣,而後習慣造就我們|讀書筆記
    閱讀《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作者吉姆·奎克,大腦教練,記憶專家。第九章:用WIN法則養成有價值的新習慣小而簡單的步驟(small simple step,S3),是指為了更接近目標,你可以採取的最微小的行動,這些行動只需要花費極少的努力或經歷。
  • 給孩子學習的動力從培養良好的習慣開始
    我認為,作為教師必須了解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特徵,研究低年級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善於引導啟發,通過反覆訓練,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在教學實踐中著重抓了以下幾點:  一、正面引導,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才是好習慣。  低年級學生模仿性強,可塑性大,辨別是非能力差。
  • 一生受用的21天法則,堪比吸引力法則,最高級的自律
    我們都知道習慣的力量,也知道習慣對成功還是失敗有多重要的影響,那麼,習慣是不是可以養成和改變的?有沒有一些好用的方法呢?01 養成好習慣的「21天法則「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對於「習慣養成」,曾留下一段頗有見解的定義:「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
  • 6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記憶力會越來越強,大腦更聰明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個的記憶力好與壞跟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是分不開的,比如你吃的好、睡眠充足、平時多運動,這都能提高記憶力,特別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平時家長多帶孩子做益智遊戲,對開發智力是有很大好處的。
  • 系統動力學筆記:習慣養成(2000字)
    舉個例子:我想有很多人會沒有意識到,刷牙會是一個習慣,不知不覺影響到我們日常的行為,當然,還要看電視、逛街等等,也有部分人認為閱讀、學習或者持續的鍛鍊會是他們的個人習慣。實際上,以上所說的都是我們的習慣。那麼,有哪些區別讓我們有這樣的觀點差異呢? 我們不會不刷牙,為什麼呢?
  • 諾貝爾獎獲得者:錯過孩子這一「習慣養成」最佳期,一生難有出息
    但是,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說,在幼兒園他學會了講衛生、整理東西等等,很多良好的習慣。這些習慣,對他以後的人生有著深遠影響。相反,他若是錯過了這一「習慣養成」最佳期,大概也就不會取得如此成就。因此,我們要從這位學者身上抓住這一個信息:錯過孩子幼兒園這一「習慣養成」最佳期,一生難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