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階段,孩子們都在家,家長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促成孩子好習慣的養成。
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新習慣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通過21天的行為暗示,正確重複練習,可以基本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21天習慣養成法則」。21-90天的重複,就能形成穩定的習慣。
研究表明,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時段:
一、1-7天左右。這段時間表面接納新習慣,被要求人在外顯行為上表現出儘量與新的要求一樣,而在實質上變化很少,舊習慣對新習慣還會形成很大的幹擾。此時,與獎勵和懲罰有很大關係,新習慣的形成是受到外在壓力影響而產生的,自發形成是極為少見的,尤其是未成年人。此階段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二、7-21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較為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
三、21-90天左右,此時新習慣已完全融於自身之中,無任何不適之處,無需刻意控制。
孩子們通常有以下不良的學習習慣。如:沒有嚴格的作息時間,沒有養成記錄每天要做的作業題的習慣;一邊做作業,一邊吃東西或一邊看電視,不專心,拖拖拉拉,效率低下;,做作業時,粗心大意,審題不嚴,書寫不工整;依賴思想嚴重,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缺乏自己整理學習用品的習慣,丟三落四;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等。
針對孩子的不良習慣,家長要對症下藥,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1.提出對孩子習慣養成的要求,制定適當的方案,形成文字,查閱資料,參照別人好的經驗,制定包括作息時間、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具體要求。
下面是一份作息時間表,供家長們參考。
上午:6:30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點、整理上學用品)7:00去上學。
中午:放學要準時回家,12:00——12:30吃午飯,12:30——13:30午休,13:45去上學
下午:放學準時回家,17:00——18:00吃晚飯、飯後自由活動
18:00——20:00 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時間,20:00——20:30看書。21:00-21:30洗漱、睡覺
星期六 上午:學習和做作業2小時左右,下午:練毛筆字等其它興趣活動2小時
星期日 上午:培訓班學習2-3小時,下午:家庭活動
2.經常給孩子「積極暗示」,制定獎懲措施,依據家庭情況,對孩子的良好轉變予以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獎勵,對不良習慣的出現予以處罰。
3.家長以身作則。現在有些父母這邊要求孩子要專心做作業,而另一邊又跟別人聊天或看電視,甚至在家裡打牌或打麻將,孩子是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專心學習的,所以家長要注意克制,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寬鬆的家庭學習環境。平時在家裡,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要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做作業,使孩子有一個集中精神的小天地,這樣孩子的專心學習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
4.配合學校,加強對孩子習慣養成方面的教育。
「與其給孩子萬貫家財,不如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習慣。」好習慣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