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學習化學時,總是無法繞開那張元素周期表。它揭示了各種元素間地內在聯繫,是人們學習化學知識的基礎。而歷史上第一位繪製出這張周期表的人就是俄國化學家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
化學元素周期表
有個小故事,話說當年門捷列夫一直在研究元素間的各種關係,整天絞盡腦汁的思考,以至於有些走火入魔。一天,當他晚上做夢時,夢見各種元素竟然有序地排列起來,他突然驚醒,並將圖表繪製出來,這就是大家看到的元素周期表。
後來,當有人向門捷列夫求證這則故事的真實性時,他笑了笑說,如果他的這張元素周期表真是在夢中由上帝賜予的話,那麼他得到的應該就是一張比自己發明的更加完善的周期表了。
門捷列夫
其實,首個發現元素周期律的人並非是門捷列夫,而是英國化學家紐蘭茲。但是紐蘭茲只是發現了元素間地某種「神秘」的聯繫,卻並沒有找到元素的正確分類原則。而門捷列夫在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礎上,通過20年的努力,經過不斷總結、改進、並逐步完善,依照各個元素的原子量排序,終於在1869年繪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最初的元素周期表只有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門捷列夫根據元素的周期律,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統化的任務。門捷列夫通過計算,預言了一些未知的元素,並在元素表中留下空位,以待有人發現並補充進去。若干年後,他的預言均得到了證實。
門捷列夫的成功轟動了整個科學界,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人們將元素周期表稱為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發現的第101位元素也被命名為「鍆」。
元素周期表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人類打開了深入認識化學世界的大門,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榮,人們給予門捷列夫很高的評價,許多外國科學院也紛紛聘請他為名譽院士。一時間,門捷列夫聲名大噪。
1905年,諾貝爾獎向門捷列夫拋來了橄欖枝,雖然這離他繪製出首張元素周期表已經過去30多年了。門捷列夫獲得了化學獎提名,然而卻非常遺憾地落選了。第二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本打算將化學獎頒給門捷列夫,然而其中一位委員卻極力反對,最終門捷列夫以一票之差無緣諾貝爾獎。
投出這張反對票的委員就是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院士斯萬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說起阿倫尼烏斯,可能許多人並不熟悉,但是在物理和化學界,這卻是個響噹噹的名字。
阿侖尼烏斯
阿倫尼烏斯是瑞典著名科學家,他的一生也頗具些傳奇色彩。他年輕時通過實驗,發現電解質溶液的濃度對導電性的影響,並因此創立了電離理論。這個理論對物理和化學的發展都具有重大貢獻,並在後來開創了宇宙化學等新興學科。
然而,阿倫尼烏斯的理論在當時卻不被大多數科學家們所接受。但是阿倫尼烏斯沒有氣餒,他週遊歐洲各國,廣泛求師進行學術交流,推動了電離理論的傳播和發展,歷經各種坎坷,最終被世人所認可,獲得巨大的成功。
在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評選時,阿倫尼烏斯就獲得提名,不過可惜在11名候選人的競爭中落選了;1902年,他又被提名,但是仍未被選上;1903年,諾貝爾評選委員會決定將諾貝爾獎授予阿倫尼烏斯,不過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當時委員會在決定是授予他諾貝爾物理學獎還是化學獎時,成員們出現了分歧,因為阿倫尼烏斯的理論對兩個學科都具有重大貢獻。有人甚至提議給他一半物理獎,一半化學獎。最終經過委員會決議,授予阿倫尼烏斯190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後來,阿倫尼烏斯進入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門捷列夫1906年被提名諾貝爾化學獎時,阿倫尼烏斯表示反對。因為兩人在學術上有分歧,門捷列夫此前曾批評過阿倫尼烏斯的理論,使得阿倫尼烏斯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最終,門捷列夫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一年以後即1907年2月,門捷列夫因心肌梗死去世,距他73歲生日僅差6天。
門捷列夫如此重大的科學發現,卻因為學術上的分歧而遭嫉恨,未獲得諾貝爾獎這一科學界的最高榮譽,這也成為諾貝爾獎史上最大的遺憾。
門捷列夫雕像