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諾貝爾獎的評選歷史中,沒有任何人的獲獎有象愛因斯坦那樣艱難曲折,充滿爭議。
愛因斯坦是當今公認的可以比肩牛頓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相對論徹底改變了人類對時間,空間和宇宙的認識。但是愛因斯坦並沒有因為提出了相對論而獲得諾貝爾獎。
他一生只得到一次諾貝爾獎,獎給了他一系列重要發現中的一個較小的,但也有足夠分量獲得諾貝爾獎的發現--光電效應的量子解釋。而就這一次獲獎也充滿了爭論和坎坷。
1905年前的愛因斯坦並不起眼,1905年愛因斯坦的博士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量方法》在幾經周折後才終於獲得了導師的認可,他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就在這一年,他連續推出四篇與他博士論文無關的文章。他發表了有關光電效應的解釋,分子布郎運動,狹義相對論和能量質量關係的論文,在物理學的不同領域同時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這一年被後人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
所有這些成就都是他用精緻的思考,大膽的假設和縝密的數學運算取得的。
到1908年,愛因斯坦已經被公認為是物理學領域的頂尖學者。1916年,37歲的愛因斯坦被選為德國物理學會會長。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運用這個理論,他完美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進動的現象。預言光線通過太陽引力場時會發生彎曲,光在大質量引力作用下將發生波長變長的現象,並提出了引力波的存在,而牛頓力學是在相對論中弱引力,低速度條件下的結果。
這是一套全新的理論,它的提出震撼了整個物理學界。當時科學界非常有威望的荷蘭物理學家洛倫茲稱,"引力理論,特別是對水星近日點進動及光線彎曲的計算使愛因斯坦已經成為有史以來的第一流物理學家","很近於通往諾貝爾獎的道路"。
事實上,由於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貢獻,從1910年起就不斷有人提名授予愛因斯坦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下是諾貝爾委員會的檔案關於提名愛因斯坦物理學獎的記錄。
1910年 1人提名 狹義相對論
1912年 4人提名 狹義相對論
1913年 3人提名 狹義相對論,量子理論
1914年 2人提名 狹義相對論,量子理論,擴散理論
1916年 1人提名 狹義相對論
1917年 3人提名 狹義相對論,量子理論,引力理論,統計力學,光電效應
1918年 6人提名 狹義相對論,量子理論,布郎運動,引力理論
1919年 5人提名 狹義相對論,量子理論,引力理論,布郎運動,比熱
1920年 8人提名 狹義相對論,量子理論,廣義相對論,光電效應
1921年 14人提名 廣義相對論,光電效應
1921年的14位提名,創下了諾貝爾有史以來所有獎項的最高提名人數。在強大壓力下,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不得不認真對待。
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由一個五人組成的委員會來作出最終決定。有資格提名的人包括歷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以及諾貝爾獎委員會成員。
當時物理學獎五人委員會的主席是物理化學家阿侖尼烏斯。五人中三人是實驗物理學家,對評獎更多傾向實驗型,而對象愛因斯坦這樣的純理論物理,既不在行也不太重視。
阿侖尼烏斯
對每一個被提名人,委員會都要找一個委員來講被提名人的工作和成就。1920年,阿侖尼烏斯找格爾克和勒納德來講愛因斯坦的工作。這個勒納德就是實驗發現光電效應那位科學家!由於兩人都是反猶太人的,愛因斯坦的貢獻未得到承認。
1921年,面對如此大的壓力,阿侖尼烏斯找了伽爾士蘭德來講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伽爾士蘭德是瑞典視光學專家,他發明了驗光鏡等一系列對眼科發展有重要貢獻的儀器,在瑞典很有名氣。
他從1911年起就一直擔任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的成員。伽爾士蘭德評審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指出,"相對論提出的效應是如此之小以至於都在實驗的誤差範圍內"。
尼爾斯·波爾
阿侖尼烏斯本人向委員會成員講解了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同樣給出了負面評價。另一位物理獎候選人尼爾斯·波爾也未被委員會看中,因此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空缺了。
現在看來,1921年的兩位候選人愛因斯坦和波爾其實都是二十世紀物理學兩個最重大突破,相對論和量子論的代表性人物,而在這一年,他們兩人同時都被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拒絕。
愛因斯坦的再次落選在物理界引起了很大震動。1922年再次有創記錄的人提名愛因斯坦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之中有普郎克,奧辛,勞厄,布裡淵,郎之萬等17人。絕大多數人推薦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洛倫茲
奧辛有意識地連續第二次提議授予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量子解釋。布裡淵則寫道"想像一下,如果愛因斯坦不在諾貝爾獎得主名單中,五十年後,人們會怎麼看"。他已將授不授予愛因斯坦諾見爾獎提到了有關諾貝爾獎權威性的高度。
已經不是愛因斯坦一定需要一個諾貝爾獎,而是諾貝爾獎必須有愛因斯坦的名字,否則它的權威性將大打折扣。
這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還是請伽爾士蘭德作有關相對論的介紹。而奧辛在這一年成了物理學獎委員會的成員,他作了有關光電效應的量子解釋的報告。
奧辛是一位研究流體的理論物理學家,與伽爾士蘭德同為烏普薩拉大學的教授。伽爾士蘭德堅持了他前一年對相對論的評價。奧辛則向委員會介紹了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設,他強調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與實驗結果有很好的吻合。
奧辛提議將1921年的物理學獎授予愛因斯坦,同時將1922年的獎授予波爾。作為奧辛的朋友,這次伽爾士蘭德沒有反對奧辛的提議。
而阿爾尼烏斯早前去德國與愛因斯坦見了面,親眼目睹了柏林科學界對愛因期坦的尊敬,這一次他也轉向支持愛因斯坦。1922年9月6日,經過投票,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終於決定將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愛因斯坦。
同時也將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尼爾斯·波爾,使這一年的物理學獎頒獎分量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屆。
1922年11月13日,愛因斯坦乘日本客輪"北影丸"在去日本的途中抵達上海,在這裡,瑞典駐上海總領事通知愛因斯坦,他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於旅行日程安排,愛因斯坦無法趕回斯德哥爾摩參加頒獎儀式。
1922年12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致信愛因斯坦:「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授予你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考慮到你對理論物理,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工作,但沒有考慮到你的相對論與引力理論在未來得到證實之後的價值"。
直接最後一刻,物理學獎委員會還是對相對論不放心,特意劃清了授獎與相對論的界限。
這就是愛因斯坦蕕得的唯一一次諾貝爾獎的曲折經過。作為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若干領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相對論,量子理論,統計物理,熱力學,等等。他在每一方面的成就都足以獲得諾貝爾獎,但是自這一次蕕獎後,他再也沒有得到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去世後第二天他的辦公室景象
諾貝爾獎的實質是承認一個人在特定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對一般科學家是一個極大的榮譽和認可。但對愛因斯坦這樣頂尖的科學家來說,他已經不需要再得到別人的認可,他的成就所有人都知道,已經不需要諾貝爾獎來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