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錯過孩子這一「習慣養成」最佳期,一生難有出息

2020-12-06 小屁孩兒

文|文兒

前兩天,看到一則小故事,是有關於198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得主在巴黎聚會的事。當時,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是在哪個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他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諾學著回到說:「幼兒園」。聽到這個答案,相信當時在場的很多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包括我們大家聽到也一樣。

但是,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說,在幼兒園他學會了講衛生、整理東西等等,很多良好的習慣。這些習慣,對他以後的人生有著深遠影響。相反,他若是錯過了這一「習慣養成」最佳期,大概也就不會取得如此成就。

因此,我們要從這位學者身上抓住這一個信息:錯過孩子幼兒園這一「習慣養成」最佳期,一生難有出息。因為,幼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一生起到的作用和影響非常巨大。所以,家長把握好孩子上幼兒園的時期,幫孩子建立好習慣。

在幼兒園時期,家長要注意從說話上培養孩子的文明習慣

如果說,外貌是一個人給大家的第一印象,那麼語言就會接著給人留下第二印象。所以,在幼兒園時期,家長要注意從說話上培養孩子的文明習慣,比如:教育孩子說禮貌用語,見了老師和小朋友要打招呼,做錯事要說「對不起」,受人幫助要說「謝謝你」,需要人幫忙要說「請」等等,這些都是讓孩子養成文明習慣的開始。

一個人從小養成了文明的習慣,那麼不管是在學習和生活中,都將終身受益。因為,一個有禮貌、講文明、有教養的人,老師喜歡、小夥伴喜歡,以後長大與之共事的人和身邊的親友也喜歡,這樣就容易「得道多助」,做任何事都更容易成功,也就自然容易有出息。

在幼兒園時期,培養孩子講規則和友好社交的習慣

或許,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就是家裡的小公主、小王子,一家人凡事都要緊著他、讓著他,所以他稍有不順心就會從身邊人發火,大喊大叫,甚至還會抬手打人。但是,如果上了幼兒園,家長也不注意幫孩子糾正,那麼他進入出生後的第一個社交團體,就容易變成一個招人煩的「小霸王」或者「愛哭鬼」。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做事也不會懂得講規矩,更不會與人友好交往。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多半因為性格和與人相處的不良做派而遭排擠,做事很難成功。

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守規矩,比如:吃飯時要排隊或者安安靜靜坐著等老師發東西。與小朋友一起玩,也要懂得幫助別人、謙讓和分享。這樣,孩子才會招人喜歡,長大後也會把這種講規矩和友好社交的習慣保持下去。

在幼兒園時期,從日常小事培養孩子的做事習慣

當然,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學的都是一些小事,比如:飯前洗手、自己動手穿衣、穿鞋子、整理小書包這些,沒有什麼值得特別注意的。其實,正是在這些日常小事中,才能培養孩子的做事習慣,對其今後的人生有重大影響。

就比整理小書包,既能讓孩子養成不亂放東西的習慣,還能讓孩子學會分門別類,更重要的是從整理的過程中孩子還能提高做事的效率。而一個做事混亂無章,毫無效率的孩子,長大做事也毛毛躁躁,很難有出息。

家長們,你覺得幼兒園時期對孩子「習慣養成」重要嗎?

相關焦點

  • 這五種孩子看似很「機靈」,但將來很難有出息,希望你家娃沒中
    由此可見,很多孩子雖然有些小聰明,但是如果沒有正確引導,這些小聰明鬼機靈很容易用錯地方,那麼造成的後果可能非常嚴重! 家長要注意,有五類孩子看上去是機靈無比,但是日後往往難有大成就,快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中招!
  • 教育法則七—路徑依賴,養成好的習慣,讓孩子的成長更簡單
    人的習慣如同走路一般,選擇了一條路,人就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這就是「路徑依賴」。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養成好的習慣就如同走路一樣,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路徑依賴"路徑依賴理論",來源於199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指出的一個經濟學原理,又被譯為路徑依賴性,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 孩子3歲之前,父母要「狠心」幫他養成這3個習慣,長大後少走彎路
    育兒專家介紹,3歲是孩子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一個孩子越早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讓這些習慣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對之後的成長就越有幫助,甚至能讓孩子一生受用。蒙臺梭利是義大利著名的教育學家,他本人非常關注幼兒的成長,特別是在兒童大腦發育與行為習慣這一方面頗有造詣。
  • 孩子有這3種表現,暗示右腦更發達,長大後有出息的概率更大
    評價一個人的維度可以有很多,但最重要的絕對是世俗意義上的「有出息」,而對於家長來說,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讓孩子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搏出一條勝利之路來,一個聰明的腦袋瓜就絕對必不可少。但是自從美國的羅傑·斯佩裡博士通過研究人的左右腦的區別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人們對大腦的有了更新的認識,對於一個想要成功的人來說,右腦比左腦更加重要,更加值得開發。
  • 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孩子教育的階段,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在影響的孩子。首先父母應該有良好的喜歡,在這個同時呢告訴孩子什麼是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學習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當孩子表現出不好的習慣,或者上做錯一件事情的時候,第一時間不是應該對孩子大吼大叫,可能父母這這個時候會因為孩子一直在犯這樣的錯誤導致自己耐心已經耗盡了,所以會對孩子大聲怒斥,這種做法上非常的不可取的。
  • 諾貝爾獎得主: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幼兒園學到的!
    0-6歲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關鍵期。 人一生品格、能力、成就的基礎,往往是幼年時期奠定的。 01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
  • 諾貝爾獎得主談家庭教育,越早知道越好,有3-10歲小孩的媽媽必讀
    說實話,大家看到這裡有沒有很失望,諾貝爾獎獲得者就說了這些,這有什麼可學的?我看完的時候也是和大家一樣的疑問,但是深入的想想,分析一下,發現很不簡單。「東西要擺放整齊」,一切井井有條,想找什麼東西都能找到,所有事情都安排有條理,工作效率自然是高的,同樣的時間,能收穫更多的價值。
  • 這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厲害了!
    這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厲害了!1953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似乎有點意思,比如某位二戰時期盟軍的最高領袖之一,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這期有幾個獲此殊榮。澤爾尼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澤爾尼克於1915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 孩子頭頂有兩個旋,背後到底有什麼含義
    漸漸染上了不好的生活習慣,抽菸、喝酒、賭博、打架樣樣精通。如今早已成年,已經有了30歲的年紀,卻還是一事無成,連工作都不穩定。不僅父母為他擔憂,以前誇他有出息的長輩早就不說了。按老人家的說法,頭上有兩個發旋不應該是更聰明、更厲害嗎?
  • 利用「21天習慣養成法則」,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抗擊「疫情」階段,孩子們都在家,家長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促成孩子好習慣的養成。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新習慣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通過21天的行為暗示,正確重複練習,可以基本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21天習慣養成法則」。
  • 河南鄉村頻道「養成關鍵好習慣」
    > 真正改變孩子一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孩子從小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儘早「養成關鍵好習慣」!
  • 健康不可錯過的最佳年齡
    而在人的一生中,也有這樣的規律。美國最新研究發現,25~35歲是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除了生育,人體還有很多最佳年齡,比如最佳矯正牙齒年齡、最佳長個年齡、最佳記憶年齡、最佳情商年齡、最佳護心年齡等,《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告訴你健康不可錯過的最佳年齡。
  •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大多有這樣的爸爸,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在養成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爸爸的影響,因此,如果出現「窩裡橫、外面慫」的性格,那大多有這樣的爸爸,孩子長大後也很難有出息。「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大多有這樣的父親,長大後很難有出息1)孩子隨父親「窩裡橫、外面慫」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
  • 早教有必要嗎?讓諾貝爾獎獲得者告訴你
    這已是自2000年來日本獲得的第19枚諾貝爾獎章了。新世紀以來,日本以平均每年1枚獎章的速度,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無疑是一匹黑馬。在孩子成長的早期階段進行人格教育,良好的習慣和精神內核將伴隨孩子一生。
  • 2020「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健康家電 智享論壇即將召開
    生命質量科技保障,2020年11月5日,一場盛大的以健康為主題的家電技術類論壇——2020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健康家電 智享論壇」即將召開。
  • 諾貝爾獎獲得者談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於是,她把書放到其他書的最上面,期待兒子能夠翻一翻,可下次再看時,又被壓在了最下面。如此反覆,一學期過去了,書除了在最上面與最下面來回穿梭外,卻從未被拜讀。不知道其他的家長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擾,那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呢?如果您也是一位束手無策的家長,這篇文章就很適合您,當然,即使您有很好的方法,那麼了解一下世界大佬們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的,也一定會讓您有所收穫。
  • 孩子習慣養成記: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每位家長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僅對他的學習,生活還是未來的成就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家長要從一開始就幫助孩子一起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將會受益終生。
  • 布寧:俄羅斯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一生坎坷
    布寧:俄羅斯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一生坎坷俄羅斯文學中如果沒有蒲寧(布寧),它將黯然失色,它將失去彩虹般耀眼的光輝,失去一個孤獨漂泊的靈魂的光輝。這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家族,曾經為俄羅斯民族奉獻了多位傑出人物:如被卡拉姆津譽為「俄羅斯的薩福」的優秀女詩人安·彼·蒲寧娜、被普希金奉為老師的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大師瓦·安·茹科夫斯基等。蒲寧家族歷代均有人在御前擔任高官要職,然而到了蒲寧父親一代,它已破敗不堪。儘管是生長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蒲寧仍深受貴族文化的薰陶,一生珍視自己的貴族身份。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聽華人「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朱棣文,這一生獲得的成就數不勝數,其中最重要的當屬1997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於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是第12任美國能源部的部長,現在在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一職。
  • 白巖松:想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父母不妨善用「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說的是,在一棟樓裡有一面窗被破壞了,不去維修,慢慢地,會有越來越多的窗戶被破壞,這棟樓也會變得破爛不堪,成為廢樓。那麼,"破窗理論"又是怎麼運用到兒童教育上的呢?01白巖松:想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