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寧:俄羅斯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一生坎坷
俄羅斯文學中如果沒有蒲寧(布寧),它將黯然失色,它將失去彩虹般耀眼的光輝,失去一個孤獨漂泊的靈魂的光輝。
——高爾基
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1870-1953)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他的文學活動包括詩歌創作、小說創作和文學翻譯,在每一個領域都堪稱傑出。他以自己敏銳的觀察力洞察生活,深刻地思考和反映真實的現實,同時繼承並拓展了俄羅斯文化的優秀傳統,他的作品不僅享譽俄羅斯,而且也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9 年在莫斯科大學舉辦的「俄羅斯文學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上,俄羅斯學術界提出了21 世紀最具研究價值的五位作家名單,他們分別是蒲寧、納博科夫、索忍尼辛、勃洛克、布爾加科夫。從蒲寧名列榜首足以看出人們對作家及其作品的喜愛,足見時間對其價值的充分肯定。
1870 年10 月10 日,蒲寧出生於俄羅斯奧廖爾省沃羅涅日一個古老的貴族之家。這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家族,曾經為俄羅斯民族奉獻了多位傑出人物:如被卡拉姆津譽為「俄羅斯的薩福」的優秀女詩人安·彼·蒲寧娜、被普希金奉為老師的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大師瓦·安·茹科夫斯基等。蒲寧家族歷代均有人在御前擔任高官要職,然而到了蒲寧父親一代,它已破敗不堪。儘管是生長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蒲寧仍深受貴族文化的薰陶,一生珍視自己的貴族身份。
蒲寧對遺傳深信不疑,他確信自己從父母那裡繼承了成為一個作家所必需的品性。蒲寧的父親是一個典型的貴族,生活閒散,性格急躁,且個性極強,「是一個像天上飛的鳥兒一樣無憂無慮的人」。父親對邏輯的痛恨、衝動、傲慢、直率與尖刻等在蒲寧的身上都留有痕跡。作家的母親出身名門,性格溫柔隨和,多愁善感。她受過良好的教育,酷愛普希金、茹科夫斯基等人的詩歌和俄羅斯民間傳說,作家童年時期的讀書興趣深受母親影響。蒲寧自己認為,他從母親那裡繼承的是她的憂鬱、感傷、對世界強烈的感受力和對宗教近乎意醉神迷的詩意理解。
蒲寧很早便會閱讀,孩提時就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在11 歲之前,蒲寧均在家接受教育,家庭教師拉馬什科夫負責教授他外語、音樂、繪畫等知識,在其藝術薰陶下,蒲寧自幼便養成了用畫家的眼光觀察世界,用音樂家的耳朵捕捉大自然的天籟之音。1881 年,11 歲的蒲寧被送進葉列茨中學,然而學校刻板的教育令內心充滿幻想的小萬尼亞(蒲寧的暱稱)痛苦萬分,成績每況愈下。四年後,由於家裡交不起學費,蒲寧被學校開除。在已獲得高等學歷的哥哥尤裡的幫助下,蒲寧修完了中學的全部課程。尤裡具有良好的文學修養,在他的影響下,蒲寧的文學趣味逐漸變得高雅而精緻。雖未接受完整的貴族教育,蒲寧卻接受了良好的藝術品味培養,這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蒲寧19 歲時,由於父親的不善經營,家裡賴以棲居的最後一處房屋都未保住,全家人已經淪落到「幾天沒有麵包」的地步。萬般無奈之下,蒲寧只得告別父母,外出謀生。他先後在奧廖爾、哈爾科夫、波爾塔瓦等地做過報社校對員、採訪員、圖書館館員等,嘗盡了一個貧苦青年在社會上面臨的種種艱辛和屈辱。
或許,能給年輕的作家些許安慰的只有他在奧廖爾信報社結識的那個姑娘——瓦爾瓦拉·弗拉基米羅芙娜·帕申科。然而,最刻骨銘心的初戀帶給作家的卻是終其一生的痛苦。帕申科的父母根本不同意讓女兒嫁給這個一無所有的青年,年輕的戀人在勉勉強強維持了幾年來往之後最終以分手告終,帕申科與蒲寧的朋友比比科夫私奔並結婚。四年後,蒲寧向一位僑居俄國的希臘革命者的小女兒安娜·尼古拉耶夫娜·察克尼求婚,但是婚姻並沒有維持很久,他們唯一的兒子也不幸夭折。1906 年,蒲寧與最後一任妻子薇拉·尼古拉耶夫娜·穆羅姆彩娃相識。蒲寧無法接受與認同1917年的兩次俄國革命,於1920年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俄羅斯。在艱難的流亡歲月中,忠實、善良的妻子穆羅姆彩娃始終陪伴在蒲寧身邊,照顧他直到作家逝世。
貴族出身,卻成長於家族的破敗悽楚之中;初戀美好,卻痛失生命中最刻骨銘心的戀人;婚姻失敗,且親歷一生中唯一愛子的死亡;愛國赤誠,卻至死未能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這一切,都使藝術大師蒲寧的一生增添了某種痛苦、感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