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有必要嗎?讓諾貝爾獎獲得者告訴你

2020-12-07 艾瑞網

2019年美國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裔美國科學家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已是自2000年來日本獲得的第19枚諾貝爾獎章了。新世紀以來,日本以平均每年1枚獎章的速度,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無疑是一匹黑馬。



不僅僅是在理論研究方面,日本在創新方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Economist》發表的2015國家創新質量(InnovationQuality)報告顯示,日本位列世界第三。曾經,我們提到日本首先想到的是衰退、老齡化和核汙染,但事實上,麥肯錫2013年發布的研究報告,羅列了有望改變生活、商業和全球經濟的12大新興技術,目前日本在這十二個方面,有90%已經做到了世界前三。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是日本?日本國民教育到底做對了什麼?日本在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的地方?

探索精神來自於生命的本源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總結自己的探索經歷,有一段話充滿了畫面感——「小時候熱衷於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的製作,夏天喜歡在小河裡撈魚、捕螢火蟲、採集昆蟲,手持網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採筑紫、野芹菜、木通、楊梅、野草莓,能夠感受自然的四季變遷。」因為發現螢光材料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下村脩說,他小時候在海邊玩時發現水母會發光,他覺得很好奇,長大後就去研究水母。對幼兒時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引導,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徵。



在日本,有一種教育理念叫「食育」,日本孩子們要去種植蔬菜,飼養小動物,學校辦公室的門口還會放各種各樣的小東西,比如洋蔥、昆蟲等等。面新的事物,孩子們先看、再觸摸,然後去感覺、去思考,最後去問,在他們思考、解決、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已經逐漸培養了傑出於其他孩子的研究探索能力。



日本多次摘桂諾貝爾獎,離不開對童年體驗和學前教育的重視。在日本,教育的目的是保護孩子幼年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無比珍視、精心培育、不斷激勵和呵護孩子們探索未知的能力,指引找到自己真正熱愛且有意義的事物,並為之奮鬥一生。

成功的教育,永遠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

蘇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曾經提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幼兒園學會的——「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在孩子成長的早期階段進行人格教育,良好的習慣和精神內核將伴隨孩子一生。



在《他鄉的童年》中,我們看到日本學前教育對人格品質的關注。自己洗臉、掛毛巾、收起小板凳、疊睡衣、穿衣服,從小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出門後,自己的東西自己拿。到學校後,自己換鞋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來做,對小朋友們來說一定不是種負擔,只是讓他們養成了一個好習慣。

教室的門故意設計成壞的,是為了提醒後進來的孩子,隨手把門關緊,以免風吹進來冷,讓他們學會多考慮坐在門旁邊的同學的感受。吃飯的時候,除了感恩食物之外,自帶便當和吃學校配餐的孩子,可以共享一桌子所有的飯菜。但是校長會時不時來桌子這裡「搗亂」:「今天有魚啊,我能不能稍微嘗一嘗味道?」每一回都會被小朋友拒絕、阻止,每天安排這樣的訓練,是為了讓孩子們明白:「懂得與其他人分享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食物(和東西)。」

幼兒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影響孩子的一生,決定孩子未來生活幸福與否和事業成敗。日本學校從兒童時期就逐漸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意識、共情和感恩、平等意識和規則意識,這些良好的品質,是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石。

日本教育與七田真全人格教育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並堅持不懈。」「在幼兒時期,將人格教育擺在首位,通過愛和約束,讓孩子成為有良好道德習慣的人。」這些理念與七田真的教育目標不謀而合。七田真的目標是培育全人格人才,即為孩子成就最好自我、度過幸福人生,在幼兒時期打下全人格基礎。



成就自我有三步:

1. 激發興趣,培養愛好,找到最喜歡的事情;

2. 不懈努力,把最喜歡的事情變成最擅長的;

3.在最喜歡、最擅長的領域,尋找(或創造)屬於自己的職業



七田真倡導的全人格教育包括身體、人格和智力。七田真和父母一起,努力培養孩子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和卓越的智力。身體:七田真在提供營養建議和相關產品的同時,強調行為習慣養成。規律飲食、作息及運動是決定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人格: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更容易被社會所接受,更容易成就自我、人生更幸福。智力:0-6歲孩子的智力,能力比知識更重要;0-6歲各項能力中,基礎認知能力比其他認知能力更重要。

培養下一代世界領導人,為中國早期教育奮鬥

雖然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今年再次與中國失之交臂,但諾貝爾的獎章上也曾出現屠呦呦和莫言等讓中國人驕傲的名字。近幾年,中國的科技和教育更是突飛猛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新中國成立71年來,我國科技領域的發展取得矚目成就,從「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到創造「中國深度」能夠下潛7000米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從青蒿素的發現再到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諸多成果數量增加的背後是日益完善的科技體制及各項科技指標的提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想要進步,就必須正視別人的成功,學習別人的長處,激發自身的潛力,這樣才可以不斷追趕、超越別人!崇尚教育,重視學前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給予科學的教育和引導,七田真一直在努力。匠心教育63年,七田真在進入中國的11年來,一直堅持倡導全人格教育,強調身體、人格、智力之間不是相加而是相乘關係。



七田真強調身體健康和人格追求有上限,而智力發展無止境。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七田真幫助孩子在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打下堅實的智力基礎,致力於實現「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孩子才能覺醒的地方」的品牌大理想,為中國的早期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九萬裡風鵬正舉,新徵程砥礪初心。相信在不遠的未來,諾貝爾獎在中國定會實現「井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擲地有聲: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

相關焦點

  • 格拉斯哥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你知道多少?
    格拉斯哥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你知道多少?格拉斯哥大學,簡稱格大,是全球最為古老的十所大學之一,英國老牌名校,全球百強大學,歷年排名最高為全球51名。迄今為止,格拉斯哥大學已經培養出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下面我們來說說知名的幾位。
  • 你知道首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都誰嗎?他們作出了哪些傑出貢獻?
    諾貝爾獎是瑞典著名化學家、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以部分遺產作為基金設立的,目前是世界範圍內公認的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含金量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獎項。目前諾貝爾獎設立的獎項有化學獎經濟學獎是近些年新設立的,所以,對於首屆諾貝爾獎,只有前五個獎項。那麼,首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都誰嗎?
  • 諾貝爾獎獲得者Aaron Ciechanover·為峰會演講
    「2020未來實驗室創新與發展高峰論壇」組委會成功邀請到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將為峰會致辭。·想領略同時擔任多國院士的科學家風採嗎?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屠呦呦這幾日有轟動效應的新聞,我國本土第一位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 仔細一想就會發現,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評選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符合條件;「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夠格;中國的兩院院士則是有「門檻」的:一是留洋,二是博士學位。 這就說明,同樣是評選,各有各的標準。
  • 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華一次100萬,為什麼商家推崇諾獎得主?
    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從2017年開始獲獎者會獲得瑞典900萬克朗,約合人民幣為740萬元。從歷屆得主來看,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達到了340人,其次是英國獲獎者達到102人,中國近幾年來也開始拿下諾貝爾獎的相關榮譽。
  •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國有哪些人獲得諾貝爾
    諾貝爾獎可以手是獎項中最高的,每年有很多學者成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在中國也有學者獲得過諾貝爾獎,那麼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哪些人物呢?一起來看看。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1、楊振寧  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19諾貝爾獎獲得者公布時間表 2019諾貝爾有中國人獲獎嗎?2019...
    10月7日,2019年度諾貝爾獎名單正式發布,2019諾貝爾獎獲得者公布時間表。2019年度諾貝爾獎本周六大獎項將陸續揭曉。這次諾貝爾會有中國人獲獎嗎?一起來看看。
  • 3歲前的孩子沒記憶,早教屬實沒必要?多倫多大學給出了解釋
    但是家長們最關注的問題就是,3歲前的早教有必要嗎?3歲前的孩子,有必要進行早教嗎?所以早教對於3歲前的兒童來說,十分有必要。含有教育性刺激內容的早教,會讓孩子們一直記憶到成年之後,甚至影響孩子一生的人格塑造。
  • 諾貝爾獎獲得者扎堆的大學,原來是這樣的?
    作為全球最具權威的獎項,諾貝爾獎一直是各國關注的焦點,每年的頒獎更是精英匯聚的盛宴。精英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的培育,維基百科根據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畢業或任教院校的統計,總結出了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赫然在列。
  •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
    記者11月23日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大會組委會獲悉,以「科學無邊界、科技共同體」為宗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北京召開。
  • 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最多的國家排行
    在我看來,可能的原因有2個: 1、科研經費雄厚,美國每年從公共和私人渠道投入的基礎經費高達幾百億,還是美元,而且美國國內的聯邦科研機構,像國家衛生研究所,全國科研基金會等等,他們對科技研發都十分重視,投入的經費也是相當高。
  • 你知道有多少華人獲得諾貝爾獎嗎?
    說起諾貝爾獎,很多人可能都聽過楊振寧、李政道、莫言、屠呦呦等幾位的大名,但是華人(包括中國人和華裔外國人)到底有多少個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你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李政道和楊振寧是首兩位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籍人士。
  • 巧虎KIDS宣布破產,無數家長被騙:教你識破早教機構的天坑!
    02:課包越長越優惠,不知完課和跑路哪個先來現在市面上早教機構的課包基本最短都要48節課/年,大多數都是會像下面這種給家長疊加課時,48+48、72+72、120+120,真是不知猴年馬月才能上完。而且銷售顧問全都是數學天才,一定會非常好心地給你贈課,再非常貼心地幫你把攤下來每節課多少錢算得清清楚楚。
  • 諾貝爾獎第一彈:諾貝爾獎之「最」
    諾獎作為對科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們最高獎項,但是世界的對社會有貢獻的科學家那麼多,「他們」為什麼獲得了諾貝爾獎,諾獎又是怎麼選出來的呢!他們又是怎樣努力成為頂尖的科學家的,諾獎的背後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本期小編就考考讀者,對於諾獎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有幾個小問題,看你知道幾個呢! 1. 一個人只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獎嗎?
  • 這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厲害了!
    這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厲害了!1953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似乎有點意思,比如某位二戰時期盟軍的最高領袖之一,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這期有幾個獲此殊榮。澤爾尼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澤爾尼克於1915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 歷年來,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排名,前30強大學名單
    歷年來,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排名,前30強大學名單】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是世界公認一個權威獎項,甚至已經儼然成為某種象徵,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2、劍橋大學,以11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第二; 3、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析,以107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第三; 4、芝加哥大學,以9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第四; 5、哥倫比亞大學,以9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第五; 6、麻省理工學院,以
  • 盤點那些熱愛音樂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學而優則演。比如愛因斯坦愛好小提琴;馬克斯·普朗克愛好彈鋼琴、唱歌等,可謂藝術氣息滿滿。
  • 瘋狂早教:「起跑線」陷阱有多大?
    孩子幾個月大就上課、收費貴過MBA、洋品牌「出口轉內銷」……在南京,針對0-3歲孩子的早教市場越來越「瘋狂」:家長瘋狂追捧,機構攫取暴利,市場陷阱重重,家長追捧和巨額暴利促使早教這一產業急速擴張。  早期教育如何異變為早期培訓?早教課程的暴利有多大?背後有哪些陷阱?「六一」前夕,「新華視點」記者對南京的早教市場進行了深入調查。
  •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吉野彰:我就知道有這麼一天
    今年71歲的吉野彰,是第27位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人,第22位榮獲諾貝爾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第8位京都大學出身的諾貝爾獲得者,第2位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企業研究人員。自進入2000年之後,日本在19年間已經拿到了19個諾貝爾獎。盛名赫赫的背後,吉野彰其實是一位很有趣的老先生,一個愛說大實話的小傲嬌。
  • 歷經上百年,清華大學還沒有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到底是為什麼?
    清華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頂級學府,很多人學子都紛紛爭先恐後的想去清華北大讀書,可以說清華大學裡面真的是人才濟濟,但是清華大學建校也一百多年了,那麼建校上百年的名校清華,為啥就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