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美國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裔美國科學家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已是自2000年來日本獲得的第19枚諾貝爾獎章了。新世紀以來,日本以平均每年1枚獎章的速度,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無疑是一匹黑馬。
不僅僅是在理論研究方面,日本在創新方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Economist》發表的2015國家創新質量(InnovationQuality)報告顯示,日本位列世界第三。曾經,我們提到日本首先想到的是衰退、老齡化和核汙染,但事實上,麥肯錫2013年發布的研究報告,羅列了有望改變生活、商業和全球經濟的12大新興技術,目前日本在這十二個方面,有90%已經做到了世界前三。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是日本?日本國民教育到底做對了什麼?日本在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的地方?
探索精神來自於生命的本源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總結自己的探索經歷,有一段話充滿了畫面感——「小時候熱衷於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的製作,夏天喜歡在小河裡撈魚、捕螢火蟲、採集昆蟲,手持網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採筑紫、野芹菜、木通、楊梅、野草莓,能夠感受自然的四季變遷。」因為發現螢光材料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下村脩說,他小時候在海邊玩時發現水母會發光,他覺得很好奇,長大後就去研究水母。對幼兒時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引導,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徵。
在日本,有一種教育理念叫「食育」,日本孩子們要去種植蔬菜,飼養小動物,學校辦公室的門口還會放各種各樣的小東西,比如洋蔥、昆蟲等等。面新的事物,孩子們先看、再觸摸,然後去感覺、去思考,最後去問,在他們思考、解決、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已經逐漸培養了傑出於其他孩子的研究探索能力。
日本多次摘桂諾貝爾獎,離不開對童年體驗和學前教育的重視。在日本,教育的目的是保護孩子幼年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無比珍視、精心培育、不斷激勵和呵護孩子們探索未知的能力,指引找到自己真正熱愛且有意義的事物,並為之奮鬥一生。
成功的教育,永遠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
蘇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曾經提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幼兒園學會的——「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在孩子成長的早期階段進行人格教育,良好的習慣和精神內核將伴隨孩子一生。
在《他鄉的童年》中,我們看到日本學前教育對人格品質的關注。自己洗臉、掛毛巾、收起小板凳、疊睡衣、穿衣服,從小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出門後,自己的東西自己拿。到學校後,自己換鞋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來做,對小朋友們來說一定不是種負擔,只是讓他們養成了一個好習慣。
教室的門故意設計成壞的,是為了提醒後進來的孩子,隨手把門關緊,以免風吹進來冷,讓他們學會多考慮坐在門旁邊的同學的感受。吃飯的時候,除了感恩食物之外,自帶便當和吃學校配餐的孩子,可以共享一桌子所有的飯菜。但是校長會時不時來桌子這裡「搗亂」:「今天有魚啊,我能不能稍微嘗一嘗味道?」每一回都會被小朋友拒絕、阻止,每天安排這樣的訓練,是為了讓孩子們明白:「懂得與其他人分享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食物(和東西)。」
幼兒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影響孩子的一生,決定孩子未來生活幸福與否和事業成敗。日本學校從兒童時期就逐漸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意識、共情和感恩、平等意識和規則意識,這些良好的品質,是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石。
日本教育與七田真全人格教育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並堅持不懈。」「在幼兒時期,將人格教育擺在首位,通過愛和約束,讓孩子成為有良好道德習慣的人。」這些理念與七田真的教育目標不謀而合。七田真的目標是培育全人格人才,即為孩子成就最好自我、度過幸福人生,在幼兒時期打下全人格基礎。
成就自我有三步:
1. 激發興趣,培養愛好,找到最喜歡的事情;
2. 不懈努力,把最喜歡的事情變成最擅長的;
3.在最喜歡、最擅長的領域,尋找(或創造)屬於自己的職業
七田真倡導的全人格教育包括身體、人格和智力。七田真和父母一起,努力培養孩子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和卓越的智力。身體:七田真在提供營養建議和相關產品的同時,強調行為習慣養成。規律飲食、作息及運動是決定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人格: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更容易被社會所接受,更容易成就自我、人生更幸福。智力:0-6歲孩子的智力,能力比知識更重要;0-6歲各項能力中,基礎認知能力比其他認知能力更重要。
培養下一代世界領導人,為中國早期教育奮鬥
雖然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今年再次與中國失之交臂,但諾貝爾的獎章上也曾出現屠呦呦和莫言等讓中國人驕傲的名字。近幾年,中國的科技和教育更是突飛猛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新中國成立71年來,我國科技領域的發展取得矚目成就,從「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到創造「中國深度」能夠下潛7000米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從青蒿素的發現再到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諸多成果數量增加的背後是日益完善的科技體制及各項科技指標的提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想要進步,就必須正視別人的成功,學習別人的長處,激發自身的潛力,這樣才可以不斷追趕、超越別人!崇尚教育,重視學前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給予科學的教育和引導,七田真一直在努力。匠心教育63年,七田真在進入中國的11年來,一直堅持倡導全人格教育,強調身體、人格、智力之間不是相加而是相乘關係。
七田真強調身體健康和人格追求有上限,而智力發展無止境。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七田真幫助孩子在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打下堅實的智力基礎,致力於實現「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孩子才能覺醒的地方」的品牌大理想,為中國的早期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九萬裡風鵬正舉,新徵程砥礪初心。相信在不遠的未來,諾貝爾獎在中國定會實現「井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擲地有聲: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